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華人科學家第一人! 中研院前院長翁啟惠獲「威爾許化學獎」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翁啟惠院士於美國時間9月8日榮獲2021年威爾許化學獎(Welch Award in Chemistry),以表彰其在化學研究的重要貢獻。尤其他於醣科學領域所開發的技術及方法,有助於了解醣分子在生物體及疾病演變上扮演的角色,為新藥和疫苗研發開創新契機。翁啟惠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科學家。

威爾許化學獎 僅2位亞裔科學家獲獎

威爾許化學獎由威爾許基金會(Robert A. Welch Foundation)設置,旨在促進和鼓勵基礎化學研究,彰顯化學研究造福人類社會的貢獻。該獎項於化學領域擁有盛名,自1972年設立至今,每年頒發給1至2名,截至上屆已有54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包含翁院士在內,目前僅2位亞裔科學家獲獎。

程式化一鍋式反應法 目前唯一可大量快速合成寡醣法

翁啟惠院士長年鑽研於化學生物及醣分子科學研究,是全球首位發展多醣體自動化合成、以酵素方法量產醣分子及醣蛋白的科學家。他所發明的「程式化一鍋式反應法」,讓醣分子能在實驗室裡快速合成,是第一個自動化合成多醣體的化學方法,也是目前唯一可大量而快速合成寡醣的方法;同時,他也持續將醣科學應用於癌症疫苗、醣晶片、醣探針、對抗病毒及細菌之藥物研究等。

鑽研醣科學應用 學術成就享譽國際

此外,翁啟惠院士現為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與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院(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的合聘特聘研究員。不僅如此,亦曾榮獲無數學術榮譽肯定,包括:美國總統年青化學家獎(1986)、國際醣化學獎(1994)、美國化學會哈德遜醣化學獎(1999)、國際酵素化學獎(1999)、美國總統綠色化學獎(2000)、美國化學會合成有機化學獎(2005)、德國宏博資深科學家獎(2006)、傑出化學研究卡頓獎章(2008)、美國化學會亞瑟科博獎(2012)、日經亞洲科技創新(2012)、沃爾夫化學獎(2014),以及英國皇家化學會羅賓遜獎(2015)等。

2021威爾許化學獎新聞連結:https://welch1.org/news-reports/news/the-welch-foundation-announces-2021-welch-award-recipient

圖片

國內發現首例兔熱病 慎防節肢動物叮咬,避免接觸野生動物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首例兔熱病本土確定病例。國內自2007年將兔熱病列為法定傳染病監測,迄今共通報確診2例,另1例為2011年自美國境外移入。疾管署提醒,兔熱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民眾應避免接觸野兔、囓齒類等野生動物,著長袖衣褲或使用驅蟲劑以避免受節肢動物叮咬,如有出現高燒、寒顫、淋巴腺腫、癒合緩慢潰瘍疼痛、咽頭炎、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

國內首例兔熱病 60多歲本國籍男性

疾病管制署表示,該名個案為居住南部地區的60多歲本國籍男性,有高血壓、心臟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潛伏期間無國內外旅遊史及動物接觸史,家中無飼養寵物,住家附近有草叢及魚塭,同時有野貓出沒。個案因發燒、寒顫、腹瀉等症狀至某醫學中心就醫,血液培養之菌株經基因定序與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Francisella tularensis)高度相似,於8月24日通報,經血清二採抗體檢驗陽性確診。個案經治療後症狀改善,目前已出院,同住者3人及醫院接觸者皆無疑似症狀。

衛生及環保單位已前往個案住處周邊進行環境評估及消毒、完成附近居民健康狀況調查,並衛教民眾避免接觸家畜及野生動物、定期進行住處環境檢查消毒及滅鼠工作,另也督導通報醫院完成病房環境及實驗室消毒作業。

兔熱病 人畜共通傳染病

兔熱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病原菌為土倫病法蘭西斯氏菌,宿主包含野生動物、家畜及多種的硬蜱,主要野生動物宿主包含兔子、野兔、田鼠、麝香鼠、海狸、水鼠。病原循環存在於媒介節肢動物及各種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及魚類之間,低劑量即可致病,潛伏期與暴露劑量有關,通常為3-5天,亦可長達14天,流行地區包含北美、歐洲、亞洲及中東地區。傳染途徑多元,人類可經由吸血性節肢動物叮咬而感染,也可經由接觸受感染動物組織、吃到受汙染的食物或水或吸入受汙染的空氣而感染。目前沒有人傳人病例報告,實驗室職業暴露及從事野外活動者為風險族群。

避免生食野生動物 出現異常速就醫

疾管署提醒,民眾應避免接觸野兔、囓齒類等野生動物,也應避免生食野生動物或畜肉,著長袖衣褲或使用驅蟲劑以避免受節肢動物叮咬,處理動物屍體時,需佩戴口罩、防水手套,避免接觸或生飲受汙染的水。如出現高燒、寒顫、淋巴腺腫、病原侵入部位出現癒合緩慢潰瘍疼痛、咽頭炎、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及動物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查詢,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本土增2、境外5 首例AZ+莫德納混打突破性感染Delta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例本土及5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其中在境外移入個案中,有5例為突破性感染個案,其中還出現首例混打AZ、莫德納,突破性感染Delta變種病毒。

雙北各增1例 國一生、6旬翁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2例本土病例中,其中1例在北市,為松山區就讀國中一年級學生(案16179),9月8日出現胸痛、呼吸痛等症狀,9月9日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目前學校已經停課,相關接觸學生、師長等,共51人,皆進行隔離。確診者還有一位就讀國小的妹妹,目前採檢結果為陰性。 而新北市1例(案16173)為60多歲男性,於9月7日出現胸痛、輕微噁心、肌肉痠痛等症狀,9月8日就醫並採檢,於今日確診,目前已匡列接觸者6人,列居家隔離,持續匡列相關接觸者中,而目前感染源尚未明朗,衛生單位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及防治。

首例混打AZ+莫德納 突破性感染Delta病毒

今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中,分別自美國(案16174、案16175)、土耳其(案16176)、日本(案16177)、亞美尼亞(案16178)入境,入境日介於8月26日至9月8日,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

另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在境外移入中,目前已經出現5例(案16059、案16119、案16120 案16126、案16130)施打完兩劑疫苗後,出現突破性感染的個案,特別是案16059於8月24日自美國入境,該位確診者已經於4月份接種AZ,及8月份接種莫德納疫苗,成為全台灣首例混打疫苗後,突破性感染Delta變種病毒,而Ct值為27,病毒量偏低。

圖片

埃及爸妻兒染同株Delta 桃園長榮機師案已獲控制

針對新北幼兒園群聚,陳時中說明,而目前接觸者匡列2245人,有2114人居家隔離中,應採2196人,目前陰性是1280人,還有894人正在檢驗中。而有關基因定序,目前多做2個案例為埃及爸(案16160)的妻兒(案16145、案16155),判定應為同一個傳染源,至於社區其餘確診者的基因定序,結果尚待出爐。

羅一鈞表示,總計國內共檢驗出121例Delta,其中21例為本土,13例與屏東群聚有關,幼兒園有10例,今天又增2例本土案16145、案16155,還有95例屬於境外移入。另外,桃園長榮機師感染事件,目前相關接觸者都已經完成採檢,全數為陰性,陳時中表示,桃園的疫情已算是控制住。

圖片

圖片

圖片

圖片

護眼觀念從小建立 北市衛生局「創意護眼繪畫徵稿」活動起跑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臺灣學童發生近視的3大高峰期為幼兒園大班升小一、小一升小二以及小六升國一,幼兒園大班兒童每10位就有1位近視、小學一年級學童每10位就有2位近視,國中三年級學生比例更高達每10位將近有9位近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及教育局呼籲家長,在全民拚防疫的非常時期,線上學習頻率提高,請化危機為轉機,持續協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護眼習慣,即日起特別舉辦「繪出EYE的創意 崛起新視力」視力保健繪畫徵選活動,誠摯邀請家長與孩子一起討論護眼方法,透過活動的參與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護眼技能,活動自即日起至110年10月15日(星期五)止,歡迎臺北市幼兒園及國小學童踴躍參加!

此次活動有別往年僅以國小學童為主要參加對象之模式,今(110)年特別增加幼兒園組,以臺北市衛生局「護眼糾察隊」動物夥伴為主視覺,設計護眼密碼853240著色稿,家長可從活動網站(kideyecare.com)自行下載列印,孩子可運用天馬行空的想像,進行繪圖及著色;國小組部分,則請學童以「自己」為畫作主角,將所知、所學的護眼知識及方法,透過繪畫創作分享,作品可透過校方統一於截止日前送件,或自行繳件至「繪出EYE的創意 崛起新視力 畫作徵選活動小組」(地址:105臺北市敦化北路102號11樓,親送或郵寄均可,郵寄以郵戳為憑)。

為鼓勵孩子踴躍報名參加,國小組及幼兒園組前100名完成報名者,可獲得實用宣導品1份,活動將邀請公共衛生、視力保健及藝術美術領域學者進行評審,總獎額計69名,此次活動總獎金高達新臺幣14萬元,活動評審結果預定於110年11月3日(星期三)公告,得獎作品有機會刊登於活動網站及展覽中,歡迎臺北市國小學童、幼兒園家長及小朋友一起來大展身手,與臺北市政府一起繪出EYE的創意,做自己的護眼小天使!完整報名簡章請上臺北市衛生局網站(https:// https://reurl.cc/ZGY5E3)查詢。

圖片

國內首例通報!疑施打莫德納疫苗造成虹彩炎 醫列「3大症狀」速就醫

48歲女性在八月中旬施打莫德納疫苗後四天,突然發生眼睛像兔子眼一樣紅、痛、畏光、流淚,經診斷為急性虹彩炎。醫師懷疑與疫苗接種高度相關,已通報Covid-19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事件。

虹彩炎 20-40歲HLA-B27基因者男性居多

新店耕莘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張芯瑜表示,虹彩炎屬於「葡萄膜炎」的一種,發作時會從角膜輪部往眼白方向充血。近六成的典型虹彩炎與基因HLA-B27相關,好發在20-40歲帶有HLA-B27基因者的男性居多,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相對風險也比沒有帶基因者高出10倍;另一類型虹彩炎會合併眼壓上升,因為隅角發炎導致房水無法排出,進而引起眼壓升高,這類型虹彩炎有一半是因為病毒感染引起,最常見為潛伏在體內的巨細胞病毒不明原因發作。

此外,虹彩炎反覆發作易造成青光眼、白內障或視網膜病變,甚至造成失明。

疑莫德納疫苗造成急性虹彩炎 國外早有相關案例

對於疑似施打莫德納疫苗造成急性虹彩炎,張芯瑜指出,國外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於七月份刊載23歲男性施打第二劑BNT疫苗14天後,單眼急性虹彩炎的案例,使用類固醇藥水與散瞳劑後症狀緩解;也有期刊報導,施打第二劑BNT疫苗兩天後造成雙眼動脈炎性前部缺血性視神經病變的案例、以及施打第二劑莫德納疫苗十天後發生視網膜病變的個案。

施打疫苗利大於弊 出現不適應立即就醫

至於施打COVID-19疫苗造成虹彩炎的相關確切機制仍有待研究,目前國內尚無施打疫苗造成虹彩炎的個案通報,張芯瑜強調,施打COVID-19疫苗仍是利大於弊,仍呼籲符合條件者踴躍接種,若施打疫苗後,出現眼睛紅、痛、畏光三大症狀,建議儘速至眼科就醫,保護靈魂之窗。

本土增4、境外2例 裝修工夫妻、埃及爸親友染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9)日公布國內新增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4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4例本土病例中,2例在台北、2例在新北,年齡介於30歲至50多歲,其中1例發病日為9月5日、其他3例為無症狀感染。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共同捐贈的第二批BNT疫苗91萬劑,已於今日上午順利抵台。

雙北4例與幼兒園、集合住宅有關? 陳時中:尚待釐清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其中新北集合住宅的裝修工人確診,其妻子也確診,但夫妻檔住在台北市,故歸類在北市,而台北市政府表示,裝修工人於8月12日起3次進出此社區裝潢,時間有半天,但是否與集合住宅感染有絕對關係,指揮中心表示尚待釐清。

而關於新增的新北2例個案,1例先驗出陽性,另1例則為同住者進行採檢後確診,不過感染源是否和幼兒園及集合住宅有關?陳時中表示,確診者的活動範圍相距較遠,判定關係不大。 另外2例境外移入(案16169、案16170),皆和案16160的埃及父親入境有關,兩人在8月4日入境台灣,入境及檢疫期滿檢驗時為陰性,因兩人曾接觸確診個案,並於9/7安排採檢為陰性,惟今日再度採檢為陽性,且Ct值高(案16169為36.7,案16170之Ct值34.7),因此指揮中心初步研判是在境外感染,暫歸類在境外移入個案中。

圖片

長榮機師接觸者二採結果 研判對社區影響低

桃園長榮機師感染案中,目前相關密切接觸者已進行PCR二採,其中180例為陰性,剩餘2例檢驗中,尚有15例待採檢,陳時中表示,就目前情況看來,縱使未來解隔離時確診,但對於社會影響已經非常小。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圖片

91萬劑BNT疫苗上午抵台 共184萬劑優先開放青少年施打

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共同捐贈的第二批BNT疫苗91萬劑,已於今日上午6時18分順利運抵桃園國際機場,並在完成通關程序後,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

指揮中心說明,由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基金會、慈濟基金會共同捐贈的BNT疫苗1,500萬劑,目前共計到貨184萬劑,分別為首批於9月2日送達的93萬劑,以及於今日送達的91萬劑,共184萬劑。

疫苗效期至111年1月17日,將由指揮中心統籌運用,優先開放給12歲至17歲(含)青少年族群造冊接種;其餘將優先提供已意願登記,且尚未接種過疫苗的18至22歲(含)民眾;後續將再視疫情趨勢、接種狀況及疫苗到貨情形等綜合評估,開放其他對象接種。 對於台積電、鴻海暨永齡基金會、慈濟基金會三間企業和民間團體積極協助,提供更多的疫苗讓民眾接種,加速提升臺灣疫苗覆蓋率,指揮中心再次表達由衷的謝意。

圖片

新北幼兒園群聚案為Delta 目前暫無警戒升級計畫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8)日公布國內新增9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7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7例本土均屬於新北市板橋區幼兒園群聚案,至今累計23人確診,並確定此群聚案感染為Delta變異株,但和國籍航空群聚案病毒序列不同,研判為不同感染源。目前正在疫調當中,待全貌清晰才能進一步判斷。

圖片

幼兒園群聚案 不只一波傳播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這起幼兒園群聚案,發現確診的幼童Ct值有高有低,單從目前的資料無法清楚但判斷有多少波傳染,但可以確定「不只一波傳播」。同時也表示變種病毒並不會影響到快篩試劑的檢測,這點民眾不用擔心。

指揮官陳時中指出,新北市目前已積極匡列,但目前牽涉到的幼兒園學校多,也進到社區大樓,希望新北市能盡量把可能的對象都匡列篩檢。

圖片

圖片

台大麻醉護理師染疫 台灣首例莫德納疫苗突破性感染

針對台大醫院一名麻醉護理師染疫。指揮中心指出,這名護理師已於7月8日接種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確定為國內首例莫德納疫苗突破性感染本土病例。張上淳表示,這名麻醉護理師自覺有症狀,發現確診,當下Ct值為32,雖然病毒量較低,但考量醫院中都是重症患者,免疫力較低,匡列11位密切接觸者、81位風險人員,共92位PCR篩檢皆為陰性。昨日下午也針對其他1100多位進行擴大篩檢,PCR皆為陰性,疫情並未擴大。

暫無考慮升級 呼籲有症狀勿上班上課

因應疫情擴大,是否會考慮比照紐西蘭直接升至第4級警戒?陳時中回應目前沒有這樣考慮,「我們有我們做法,會跟紐西蘭不一樣」,未來若有更新一波疫情,或這波疫情無法控制住,才會考慮升級,目前暫時沒有升級的規劃,希望大家努力把疫情控制住。

他也表示,如果有出現嗅味覺異常的情形屬於特殊狀況,呼籲出現發燒、呼吸道症狀、腹瀉等請勿上班上課,不要認為是感冒而掉以輕心。同時也希望相關主管、教育單位配合,讓有症狀者勿出勤,鼓勵篩檢。同時也說,已經開放第八輪施打,包含先前施打第一劑AZ疫苗的長者皆可施打第二劑AZ疫苗,希望大家盡快施打。

圖片

新冠患者患有牙周病 併發症提高3倍,死亡機率高9倍

一名74歲婦人,5月因右下牙齦腫大,在診所接受切除牙齦手術,術中不明原因血噴流而出,轉往醫院急診。初步評估為小動脈破裂導致大量出血,經放置止血敷料與骨蠟,靜脈滴注抗血栓溶解藥物止血,一周後傷口癒合良好,醫師建議牙周治療追蹤,但婦人因疫情嚴峻不敢前往醫院,拖至7月才回診,但相同位置已長出顆粒狀腫塊,大小約如一元硬幣,切片送病理診斷為罕見的血管瘤。

口腔出血時 2個初步自我照護方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牙科醫師王君翎表示,出血不止常發生於拔牙或口腔手術後,當民眾感覺口水有鹹味,懷疑口腔出血時,切勿慌張,如為唾液混雜血絲,保持口腔與傷口乾淨即可,若傷口不斷冒出鮮血,建議使用乾淨紗布或濕潤茶包,壓迫傷口半小時,多數情況能達止血,若依然無法順利止血,應儘速至醫療院所處理。

王君翎指出,根據出血來源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若是牙齦的出血,清除傷口發炎組織與未附著的血塊後,視情況以放置止血材料並縫合傷口。若為骨頭出血,會使用骨蠟填塞。若為血管性出血,多使用電刀或縫合,封閉血管末端。此外,文獻指出拔牙後出血和抗凝血藥物,並無太大相關性,未控制的高血壓、術後傷口感染、牙周發炎等更容易導致口腔出血,因此牙科治療後勿自行停藥,應依從醫生指示,以減少心臟血管額外的風險。

新冠患者若有牙周病 死亡機率高9倍

王君翎提醒,在疫情期間,除了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口腔清潔照護也不容懈怠,牙齦出血多由牙齦炎或牙周病引起,而唾液中新冠病毒可藉由血液到達全身引起併發症。根據歐洲牙周病學聯合會(EFP)研究顯示,新冠患者若同時患有牙周病,併發症發生的可能性提高3倍,死亡機率高出9倍。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