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失智症政策綱領2.0元年 保障失智者人權

為呼籲大眾看重失智者的能力,不因而剝奪失智者人權,台灣失智症協會舉辦年度失智症聯合學術研討會,失智者人權-失智症政策綱領2.0元年,特別邀請國際失智症聯盟凱特史沃弗主席來台演說,分享經驗;史沃弗主席相當肯定台灣推動失智者人權的努力,並呼籲與失智相關的政策或服務,都要納入失智者的意見,呼籲所有民眾看重失智者的能力,幫助失智者積極生活。

49歲被診斷出失智症 竟失去原來生活機會

國際失智症聯盟凱特主席表示,當自己被診斷為失智症時,年僅49歲,但醫療人員要她放棄原有的工作與學業,甚至請她準備失智症照護機構與臨終安排,而這種「退場處方」,雖出於好意,但卻是對失智症先入為主的觀念,反而剝奪失智者維持原有生活機會,讓失智者活在沒有希望、失去生活品質的日子,社會必須改變對失智者的看法。

2年投注90億經費 國內積極執行失智症政策

目前台灣不僅已公布失智症政策2.0,更投注2年90億經費執行失智症政策,並由監察院完成首份失智者人權調查報告;衛生福利部常務次長薛瑞元表示,失智症政策規劃,將遵循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的基本準則,除了落實失智者人權,以及參與權,也將失智症政策2.0中,參考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於2.0中列入相對應之行動方案。

從各方面逐步施行 對失智者全面性保障

另外,台灣首度針對失智者人權進行調查,但失智症政策2.0具體落實方針仍不足;監察院林雅鋒監察委員表示,除了應依照失智者需求、年齡、性別增加適切服務等給予權益保障;教育部應有效融入失智症重要核心概念於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勞動部應強化對失智者就業情形的掌握等,從各方面逐步施行,對失智者能做全面性保障。

宣導失智者人權 全民一起來

WHO已將失智者人權列為全球行動計畫原則之首要項目,積極倡議失智者人權;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呼籲,理監事會不僅全數通過,將宗旨修改,也將本會任務增列第一款倡議及宣導失智者人權,推動並監督相關人權政策之落實,可望能幫助更多失智者重拾原來的生活品質。

開學季慎防腸病毒 大人可以這麼做

各校開學,腸病毒在暑假高峰後恐怕又要進入下一波小流行期,家中有嬰幼兒及學童的民眾千萬得小心。

2種途徑傳染 「這樣做」前確保洗手五步驟

腸病毒的傳染主要經口(吃到被感染的食物、水、玩具等)及呼吸道(咳嗽、噴嚏等唾沫),感染力強,尤其正值開學季,病毒極有可能在學童頻繁互動中傳播。疾管署呼籲,家長與托育機構人員應加強學童正確洗手的衛生觀念,尤其在「進食前、跟小孩玩耍前、擤鼻涕後、上廁所後及看病前後」,「濕、搓、沖、捧、擦」洗手五步驟不可少,才能降低腸病毒傳播的風險,更要確實注意環境通風整潔。

預防腸病毒用酒精? 疾管署:漂白水更有用

要預防腸病毒,酒精消毒作用不大!疾管署建議,一般環境消毒用10公升清水與100毫升稀釋作為消毒水清潔;而接觸腸病毒患者分泌物、排泄物時,則用10公升清水與200毫升漂白水的濃度進行處理;將環境用消毒水擦之完畢後,靜置10分鐘後再清水擦拭一次即完成消毒。

別當普通感冒 腸病毒併發重症很危險

感染腸病毒多與一般感冒症狀類似,學童間流行的腸病毒則可能會出現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等症狀。若發展成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則可能出現肢體無力麻痺,或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應儘速送到大醫院接受治療。

今年截至2018年9月為止,已有28例腸病毒併發重症病例。疾管署提醒,孩童如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或孩童接觸,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確實在家養病,確保學童恢復健康也預防病情進一步發生傳染。

年輕人煩惱知多少 網路社群互動成關鍵

18至25歲的年輕人,法律定義上已經成年,這時候處於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完全負責的階段,除了得面臨經濟考驗,也得學習人際應對等壓力;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醫師陳質采指出,加上正處於網路世代,許多人習慣在網路經營社群或和網友互動,這時夠不夠成熟足以消化各種壓力和意見,或社會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協助他們,成為關鍵。

金錢憂慮 成年輕人主要壓力源

根據英國調查研究指出,1000位18至25歲的年輕人中,有67%的人認為過去生活遇到的問題,卻發現沒人可以給予協助,56%的人則選擇獨自面對問題,其中也發現金錢的憂慮,也成為年輕人最大壓力源,其次則為對未來的擔憂、外表、體重以及健康等。

年輕人常使用網路 尋找被認同支持點

這項調查也發現,讓年輕人認為可求助的對象平均卻僅有4人,縱然在社群媒體上的朋友平均有165位,卻仍有85%的人覺得孤單,且超過一半受訪者,面對社群媒體,讓他感受到更多要跟上每個人腳步的壓力;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雖年輕人擁有與世界更多連結的網路,但也比過去更需要安全的空間,且更需要找到被認同和被支持的點。

網路訊息造成負面情緒 可以封鎖處理

其實面對網路上,任何可能會造成自己負面情緒的訊息,我們可以選擇封鎖,若為大學生可求助於諮商輔導中心,若為社會新鮮人,則應多倡導職場上的友善,提供職員相關的心理支持與問題解決的方案;葉雅馨主任提醒,網路每天都有大量的訊息,年輕人應該學習如何提升自己的辨識機制,重複確認,且辨認真偽,另外也提醒父母應該多給予關心陪伴,讓年輕人避免因感到無助孤獨,做出遺憾的事情。

別被「營養不良」打敗 癌友可以這樣吃

鑑於癌症治療過程中,病人常會面臨體重減輕的危機,大部分的病人不是輸給癌症,而是被「營養不良」打敗;有鑑於此,衛福部苗栗醫院特別於日前舉辦癌友會,邀請營養師林昱臻主講「維持體重、面對癌症」,教導癌症營養治療。

癌症時鐘快轉 癌症治療應注意

惡性腫瘤持續蟬聯十大死因之首,癌症時鐘又快轉了,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罹患癌症,而對癌症病人而言,體重下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不但會降低病人活動力,使得體能表現下降,影響生活品質,更可能造成對癌症治療的耐受度降低,嚴重甚至可能需中斷治療。

營養師林昱臻建議,癌友在治療前,應多選擇新鮮且多樣化的食物,如果體重已經過輕或體重降低較多的病友,建議提早採用高熱量高蛋白飲食。在治療中,每天要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避免只攝取蔬果類。

評估營養狀況 挑選適合保健食品

林昱臻指出,除了到醫院抽血檢查外,癌友可利用定期測量體重,了解自己體重改變情形,來評估營養狀況,如果體重流失過多,或治療過程中出現副作用,建議諮詢營養師,從飲食上調整改善。

近年來保健食品盛行,癌友要如何選用保健食品呢?林昱臻強調,癌友在使用保健食品來預防並延緩副作用,應同時配合醫師的治療,避免延誤治療。建議應以熱量蛋白質攝取足夠為基礎,再去補充保健食品,保健食品的選擇原則,需挑選具科學驗證的保健素材,並選擇合法廠商。藥物與保健食品需間隔使用,避免交互作用。

營養品琳瑯滿目 均衡配方為優先

營養品是癌友可以方便取得的點心,市面上營養品琳瑯滿目,林昱臻建議,可依自己需求選擇適合的營養品,並以均衡配方優先。如果有過多的體重減輕或因食慾不振造成熱量攝取不足,可以選擇濃縮配方,減少進食量,但可以補充到更多的營養,腫瘤配方中添加了許多抗發炎與幫助傷口修復的營養素,如魚油可與均衡配方互相搭配補充。

還在靠嚼檳榔提神? 當心罹患口腔癌風險增

一名55歲的王先生,從事建築工地業,平時以檳榔提神,也以檳榔會友,日前突然發現口腔內有腫塊,進而至臺北醫院就醫,確診為口腔癌。他說,也不知道嚼檳榔等於把自己變成口腔癌的高危險群;幸好經過治療現在逐漸恢復健康了。

檳榔無添加物也致癌

臺北醫院耳鼻喉科康焜泰主任表示,檳榔的主要成分檳榔子本身是第一類致癌物,因此檳榔子即使不加任何添加物,也會致癌;而常添加的紅灰、白灰、荖花等都會導致細胞變異,進而演變成癌症。

康焜泰主任說明,嚼食檳榔會導致口腔病變,如口腔黏膜纖維化、紅斑、白斑、潰瘍,這些都會進一步提昇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口腔黏膜纖維化症就是口腔癌前病變的一種,因為嚼食檳榔的粗纖維造成口腔黏膜受損,加上檳榔成分影響,使口腔粘膜在修復時過度分泌膠原蛋白,導致口腔無法自由張開。

菸酒檳不離手 罹癌機率高達123

據統計,嚼食檳榔獲得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28倍;如抽菸又嚼食檳榔,獲得口腔癌的機率比一般人多89倍;若同時抽菸、喝酒又嚼食檳榔,獲得口腔癌的機率高達一般人的123倍。

康焜泰主任提醒,口腔癌的高危險群包含嚼食檳榔中,及已戒除檳榔者,若要預防口腔癌,除了不嚼食檳榔、不抽菸、少喝酒,也要建立「預防勝於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觀念;此外,口腔癌的高危險群要定期進行口腔癌篩檢,若自我檢查時發現口腔內有些病變或異常狀況,應儘速就醫。

國際慈善醫療 一國一援助

台商企業遍布全球,更結合醫療力量溫暖全世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國際醫療援助布局東南亞國家,與台商合作救治越南重症案例,獲得廣泛回響。寶成國際集團更擴大愛心幅員,與中國附醫合作啟動「一國一援助」國際醫療援助案,幫助緬甸罹患重難症的11歲女童小勒,來台接受跨專科團隊的治療,開啟台商醫療援助的歷史新頁。

台商回饋國際 助緬甸重症童赴台治療

中國附醫楊麗慧副院長大力讚許寶成國際集團愛心不落人後,特別代表醫院致贈感謝紀念獎座。楊麗慧副院長表示,很感謝他們慷慨捐助三百萬元醫療費用,讓小勒可以得到中國附醫跨專科團隊最好的治療,迎接嶄新人生;現在是一個地球村、國際公民的概念,醫療援助的愛心,是全球台商企業回饋國際社會的優良典範。

寶成國際集團詹陸銘董事長表示,寶成立足台灣,關懷全世界,積極推動國內外各種公益社會參與。2015年7月在緬甸投資設廠,目前在當地已經有5,138位員工。此次與中國附醫合作的國際醫療援助,整合了醫療、企業和慈善的力量,透過國際合作與援助,除了讓台灣去認識了解全球多元的社會,也讓民眾理解,我們在國際上也有能力做出貢獻。相對國際社會也能充分認識台灣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跨專科醫療團隊擔重任 三階段手術助新生

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陳宏基院長召集耳鼻喉科、眼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胸腔外科、骨科、3D列印醫療研發中心等跨專科,組成堅強醫療團隊,再度扛起診治重任。陳宏基院長表示,小勒罹患的是「眼、耳、脊椎發育異常徵候群(Goldenhar syndrome)」,醫療計畫預計需8個月時間,分三階段進行手術,完成異常組織切除,外耳及右臉重建。

中國附醫與寶成國集團合作啟動「國際慈善醫療、一國一援助」緬甸國際醫療援助案,得到外貿協會等各界齊力合作。外貿協會主任吳翠芬表示,希望將台商醫療援助的愛心回饋當地民眾,協助台商強化在地關係,拓展台灣醫療外交,開創企業、醫院、政府等領域的多贏局面。

幼兒總不理人 恐是發展異常警訊

有一名3歲半的小華,剛進幼稚園小班1個月,總是自己一個人玩車輪子,不參與其他活動。當老師和同學接近想要找他說話時,就低頭不理會。不論是上課或休息時間,小華常坐不到1、2分鐘就起來走動,甚至跑出教室,沿著校園裡小池塘跑。在老師多次建議之下,媽媽帶著小華來到兒童精神科門診。醫師發現,小華社會情緒發展的確有狀況,難理解他人感受、與人互動困難,也幾乎沒有注意到其他人在做什麼,自己還有儀式化行為及特別的玩遊戲方式。

是個性還是發展異常警訊?

收治這名小華的成大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紀美宏醫師表示,當孩子的生長曲線落後,或該講話卻不太會說話時,一般均可輕易察覺不對勁。然而,當孩子1歲半開始牙牙學語了仍不搭理人、不模仿大人動作,3歲已能聽懂大人指令卻總是聽而不聞,5歲了依然難以安靜坐著、動個不停、情緒爆衝等等,一般家長多會認為是個性使然,或是小孩沒教好,卻很少認為是發展異常的警訊。

團體心理治療學習互動溝

在紀美宏醫師建議下,小華的媽媽帶著小華參加由心理師帶領的團體心理治療,學著怎麼和小華互動溝通、玩遊戲、建立生活常規。半年過後,雖然小華還是比較「慢熟」,但已可以跟上同學步調,自己吃飯、收拾東西、一起玩軌道車子,有時回家還會主動找媽媽一起看故事書、跟媽媽講學校發生的事情,甚至在母親節給了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

各年齡的行為重點

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溝通及與人溝通的方式各有不同,紀美宏醫師指出,依年齡來分的行為重點可供參考:

1歲前後:已有分辨、對照顧者及陌生人做出親疏反應的能力,能享受與人之間的情緒交流,有模仿行為,也有主動引起他人注意及表達需求的非口語溝通能力。

3歲左右:已能察覺旁人的部分情緒及手勢動作並做出回應、對參與他人活動有興趣,遊戲內容是有想像性、互動性及扮演成分的,如扮家家酒,並能理解且遵守簡單的團體規則,也可以透過安撫、轉移注意力來調節情緒。

6歲前後:可以自在參與同儕活動,合作、分享並配合團體規範,運用口語及非口語的溝通能力處理問題及調節情緒,並能清楚表達需求。

因此,若幼兒成長過程中未出現該年齡層應有的社會情緒行為表現,應儘早接受專業人員之評估,以及早釐清原因和接受應有之療育。

中秋應景食品安心吃 簡易試劑DIY把關

月圓人團圓,中秋佳節為親朋好友大啖美食之際,為守護民眾安心食用應景食品,遏止市售食品違法添加物,臺南市政府衛生局請檢驗中心自行配製食品中殺菌劑(過氧化氫)及工業色素(皂黃、二甲基黃、二乙基黃三合一)行動檢驗試劑1000份,提供臺南市市民食品篩檢DIY。

食用過量染料嚴重恐引發肝癌

臺南市衛生局指出,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具殺菌作用,添加於食品中可殺菌,因此常被業者於魚丸、豆製品、金針、竹笙、加工筍、酸菜、蝦米中使用,但食品中不得殘留;皂黃、二甲基黃、二乙基黃常用於工業染料,由於價格低廉,常被不肖業者使用於豆類相關製品及鹹魚,食用過量可能會引起肝臟細胞損害,甚至引發肝癌的發生。

觀察顏色變化推估食品安全

臺南市衛生局此次提供之行動檢驗試劑,使用方法簡單,民眾只需於食品中加入單一檢驗試劑,觀察其顏色變化,即可推估食品是否被違法添加,讓市民在家也能自行DIY,為食品安全作把關。

若為陽性可提供衛生局再查驗

市民可依據試劑上之使用說明對可疑食品自行DIY檢測,如檢測結果疑似為陽性時,可提供檢體來源給臺南市衛生局食品藥物管理科,經臺南市衛生局再行抽驗確認後,即可告發該食品製造業者,為市民健康做好嚴格管控,營造臺南市為食品安全無虞的健康城市。

即日起,上班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可持證件至臺南市衛生局林森辦公室一樓服務處(臺南市東區林森路一段418號)、東興辦公室一樓服務處(臺南市新營區東興路163號),以及37區衛生所領取。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