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篩檢技術未臻純熟 方啟泰:全民戴口罩才是防疫關鍵

關於入境旅客需不需要全面篩檢,台大公衛內部也出現兩派聲音,除了陳秀熙教授主張的篩檢兩次檢疫五天,方啟泰教授則提出另一種見解,認為目前台灣的R0值已控制小於1,若民眾都能戴好口罩、勤洗手,不需擔心大規模傳染。

病毒難纏傳播遠 50%民眾口罩才安全

R0值為病毒基礎再生數,簡單來說是一個人可以傳染給幾個人的數字,依各國人際相處方式以及政策,則會影響R0值。新冠病毒非常難纏,最高一次可以傳給6.4人,如果單靠政府的防疫政策,無法有效抑止傳染,另一個關鍵便是全民戴口罩。方啟泰團隊中的陳怡誼博士候選人提出數理模式,發現單純靠隔離有症狀者和接觸者追蹤,無症狀傳染者仍可能傳染給1-3人,若口罩覆蓋率能達到75%,最少50%,就能將R0值控制小於1。

台灣實施口罩實名制後,R0值都小於1,如果有零星本土案例,也不會造成大規模傳染,專家呼籲民眾應持續落實自我防護措施,戴口罩、勤洗手。

韓國經驗入境篩檢成效不彰 14天隔離更重要

曾爆發疫情流行的韓國CDC總結,14天的居家檢疫比全面普篩更重要。方啟泰指出,韓國曾實施入境後全面篩檢,但無配合居家檢疫,結果本土案例未因此減少,境外移入案例也沒有增加;反而嚴格實施14天居家檢疫後,本土案例數明顯下降。而台灣除了14天之外,還有7天自主健康管理,21天的追蹤中,只要有症狀、有發病者皆會接受治療,即使有無症狀感染者,也會痊癒沒有傳染性,這就是免於境外個案引爆社區疫情的關鍵。

檢驗技術有侷限 偽陰、偽陽尚無解

方啟泰強調,目前檢驗技術都還太新,並不完善,檢驗結果容易產生灰色地帶,不容易判斷,偽陰性、偽陽性的問題,難以憑一、兩次結果下結論,也曾有個案採檢四次才確診。而其他病毒引起的抗體交叉反應,更只能靠成本高的西方墨點法才能判斷,因此不宜完全依賴檢驗結果。

入境管理是社會成本與政經效益權衡問題,方啟泰說,全面鎖國當然是最安全的,但考量國人返台以及經濟交流的重要性,並不實際。綜合以上,他認為目前不需要擴大入境全面檢驗,只要追求全民口罩覆蓋率,反而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

健保給付多線標靶藥物 延長晚期肝癌存活期

根據衛福部統計,肝癌常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前二名,每年約新增一萬名肝癌患者,其中四分之一確診時已是晚期肝癌。隨著醫學的進步,晚期肝癌的治療選擇更多元,除了免疫治療,最常見的就是標靶藥物治療。目前一線標靶藥物已放寬健保給付條件,而二線標靶藥物也納入健保給付,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一二線標靶藥物接軌治療,也成為治療晚期肝癌的新選擇。

肝癌治療首重肝功能 肝功能不佳影響治療成效

臺北榮民總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醫師表示,罹患晚期肝癌的患者除了肝臟腫瘤外,也可能合併肝硬化等慢性肝病,因此治療上也要顧及患者的肝功能,才能獲得良好治療效果及延長存活期。肝動脈栓塞是目前主要的局部治療方式,不過對於數量較多或比較大顆的肝腫瘤,反覆栓塞會造成肝功能下降,建議一年內栓塞三次仍無效時,就應儘早選擇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治療。

健保有條件給付標靶藥物 延長肝癌患者存活期

黃怡翔醫師説,多次的肝臟局部治療會影響肝功能,因此健保開放12個月內接受三次(含)以上栓塞治療者,有條件給付標靶藥物,當一線標靶藥物無法有效控制時,另有二線標靶藥物可供治療選擇,臨床資料顯示,晚期肝癌患者透過一二線標靶藥物接續治療,仍有26個月以上的存活期。

目前健保給付二種一線標靶藥物,但只有一種可申請二線標靶,做為標靶藥物的接軌治療,治療前醫師會讓患者了解一線標靶藥物的差異性,以及後續治療的可能性,經過醫病充分溝通後,再依照患者狀況決定後續的標靶用藥選擇。

此外,晚期肝癌患者採取標靶藥物治療時,往往會擔心藥物帶來的副作用,黃怡翔醫師解釋,一二標靶藥物常見副作用如腹瀉、高血壓、倦怠與部分皮膚反應,基本上都可以透過藥物來獲得控制,如開立止瀉藥物、控制血壓藥物或保護皮膚藥物等,亦可藉由調整劑量來減輕副作用的產生。

患者應積極治療及定期追蹤 醫病協力對抗肝癌

黃怡翔醫師提醒,肝癌者患應每個月定期回診追蹤,若有任何不適也應主動告知醫師,透過醫病之間密切溝通,得以適時調整藥物劑量或給予其他幫助,來穩定病情治療,也期盼透過一二線標靶接軌治療,為更多晚期肝癌患者延長存活時間。

B、C型肝炎篩檢擴大! 45~79歲都可免費做檢查

國內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約13,000人,肝癌更是高居癌症死因第二位。在感染B、C後,每4人有1人會變成肝硬化,肝硬化後每20人有1人會併發肝癌,是造成慢性肝病與肝癌死亡的主要原因。對此,國民健康署將放寬成人預防保健服務接受B、C型肝炎篩檢之年齡為45至79歲,每年可望至少增加16萬篩檢人數,並將與各縣市衛生局合作個案管理,提醒民眾善用政府提供終身一次免費篩檢服務,保護自身健康,擁有彩色人生。

年滿45~79歲 終身可做一次B、C肝篩檢

國民健康署表示,目前提供民國55年次或以後出生且滿45歲及年滿40至60歲具原住民身分的民眾,搭配成人預防保健終身可接受1次B、C型肝炎篩檢服務。為配合國家消除C肝政策,經諮詢專家意見,業核定擴大放寬年滿45至79民眾,都可接受終身一次的B、C型肝炎篩檢服務,以早期發現、提供適當治療,避免演變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

肝臟是沈默器官 別讓權益睡著

全民健保自108年1月起,只要確認感染C肝,不論有無肝纖維化,均給付C型肝炎口服新藥治療。因此,民眾如C肝篩檢為陽性,應儘快前往醫療院所就醫,並依醫師評估建議接受治療,保障自身健康,也能有效預防肝炎傳播。

國健署提醒,大部分肝病並沒有明顯症狀,民眾容易因警覺性不夠而延誤就醫,目前全國有6千家醫療院所提供成人預防保健服務及B、C型肝炎篩檢,千萬不要不篩、不治療延誤病情。

【新冠肺炎報導】再增1例菲律賓境外移入 男返國後發病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8)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為60多歲本國籍男性(案486),長期於菲律賓工作(前次自台灣出境時間為2020年1月),8月12日返台。 增1例菲律賓境外移入 男返國後發病確診

指揮中心表示,個案妻子於8月2日出現發燒症狀,曾於菲律賓當地就醫採檢,結果為陰性,後與妻子於8月12日返台。個案入境時無症狀,於機場採檢後送至集中檢疫所隔離檢疫,機場採檢結果為陰性。個案於8月14日及15日反覆出現發燒情形,15日由檢疫所安排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

掌握個案接觸者共29人 太太曾診斷有肺炎,3採都陰性

指揮中心指出,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29人,包括同行返國家人1人(個案太太)及同班機前後二排座位旅客共17人,均列為居家隔離對象;另同班機機組員11人因全程有適當防護,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其中個案太太入境時主動通報曾有發燒症狀,由機場檢疫人員評估後送至醫院隔離,經X光診斷有肺炎情形,分別於8月12日、13日及14日採檢,結果均為陰性。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84,96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3,864例排除),其中486例確診,分別為394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待釐清。

俄羅斯核准首支新冠肺炎疫苗 修但幾勒!缺第三期試驗引擔憂

「我們必須感謝邁出第一步的人,這對我國乃至全球都非常重要!」俄羅斯總統普丁11日公布核准首支新冠肺炎疫苗「Sputnik V」,並強調疫苗有效。不過該疫苗未施行大規模第三期試驗,連俄羅斯臨床試驗組織協會(ACTO)都發聲明,表示快速批准不會使俄羅斯成為疫苗競賽的領導者,只會使大眾面臨不必要的危險。根據俄羅斯衛生部核准書,明年1月前僅核准醫護等族群。

全球疫苗競賽 俄羅斯搶當領導者

疫情延燒,全球展開疫苗競賽,俄羅斯總統普丁於內閣會議率先公布首支疫苗「Sputnik V」,取自首次發射的同名人造衛星,將疫苗研發等同太空競賽。

據《美聯社》報導,該俄羅斯疫苗的早期人體測試始於6月中旬,僅有76名參與者,但尚未公佈數據。根據資助疫苗開發的俄羅斯基金公司RDIF的說法,俄羅斯計劃於預計8月12日展開三期臨床試驗,將包含數千名來自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菲律賓等國受試者。

RDIF執行長Kirill Dmitriev甚至表示,在第三期試驗數據出爐前,8月就可以提供試驗外的民眾疫苗,甚至有些在10月可以大規模接種。

俄羅斯缺關鍵第三期試驗 引科學家憂心

根據《現場科學》報導,儘管普丁宣布該疫苗已獲批准,而且可能已被廣泛使用,但該疫苗仍未通過第三期大規模的臨床試驗,證實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引發科學家憂心。

據悉,若要在美國批准疫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要求,與安慰劑相比,COVID-19疫苗應至少使人感染病毒的機率減半。換句話說,只有3期試驗可以證明疫苗可以預防COVID-19感染。

不僅國內的俄羅斯臨床試驗組織協會發聲明警告,各國科學家也相當憂心,諾丁漢大學傳染病流行病學名譽教授Keith Neal表示,「如果不提交科學論文進行分析,不可能證明俄羅斯疫苗是否有效,那麼數據品質可能存疑。」

《現場科學》指出,第1期和2期試驗有助於研究常見的短期副作用(如皮膚發紅、輕度發燒和注射部位腫脹或酸痛),注射該疫苗的普丁女兒就曾出現注射後短暫發燒。

不過,注射後,有些疫苗接種者可能後續接觸到新冠病毒,引發「抗體依賴性增強」(ADE),反而更容易感染病毒。在三期臨床試驗,由於試驗者多,可能比早期試驗更容易觀察到,顯示第三期實驗重要性。

俄羅斯疫苗先等等 核准書規定大眾明年才能施打

《科學》翻閱俄羅斯衛生部簽發的核准資料後發現,文內規定疫苗直到2021年1月1日才能被批准廣泛使用,與俄羅斯官員說法牴觸。俄羅斯衛生部長Mikhail Murashko則強調,俄羅斯將很快將開始大規模接種疫苗,但醫護人員和教育人員優先。

據悉,有20多國搶著接洽俄羅斯疫苗。

參考資料:

1.That COVID-19 vaccine Russia approved? It's only cleared for use in a small group of people.

不怕變成塑膠奶! 魔滴隆乳彈力自然不假假

不想成為塑膠奶! 醫師解析硬奶原因

擁有一對傲人雙峰是很多女性樂見的事,不過選擇醫美隆乳療程,很多人都怕隆出石頭奶、塑膠奶,效果硬梆梆不自然。

連鎖醫美診所總院長邱浚彥醫師解釋,早期使用的假體多是光滑面,跟人體組織不能結合,所以容易產生莢膜,而形成攣縮的現象。沒有按摩好的話,莢膜收縮會造成原本柔軟的假體被壓縮而變得硬梆梆不自然。

告別硬梆梆追求自然奶! 魔滴飽滿自然觸感逼真

近幾年,隆乳多採用粗糙面的假體,組織能與假體表面絨毛結合,不用按摩也比較不會變得硬梆梆,像是近年正夯的液態矽膠魔滴隆乳觸感及外觀逼真,根據民眾個別體質及需求,也能考慮水滴型義乳及圓盤型義乳。

邱浚彥醫師分享,魔滴(俗稱)波力媚愛格爾乳房植入物是圓形、粗糙面,材質柔軟的假體。直立時有水滴狀的效果,躺下又能隨地心引力自然撐開,恢復到圓盤狀,比較均勻。一方面柔軟的外觀及觸感是很多女性追求胸部自然很重要的考量,其二是魔滴的填充比較飽滿,較少摸出邊緣波紋感的現象。另外,每個魔滴假體中都有一個晶片,從體外直接感應,就可以測得晶片來源與基本資料,方便日後追蹤。

邱醫師表示,水滴(俗稱)曼陀矽膠填充義乳隆乳的特點是從側面看下方比較厚一點,上方比較薄一點的水滴形,建議使用在本來就比較沒有胸部的女性。而傳統圓盤形的假體,無法達成直立時呈現水滴型的效果,另有分粗糙面跟光滑面,光滑面假體在手術後需要勤勞按摩,才不會莢膜攣縮變硬。

隆乳仍能正常哺乳 避免邊緣感!植入有方法

隆乳大多數會選擇從腋下做內視鏡隆乳才不會留下明顯傷痕,植入假體不會接觸到乳腺,所以術後也能正常哺乳。邱醫師指出,胸部比較小或擔心隆乳後會有邊緣感的女性,手術植入假體建議部分放在肌肉層,部分放在筋膜層下方,因為有了一層肌肉覆蓋,邊緣感會較不明顯。若是本身胸部組織比較足夠的,就會放在筋膜層下方,假體活動性會比較好,動的時候晃動感會顯得比較自然。

一週能拆線 「波濤胸湧」也能有自然觸感

醫師表示,隆乳後一個月內需要回診確保假體擺在正位,穿著隆乳定位衣,屆期一個月就能拆線。隆乳並非越大越好,建議多與醫師溝通自己的需求,「波濤胸湧」也能擁有自然觸感。

突破傳統!讓藥找藥師 「原包裝給藥」提升用藥安全

去年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之藥物食品安全週報第698期「藥品斷捨離」一文中,提醒民眾收納藥品應連同原包裝、說明書及藥袋一起保存,以利辨識及使用前參考用藥資訊,可見「原包裝給藥」對用藥安全真的非常重要。對此,成大醫院也正式啟用率先引進的「全自動盒裝調配機」,讓病人可以取得原包裝藥品,幫助提升民眾用藥安全,也讓藥師能有更多時間發揮專長照護病人。

接收處方至落藥平均約16秒 突破傳統「藥師找藥」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從民國99年就已開始推動「原包裝給藥」,成大醫院藥劑部也一直努力推動「原包裝給藥」,惟主要靠人力調配。今年3月從國外引進自動盒裝調配機,4月順利上線,目前盒裝調配機共放置250種品項,從接收處方至落藥平均約16秒,由事務員協助傳遞藥籃讓「藥來找藥師」,突破傳統「藥師找藥」的作業。

減少藥品相似導致調劑錯誤 2狀況優先放機器

藥劑部鄭靜蘭主任指出,在藥品大部分以30天為單位包裝的歐美國家,盒裝調配機的「原包裝給藥」早已行之有年,但台灣各醫學中心卻遲遲未引進,可能與國內醫療體制病患回診以週為單位,慢性病回診以4週、28天為主,但並非所有的藥商會以「週」或「4週」的包裝供給醫療院所。

為了發揮盒裝調配機的效能,除了慢性病之口服藥品外,其他外用、眼用、吸入劑或胰島素筆針,只要有外盒包裝,特別是有藥名或包裝相似的品項皆優先放入機器,以減少因藥品相似導致的調劑錯誤。

原包裝給藥 病人用藥安全更有保障

鄭靜蘭主任強調,現今仍有為數不少的慢性病用藥包裝並非28的倍數,期使藥商多能提供以週為倍數的包裝,能更落實用藥安全的「原包裝給藥」目標,減少調劑時需拆盒、裁剪,藥師有更多時間專注於處方評估及用藥指導,讓病人用藥安全更有保障。

【新冠肺炎報導】男自美返台探親 居家檢疫期間確診COVID-19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為10多歲本國籍少年(案485),長期居住美國(前次自台灣出境時間為2019年9月),今(2020)年8月5日獨自返台探親。 男自美返台探親 居家檢疫期間確診

指揮中心表示,個案自8月5日入境台灣迄今無疑似症狀,8月15日經地方衛生單位採檢,於今日確診,目前收治住院隔離。由於個案航行途中有適當防護,返國迄今均無症狀,且入境後即前往防疫旅館居家檢疫,未與國內親友接觸,故無匡列接觸者。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84,70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3,648例排除),其中485例確診,分別為393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待釐清。 國內近期持續出現境外移入確診個案,指揮中心呼籲,民眾自國外入境時如有不適症狀,應主動通報機場及港口檢疫人員,並配合防疫措施;返國後應落實14天居家檢疫,期間如出現疑似症狀,請即聯繫衛生局或各縣市關懷中心,並依指示就醫,切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就醫時請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接觸史及是否群聚(TOCC),以供及時診斷通報。

擁擠場所戴口罩 維持洗手衛生習慣 此外,指揮中心也再次提醒,民眾出入人潮擁擠或密閉場所,如醫療院所、人口密集機構、大眾運輸場站或無法保持社交距離之車廂、賣場或市集、教育學習場所、休閒娛樂場所、宗教場所及活動時,請佩戴口罩,並養成勤洗手、咳嗽禮節等衛生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