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電子煙使用率成長3倍! 國健署示警:危害不亞於其他菸品

國民健康署公布109年18歲以上吸菸行為調查結果,18歲以上電子煙使用率由107年的0.6%增加至109年的1.7%,升高近3倍,電子煙儼然成為威脅國民健康的一大警訊。

電子煙及加熱菸使用動機 對健康無幫助

調查結果顯示,40歲以下為電子煙的主要使用族群,又以26-30歲男性(6.3%)、21-25歲女性(4.6%)最高。

而使用電子煙的原因,以「好奇」為主,占38.9%,其次是「為了戒菸」(17.3%)及「朋友都在吸」(9.7%);另外,加熱菸的使用者,有36.8%是因為「好奇」,其次是「身上才不會有菸臭味」(12.6%)及「覺得健康危害比較低」(11.3%),有2.9%「為了戒菸」。

不過,科學實證顯示,電子煙及加熱菸無助於戒菸,兩者的健康危害也不會低於其他菸品,因為好奇或跟著他人使用,一點好處都沒有。

加味菸、電子煙藏危機 恐成癮、致命

國民健康署108年受理菸品申報資料顯示,菸品使用的香料(風味)添加物約有1,200餘種,絕大多數為化學(香精)物質,菸商添加各式口味,目的在降低初試者對菸嗆味的排斥,以吸引青年族群及女性,進而成癮。

以使用化學溶劑的電子煙為例,美國在2019至2020年間,通報了2807名電子煙相關肺傷害(E-cigarette or vaping product use-associated lung injury, EVALI)的個案,甚至導致68人死亡;國內在109年12月也有三家醫院各通報一名疑似案例,經專家會議判定,其中1例(未成年)為電子煙肺傷害之高度可能個案,2例(成人)為因電子煙加重、誘發氣喘之可能個案。

戒菸找專業人員 切勿聽信旁門左道

電子煙、加熱菸與傳統菸品都對健康有危害,遠離菸害,切勿聽信旁門左道,要尋求專業協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戒菸抗疫可撥打免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或諮詢全台近4,000家合約醫事機構,由專業人員為您量身定做。

勿因疫情錯失急性中風24hr內治療時機 醫:中風患者打疫苗並持續服藥

自2019年底開始COVID-19疫情全球蔓延,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與部分新冠疫苗與中風有關。兩位台灣腦中風學會理事,北榮神經內科腦血管科主任李怡慧與北榮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紀乃方,分享照護過COVID-19患者,以及COVID-19疫苗罕見引起的腦靜脈栓塞型中風,表示病毒與疫苗引發中風的型態和族群大有不同,醫療上都有對應的合適處置,並呼籲疫情間有中風徵兆民眾應即 時就醫,中風患者則要持續回診服藥,盡快施打疫苗。

COVID-19患者有較高的腦中風風險?

紀乃方醫師表示,COVID-19患者有較高的腦中風風險,根據多國多中心研究統計,COVID-19患者發生腦中風比率大約1.3%,其中大多是重症患者,相較台灣一般人口中風發生率 則只有每年0.1%,兩種族群不同雖然不能直接比較,不過從數據合理推測,「年紀大、多慢性共病的COVID-19重症患者,有較高風險發生腦中風。」

為何COVID-19患者容易腦中風?紀乃方醫師說明,所有感染都會引發人體發炎反應,增加血液凝固性,進而造成血栓阻塞,發生在腦部就是腦中風;另外,發炎也會增加微血管通透性,腦血管壁脆弱,更容易栓塞或出血;此外,COVID-19還會影響心血管系統,使腦部血流不穩,加上COVID-19若引發呼吸衰竭,恐全身系統性缺氧,種種因素都會加重中風的風險。

圖片

▲北榮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紀乃方

此外,李怡慧醫師指出,感染若引發免疫風暴,也會增加血栓形成,最新研究分析多國多中心罹患COVID-19後中風的患者,多屬於大血管阻塞型中風,且25%是55歲以下較年輕型的中風。她推論COVID-19增加了發炎性病因,更容易讓年輕人發生嚴重的大血管阻塞。

不過兩位醫師觀察,目前台灣COVID-19患者中風的診斷比率似乎比國外研究低。紀乃方醫師認為,可能是他們照顧多是輕症患者,需進一步參考重症醫師的經驗並分析全國現況。

COVID-19引發的中風 死亡率、殘障率都較高

紀乃方醫師根據研究表示,COVID-19患者發生中風的死亡率和殘障率都比較高,死亡率高達15-20%,小中風則低於5%,歸納這類患者多是COVID-19重症,加上是大血管阻塞型中風且肺功能低下,復健成效不佳,治療後能回家自理只有20%,代表80%遺留嚴重後遺症需要他人照顧。

針對還沒中風的COVID-19病人,紀乃方醫師指出,先觀察是否依賴氧氣才能維持生理功能,嚴重時第一線使用類固醇抑制發炎反應,並視情況給予抗病毒藥物,大部分病人在治療後都恢復不錯;若病情持續惡化,將改用更強效的抗發炎藥物,嚴重則送加護病房,仰賴呼吸器和維生系統。

「COVID-19腦中風症狀較不典型。」紀乃方醫師說,出現腦部動脈或靜脈阻塞,常以頭痛表現,或是肺栓塞特徵是呼吸會喘,類似COVID-19症狀不容易察覺,一旦病人對常規治療反應不佳,就會考慮合併血栓的可能。至於COVID-19患者有中風風險要常規預防性使用抗凝血藥物嗎?這仍未有定論,除非有慢性心血管疾病,才持續使用抗血栓藥物。

疫苗引起的罕見腦靜脈血栓 盡早治療效果佳

李怡慧醫師曾照顧一名21歲男性,沒有任何慢性病危險因子,打完疫苗第8天,在睡夢中半夜頭痛驚醒,且躺平與使力時疼痛加劇,甚至引起嘔吐,緊急送醫經電腦斷層發現腦靜脈栓塞,且合併有腦出血水腫,是腦靜脈栓塞引起中風的特徵,並驗出抗血小板第四因子抗體(anti-platelet factor 4, PF4),確診是「疫苗引起之免疫血栓性血小板低下症」(Vaccine-induced immune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VITT)。

李怡慧醫師解釋,年輕人如果接種腺病毒載體DNA疫苗,如嬌生、AZ,不同於用脂質包覆的RNA疫苗,可能會發生腺病毒DNA疫苗引起的自體免疫反應,這種自體抗體會沾黏血小板因子PF4,血小板再進一步黏著,「全部黏成一團複合體塞在血流速較慢的靜脈系統。」

李怡慧醫師說,VITT發生率十萬分之一多在打完疫苗後5-28天以內發生,是非常罕見的靜脈血栓副作用,以腦靜脈、腸靜脈居多,因血小板在阻塞處大量消耗,造成血小板低下,若是在腦部靜脈栓篩 ,腦壓升高,所以上述患者才在半夜平躺時頭痛劇烈而驚醒。

有別於一般中風治療,李怡慧醫 指出,疫苗引發腦靜脈型中風的第一線是免疫治療,先給予免疫球蛋白來中和自體抗體,終止血栓凝集,並給予新型抗凝劑如抗第十因子或抗第二因子口服藥,避免更多血液凝固。上述個案經過治療後,住院第五天就完全正常出院,「只要對疾病有警覺,盡早給予免疫治療,改善病情的機會很大。」此外,目前文獻報告案例多是白種人,亞洲人較少。

中風患者建議打疫苗 老年人不容易疫苗血栓

李怡慧醫師呼籲,疫苗引起的中風是自體免疫反應,大部分是年輕人,而COVID-19引起的中風患者通常有三高、心臟病,且大部分是老人。年紀大反而不容易產生自體抗體,出現疫苗引發的血栓,施打疫苗還是利大於弊,目前台灣COVID-19死亡率超過4%,疫苗引發中風則是十萬分之一,打疫苗好處明顯超過壞處,對於有過敏體質,年輕人和孕婦,考慮優先施打RNA疫苗。

COVID-19疫情間勿錯失中風黃金治療時機 

雖然COVID-19有中風風險,李怡慧醫師觀察全球整體中風發生率卻呈下降趨勢,分析可能是因為病人猶豫就醫,與疫情期間診斷治療有受限制。她解釋,當COVID-19隔離患者有中風症狀,則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診斷儀器都需要消毒,治療上則受限台灣醫學中心尚缺負壓血管攝影手術室,治療團隊暴露感染風險高,所以治療趨於保守的靜脈藥物溶栓術、減少了動脈內取栓術等侵入性治療。

不過疫情間,李怡慧醫師仍提醒,中風患者有異狀應及早就醫,別錯過了黃金治療時機,尤其24小時內急性缺血型腦中風,有溶栓和取栓術可以逆轉中風後的腦梗塞和殘障,一旦超過治療時間就留下後遺症。紀乃方醫師則呼籲,很多中風病人疫情時沒回診,擅自中斷控制慢性病的藥物,建議可使用遠距通訊門診請醫師評估開藥。

追加第3劑可以強化保護力? 張上淳:需要更多研究資料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昨天(14)指出,對於較早完整接種疫苗的國家統計數據來看,大部分疫苗的保護效力都不錯。對於是否需要追加第3劑來提升保護力問題,目前未有完整答案,還需更多實證證據,看是否真的打了第3劑疫苗,對於變種株有足夠的保護力。

兩劑體內抗體變化 不同廠牌有不同結果

針對泰國先前在接種完兩劑科興疫苗兩個月內出現保護力下降的情形,張上淳解說,打完兩劑後的體內抗體變化,還需要更多資料,目前根據較早打疫苗的國家研究發現,施打者半年內資料顯示保護力都還好,當然不同廠牌可能有不同結果,不過他對科興疫苗不是特別清楚,國內施打的AZ跟莫德納疫苗,過去資料顯示接種兩劑疫苗,半年內的抗體效價都不錯。

觀察中和抗體效價 觀察細胞性免疫力

張上淳指出,除了觀察中和抗體效價外,也可以觀察細胞性免疫力,但是細胞性免疫力不容易偵測,免疫的記憶細胞還是可以活化,若遇到新的病毒,免疫記憶的細胞就會活化再形成保護力,所以疫苗施打後還是有適當的保護力,但是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證據。

是否追加第3劑疫苗 需要研究資料驗證

至於原本保護力是否下降、是否要追打第3劑疫苗以提升保護效力等疑問,張上淳回應,是否需要追加第3劑還要更多證據,來看對於變種病毒是否有足夠的保護力。第3劑疫苗的選項,到底是要接種同款疫苗,還是接種不同疫苗,各大疫苗與學術界廠還在討論,目前未有完整答案,因此還需要更多研究資料來驗證結果,看是第3劑疫苗,對於變種株有足夠保護力。

「雲端飲酒」小心過量! 國健署列注意事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辦公室「飲酒與新冠肺炎」,喝酒除了會導致胃潰瘍、肝硬化、腦中風、心血管疾病、失智等200多種疾病,提高食道癌、肝癌等罹癌風險外,亦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增加罹患新冠肺炎及發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

飲酒臉紅傷身 罹癌又增失智風險

越來越多研究證實,喝酒並沒有安全限量,加上台灣近半人口因缺乏酒精代謝酵素「乙醛去氫酶(ALDH2)」,喝酒容易臉紅,更會提高罹癌及失智症的風險。如果非喝不可,請儘量減少飲酒量來降低風險。

根據「國民飲食指標手冊」的建議,男性每日不超過1罐啤酒(或相當於20g酒精量),女性不超過半罐啤酒(或相當於10g酒精量),如果是準備懷孕、懷孕期間或正在哺乳的女性,為了胎兒的健康,請千萬千萬不要喝酒。以茶水代酒,謝絕飲酒文化。

視訊解憂愁 無須飲酒陪襯

近期受疫情影響,雖然每日確診數有持續下降,但還是無法跟朋友聚聚聊天,部分民眾於朋友圈間嘗試以「雲端飲酒」模式,透過視訊軟體連線與朋友一起喝酒,並配合時事話題:如近期因為日本、美國捐贈我國疫苗,國人自發性的雲端感謝活動,將視訊背景變成日本、美國著名景點,並購買該國酒精飲品及以「喝完」之行為表達感謝,不過,由於是在家喝酒,也不怕醉倒路邊,常常不知不覺就喝過量了。

對此,國民健康署提醒,喝酒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系統,不利抵抗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更應該避免喝酒。

自告奮勇前進防疫第一線 她用畫筆記錄新冠重症病房

曾在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的澄清醫院住院醫師曾依晴,因新冠肺炎疫情返回台灣,在疫情嚴峻下,自動請纓前進防疫第一線,親手完成超過二千多人的篩檢,並進入重症專責病房工作,最特殊的是她用畫筆「記錄」團隊的辛苦,將大家澎湃的情緒,轉為共感的作品,記錄每個成功的努力。

篩檢超過二千多人 及早揪出陽性及早治療

疫情爆發到現在,由曾依晴親自篩檢已超過二千多人,每篩檢一個陰性的個案,她心中就升起一份信心,篩到陽性的人一定安慰他們還好發現得早,治療一定會沒問題。曾依晴說,她在乎的不是篩檢人數的多寡,而是給了最勇敢民眾正向的感受,減少受檢者的擔心及壓力,即使進了重症專責病房,給每個病人傳達家屬加油的話,看到病人更堅強的眼神,都讓她眼眶淚濕,醫病之間的感人互動,令她一生難忘。

用畫筆記錄感動 創作共感作品

曾依晴表示,她學醫沒學過繪畫,突然間想到用畫筆來記錄她心中的感動,當然不可能在病房裡作畫,偶爾利用手機拍下,有空時再轉為手繪,每一個筆觸都是由內心激發出來的,雖然自己不是專業畫家,但每一張畫作都是油然而生,或許只是一個個醫護的背影,卻是最勇敢和最熱情的畫面,以澎湃的情緒轉化為大家能夠一起共感的作品,想說的能做的,千言萬語盡在自己的畫作裡。

醫病關係見真情 一起努力戰勝病毒 

曾依晴強調,這段日子以來,醫護夥伴苦戰疫情,讓她在臨床和醫病關係成長很多,看見善良看見真情,當台灣需要我們的時候,她最想告訴大家:「我在這裡,和你們,一起努力。」

7/13日起各類移工 恢復轉換雇主

近期評估國內整體疫情及產業發展需要,勞動部為兼顧國內產業用人需求及移工工作權益,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12)日說明,將7月13日起恢復移工轉換雇主或工作。而承接移工的新雇主應依指引辦理防疫措施進行,應於接續聘僱日(含期滿轉換)前3日內安排移工PCR檢驗,與地方衛生單位合作。

7/13起恢復轉換雇主 轉化後安排PCR

針對先前因為配合三級警戒及移工事件,勞動部曾經暫停包括家庭移工或產業移工,為兼顧國內產業用人需求及移工工作權益,陳宗彥說明,1日宣布優先恢復家庭類移工轉換,另外7月13日起恢復家事類以外類別之移工都可以辦理轉換雇主,但要求轉換後,承接的新雇主必須在3天內安排移工做PCR採檢,安排移工1人1室,14天期滿內前3天再做一次PCR採檢,費用由新雇主支付。

依照防疫指引 持續監測及記錄出入足跡

陳宗彥說, 雇主應依指引辦理防疫措施進行,與地方衛生單位合作,倘若接續聘僱移工檢測PCR確診陽性時,新雇主應負雇主責任,並依勞動部「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雇主聘僱移工指引,包括移工工作、生活及外出管理注意事項」,配合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或送集中檢疫所隔離治療;若接續聘僱移工檢測PCR陰性,新雇主應依雇主指引,每日持續進行移工健康監測及記錄移工出入足跡。

圖片

未遵守移工規定 違反防疫受罰鍰

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新雇主接續聘僱移工,如未於上開規定期限內安排移工檢驗PCR,或於等待PCR檢驗結果期間,未落實移工1人1室,將依就業服務法規定,處新台幣6萬至30萬元罰鍰及不予核發接續聘僱許可,另雇主如委託仲介公司辦理移工生活照顧,因仲介公司未善盡受任事務,違反防疫措施,將依仲介公司違反就業服務法規定,處新台幣6萬元以上至30萬元以下罰鍰。

復健配戴副木是為什麼? 職能治療師說明用途

在到復健科就醫後,常會聽到醫師轉介至職能治療師,說要穿戴「副木」時,往往一頭霧水,究竟什麼是副木?效果是什麼?

副木是「塑膠支架」 避免關節變形

其實副木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塑膠支架」,南投醫院復健科賴士鋐職能治療師指出,副木是一種低溫熱塑型材質,經60-70℃熱水加熱加工成型,職能治療師依病人需要製成不同的形狀用以固定、限制或支撐身體任何一部分的裝具,優點為輕巧服貼、穿戴方便及擁有良好的支撐和保護效果,且可以避免及預防軟組織的攣縮及關節變形。

副木功能不相同 對症下藥緩解不適

賴士鋐職能治療師表示,每種副木所提供的功能不大相同,常見的上肢副木種類為豎腕副木、大拇指固定型副木、手部固定型副木。豎腕副木用來支撐、固定手腕關節,適用於腕隧道症候群、手腕骨折、尺骨或橈骨遠端骨折、橈神經麻痺等症狀。

大拇指固定型副木可使大拇指關節維持在放鬆的姿勢,降低疼痛及腫脹發炎狀況,適用媽媽手、大拇指肌腱發炎症狀;手部固定型副木則適用中風病人手部擺位、手部肌腱、神經損傷者。

穿戴副木需經評估 以達良好保護效果

賴士鋐職能治療師提醒,穿戴副木的期間,仍要配合治療師針對個別狀況教導的復健計畫,避免長時間固定導致的關節僵硬、肌肉萎縮等狀況,且不同的患者會有不同的穿戴方式以及穿戴時間,建議可與復健科醫師或職能治療師諮詢、討論,達到副木良好的支持及保護效果。

不敢打新冠疫苗? 想解封疫苗覆蓋率是關鍵

台灣三級警戒第四度延長,雖然鬆綁部分規定,但仍是屬於三級警戒範圍。看似確診數持續下降,但雙北地區仍有群聚事件及家戶感染傳出,除了持續落實個人防護之外,施打疫苗也是另一重點。英國首相強生宣布要與病毒共存,預計7月19日解除封城及口罩禁令,雖然讓專家嘩然,但在八成國人均有施打第一劑疫苗的情況下,希望盡快恢復正常生活。然而台灣目前覆蓋率約一成,各地也傳出緩打潮、拒打潮,新冠疫苗真的有這麼可怕?

要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施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為關鍵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秘書長呂俊毅表示,若要盡快恢復生活,盡快施打疫苗達到群體免疫為關鍵。對於疫苗對變種病毒株的防護疑慮,他說:「目前台灣流行的主要是alpha(英國)株,AZ疫苗與莫德納疫苗都對alpha(英國)株保有正常的保護效果,兩種疫苗對於重症的預防效果都很好,相信新冠疫苗的保護力能有效控制國內新冠疫情。」

孕婦、哺乳媽媽都可打疫苗 未含有活性新冠病毒

對於懷孕或哺乳婦女是否可以打新冠肺炎疫苗,呂俊毅醫師說,孕婦是重症的高風險群,一旦重症對母體胎兒都是嚴重的威脅。依目前的資料研判,新冠疫苗對孕婦及胎兒看起來沒有不良影響。而哺乳媽媽施打疫苗是沒有問題的,疫苗都沒有含有活性新冠病毒,疫苗成分也不會跑到母奶中,對媽媽及孩子都不會有不良影響。

打完疫苗可能確診但為輕症 仍有傳播病毒疑慮應戴口罩

但不代表打了疫苗就不會確診。呂俊毅醫師表示,根據臨床試驗結果AZ疫苗的保護力大約是7到8成,莫德納疫苗大約是9成,也就是說,兩種疫苗都不能百分之百避免新冠病毒的感染。但是國外的研究也顯示,兩種疫苗對於重症的預防效果都很好,也就是說只要打了疫苗,即使得到新冠病毒感染,也極少會變成重症。雖然有研究顯示可以降低新冠病毒的散播,但仍有傳染給別人的疑慮,接種完疫苗仍要進行個人防疫措施。

血栓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 AZ疫苗被視為安全有效

在今年3月左右,部分國家發現打完AZ疫苗,有人會出現血栓與血小板低下的副作用,曾經停用或限制AZ疫苗的使用者年齡。後來研究發現,血栓及血小板低下的發生率約每10萬人會有1位,相對於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非常的低,打疫苗利大於弊,所以大部分國家都再度開放使用AZ疫苗,仍被視為安全有效的疫苗。

慢性病患更需疫苗保護 若感染恐為重症

除了對新冠疫苗嚴重過敏者不適合施打以外,患有各種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臟病、慢性肺臟疾病、腎臟病含洗腎等對象,不但可以打新冠疫苗,更需要疫苗來保護,呂俊毅醫師強調,這些族群萬一感染,症狀通常都比較嚴重。目前的疫苗對beta(南非)株與delta(印度)株的保護力較差一點,但是仍有一定的保護力。全球有很多專家在監測病毒的演化,一旦發現有現有的疫苗無法保護的變異株,可能需要考慮研發新一代的新冠疫苗。

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提醒,新冠病毒疫情是全球性的,各國都需要打疫苗,新冠疫苗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台灣獲得的疫苗數量有限,民眾無需特別挑廠牌施打,全民落實接種疫苗才能提高群體免疫、跟上全球解封腳步。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