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隆鼻手術種類這麼多 想打造自然美鼻到底怎麼挑?

現代人利用醫美手術調整五官日趨普遍,其中「鼻子」是最多人選擇調整的部位,但坊間隆鼻手術名詞百百種,韓式隆鼻、韓式嘟嘟鼻、結構式、一段式…民眾看得眼花撩亂,想術前先做功課都有困難。醫美集團總院長邱浚彥表示,手術方式部分民眾不用考慮太多,近年來整形多追求成果自然,鼻型除高挺外,還要綜觀眼、唇、眉骨、臉型、甚至顴骨高低等因素來評估,結構式隆鼻已成趨勢,民眾只要初步了解隆鼻材料各自優點,提出需求再與專業醫師進行個人化諮詢,就能打造自然美鼻!

植入物可粗分「自體、外來」 優點大剖析

邱浚彥醫師說明,隆鼻手術依材料可簡單區分為「自體」及「人工材質」兩大類,「自體」包含耳軟骨、鼻中膈、肋軟骨,目前為醫美整形醫師使用首選。

自體肋軟骨優點:

(1)材料充裕,單一材質就可以完成整個鼻部架構,包括鼻樑支撐、鼻頭修飾、鼻中膈重建等。

(2)感染率低,不會產生排斥現象,適合天生抵抗力差,或是術前生活作息紊亂、有菸酒習慣民眾。

(3)不易穿出,可避免人工材質可能發生的穿出現象。

「人工材質」最多人使用的有Goretex、卡麥拉兩種,這些輔助性材料現今在人體手術中皆廣泛被使用,因此安全性也不用太擔心,但因為是外來物,感染率仍會較自體軟骨略高一些。

人工材質也有其優勢:

(1) 不易移位,曲線平順,也不會被自體吸收而產生自然彎曲。

(2) 手術時間較短

(3) 手術價格較自體軟骨低

邱浚彥醫師建議,每種植入材料都有其優缺點,民眾可與專業醫師諮詢討論後再做抉擇。

圖片

隆鼻整形就像蓋房 地基穩再修建就不易變形

鼻形要精緻好看,需要多階段細修,邱浚彥醫師將隆鼻手術比喻成蓋房,「結構上第一步從鼻中膈處做延長跟增高,就像蓋房子一樣,基礎樓層結構先把它蓋穩,之後再往上不管是要墊高鼻樑,或修飾鼻頭,我們都有一個很好的地基來做這些動作,日後也比較不會變形。」

邱浚彥醫師強調,隆鼻手術除了要慎選經驗豐富醫師,術前諮詢也很重要,不論是鼻翼寬窄、鼻頭翹墜,海鷗線角度等,醫師都會全面了解民眾的需求後,再以專業角度與民眾討論可行性,現在也有一些3D模擬儀器可以讓民眾術前先預看大致成果,因此不用太擔心術後跟自己想要的樣子差很多。

呼吸通道接觸空氣、細菌多 術後抽菸會增加感染機率

隆鼻手術恢復期短,約一週內即可拆線,很快就能恢復正常生活,但因鼻部作為呼吸通道,最常接觸空氣或其他感染源,加上處於血液循環較末端,因此術後照護以及提升自體免疫力相當重要。邱浚彥醫師呼籲,做完隆鼻手術後戒菸是關鍵,因為尼古丁會讓血管收縮導致血液循環受損,不只術後使腫脹消退緩慢,感染率也會上升很多,所以不管一手菸、二手菸甚至三手菸都要儘量避免。

愛美為自己 煥然一新自信心UPUP

鼻位於臉部正中心,只要提升一點立體感,即便其他部位不調整,美觀、精神和眼神集中度都會大幅上升。邱浚彥醫師分享,十多年的臨床經驗看下來,術後改變不只是身體上,最明顯在於民眾心情上的轉變。過去對五官沒自信可能會造成個性上較畏縮、過度在意他人眼光等問題,作為醫美整形醫師最大成就,就是看到民眾術後自信心上升,包括社交、職場、甚至對未來的期待值都有正面影響。

電子煙「減菸」都是假的 行銷手法多變,勿輕信傷身!

吸煙有害健康,一起向電子煙說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任何形式的菸品或電子煙都是有害的,也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以幫助戒菸。不過,電子煙廠商常以「減害」、「可幫助戒菸」等資訊來誤導民眾,進而使民眾接觸電子煙等相關產品,造成嚴重的身體傷害。

網路視覺無害化 違法販售電子煙

網路資訊傳播遠超乎我們想像,電子煙賣家善用網路社群行銷,吸引年輕族群,世新大學鍾起惠教授團隊於110年上半年以「電子煙」、「電子果汁」等關鍵字於臉書搜尋,短短3個月的時間,相關訊息增加16.7%。拍賣網站以「煙彈」於購物平台搜尋,仍發現超過4萬3千筆電子煙產品。

其中,以「大煙」、「小煙」及電子煙商品名作為關鍵字搜尋,發現與電子煙煙油相關訊息,購物平台上的賣家為規避政府稽查,透過與電子煙看似無關的關鍵字,包括如電動牙刷、霧化口服液、水果糖等商品來曝光,實則為販售電子煙的主機、煙油及煙彈。

動態圖像吸睛 文字誤導吸引購買

鍾起惠教授指出,媒體不設防,青少年難以分辨,有些廠商的網路動態常以「客人回饋」、「客人實拍」、「視覺無害化」等細制化的拍攝手法,對青少年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廠商的行銷創意無奇不有,IG常見「動態圖像」、「文字誤導」來吸引青少購買產品,呼籲家長應提醒孩子避免隱形威脅,現在有很多網路手法的變化。

鍾起惠教授分享,以圖、照片展示IG亦是電子煙常見的展示平台,監測發現以電子煙為關鍵字之IG已有超過21萬3,000則貼圖,相較109年增加約1萬5,000則。有別以往直接展示不同口味的煙油外包裝,有越來越多賣家運用象徵圖像,或是各式水果的圖樣、飲料視覺化來表達不同口味的煙彈。

香氣包包裝的陷阱 青少年難以抵抗誘惑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王鶴健理事長表示,電子煙常用香氣包包裝的陷阱,煙油的成分很複雜,添加入甲醛、乙醛、大麻等添加物容易造成肺部的傷害,其危害不僅對大腦學習力有影響,也會對人體有嚴重傷害,特別是越早吸菸,未來更難擺脫。

王鶴健理事長分享一名56歲的老菸槍曾嘗試電子煙造成急性肺損傷的案例,該名患者初診時出現喘、咳嗽等症狀,門診檢查發現,除了肝功能問題外,肺功能降低僅剩正常人的七成。醫師說,電子煙所造成的氣道損傷,發炎細胞會把氣道塞住了,雖然該名患者經類固醇有部分改善,卻也留下纖維化的痕跡。

任何菸品都有害 減害都是假的

電子煙廠商常以「減害」、「可幫助戒菸」等資訊來誤導民眾,進而使民眾接觸電子煙等相關產品。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任何形式的菸品或電子煙都是有害的,電子煙多含有尼古丁及有害致癌物,對使用者和暴露於二手煙者都有害,也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以幫助戒菸。

各單位送食品藥物管理署檢驗之電子煙油,有超過8成含有尼古丁,讓想要戒菸而使用電子煙的人反而更依賴尼古丁。研究顯示嘗試以電子煙協助戒菸者中,約95%仍持續使用紙菸或電子煙,且更有50%-60%會成為紙菸與電子煙併用者。

國內已有醫療機構陸續通報疑似電子煙相關肺傷害(E-cigarette or vaping product use-associated lung injury, EVALI)的案例,民眾千萬別再相信電子煙能降低健康危害或戒菸的說法,國民健康署呼籲戒菸請尋求專業醫療的協助。

降低COVID-19感染力 8種中藥製成抗疫「淨斯本草飲」

COVID-19新冠肺炎病毒席捲臺灣,經過兩個月全臺所有人努力下,臺灣疫情已穩定控制中,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指出,新冠病毒COVID-19席捲全球,證嚴法師有感於瘟疫流行,由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及他帶領,中醫部何宗融副院長及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黃志揚副院長等聯合團隊,秉持「萬物皆是藥,有病就一定有藥」原理進行研究,希望能對防疫有所貢獻,並發表淨斯本草飲。

阻斷病毒連結 中藥草飲效果佳

林欣榮院長分享,使用艾草、茉草、麥冬、魚腥草、桔梗、甘草、紫蘇葉、菊花等臺灣本土八種中藥草製成的淨斯本草飲,花蓮慈院研究團隊今年再針對突變株病毒感染、新冠肺炎者癒後憂鬱、糖尿病、高血壓、多種慢性病、巴金森氏症、抗藥性癌細胞等項目進行基礎研究。

林欣榮院長表示,在病毒實驗上,淨斯本草飲能阻斷病毒棘蛋白與人體細胞接受器(ACE2)的結合外,也能抑制TMPRSS2蛋白酶,強力阻止病毒穿透進細胞並能抑制3CL蛋白酶和RdRp複製酶活性防止複製;另外,針對多種COVID-19變種病毒感染動物進行實驗,不僅發現本草飲可抑制45~90%的南非、野生型、加州、英國、巴西等變種病毒感染動物外,再搭配外用滾珠露6滴並一天飲用3包本草飲,可以抑制97%以上的病毒感染。

本草防疫飲研究 努力突破預防、治療瓶頸

在本草飲基礎研究中發現有阻斷突變株病毒感染、恢復心肌功能、調適老化高血壓、平衡糖尿病血糖、改善巴金森神經退化、抑制抗藥性癌症生長等多靶點、多功能、多效性的潛力,花蓮慈院研究團隊也已將淨斯本草飲的4篇相關研究,投稿至國際期刊,預計還將投稿7篇相關研究結果。

林欣榮院長表示,花蓮慈院中醫部與心血管暨粒線體相關疾病研究中心,將持續在新冠肺炎臨床照護與基礎研究的合作基礎上,努力突破預防與治療瓶頸,也期待透過本草飲,為受疫情所苦的病人貢獻心力,守護更多人的健康。

迎接國際學生赴台留學 集中檢疫所「這樣做」把關防疫

隨著各級學校開學,來台灣留學的境外生們,終於獲准專案入境,並在完成集中檢疫後,經COVID-19病毒PCR檢測陰性,可以進入校園繼續學業。台灣目前嚴守邊境,阻絕病毒於境外,如此嚴密的防疫措施,可望在國家防疫安全全,以及學生受教權之間取得兩全其美的平衡。

隔離檢疫流程 防止社區出現破口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副院長丁碩彥表示,台灣的集中檢疫所,有保警總隊規劃24小時安全勤務,除了檢疫房間通道有監視設備,出入口都有崗哨全天候派人駐守;防疫規格嚴密,務必使入境檢疫者不能隨意外出,流動到社區,造成破口,請民眾放心。

設集中檢疫所 落實社區防疫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表示,教育部目前規劃,境外生將優先入住集中檢疫所,指揮中心已提供1500床供調度。學生入境時須採深喉唾液及進行PCR檢測,並於檢疫場所進行居家檢疫14天,檢疫期間第10至12天,須以「家用快篩」採檢一次,第12到14天(期滿前)再PCR檢測一次。這些嚴格的流程,都有國內外實證的資料支持,可以確保病毒不會進入社區。

配合防疫政策 草屯療養院承接支援檢疫所

藍祚鴻院長也提到,草屯療養院支援的檢疫所,去年曾承接境外生入境的集中檢疫任務,圓滿達成;今年草屯集中檢疫所也會配合政策,為國境把關,歡喜迎接境外生,有助於大學校園內國際人才的交流。

不讓偏頭痛偷走精彩時光 預防性治療助病友找回人生色彩

一名51歲林小姐有偏頭痛之苦三十餘年,高中時期即有頭痛困擾,後加劇為慢性偏頭痛,長期吃止痛藥卻未見效,每天疼痛難忍,無奈辭去銀行工作,婚後也不敢生孩子,擔心如果不吃止痛藥究竟能撐多久?曾經四處求診未見效,所幸三年多前改以肉毒桿菌素治療後,偏頭痛大幅地改善,頭痛頻率下降至每週僅發作1次,她更向呼籲有偏頭痛困擾者,一定要找到正確治療,不要誤信偏方。

疫情下偏頭痛天數飆增4成 6成4痛感升

新冠肺炎肆虐期間,身心壓力與生活巨大改變,也導致偏頭痛患者病情急遽惡化。根據國外最新研究顯示,偏頭痛患者在疫情期間的每月平均偏頭痛天數,較疫情前增加4成,6成患者偏頭痛頻率增加,更有高達6成4偏頭痛嚴重度增加。台灣頭痛學會理事長暨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副院長陳韋達醫師表示,有近6成(58.7%)患者過度使用止痛藥,導致頭痛惡化,2成2患者甚至痛到掛急診,更有近6成(58.3%)患者吃不下、近8成(78.1%)患者睡不好,嚴重會影響生活品質。

台灣頭痛學會秘書長暨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王嚴鋒醫師指出,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體質病,根據流行病學指出,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有偏頭痛問題,國內2300萬人已有200萬人有偏頭痛問題,好發在年輕族群,誘發因素包含壓力、遺傳、飲食、睡眠、環境等,對社會經濟的運作影響甚鉅。

7成民眾誤會偏頭痛不是病 反覆發生要留意

台灣頭痛學會的國人偏頭痛認知問卷大調查,總計有2300多位民眾填寫,近7成國人誤以為偏頭痛只是「症狀」,但偏頭痛是一種「疾病」,「只要頭痛反覆發生,每次持續4至72小時,伴隨噁心、嘔吐、畏光、怕吵的症狀,即符合偏頭痛定義。」不過仍有4成5不知道過度使用止痛藥恐造成頭痛更加惡化,更有許多民眾的觀念還停留在偏頭痛只能吃止痛藥,尤其是非醫藥相關背景的受訪者,僅有三分之一知道偏頭痛可以用預防性藥物治療。

正確認識偏頭痛 記住123懶人包

為了幫助國人正確認識偏頭痛,台灣頭痛學會理事暨新光醫院神經科劉子洋醫師分享學會發布「偏頭痛超前部署123懶人包」:每週頭痛超過「1」次要看神經內科、止痛藥每週吃超過「2」天恐讓頭痛惡化、預防偏頭痛靠這「3」招:運動、紓壓、預防性藥物,方便大眾以簡單易懂的方式認識偏頭痛。

預防性藥物可治療 減少回診頻率

偏頭痛目前已超前部署,據學會偏頭痛認知調查顯示,超過半數達5成5的民眾,不知道偏頭痛可採取預防性治療,來降低發作頻率。劉子洋醫師分析,健保近兩年已給付多款預防性藥物,如療效可持續1個月的CGRP單株抗體與療效長達3個月的肉毒桿菌素,均可減少回診頻率,適合不宜頻繁回診的疫情時期,也可減少請假就醫次數。劉子洋醫師補充,預防性藥物療效皆不錯,副作用也低,「以肉毒桿菌素來說,經國外試驗發現,使用半年後,半數患者每月頭痛天數可減半。」

衛教大使佩甄親臨現場分享,台灣有高達200萬偏頭痛患者,值得大眾正視。呼籲大眾平常多關心身邊的親友,如有頻繁吃止痛藥的狀況,鼓勵前往神經內科就醫治療,提早治療,跟頭痛說bye bye。

接種前不宜空腹! 打疫苗頭暈、噁心小心是暈針

日前,高端疫苗開打,就傳出幾起施打後不適、癱軟、昏倒的情況,但經現場觀察與送醫後皆無大礙,隨後疫情記者會中,指揮官陳時中也證實為暈針,身體狀況均無異常,不過,為何會暈針?

暈針與疫苗安全性無關 多因心理壓力、恐懼所致

其實,在過去為預防流感,各級學校都會陸續安排學生校園集體接種流感疫苗,針對校園集體接種可能產生之暈針,疾管署就曾邀請臺大醫院小兒感染科李秉穎教授說明成因及如何預防。

李秉穎教授表示,暈針反應與疫苗本身安全性無關,也不會造成身體健康的後遺症,通常是因為對打針的心理壓力與恐懼感,轉化成身體的症狀,出現眩暈與噁心等症狀,大多發生於青少年。

接種前不宜空腹 這樣做緩解緊張情緒

當大規模疫苗接種時,會有聚集性暈針現象,亦被稱為集體心因性疾病。以往校園集體注射時,偶有學生出現眩暈與噁心等暈針症狀,建議接種疫苗當日不宜空腹,可使用音樂、影片或聊天等方式使其放鬆心情,並於接種時採取坐姿。

若發生暈針時,建議先至休息區休息,並緩解情緒緊張,同時通知醫護人員,如暈針現象持續,應儘快送醫。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萬人迷王光輝肝癌病逝 專家揭「常見危險因子」

近日媒體報導棒球名將「萬人迷」-前兄弟總教練王光輝癌逝,據家人透露,王光輝自去年季末檢查即確診肝癌末期。癌症蟬聯39年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其中肝癌為癌症死亡率第2位,因為早期患者通常沒有症狀,易被忽略,被發現時大多已是晚期,又稱為沉默的殺手。

肝癌早期無症狀 腹痛、疲倦多是晚期

為了自身健康,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專家洪弘昌醫師建議,肝癌高危險群需定期安排檢查,不過由於醫學進步,肝癌治療多元,晚期病人仍可獲得不錯的治療成效,別輕言放棄。而肝癌初期無症狀,當出現腹脹腹痛、疲倦、食慾不振、黃疸、腹水等症狀時往往已是肝癌晚期,因此高危險群應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肝癌危險因子 定期檢查避免憾事

洪弘昌院長指出,慢性B、C型肝炎、肝硬化、酗酒、代謝性疾病、長期攝入黃麴毒素及肝癌家族史等皆是肝癌的危險因子。高危險群可以透過定期返診,利用腹部超音波掃描、血液檢查(甲型胎兒球蛋白)來篩檢肝癌;而專科醫師如果為了確診,會視病人情況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查,例如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者血管攝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非人人適合手術治療 良好生活習慣減輕肝負擔

洪弘昌院長表示,手術切除是目前最主要及有效的肝癌治療方式,不過並非每個患者都適合手術治療;當患者不適合開刀時,會依個人的病情及腫瘤的狀況來安排射頻燒灼、動脈栓塞、藥物注射、肝臟移植等治療方式。

最後,洪弘昌院長也提醒,平時應規律運動、控制體重、不飲酒、不熬夜、注意營養均衡攝取,減輕肝臟的負擔。

如何幫助孩子打敗惡視力? 家長應掌握「6撇步」

今年受到本土疫情影響,使孩童線上學習或使用3C產品的機會也跟著增加,隨著全國疫情趨緩,調降至二級警戒,家長應適度限制孩子近距離用眼時間、增加戶外活動的安排。國民健康署指出,即將迎接9月1日實體開學,家長應趁開學前帶孩子進行定期視力檢查,為孩子視力健康超前部署,及早發現並進行矯治,遠離惡視力。

近視年齡層越小 度數增加快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兒童青少年視力監測調查」結果顯示,幼兒園小班近視盛行率為6.9%、大班為9.0%,到小一達19.8%,到小二更達38.7%。國民健康署補充,醫學研究指出,近視年齡層越小,度數增加快速,一旦演變成高度近視,就容易埋下誘發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等併發症的危險因子,因此,近視防治更應從幼兒教育開始建立正確用眼習慣。

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 2歲以下避免看螢幕

但要如何讓孩子建立正確用眼習慣呢?家長可遵循運動時間、用眼時間、用眼頻率、規律生活、均衡飲食以及定期檢查等eye眼6原則。國民健康署解釋,包括每天戶外活動120分鐘以上,若礙於疫情影響,也可在家中陽台、庭院、頂樓等活動;若為2歲以下孩童則避免看螢幕,2歲以上每日不要超過1小時,在用眼頻率上應把握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原則。

定期帶孩子視力檢查 遠離惡視力

此外,讓孩子養成早睡早起充分休息的習慣,並把握營養均衡,天天五蔬果的均衡飲食原則,且每年定期帶孩子接受1至2次檢查視力,為孩子視力健康把關;國民健康署呼籲,隨著國內疫情降級,家長可在維持個人防疫措施的情況下,帶孩子到通風良好的戶外空間活動,藉此遠離使用3C產品的機會,除了增加親子關係,也能達到視力保健的目的。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