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年紀愈大愈感到孤單? 小心讓憂鬱情緒找上門

隨著社會高齡化,老年人生活也成為現今社會注重的議題,根據董氏基金會2020年最新調查指出,臺灣60歲以上民眾,經常感到孤單者,明顯憂鬱情緒比例較高,且較不滿意現有生活環境。為了鼓勵銀髮族也能從生活中找樂子,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推廣老年心理健康宣導計畫,找來多位名人拍攝系列短片以及老年心理健康促進宣導影片。

早做準備 老年生活也能多采多姿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國內民眾的平均壽命已達80.7歲,許多人對於老都有所恐懼,就怕身體功能也跟著退化,但其實只要即早做好準備,老年生活依舊能多采多姿。董氏基金會姚思遠執行長表示,現今科技進步,在年輕人的引導下,許多長者都願意嘗試新事物,董氏基金會不僅有老年心理健康促進方案,今年更拍攝一系列宣導短片,幫助民眾為自己老後心裡健康做準備。

重拾嗜好且善用科技 讓長者遠離憂鬱

此次董氏基金會調查中,以60歲以上民眾為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1,348份,結果發現近八成長者滿意目前的生活環境,但仍有7.9%認為經常感到寂寞。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解釋,調查發現年齡越長者,不快樂的比例也越高,對目前生活環境滿意度也較低,因此除了親朋好友應關心長者退休初期的適應問題及情緒,長者也可透過「重拾嗜好」、「善用科技」、「參與活動」等方式,避免自己陷入憂鬱。

鼓勵長者勇於改變 讓老年生活更快樂

對於許多長者而言,退休後可能因為生命與生活的重心不見,出現像是焦慮、不安等適應不良的症狀,恐都是引起心理健康的危險因子。榮總醫院老年精神科蔡佳芬醫師呼籲,除了多鼓勵身邊不快樂的長者勇於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像持續邀請參與活動、透過科技的問候等方式,若發現身邊長者出現悶悶不樂、無精打采等現象時,也應多注意,必要時應尋求專業人員協助。

【新冠肺炎報導】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病例 男自南非返國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為60多歲男性(案477),長期於南非工作(前次自台灣出境時間為2016年11月),與7月27日公布之案460、案461一同自南非返國,7月25日入境。

男自南非返國確診 住院隔離治療

指揮中心表示,案477與案460及461於7月24日一同自南非搭車前往機場,7月25日抵台,案477入境時無症狀,入境後至防疫旅館進行居家檢疫,期間因案460、461確診,案477由居家檢疫對象改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案477於8月3日出現腹瀉、肌肉痠痛及全身倦怠等症狀,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並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

指揮中心指出,案477入境後即前往防疫旅館居家檢疫,未與國內親友接觸,故無匡列接觸者;至於案460、461共匡列接觸者31人,包括5名未入境親友、16名未入境同班機機組員、9名同班機前後二排旅客及1名同行接觸者,截至目前共2人出現疑似症狀,其中1人檢驗陰性(同班機接觸者)、1人檢驗陽性(即案477)。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82,737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1,625例排除),其中477例確診,分別為385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待釐清。

26歲男車禍顏面多處骨折 竟跟「安全帽」有關!?

在台灣,交通事故是顏面骨骨折的主因,且以機車事故佔多數,尤其在交通事故發生的顏面骨骨折,又以以下顎骨骨折為大宗。彰化基督教醫院彰基口腔外科林楠瑾醫師表示,臨床上,要開刀的案例約有六至七成,近幾年也從最初閉鎖式復位手術,轉為難度較高的開放式復位,藉由骨釘骨板固定,幫助術後功能恢復更佳,也能減少術後上下顎間固定時間。

戴3/4罩安全帽車禍 顏面骨折且持續出血 

臨床上,一名26歲男騎機車時不慎與自小客車對撞,當時僅戴著3/4罩安全帽的他,不僅被撞飛,甚至因力道猛烈一度失去意識,送醫後因顏面多處骨折,導致下顎骨咬合喪失且有持續出血風險。林楠瑾醫師指出,經與家屬討論後,採以急診刀進行治療,透過內視鏡輔助進行左側下顎骨髁頭區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患者恢復良好,且幾乎看不到任何疤痕。

內視鏡輔助手術 降低顏面神經受傷機率

林楠瑾醫師說明,過去文獻指出,耳前或耳後切線位置去接近斷裂處,短暫傷到顏面神經的機率仍有1%到10%,雖半年內就能漸漸恢復,但仍影響生活品質,因此彰基口腔顎面外科內視鏡用於進行下顎骨髁頭區骨折復位及固定手術,不僅大幅降低顏面神經受傷機率,且達到無疤痕手術目的。

顏面骨折9成為機車事故引起 戴全罩式安全帽是關鍵 

此外,彰基於2018年引進複合式手術室,其中設置192切電腦斷層掃瞄儀,能幫助醫師在術後隨即替病患進行電腦斷層掃瞄及術中的手術導航。林楠瑾醫師強調,手術中導航不僅能降低傷害視神經機會,術中電腦斷層也能確認重建眼窩的容積,有效提升治療品質,但最重要仍是預防勝於治療,尤其機車事故引起的顏面骨骨折中傷患,幾乎全是配戴半罩式和3/4罩式安全帽,更顯示全罩式安全帽的重要性,還有待政府加強宣導。

暑假孩子一直沈溺線上遊戲? 當心引發電玩成癮

你家的孩子也有沈溺於電玩的傾向嗎?小心若無法控制,恐怕就是所謂的成癮行為。安南醫院精神科精神科王文隆醫師表示,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若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則稱為電玩成癮;若迷戀網路,則叫網路成癮,長期下來不僅會影響身心健康,也可能使社交生活造成影響。

人際關係較困難者 成癮現象機率高

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電玩成癮列入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中,症狀包括無節制沈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等現象。王文隆醫師解釋,許多研究證實,若在人際關係上較為困難者,或屬於個性內向、有憂鬱及焦慮症狀的人,就容易出現成癮現象。

成癮成因錯綜複雜 必要時應尋求醫師協助

王文隆醫師進一步說明,導致成癮的成因,大多有心理與社會上錯縱複雜原因,因此在治療上,得透過了解深層及複雜病理機制,從中找出根本原因才能對症下藥。以精神科常見療法中,分為認知及行為療法,前者是透過病人認知上引導其逐漸察覺過度依賴及沈迷於電玩會造成那些負面影響,至於後者則是希望讓自身注意到自己已經戴有色眼鏡,進而改善認知扭曲問題。

別輕忽成癮現象 嚴重恐影響日常生活 

現在正值暑假時期,家長們應特別留意,並正視電玩成癮的嚴重性,若發現自身或親朋好友恐有類似情況出現時,就應盡速至精神科求助。王文隆醫師呼籲,若未及早治療,恐會使病情日益嚴重,衍生包括網路成癮、自閉行為等其他成癮現象,甚至影響身體、心理、家庭、社會等層面,不得輕忽嚴重性。

無症狀篩檢卻發現得乳癌! 專家嘆:這項免費檢查不能不做

癌症每年奪走五萬多名國人生命,想要遠離癌症找上門,最好的方式就是定期接受檢查,尤其像女性好發癌症第一位的乳癌,更不應輕忽嚴重性!乳房外科專家、中英醫療體系總院長林水龍指出,45至69歲女性可多利用每兩年一次的乳房攝影免費篩檢,但即使是45歲以下,一旦發現胸部有異常疼痛、分泌物甚至是腫塊時,就應立即就醫檢查。

經乳外切片儀器麥瑪通治療 患者術後恢復良好

臨床上,一名64歲黃姓婦女,多年來未有乳癌篩檢習慣,加上沒有症狀出現因此不以為意,直到某次在好朋友相勸下,一起赴乳房外科門診檢查,沒想到卻確診為惡性乳房腫瘤。透過乳外切片儀器麥瑪通系統,利用針頭及真空抽吸系統來切片取樣,並搭配超音波及立體定位,精確的將腫瘤切除,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南投醫升級醫療設備 提升病患醫療品質

為提升病患醫療品質,南投醫院近期內陸續購置精密檢查儀器,此外也與臺大醫院、三軍總醫院、中山附醫等醫學中心合作。南投醫院洪弘昌院長表示,隨著醫療設備更新升級,加上引進醫學中心的專科醫師進駐提供醫療服務,讓南投鄉親不再需要奔波至外地,癌症患者從從篩檢、診斷、手術及治療都可在院內進行,有效把握黃金治療期。

呼朋引伴篩檢顧健康 及時發現好友罹癌

此個案術後不僅感謝醫療團隊協助,也非常感謝好友的鼓勵,才能早期發現接受治療。患者的朋友李姓婦人表示,因常於媒體看到許多癌症因忽略症狀延誤就診,尤其若為癌末存活率也較低,因此不希望身邊親友也遭受此病痛,才會呼朋引伴一起篩檢顧健康。

新冠病毒治療性抗體將出爐! 目前已進入動物試驗階段

以過去抗SARS病毒抗體為基礎,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防醫學研究所共同合作,挑選出可辨識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抗體,投入新冠病毒治療性抗體的開發工作。研究團隊運用治療性抗體來治療感染新冠病毒的倉鼠,經動物試驗的結果發現,倉鼠的體重、活動力不會因此降低,肺部病毒量卻大幅下降,其對抗新冠病毒的治療效果令人振奮。

SARS-CoV-2 動物試驗治療效果極佳 

先前研究團隊已成功鑑定出,具備中和SARS病毒能力的抗體,其辨識病毒棘蛋白(spike protein)胺基酸序列與新冠病毒棘蛋白胺基酸序列完全相同。研究團隊為了驗證該抗體在COVID-19的治療潛力,先透過新冠病毒來感染細胞的試驗,發現該抗體抑制新冠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相當顯著。

此外,研究團隊已展開動物試驗的階段,在倉鼠的感染模型中,以新冠病毒感染倉鼠(每組5隻)後,再分別以Mab-X或Mab-Y抗體進行治療。實驗結果發現,未接受抗體治療的倉鼠體重明顯減輕,活動力也跟著下降;而接受抗體治療的倉鼠,體重與活動力則無明顯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原本感染新冠病毒的倉鼠,肺臟的病毒量非常高,而接受抗體治療的倉鼠,肺臟病毒量竟然降低了100倍之譜,效果相當驚人。

有望成防疫利器 Mab-X及Mab-Y具治療潛力

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到,Mab-X及Mab-Y抗體具有治療COVID-19的潛力,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全球少數已透過動物試驗來證明其治療COVID-19效果的抗體藥物。

為延續上述重要的研究成果,國衛院與國防醫學院預醫所將徵求具備抗體研發生產製造相關經驗之上下游廠商,協助進行後續的技術移轉、商品化開發及臨床試驗等階段,期盼新型冠狀病毒治療性抗體能夠及早量產上市,不但嘉惠新冠病毒的患者,也同時為政府的防疫工作再添利器。

她反覆發作綁住哥哥人生 靠每月一針穩定躁鬱症

雙極性情感疾患俗稱躁鬱症,病友陳小姐自二十多歲發病,10多年來飽受躁鬱症所苦,雖有家人提醒,她偶爾仍會忘記吃藥,導致病情復發、經常住院。陳小姐的雙親過世時,最放心不下的還是小女兒,哥哥為了專心照顧妹妹所以至今未婚,就擔心妹妹疾病復發時刻,沒陪伴在側。直到兩年前,陳小姐開始使用每月一針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不用天天擔心忘記吃藥,病情控制良好,再也不曾復發或住院,現在可以穩定工作照顧自己,哥哥完成父母的囑託,兄妹兩人終於可以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

一日吃藥四次很折磨 新一代長效針劑減輕負擔

對於躁鬱症患者經常漏吃藥的情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朱柏全表示這是難以避免的結果。躁鬱症患者需要忍受的除了情緒大幅變動之外,接下來便是傳統治療過程中的大量服藥,一般患者一天內可能會需要服藥4次或更多,若躁鬱症合併其他病症一起治療,則每次服藥便要吞下大把大把的藥物,造成患者和家屬身心上沉重的負擔。目前抗精神病藥物的新一代長效針劑能提供更便利的治療選擇,每月施打一次,降低口服用藥的頻率跟數量,減少患者疾病復發的風險。

行為變化得注意 親友陪伴及早就醫幫助大

躁鬱症最主要的治療困境是規律治療的困難性,所幸目前新一代長效針劑可以逐步降低患者用藥不穩定的狀況。另一個治療困境是許多患者的病識感不高,不一定能感知到疾病復發,因此朱柏全醫師建議患者親友可以多比較患者的行為變化,以患者未發病時的狀況為基準,若突然出現與平常不一樣的表現,例如短時間內從不愛社交轉變為熱衷社交、從愛睡覺變成活力充沛不睡覺等,親友觀察到差異後,可以多陪伴傾聽、鼓勵就醫,讓患者可以盡快控制病情。

康復之路緩慢而漫長 規律治療為不二法門

慢性精神病如躁鬱症,漫長的治療過程對於患者以及家屬而言都是人生考驗,過程中最大的期待便是病情穩定、不再復發、功能回復,朱柏全醫師強調,慢性精神病的「康復」過去只追求患者能恢復到生病前的60分,能正常工作或完成學業即可,盡量降低疾病對人生的影響,今日由於治療的進步,多能讓患者能如常生活工作求學。因此醫師建議患者一定要規則回診,並與醫師討論適合的用藥,在親友陪伴下一起走向人生的100分。

科技輪椅大不同 行動不便長輩買菜、接孫子更順心

善用科技化輔具的協助,能改變行動不便長者的生活!家中父母生病後,常因雙腳無力、膝蓋疼痛等問題,呆坐在家讓子女們好苦惱。臺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秘書長黃上育指出,長期待在家,對高齡者的生理及心理影響甚鉅,更易加速身體功能退化。透過輔具,如電動輪椅代步,還能連接手機APP操控,能自行前往附近超市買菜、接孫子下課,甚至可以外出旅行,出門不再受到限制,重拾自信生活。

使用輔具跨出家門 職能師提供三點小技巧

黃上育說明,通常長輩不想出門,可以從二大面向來看。主要為物理條件限制,如長輩自己本身肌力不足、平衡問題、上下樓梯困難,或因為外在無障設施不足等;而心理因素則是,無法面對自己成為失能者角色,出門需要別人幫忙,甚至對輔具產生刻板印象。

該如何與家中長輩溝通,願意使用輔具跨出家門,勇於接受新事物?黃上育說明,可運用下列三點小技巧。

1.同儕力量:可拜託長輩熟識的好友,或以前工作的老同事、軍中同袍,協助邀請安排聚餐,等到願意出門後,予以肯定鼓勵,慢慢卸下心防。

2.搭順風車:若患有慢性病的長者需前往醫院回診,可在看診結束後,安排一段輕鬆小旅行,感受生活中有所變化,且外出時,使用電動輪椅一點也不麻煩,無論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是旅遊景點的公共環境,皆具有一定程度的友善及便利之處。

3.病友支持:長輩可能因為生病不良於行,此時很需要支持性的團體,所謂的病友團體也能給予很大的支持,病友之間會互相經驗分享,雖然行動不太方便,但還是可以學著獨立完成許多事。

居家「復能」服務 積極培養長輩自主能力

長輩敞開心房後,可進一步培養自主能力,黃上育表示,目前政府提供相關資源,例如長期照護的到宅居家復能服務,經申請審核通過後予以補助,指派職能治療師前往家中進行復能工作,從訓練長者本身能力做起,若家中有許多環境障礙,也可重新打造無障礙空間。

他說,運動及訓練生活行為改變、環境改造、輔具及資源利用等,在復能服務的過程中,職能治療師是生活教練,「從旁協助」讓長者發揮生活功能,家庭照顧者平時也應積極支持,更是復能成功的關鍵。

科技化輔助行動工具 擴大長者生活範圍

至於輔助行動工具,適時使用與挑選是大學問,首先要看使用目的,是由他人推行還是自行操作使用,再針對不同使用情境考量選購。黃上育指出,市面上,許多強調特殊功能性的輔具,有的甚至能越過斜坡和台階,擴大行動範圍,限制越少自由度越高。

隨著科技發展,電動輪椅可與3C產品連接,控制輪椅的方向和車速,增加便利性,且時尚的外觀設計,也能讓使用者接受度更高。若選擇可拆解輔具,方便收納裝載進各式車子裡,出門在外也較無拘無束,積極參與活動及擁抱週遭人事物。

縣市政府輔具中心 初步諮詢提供協助

黃上育表示,若民眾不清楚該如何挑選使用,可先前往各縣市政府設立的輔具中心,初步諮詢了解。目前也有甲類輔具人員,透由經過訓練的物理治療師或職能治療師,協助挑選合適的移動輔具。

高齡長者也渴望追求「獨立、自主、尊嚴」,多一點被需要的社會價值。應用科技輔具增進獨立性,讓許多失能者找回「自我照顧」能力,再度活出亮麗色彩。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