台灣健康

暑期居家防疫 掌握3要點 助孩子健康成長

新冠肺炎不僅對生命造成直接威脅,更可能影響到孩子的生長與發育?三軍總醫院小兒部兒童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朱德明表示,隨著各校停課以及暑假的到來,孩子在家作息容易不正常,加上無法跑跑跳跳,運動量不足都可能影響兒童生長。醫師提醒家長,若觀察到孩子有生長速度異常,或生長曲線小於第3個百分位,建議可以諮詢專業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以掌握黃金生長期。

居家防疫更應掌握孩子生長變化 掌握三大成長關鍵:睡眠、運動、營養

為防堵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全國各級學校及公私立幼兒園自五月底停止到校(園)上課,雖然學校皆有安排線上教學課程,孩子空閒的時間仍比上學期間多上許多,因此也改變許多家長及孩童的生活步調。疫情除了影響小孩的學習外,防疫期間減少外出,更大幅減少小孩每日的活動量;再加上,現在許多家庭居住於集合住宅,動態活動的安排相對不容易。朱醫師表示,若家中有正值成長黃金階段的孩子,家長們此時更需關注孩子生長發育的變化。

朱醫師表示,除了特殊疾病、家族遺傳外,充足睡眠、均衡營養、足夠的運動量,是小孩成長發育的關鍵要素。由於生長激素分泌高峰為夜間11點至凌晨2點1,孩子居家作息十分重要;營養也要維持均衡,才能供給成長所需養分,應盡量避免高油、高糖、高熱量的食物,以免抑制生長激素分泌或性早熟的問題發生;此外,適量運動有助於刺激生長激素分泌,以利孩童生長。居家防疫之際,生活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孩子的生長,因此家長們應多加注意,才能幫助家中的寶貝健康成長。

骨齡≠實際年齡 小孩一年成長少於4公分建議就醫評估

兒童孩子生長高峰期分別為:兩歲前嬰幼兒期與青春期。朱德明醫師分享,兩歲前評估標準,家長可以自行觀察。滿一足歲時,身長應比出生時多50%;滿兩足歲時,寶寶的身長應為出生時的1.75倍。舉例來說,寶寶出生時身長為50公分,一歲時身長約為75公分,而兩歲則約長至87.5公分。而在兩歲前,寶寶會接種各項預防針時,醫師也都會問診並檢視生長曲線,一旦家長們發現半年內寶寶生長狀況不如預期,都可提出與醫師討論。

另一個成長關鍵期為青春期,青春期發育到生長板密合前為另一生長高峰。朱醫師指出,一般而言,女生從乳房開始發育到長體毛後,會進入生長高峰,接著初經來潮,初經滿一年左右生長板會密合,從骨齡來看約14歲;男生第二性徵的出現較不易察覺,通常發育較女生慢,骨齡達16歲左右生長板將會密合,但是,大家可千萬要注意「骨齡≠實際年齡」,骨齡為骨骼發育程度的數據,需到醫院透過X光攝影檢查才可得知。朱醫師表示,日常生活中建議家長應多觀察小孩的生長變化,兩歲後至青春期前,孩子每半年至少要長高2公分、一年4公分,若低於標準,且生長曲線落在第3百分位以下,建議諮詢小兒內分泌科,經專業醫師評估,一旦發現有生長遲緩的問題,才可及早介入治療

家族遺傳、生長遲緩 專科醫師評估對症下藥有助健康成長

常見兩種因內分泌異常導致生長遲緩的疾病為:甲狀腺功能低下、生長激素分泌不足。臨床上,會透過身體檢查、骨齡、抽血或其他影像學檢查確認生長狀態,以判斷是否為生長激素缺乏,或是其他原因造成。朱醫師表示,甲狀腺功能低下較單純,給予甲狀腺激素治療多半會恢復。一旦確認是生長激素缺乏症,且無治療的禁忌症(如糖尿病、惡化腫瘤等狀況),可以給予生長激素治療。

朱醫師也分享,門診中曾遇到一位身材矮小的小六男童,經檢查評估,未來成人預估身高約164公分。由於家族成員身材偏矮小,雖然大多數家人不以為意,但在男童的媽媽堅持進一步檢查之下,由醫師確診為生長激素缺乏症。經臨床評估並施予適當的生長激素治療後,治療成效良好,男童也長到理想身高,且家中其他小孩也進行生長的追蹤。

朱醫師指出,生長激素並非萬靈丹,生長激素的療效也會受到介入時間點的影響,若生長板已密合,則無法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此外,良好的生活習慣更是成長的關鍵要素,若接受治療卻沒有充足睡眠、運動量與均衡飲食的配合,成效也會大打折扣。最後朱德明醫師也提醒家長們,孩子的生長還是要回歸生活作息基本面,充足睡眠、足夠的運動量、均衡營養,三者缺一不可。疫情期間居家防疫,家長除了與孩子一起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之外,更要定期觀察他們的成長狀態,才能幫助小孩健康成長。

腦袋需漸進式適應 從微解封慢慢回歸正常

臺灣自從05月中旬開始,新冠肺炎疫情嚴峻進入警戒第三級,全國加以嚴守社區防線之後,終於07月12日迎來疫情微解封。在這段三級防疫的日子,為了避免病毒散播,疫情擴大,大家採取封閉,減少接觸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要出門、與人保持距離、不在外用餐,成了這段日子的常態。

但是隨著微解封的到來,很多人希望早日回歸「正常」的日子,可以去購物、逛街、聚餐消費。但也有一些人,因為微解封後,原先採用封閉換得的安全感開始消失,開始出現焦慮、恐慌,擔心微解封恐釀成防疫破口。

恐慌與期待是解封下的心理矛盾

恐慌與期待是解封氣氛下會出現的心理矛盾。一方面期待實現正常生活,另一方面又憂心存有病毒散播在空氣中,外面會不安全的恐慌。對於這種想要當中又有些擔心的衝突,每個人的表現不一樣,可以從完全沒有不擔心、自由自在到極度擔心無法出門都有可能。這些差異取決於個人的心理特質以及疫情對個人的影響。

因此,當發現自己的心境跟別人不一樣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是不要陷入誰對誰錯的問題,因為每個人在隔離這段期間所遭遇的狀況不同,在解封的時候,每個人對於安全跟期待也可以不一樣,不需要普天同慶。可以給自己跟周邊的人允許按照自己的步驟走出封鎖,保有自己調整改變的時間。

從微解封漸進回到社交生活

對於已經受到病毒驚嚇的大腦,面對「新正常」生活的改變,也是需要有計劃的逐步調整,來重新適應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做的事情。每個人調整的步驟不一樣,首先是要允許自己依據自己的節奏進行。從正確的消息來源接收訊息,與周遭的人討論生活的變化。

別急著把想要做的事情一口氣全部開始。先選擇變化比較小的、已經習慣的、比較小規模的社交互動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活動,不要糾結於「假設」或「應該」發生的事情。讓大腦在安全的情況下,慢慢適應「新正常」的生活。

焦慮、緊張超過負荷,請盡速就醫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表示:病毒影響的不只是生理,搭著媒體網路的放送,心理層次的散播比實際病毒散播的更廣,心理受影響的人數遠遠超過被病毒感染的實際人數。

林健禾提醒,對於心理比較敏感的人來說,倘若這段期間焦慮、緊張大到超過自己能負荷的程度,產生身心症狀,不要自己一個人放在內心掙扎,應該及早就醫,透過醫師的協助把身心症狀解除,早日調整恢復新的正常生活。

另外,因疫情受影響等待微解封後出遊的人來說,可能已經規劃許多戶外活動等這一刻到來,在警戒尚未完全解封前,出門前後務必戴口罩、勤洗手並遵守防疫規定,切勿因微解封降低戒心,以致身陷染疫風險中!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胸主動脈創傷大出血 重大外傷致死率高

24歲的阿明騎車時不慎與汽車擦撞,摔落飛離兩公尺,安全帽脫落。救護車將阿明送至急診室時,血壓只有72/42mmHg(正常值為120/80mmHg)、心跳每分鐘為145次(正常值約每分鐘60至100次)、呼吸淺快、頭部及四肢多處鈍挫傷和右大腿變形。檢查發現,阿明有近端降主動脈局部剝離及假性動脈瘤併左側血胸、右股骨轉子骨折、右股骨膝上開放性骨折,急診醫師立即通知心臟血管外科及骨科醫師協助處置。

8成到院前死亡 僅2成能進到醫院治療

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吳依璇表示,降主動脈假性動脈瘤破裂會造成主動脈大量出血,危急病患生命,必須儘早手術。故阿明在接受醫療團隊緊急執行主動脈內支架血管置放手術後,生命徵象穩定。隨後接受後續骨科手術治療,已於日前康復出院。

胸主動脈創傷僅次於頭部外傷、第二高的鈍銼性胸部外傷死因,是一種危及生命的急症,更是重大外傷中的隱形炸彈,常見於車禍後的多重外傷,根據國外醫學文獻統計,胸主動脈創傷有8成到院前死亡,僅有2成能進到醫院接受診斷及治療。而活著送到醫院的病患中,又有46%會在院內死亡。根據目前美國血管外科學會建議,在多重外傷的情況下,主動脈內支架血管置放手術是現行胸主動脈創傷的主要治療方式。

主動脈內支架血管置放手術 救命利器

吳依璇說,過去胸主動脈創傷只能接受傳統側開胸手術進行主動脈置換,傷口可能長達30到40公分,術中又必須注射較大劑量的抗凝血劑,在多重外傷的情況下,可能使其他受傷部位嚴重出血。而主動脈內支架血管置入手術的方法,是由腹股溝劃開一個小傷口,以特殊導管進入股動脈內,在複合式手術室的血管攝影輔助下,以各種導線導引置入適當尺寸及長度的支架血管來覆蓋掉主動脈創傷處,使得主動脈免於破裂大出血,讓病患延續生命。近年來因為主動脈內支架血管置放手術具有傷口小、手術時間短、恢復快等優點,已經取代傳統側開胸手術成為治療首選方法,目前健保也有給付。

胸主動脈創傷是重大外傷的隱形炸彈,即使能活到進急診室,仍有可能因為猝不及防的一個咳嗽,瞬間造成主動脈破裂大出血,進而導致死亡!老話一句,預防勝於治療,騎車開車還是要小心駕駛以策安全。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使用香氛用化妝品怕過敏? 食藥署授挑選5秘訣

你也會選用體香膏或香水來遮掩惱人的狐臭或汗臭味嗎?但選購任何香氛用化粧品時可得睜大眼看仔細,否則不小心可能引起過敏症狀。食藥署表示,沐浴乳、洗髮精、乳液、護手霜及香皂等,成分中都可能添加香精或香料來遮蓋原料的異味,因此即使聞起來沒有香味的化粧品也得特別注意是否有添加芳香物質。

化粧品添加香精 恐埋下過敏危險因子

近年來,市面上也出現許多宣稱草本或添加植物萃取物的化粧品,但其實許多植物萃取物同樣也含有易致敏的芳香物質,像是苦橙皮萃取物中含有Limonene與Linalool,兩者經氧化後會成為高致敏物質。食藥署指出,根據研究化粧品所添加的香精或香料,經常是造成過敏的常見原因之一,歐盟也針對化粧品如添加易致敏的芳香物質,規定需符合相關之標示管理規定,其中禁止Lyral、Atranol與Chloroatranol等高致敏性物質在歐洲市場流通。

看標示做測試 挑選合適香氛用化粧品

但究竟該怎麼挑選合適自己的香氛用化粧品呢?民眾不妨可把握五個小秘訣。食藥署解釋,首先包括品名、用途、成分及保存期限等都得仔細看標示,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或標示不清的產品,其次則可做局部皮膚測試,看是否有出現刺激或過敏等不良反應;第三則避免使用於黏膜部位,尤其勿直接朝口鼻噴灑;第四秘訣則是保存時應放置陰涼處,避免造成變質。

使用後出現過敏 立即停藥必要時應就醫

最後開封任何香氛用化粧品後,都要留意在效期及是否變質情況。食藥署提醒,現正處於炎熱的夏天,除了要注意皮膚清潔,若使用香氛化粧品後出現任何過敏症狀,應立即停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協助,避免症狀加劇。

吃到姑婆芋會怎樣? 食藥署曝危險症狀

食藥署近年接獲數起姑婆芋食品中毒案件通報,103年及106年皆曾發生民眾在自家菜園將姑婆芋誤認為芋頭煮製餐點,食用後出現口腔麻痺、喉嚨痛等症狀;而109年則發生民眾至便當店外帶餐點食用後,出現喉嚨痛等症狀,該食品檢體經檢驗後確認為姑婆芋。

姑婆芋、芋頭葉外觀相似 誤食恐致中毒

食藥署指出,姑婆芋分布於台灣全島海拔兩千公尺以下的山區林下、河邊或陰濕之地,春天會結紅色小漿果,全株之汁液及塊莖有毒,其葉子為愛心形,葉脈較明顯,水珠於葉片上無法凝結,地下莖細長,且偏黃色;而一般芋頭葉片為盾形,葉脈較不明顯,水在葉面上會形成一顆顆小水滴,其地下莖具有紫色斑點。姑婆芋與芋頭外觀相似,兩者在野外不容易辨識,不慎便可能造成誤食。

有毒植物難辨識 確認來源避免傷害

部分有毒植物,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也難以辨識,且植物的外表亦可能具有毒成分,在摘採過程中容易誤觸毒液,食藥署強調,民眾應避免自行採摘或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餐飲業者供餐時,要先確認該食材的來源,不同種類有毒植物所引起的中毒症狀不盡相同,輕則腸胃不適,重則傷害中樞神經系統。

食用植物出現這些症狀 應立即就醫

若民眾因食用不明植物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時,應第一時間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另外,芋頭中的不溶性草酸鈣、水溶性蛋白質及鹼溶性酚類等成分會產生交互作用,使皮膚劇癢,且食用未煮熟的芋頭可能出現嘴麻的現象,因此芋頭料理務必要澈底加熱後再享用。

格鬥天王Conor Mcgregor擂台骨折 重回格鬥場最快一年後

世界綜合格鬥賽事最高殿堂UFC終極格鬥錦標賽,Dustin Poirier對決Conor Mcgregor。前輕量級冠軍Conor Mcgregor以異常扭曲的步伐移動,在眾人一陣驚愕下,跌坐在地上,僅一回合就被TKO終結,在賽後被證實脛骨及腓骨骨折。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指出,復健加訓練,Conor最快也要一年後才能重返擂台。

再次落敗 Conor場上左腳異樣有預兆

Conor在開賽時一反常態地大量使用低掃踢技,其中一記低掃更是讓Dustin表示打擊有異樣,但是比賽當下並沒有動靜。緊接著是Conor不自然地換腳,並且在籠邊做了一個豪賭式的斷頭台降伏技。種種跡象都顯示了左腳的隱患。

這印證著,上一場賽事在Conor內心落下的陰影有多黑暗。JJIF台灣柔術國家代表隊選手林柏瑜分析,先前的UFC 257中,Dustin大量的低掃踢技換來Conor後半段賽事的移動遲緩,導致最後拚拳的過程中被抓到搖閃的節奏,Dustin一記漂亮的勾拳結束了賽事。可以想像Conor在準備這次的賽事有多麼希望補強他的軟肋,無奈事與願違,無論是訓練累積的傷害,或是單純移動失誤,又真如Dustin在賽後記者會所說的致命膝擊,都已難以挽回。

一種說法認為Conor是因為踢到對手膝蓋時已經產生骨折,在向後踩地時將骨頭完全折斷;一種說法認為Conor是單純向後踩踏地面時扭到腳,同時產生脛骨及腓骨骨折。

運動員惡夢 疲勞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

沒有進一步資訊很難直接百分之百斷定成因。林杏青醫師表示,除了直接因為創傷產生骨折,運動員也容易產生疲勞性骨折及不完全性骨折。疲勞性骨折是因為反覆局部壓力(例如不當的訓練模式)及創傷不斷產生很小的裂縫,在沒有癒合的情形下持續受傷,所以越變越脆弱。另外一種不完全性骨折,則出現在過度減重等導致內分泌失調、骨頭的堅固程度與彈性變差,所以在正常應力下例如踩地扭到就突然骨折。Conor McGregor的骨折也可能同時包含了多重原因。

腳踝處的脛骨及腓骨骨折若影響到穩定度應開刀固定,可能需要四到六個月的恢復期。恢復的時間也視骨折的斷面型態、是否有感染等併發症而有所不同。

骨折開刀後就沒事了? 骨折術後要點

骨折可能的併發神經損傷,在逐漸復健的過程中若發現局部水腫消失,但仍無法做出腳背的特定動作,或是麻木感持續、碰觸物體感覺異常,應進一步檢查。林杏青醫師指出,即使骨折已恢復,但伴有神經損傷,也可能完全毀滅一個選手的生涯。若骨折後沒有適當的復健訓練計畫、本身的內分泌因素,可能導致骨癒合不良,這時候應評估是否接受治療性超音波、骨震波治療等。

骨折術後需復健 循序漸進幫助恢復

骨折同時可能發生肌腱韌帶損傷、關節不穩定的情形,術後必要的固定可能導致肌肉力量減少,疤痕組織亦可能造成沾黏。林杏青醫師提到,術後復健訓練有助於更快減少水腫、恢復活動度,逐漸承重的運動可以避免肌肉喪失,漸漸重建平衡感、肌力、肌耐力,在逐漸訓練敏捷、協調、爆發力反應,才能更快更順利重返專項訓練、重返賽場。

避免骨折惡夢 技術與訓練多方探討

1.訓練累積傷害:這部分必須由教練團隊審慎評估,絕對要避免土發煉鋼的硬操,如單純接招的抗擊打、訓練中不調整訓練模式只強調反覆的動作記憶。

2.減重傷害:減重時脫水與內分泌失調,會一定程度的減少骨骼強度,選手的量級選擇也顯得至關重要,當理想量級與實際能達到的量級有落差時,生涯就必須重新規劃,就像Conor不願意再減重回到羽量級作賽一般。

3.場上傷害:用膝蓋做低掃防禦導致對手受傷已經不是新聞了,Anderson Silva與Chris Weidman兩位前冠軍的賽事,相信已經被重播過無數遍了。現代的MMA賽場上,攻擊方非精準式的全力低掃能換到的成果可以說有如豪賭。

林杏青醫師表示,未來Conor光是復健就可能要六個月的時間,再加上恢復訓練,增加肌肉,反應提升,減重作賽,至少要再一年以上。可以想像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位前UFC雙冠王即將面對的坎坷將超乎人們想像。

圖片

林杏青醫師

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

土城長庚兼任主治醫師

圖片

林柏瑜教練 JJIF台灣柔術國家代表隊選手 台灣柔術總會(TJJF)講師 新北市格鬥體能協會專項教練 職業MMA團隊Team Machine專項教練

還在觀望AZ疫苗嗎? 感染科醫師破解迷思

AZ疫苗先前受到血栓及不良反應事件影響,許多人仍抱持著觀望的態度。嘉義長庚感染科主任黃琮輿醫師指出,接種新冠疫苗的利大於弊,如果擔心身體虛弱會有承受不住,現場有醫師會審慎評估是否適合接種。新竹馬偕小兒感染科主任林千裕醫師表示,施打新冠疫苗有很多好處,現在有疫苗就趕緊施打,最重要是減少感染及預防重症的風險。

死亡率高的錯覺 AZ疫苗真的不安全嗎?

針對AZ疫苗血栓問題。林千裕醫師提到,後來研究發現,發生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發生率極低,「歐洲通報大約每10萬人會有1位,比例遠比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血栓風險低出許多,就算疫苗造成血栓,使用免疫球蛋白等藥物治療,大多恢復良好。」

至於疫苗施打死亡率增加問題,林千裕醫師解說,應與接種者本身情況有關,最早可以施打的AZ疫苗是從高危險族群開始施打,而年齡是死亡率的重要指標。根據內政部統計,70歲的死亡率較60歲以上的死亡率增加1倍,70歲到80歲又增加3倍,因此施打高齡族群,不管是各種原因造成死亡都會預期比年輕人高很多,也因此會有接種AZ疫苗死亡率較高的錯覺。

看待不良事件與疫苗有沒有關係,林千裕醫師表示有幾個判斷標準,第一是「時間性」:即多久發生這些事情?比如血栓在施打完後四天到三個禮拜之間較可能發生。第二是「文獻資料報導案例」:若有血栓案例應謹慎地研究相關性,並針對重症患者死亡考慮解剖釐清相關原因,並用大數據來分析施打族群的不良事件發生率,跟背景值做比較。

AZ疫苗的價格親民 有效性會打折扣嗎?

關於AZ的新冠疫苗價格親民的價格問題,有民眾因為AZ疫苗的價格便宜而質疑其效果。對此,黃琮輿醫師澄清,AZ疫苗的研發者非常佛心,有感於疫情嚴峻,牛津大學用無償的方式將技術轉給AZ藥廠,並沒有收取任何費用。且AZ疫苗不同於輝瑞與莫德納疫苗需要以冷鏈技術保存,它可以在室溫下保存,所以省下很多冷鏈與運送的成本費用。

黃琮輿醫師釋疑,目前AZ疫苗是全世界施打國家數最多的疫苗,而普遍施打成本也會下降。如果只是以價錢較低則認為效果不佳,黃醫師強調這樣說法不公平,這是希望在新冠疫情期間以非營利的方式提供疫苗,讓疫情能夠快速穩定。

有施打疫苗最重要 早日達成群體免疫 

很多人擔憂AZ的抗體濃度沒有mRNA高,黃琮輿醫師反問「中和抗體比較低就沒有保護力嗎?」,「中和抗體多高才有保護力,尚待研究證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疫苗產生的抗體濃度會有個別差異;再者,接種疫苗是為了預防感染後的重症及死亡。站在群體免疫的觀點,有更多人接種疫苗台灣才會安全。

林千裕醫師補充,雖然抗體濃度高有足夠的保護力,但最重要的是在遇到病毒時,會不會被感染,是否產生嚴重的併發症、致死風險等。提醒民眾勿存有抗體濃度迷思,最重要是減少感染及預防重症的效果,現在市面上的疫苗效果都相當好,我們不知道是疫苗先來還是疫情先到,最好的疫苗就是你所能打到的疫苗。

黃琮輿醫師提醒,新冠疫情肆虐期間,施打疫苗是保護自己及家人的最佳方式。在未來的生活,我們要學習與病毒相處。能夠打的疫苗就是好疫苗,即便接種疫苗可能會遇到副作用,但大多數的副作用兩天內會緩解,施打新冠疫苗的利是遠大於弊。若民眾擔心身體比較虛弱,現場醫師會謹慎評估,施打第二劑時也會詢問第一劑接種狀況,針對民眾問題說明及協助。

林千裕醫師呼籲,即使打完疫苗後,仍要繼續保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等防疫措施。

新增24例新冠病例 本土23例及境外移入1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24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3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例死亡。

今增23例本土病例 持續進行疫情調查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3例本土病例(其中11例為居家隔離期間或期滿檢驗陽性者),為19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7月10日至7月22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3例為最多,其次為臺北市及桃園市各4例、宜蘭縣及高雄市各1例;其中18例為已知感染源,餘5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

今日新增2例死亡個案 為一男一女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2例死亡個案中,案7734為80多歲女性,具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者接觸史;5月26日因出現發燒、咳嗽及喉嚨痛症狀前往就醫採檢,同日返家後死亡,並於5月29日確診。案14617為6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其他確診者接觸史;個案於6月24日出現發燒、呼吸喘及全身無力症狀,同日就醫採檢並住院治療,6月26日確診,7月20日死亡。

指揮中心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21日累計公布 14,280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2,50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7.5%。

今日新增1例境外移入 已匡列接觸者2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1例境外移入(案15641),為克羅埃西亞籍未滿10歲男童,6月28日與家人自瑞士返臺探親,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證明,入境後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7月10日檢疫期滿前採檢結果為陰性,但因同行家人確診(案15370),故由衛生單位安排至其他住所進行居家隔離,7月22日居家隔離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29);個案在臺期間並無症狀,已匡列接觸者2人,均列居家隔離。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875,31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859,164排除),其中15,535例確診,分別為1,254例境外移入,14,228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06例移除為空號。2020年起累計784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76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為新北市391例、臺北市294例、基隆市27例、桃園市24例、彰化縣14例、新竹縣10例、臺中市4例、苗栗縣3例、宜蘭縣及花蓮縣各2例,臺東縣、雲林縣、南投縣、高雄市及屏東縣各1例;另8例為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