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這遊戲糖友必玩! 讓血糖穩穩不失控

台灣美食享譽國際,總讓糖友血糖失控!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開發首套台灣本土化「食物九宮格」遊戲教具,有蚵仔麵線、牛肉麵、車輪餅、甜不辣等國民小吃,總共收錄了130種食物,讓糖友邊玩、邊學,認識食物分類、計算份量,就能穩定控制血糖。

糖友飲食觀念 控制血糖最關鍵

根據國健署統計,全台有227萬名糖尿病病友,且每年持續新增高達2.5萬人。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藥物、飲食及運動,是控制血糖的3大因素,其中飲食是最難執行、卻最重要的關鍵;臨床觀察發現,多數糖友即使服藥、打胰島素治療,血糖控制仍不良,問題就出在飲食觀念錯誤。

「食物九宮格」遊戲教具 導正飲食觀念

然而,正確飲食觀念涵蓋範圍複雜且廣泛;為此,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與藥廠,共同開發出「食物九宮格」遊戲教具,期望以「因材施教」的遊戲概念出發,藉由客製化一對一、一對多等多種模式,讓飲食衛教跳脫傳統重複性的口語教條,改以趣味度高的遊戲互動方式進行。

收錄130種食物 教糖友分辨食物

如何使用遊戲教具?杜思德理事長舉例,食物九宮格將6大類食物,化為一張張的「食物圖卡」,總共收錄了130種食物,且以1:1比例呈現實物照片,詳細標示出份量、3大營養素及熱量等,第一步是讓糖友正確分辨醣類,再透過與衛教師雙向溝通,徹底改變飲食習慣。

食物營養知識問答 找出血糖失控原因

因應現實生活中飲食型態多變,「食物九宮格」遊戲教具還設計了「營養知識問答卡」,收錄常見的生活飲食問題。衛教師蔡雅萍說明,透過讓糖友回答問題,藉機觀察糖友的飲食習慣,進而找出無法做好飲食控制的真正原因。另外,遊戲教具也設計了空白卡與籌碼,配合糖友不同程度與階段的需求。

彰基、三總率先使用 將推廣至全台

「食物九宮格」遊戲教具,目前已經在彰基、三總等醫院開跑,未來也將陸續推廣到全台醫院與診所,幫助糖友輕鬆掌握食物醣類計算技巧。為幫助糖友更加認識遊戲教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特別拍攝了「12星座之食物九宮格」影片。

防乳癌要「自摸」 名醫教你正確時機、步驟

乳癌是女性癌頭號殺手!根據統計,國人每年超過萬名女性罹患乳癌,每天有28人確診、5人死亡。醫師建議,婦女朋友應養成「自摸」的乳房自我檢查習慣,最好時間為月經過後的一星期,停經者也要每月固定一天。

乳房自我檢查 正確步驟這樣做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台安醫院總顧問張金堅表示,乳房自我檢查步驟很簡單,可以面對鏡子、兩手下垂,仔細觀察兩側乳房、小大是否一致,兩乳曲線是否對稱、乳頭有無變平、變寬或是凹陷,另外,記得輕壓乳頭有無分泌物流出,以及輕摸兩側腋下看有無淋巴腺腫大。

乳房腫塊非乳癌 8成是良性

發現乳房腫塊怎麼辦?張金堅董事長表示,高達80%的乳房腫塊為良性纖維腺瘤、纖維囊腫或是囊腫等,並不是乳癌不用過度擔心,但仍建議至一般外科的乳房門診,由專業醫師進行詳細檢查,利用乳房超音波檢查及乳房X光攝影,能夠早期發現乳癌。

免費乳癌篩檢 每2年一次

張金堅董事長建議,婦女朋友可以利用國健署提供的免費乳癌篩檢,45至69歲以及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者,每2年一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定期接受檢查,能夠有效降低乳癌威脅。

高度近視增眼疾風險 角膜塑型成趨勢

青少年高度近視 增白內障、青光眼風險

台灣每10名青少年中,就有8位近視,其中更有2位屬於危險高度近視患者。大學眼科醫師俞函杰表示,很多的家長不知道高度近視到底會造成什麼問題,也許視網膜的疾病有些家長會了解,但高度近視也會讓飛蚊症變多,甚至白內障、青光眼等等問題機率也會比一般人高。

近視矯正不能晚 角膜塑型新趨勢

沒有做好近視矯正控制,成年前每年近視都會持續增加。除了配戴眼鏡,角膜塑形是近年來近視矯正的新趨勢。透過眼角膜的可塑性,以硬式透氧隱形眼鏡溫和加壓,睡覺時配戴6-8小時矯正視力,睡醒無需配戴眼鏡也能保持視力清晰。

曾參與多部連續劇拍攝的童星沈昶宏僅有左眼近視100度,曾經嘗試散瞳劑控制,但因瞳孔放大容易產生畏光的情況,後來也選擇角膜塑型片矯正近視。沈昶宏說,原本滴散瞳劑很常忘記點,而戴角膜塑型片一定會記得,眼睛會有感覺,隔天視力清晰,運動比較方便。

個人化精準訂製 選擇可全天候諮詢機構

每個人眼角膜地形不一,如要使用角膜塑型矯正近視,必須依個人的不同精準驗配訂製。醫師提醒,角膜塑型治療最好選擇能提供24小時諮詢服務的機構,別因假性近視或度數不深而延誤治療黃金期,及時發現與有效矯治才能避免成為高度近視族,遠離高度近視後遺症。

流感疫情漸緩 仍不可掉以輕心!

國內流感疫情雖仍處高峰期但逐漸趨緩,預期流感併發重症病例數亦將隨之下降,但近期氣溫變化大且剛開學,人際交流頻繁易造成病毒傳播,民眾仍應做好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才能避免病毒傳播的風險。

類流感門急診較前週下降8%

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上週(2月25日至3月3日)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為114,666,較前一週下降8%。近4週檢出25起流感群聚案件,以人口密集機構12起(48%)及校園10起(40%)為多,開學後校園群聚案有增加趨勢。上週新增79例流感併發重症確定病例,其中64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另新增11例流感死亡個案,均感染B型,9例有慢性病史,7例未接種本流感季疫苗。

北半球流感活動度維持在高水平

國際疫情監測資料指出,近期北半球溫帶地區流感整體活動度維持在高水平,惟韓國、日本疫情已明顯下降;仍處流感高峰期的美國、加拿大、歐洲、中國大陸及其他鄰近國家,疫情亦呈現持平或下降。流行病毒型別仍然多樣,中國大陸以A型H1N1為主,其次為B型;日本、韓國、加拿大以B型為主,其次為A型H3N2;香港及歐洲主要流行B型;美國以A型H3N2為主,B型有持續增加趨勢。

出現類流感症狀儘速就醫

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勿輕忽流感嚴重性,落實勤洗手、有呼吸道症狀戴口罩、避免出入人潮壅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場所等措施,如出現類流感症狀,可就近至國內公費藥劑合約醫療機構就醫,凡經醫師臨床判斷判定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不需快篩,就能使用公費藥劑。

驚! 社會新鮮人罹甲狀腺癌居冠

台灣癌症基金會日前公布國人罹癌年齡層分析結果,發現未成年多以血癌、腦癌為多,而正值社會新鮮人的青壯年,卻是以甲狀腺癌和乳癌為多,尤其是20至30歲的社會新鮮人,罹患癌症的第一大類別正是甲狀腺癌,已成為民眾健康一大隱憂。

外科手術切除後 服用放射性碘破壞殘存少量癌細胞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外科副院長温義煇表示,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主要治療方式會採取外科手術切除,術後則會以放射碘清除術後殘餘的正常甲狀腺組織。患者服用放射性碘後,放射碘會被正常甲狀腺吸收,利用高能量β射線,破壞術後殘存的正常甲狀腺組織,也會破壞位於正常甲狀腺組織周遭微小且偵測不到的少量癌細胞。

甲狀腺組織一旦清除乾淨後,體內即不會產生「甲狀腺球蛋白」,若後續追蹤體內甲狀腺球蛋白指數有增加跡象,即可研判是癌細胞復發,後續需再以放射碘治療清除癌細胞,確認放射碘能有效被甲狀腺癌細胞吸收,達到完整治療效果。

治療預後佳 第1至3期存活率逾9

由於病人服用高劑量的放射碘後,體內會產生輻射,為避免輻射直接影響他人,法規規定接受超過30毫居禮以上的高劑量原子碘治療病患,必須先入住「放射碘治療隔離病房」安全隔離,直到身體輻射量低於輻防委員會所規定的安全劑量始能離院。

温義煇強調,分化良好的甲狀腺癌治療需要內、外科與核醫科團隊合作與病人配合,放射碘治療在整個療程中佔重要角色,病人如果能配合治療,一般治療效果預後較其它癌症佳,大多數病人都可長期存活,第1至第3期的10年存活率約90至95%,第4期10年存活率也可達50%,呼籲患者配合醫囑,戰勝病魔。(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老了骨痛、胃口差? 當心是骨髓纖維化

不少老年人以為年紀大了,容易骨骼疼痛、食慾不好很正常,當心可能是骨髓纖維化。醫師指出,脾臟腫大是骨髓纖維化最典型的症狀,進而壓迫到其他器官,造成病人一連串的不適症狀,包括腹痛、食慾不良、皮膚搔癢、骨骼疼痛、貧血等。

罕病骨髓纖維化 每年新增150人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骨髓纖維化病患,每年新增人數約150人。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蘇勇誠表示,骨髓纖維化為後天性的罕見疾病,好發年齡為50至80歲,男女比例相當。臨床上,超過半數病患在血液常規檢查與超音波檢查被發現。

常見10大症狀 中4項要快檢查

蘇勇誠醫師說明,骨髓纖維化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常見症狀包括腹部不適、疲勞、搔癢、骨頭疼痛、易飽足感、活動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夜間盜汗、發燒,以及體重減輕等10大症狀,如果有超過4項以上症狀,建議前往血液腫瘤科門診檢查。

巡迴衛教展 提升民眾認知

為提升民眾認知骨髓纖維化,台灣髓緣之友協會與雙和醫院,攜手舉辦「別把一切正常化 小心可能是骨髓纖維化」巡迴衛教展,在雙和醫院大廳設立觸控式數位看板,提供民眾檢測自身狀況評估表,以及留言傳愛電子卡,邀請民眾分享給親友,展期至3月15日。

 

聖文森糖尿病防治計畫啟動 馬偕出錢出力

外交部長李大維於年初出訪聖文森期間,完成簽署「糖尿病防治合作計畫協定」;返國後由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馬偕醫院及聖文森及格瑞納丁合作推動的「糖尿病防治能力建構計畫」,此項計畫為國合會首次與國內醫療院所合作推動糖尿病防治計畫,在台灣的國際醫療上有相當程度的歷史意義。

3年內投入6000萬元 馬偕負擔12%

馬偕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任李淳權指出,「糖尿病防治能力建構計畫」預計在3年內總計投入6000萬元,其中該院負擔約12%,約720萬元,期望透過有效的糖尿病防治整合性照護策略與作法,強化醫療院所的糖尿病整合性照護能力,以及提升社區民眾對糖尿病防治所需的自主管理能力等方式,強化聖文森糖尿病防治體系。

每年派遣顧問團指導 聖國種子人員來台受訓

李淳權主任表示,去年4月即與該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徐永偉同行前往聖文森進行評估,經多次開會商討後,完成這項跨國的糖尿病防治工作。

此案是中南美洲第一個糖尿病防治計畫。李淳權主任說明,未來也將每年派遣顧問團前往指導、接受聖國種子人員來台受訓,並在該國舉辦各項有關糖尿病的國際會議與相關活動,以便在學術、臨床及民眾衛教上,給予充分的協助。

睡覺也能矯正視力! 角膜塑型片免去框架束縛

台灣近視盛行率越來越高,除了不當用眼習慣以及3C產品的普及外,家長對於近視控制認知不足與忽視矯治黃金期,間接導致近視度數比例逐年上升。根據大學眼科調查,有42%的家長認為近視100度以上才需要開始矯治,甚至有70%以上的家長仍不知道高度近視可能增加罹患青光眼、飛蚊症及白內障等眼部疾病的風險,這都將成為台灣下一代視力健康的隱憂。如何安全及有效的阻止學童視力惡化,已是當前刻不容緩的議題!

近視矯治首重度數控制 高度近視恐致失明

板橋大學眼科俞函杰醫師表示,目前最新的近視防治觀念是控制度數增加,不再只是配戴眼鏡矯正。學童及青少年時期是近視最容易發生及加深的年紀,因此近視初期便須重視度數控制與矯治,ㄧ旦發現有瞇眼視物或視力模糊等狀況,不管近視幾度,都應盡早就診治療;若假性近視沒有及時控制與矯正,很快就會變成真性近視,並以平均一年100度的度數成長;若演變成高度近視,未來將較一般人增加3-10倍以上的機率,除引起青光眼等眼疾外,也可能面臨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的風險,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的嚴重後果。

矯正「惡視力」免開刀 角膜塑型片控制度數效果佳

俞函杰醫師提到,近視矯治目前以散瞳劑和配戴框架眼鏡方式為主。因點散瞳劑可讓睫狀肌放鬆,達到矯治效果,但多數患者因藥劑特性及體質關係,可能出現畏光、視力模糊等不適應的症狀,導致未能按療程點藥,影響效果;配戴框架眼鏡是多數家長的選擇,方便又立即達到矯治效果,但卻容易因旁中心離焦現象,而增加度數。

因此,近年來,已有愈來愈多家長使用「角膜塑型術(俗稱OK鏡)」進行度數控制,利用眼睛角膜的可塑性,使用特殊高透氧隱形眼鏡材質,以鏡片內緣的多弧設計,重塑角膜弧度,只要於夜晚睡覺時配戴,不用手術也可控制近視度數的增加速度,特別適合好動的青少年或學童,避免戴鏡上課或活動時造成不便。

做好鏡片清潔避免感染 遠離高度近視及後遺症

俞函杰醫師同時提醒,角膜塑型片因需個人化精準驗配與訂製,應慎選醫療院所,最好能找提供24小時諮詢服務的機構,且須注意鏡片的清洗及保存,避免感染造成不適。另外,除了注意日常用眼習慣及用眼時間外,千萬別因為假性近視或是近視度數不深,延誤治療黃金期,及時發現與有效矯治視力問題,才是遠離高度近視以及相關後遺症的不二法門!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