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代謝症候群 10大死因半數與它有關

去年國人10大死因,有一半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其中腰圍是評估代謝症候群重要指標之一,根據國健署2018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全台40至64歲中年人口逾5成腰圍過粗、三高中有一項異常,45歲後女性的代謝症候群增長率更是男性的2倍,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除了注意飲食,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以上。

3成中年人有代謝症候群 罹糖尿病風險增6倍

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科長李惠蘭表示,腰圍過粗者(男≧90公分,女≧80公分)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全台40至64歲人口逾3成有代謝症候群,腰圍過粗易導致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並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糖尿病是一般人的6倍、高血壓4倍、高血脂3倍、心臟病及腦中風2倍。

李惠蘭指出,國內代謝症候群的患者隨著年齡呈現倍數成長,男性19至44歲約21.8%有代謝症候群,45歲至64歲則增加至39.7%;女性19至44歲約9%有代謝症候群,到了45歲至64歲則增加至32.7%,男女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都以倍數成長,女性的盛行率隨著年紀增加超過3.6倍,增長率是男性的2倍。

步入中年代謝懸崖 腰圍容易暴增 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表示,男女步入中年後,代謝力會隨著荷爾蒙逐漸降低,會使內臟脂肪堆積並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到了一定年齡容易出現「代謝懸崖」,腰圍容易突然暴增。此外,侵襲全球的武漢肺炎疫情也與肥胖有關,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統計,重症患者中,肥胖者比例高達38.5%,肥胖也是染疫死亡的高危險群。

預防代謝症候群,許惠恒院長建議,飲食以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為原則;運動每周達到150分鐘,每周5次、每次30分鐘,或每日累計30分鐘的中等身體活動規律運動,健走、慢跑都是不錯的運動。

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1716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肺阻塞病人呼吸器拿不掉? 重要關鍵因子找到了

肺阻塞佔我國十大死因的第七位。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統計,每天在台灣有14人死於肺阻塞。肺阻塞的成因相當複雜,最常見的原因是因為吸菸或吸入空氣中的有害物質造成支氣管狹窄,進一步惡化就會產生肺氣腫,末期容易併發肺炎及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肺阻塞無法脫離呼吸器 多與鲍氏不動桿菌有關

在加護病房,將近一半的肺阻塞合併肺炎病人,呼吸器是無法脫離成功的而導致不可逆的結果。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黃介辰特聘教授兼副院長與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黃偉彰醫師所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次世代定序分析此類病患的肺部細菌體組成發現,在呼吸器脫離失敗的病患,其鲍氏不動桿菌的相對豐富度會明顯增加,且會隨著時間有上升的趨勢,而在呼吸器脫離成功的病患則無此現象發生。

鲍氏不動桿菌 對多種抗生素易產生抗藥性

鲍氏不動桿菌雖然毒性不高,但對多種抗生素容易產生抗藥性已成為國內外臨床上非常重要的感染致病菌。此外,針對此類病患肺部細菌體組成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呼吸器脫離失敗病患的細菌體組成會隨時間明顯改變,然而呼吸器脫離成功的病患無此現象發生。

抗生素使用合宜 將影響病患預後效果

黃介辰教授表示,研究成果顯示肺部細菌體的組成與這一類病患的治療預後具有相關性,依此研究成果未來細菌體的組成分析,或許在醫院可以作為這一類病患潛在風險評估與治療策略評估的生物標誌;同時也提醒臨床醫師,明智合理的抗生素治療策略及適切的感染控制措施是相當重要的,可能直接影響此類病患的治療預後。

主題:數位醫療啟航! 疫情風暴擴大臺灣醫療新市場

台灣防疫,國際肯定!為在後疫情時期超前部屬,以利疫情過後協助國內醫療服務業者快速回到國際市場,開拓國際商機。外貿協會於109年10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辦理「後疫情時代:臺灣國際醫療再出發」院長座談會,一共邀請3位國際醫療產業專家,與12家醫院院長共同座談,並將針對國際醫療未來市場、數位轉型及創新模式進行討論與分析。

臺灣防疫受國際肯定 打造線上國家防疫館

台灣的醫療服務在國際間早已享有盛名,2019年來臺就醫的外籍人士已經超過38萬人次,創造產值超過新台180億元。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表示,今年透過網路辦理醫療的線上座談會,教導正為疫情所苦的國家如何防疫,免於擴大疫情。基於此信念,於六月份推出臺灣線上國家防疫館,整合醫療資源、產業資源,將從SARS累積的防疫經驗在防疫館中,該線上國家防疫館為全英文網站,希望能為全世界飽受疫情所苦的國家提供最即時的服務,並針對醫療人員、政府、民眾、企業等提供防疫經驗、防疫知識、防疫產品、防疫技術。

推動數位轉型 開拓特色醫療產業 

台大醫院吳明賢院長會中指出,臺灣的防疫醫療必須有所改變,目前針對國際交流、行銷活動、醫療產業、新南向服務中心、國際病人就醫這五項新政策推動改變。林口長庚醫院馮思中副院長及成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主任許以霖,針對新興市場推動國際醫療服務分享過去的經驗,鼓勵業者未來除了中港澳及新南向市場外,也可以朝向因疫情醫療體系匱乏的歐美、中東及非洲等地區,加強推廣臺灣特色醫療服務。

陽明大學校長郭旭崧則對臺灣國際醫療數位轉型的議題,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陳適安、彰化基督教醫院院長陳穆寬、北醫附醫院院長陳瑞杰及秀傳醫療體系副總裁葉永祥進行座談及交流。因應醫療交流技術進步,經濟提升與人口結構高齡化,醫療界數位轉型已刻不容緩,比如遠距醫療、視訊探病、遠距諮詢中心等,擴大國際醫療領域。

中華經濟研究院李淳博士則是與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高醫附醫院院長侯明鋒、馬偕醫院副院長洪大川與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則針對臺灣國際醫療創新模式進行分享交流,希望能善用高科技和數位媒體把臺灣的醫療實力推展出去,全球能早日度過疫情風暴。

創新行銷模式 打響臺灣醫療品牌

座談會中,參與業者包括醫療院所、醫療、藥品、旅遊業者與公部門代表,與會專家針對疫情過後國際醫療再出發,均認為創新模式及數位轉型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未來也可向非洲及中東等市場加強推廣臺灣的國際醫療服務,外貿協會?黃志芳也期許可以將外貿協會過去3年來推動數位轉型的經驗與醫療服務業者分享,在後疫情時代的期間建立屬於臺灣的醫療品牌。

腸癌晚期不等於末期 積極治療帶來新希望

根據國民健康署最新出爐的癌症登記資料庫顯示,台灣發生大腸癌的人數連續12年居冠,2017年約有16400人罹患大腸癌。台灣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患者,約有25%在確診時已經發生轉移,也就是所謂的第四期癌症,原因是大腸直腸癌在早期症狀不明顯,發現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往往是因為轉移至肺臟或肝臟等器官,出現症狀後才到醫院做檢查,更有很大一部份的患者就算到了第四期也完全沒有症狀,也造成了治療的困難。

晚期腸癌治療 化療配合標靶藥物

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副科主任李克釗醫師說,對於第四期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因為腫瘤的大小及位置都較複雜,無法像一到三期使用手術完全摘除,通常醫師會先使用化療搭配標靶治療藥物將腫瘤縮小,讓腫瘤縮小到能夠手術的範圍,再使用手術將腫瘤摘除。在治療第四期大腸直腸癌的藥物當中,第一線用藥多使用化學治療的藥物搭配一種標靶治療的藥物,標靶藥物又分做抗血管新生因子藥物與表皮生長抑制因子藥物兩種,若是第一線治療失敗,第二線就會更換另外一種的標靶藥物繼續治療。

及早使用二線新一代標靶藥物 把握治療黃金時間

目前大腸直腸癌第一線的標靶藥物有健保給付,但到了第二線時只有給付一般化療藥物,也造成很多病患在第二線治療時往往很快失敗,馬上就需要進入第三線治療,錯失了寶貴的治療時間。若是經濟狀況許可,現在可以自費使用新一代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搭配化療藥物作為轉移性腸癌的第二線治療,有相當不錯的效果,能有效延長存活時間。李克釗醫師表示,他的病患當中,有晚期患者自費使用新一代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標靶藥物後,效果良好並已經存活超過五年以上。

定期腸道篩檢 就算第四期也不要放棄

李克釗醫師提醒,因為50歲過後腸道容易出現息肉,進而演變成大腸直腸癌,所以超過50歲以上的民眾,政府有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免費檢測服務,希望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如果一等親內有家人罹患過大腸直腸癌,則篩檢時間就要提前到該家人發現大腸直腸癌的前十年,也就是說如果有家人50歲時檢測出罹患大腸直腸癌,40歲時就要開始定期做篩檢。

若是篩檢後發現大腸直腸癌已經到了第四期,也不用過於擔心,李克釗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晚期不等於末期,在第四期的患者裡面,有很多病患其實只需要及早接受治療,仍有很高的機率可以存活。「第四期患者也有分為狀況比較好的跟狀況比較糟的,比較好的其實接受治療後是可以痊癒的,所以不要放棄任何治療的機會。」李克釗醫師說。

失智診斷率僅3成! 忘記回家的路1招防走失

認識與理解,是提升失智照護的起點!為此,台灣失智症協會針對兒少族群推出失智教育動畫片《失智警訊愛注意篇》與《愛的守護防走失篇》,主要考量點為家中孩子和長輩接觸機會多、互動時間長,因此從小學階段即建構失智症的正確認知,不僅能促進家庭氛圍和樂,也能盡早掌握家中失智患者就醫的關鍵時間點。

國人失智症診斷率低 提升警覺為首要關鍵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暨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賴德仁表示,國內失智症診斷率僅約30%,遠低於先進國家50%至60%,主要原因就是家屬對失智症不夠認識,導致延誤就醫,因此提升對失智症警訊的察覺,是現行首要關鍵。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認為,相較於成年人,孩子們有更強烈的察覺能力,因此從培養兒童對失智症警訊的察覺開始,在識能教育的推展上能發揮較佳的效果,此次推出的動畫片內容兼顧失智症基礎認知與照護行動,在家長與師長的引導下,能讓孩子從小對失智症就有較完整的概念,進而養成設身處地的思考習慣與態度。

失智有10徵兆 趣味影片建立學童病識感

《失智警訊愛注意篇》將失智十大警訊:1.記憶力減退到影響生活、2.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6.語言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如過馬路不看紅綠燈、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退出、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以趣味橋段融入劇情,讓學童從影片中建立失智病識感。

「預防、協尋、支持、知識傳遞」 強化失智友善共好圈

而《愛的守護防走失篇》,則傳授三招—「天天拍照、配戴愛心手鍊、社區守護」,不僅有效預防長者走失,更是促進陪伴關懷情誼的好招。其中,配戴走失協尋手鍊尋獲率高達100%,可有效降低照顧者心理壓力。 從「預防、協尋、支持、知識傳遞」四大面向著手,持續強化失智友善共好圈,提升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及友善態度,逐步形成綿密的守護網絡。

美國公衛部長阿札爾訪台 取經肯定台灣模式

「台灣防疫成就是全球成功表率,也是透明公開與民主價值的所在。」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亞歷克斯·阿札爾(Alex Azar)今天(10日)率團訪台,蔡英文總統上午在總統府接見,表示此次訪問將深化雙方防疫等交流。阿札爾則肯定台灣防疫策略,並傳達美方對台灣的強力友誼與支持。

美國肯定台灣模式 加強台美防疫合作

蔡英文感謝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國務卿蓬佩奧(Mike Pence)持續肯定「台灣模式」在全球對抗疫情上的貢獻。同時表示,阿札爾的來訪是台美防疫合作的重要管道。從今年三月台美共同發表「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後,雙方在防疫物資、交流疫苗藥品研發生產方面持續加強合作。

阿札爾提到,美國總統川普表達對台灣的強力友誼與支持,本次訪台重點將著重於台灣醫衛與美國公衛合作,在疫情期間,台灣模式在全球抗疫的貢獻良多,同時還能支援他國,包含美國及太平洋島國,也代表美國致上謝意。

美國疫情攀新高 著重防疫經驗交流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新冠疫情統計數據顯示(截至本日上午九時更新),美國確診人數超過500萬人,寫下染疫人數新高紀錄,確診病例及死亡病例皆居世界第一位,因此交流重點也包含與台灣防疫專家經驗交流,親身體驗台灣模式的運作實況。

41年來訪台層級最高 動態受注目

阿札爾為首位訪台的美國衛生部部長,也是6年來首位訪台的美國內閣成員,以及1979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內閣官員,引發外界關切。在疫情期間曾多次公開肯定台灣表現,蔡英文期待「相信在雙方合作努力下,不僅在防疫,在各領域的交流都能有更多突破、更豐碩成果」,台美也將一起為印太區域的穩定發展貢獻力量。

據悉,阿札爾當日下午將出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與衛福部簽屬「AIT-TECRO衛生合作備忘錄」。

境外移入增多!該普篩嗎? 指揮中心:居家檢疫是最有效策略

境外入境要普篩嗎?埔近期發生日籍女學生、泰籍移工自台灣返回母國後,以及比利時籍工程師返國前,COVID-19篩檢陽性,引發社會關注國內社區是否已有潛在傳播鏈,並持續有學者、醫界人士為此建議於入境時或居家檢疫期滿後全面進行篩檢,以及早阻絕感染者進入社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6日表示,考量國際經驗、國內實證、傳播風險,並諮詢專家後,一致支持現行政策,目前並無實施入境者普篩之必要。

境外入境要普篩嗎? 指揮中心引數據:防疫成效極為有限

指揮中心指出,依國內監測資料,入境時針對有症狀者篩檢,有35%境外感染個案未被檢出,表示若依入境篩檢結果陰性而未實施後續居家檢疫或集中檢疫,恐遺漏掉約35%的病例;另今(2020)年1到6月間,於國際機場針對有症狀旅客採檢之陽性率僅0.04%至2.33%,且7月26日至8月2日啟動自高感染風險之菲律賓入境旅客篩檢,其中無症狀者檢驗陽性者僅2例,且均為後續追蹤關懷機制可發現之對象。以上數據可充分支持居家檢疫之必要,以及入境普篩可提升之防疫成效極為有限。

無症狀者距第一次採檢陽性10天後 幾乎已無傳染力

此外,依據國際研究顯示,距離個案發病日達10天後,或無症狀者距第一次採檢陽性10天後,幾乎已無傳染力。另針對機構看護工(主要來自印尼、越南)於檢疫期滿時進行採檢,已採檢之200餘名無症狀移工均為陰性。我國現行對於入境者全面居家檢疫之做法,即使有極少數無症狀者個案未於入境時被攔檢,經過14天居家檢疫,其傳染力已大幅降低或幾乎已無傳染力,於檢疫期滿後再自主健康管理7天,持續密切追蹤健康狀況,已可有效防堵社區傳播風險。

指揮中心進一步表示,現行實施入境者居家檢疫之國家,如我國及紐西蘭,疫情緩和且控制良好;反之,採取入境篩檢之國家,如日本、泰國、冰島及香港等,疫情相對嚴重。況且,實施相關篩檢作業必須另行支應採檢、檢驗、防護裝備費用,以我國近期每日平均1,200名入境旅客估算,每日即須花費至少400至500萬元,成本高昂但效果並未優於現有策略。

吃火龍果不可降低血糖 國健署闢謠:吃太多會影響血糖

坊間流傳吃火龍果可以降低血糖,是真的嗎?國健署指出,火龍果含糖量高,若一次性攝入過多,仍會影響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注意食用量,以攝取適當的總醣量。

吃火龍果可以降低血糖? 吃太多小心血糖飆

國健署表示,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醫療負擔相當龐大。

因此許多糖友誤信偏方控糖,就有坊間流傳吃火龍果可以降低血糖,國健署對此強調,火龍果果肉香甜,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含花青素、維生素和水溶性膳食纖維,惟因火龍果含糖量高,若一次性攝入過多,仍會影響糖尿病人血糖控制,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須注意食用量,以攝取適當的總醣量。

飲食、用藥和運動 控糖胰23

根據國健署網站,糖友及家人應從飲食、運動及藥物3管齊下,加上家庭支持,一同防治糖尿病:

均衡飲食、飲料無糖最健康:

依據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18歲以上糖尿病病人體重過重或肥胖比率為64.7%,建議體重過重或肥胖的糖友或民眾應減少含糖飲料或添加糖攝取,多喝白開水,維持均衡飲食型態,控制體重以維持血糖穩定。

身體多活動、每日運動最優良:

規律運動可改善第二型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耐力的規律身體活動,有利維持血糖穩定,糖友及家人們可從平時生活中做起,如提早一站下車走路上班、利用住家附近公園或開放之校園健走,全家一起養成運動的好習慣。

按時用藥,定期量血糖,善用成健最好康:

依醫師處方按時用藥或使用胰島素,並與醫師討論血糖監測頻率,透過定時量血糖,了解自己血糖變化。

家庭支持,穩定血糖最有效:

研究顯示,糖友在家庭、朋友的支持與照護協助下,可提升糖友用藥遵從性,控糖成效更佳。而糖友最擔心的低血糖症狀,也可在家人們一起注意下,給予支持與處理。

針對正確飲食,國健署建議,依據國民健康署107年新版「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成人每日水果類建議 2-4份。對糖尿病患者來說,1日建議1-2份水果,即1-2個拳頭大的火龍果,且盡量選擇在兩餐之間進食,防止血糖受到影響。

參考資料:

1坊間流傳吃火龍果可以降低血糖,是真的嗎?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