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 可降低7成死亡率

國際許多研究證實,定期子宮頸抹片檢查可以阻斷疾病發展為子宮頸癌。國健署自84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推動至今,已使子宮頸癌發生率及死亡率皆下降約7成左右。然每年仍有約1,400人診斷為子宮頸癌,發生年齡中位數為58歲,有近700人死於子宮頸癌,國健署呼籲民眾定期檢查以早期揪出癌前病變。

早期發現與晚期確診 治療費用相差2.5倍

依癌症登記資料及全民健保資料分析發現,在第1年確診為子宮頸癌的個案共1.1萬名中,這些個案的平均健保花費隨著診斷期別越嚴重,花費均大為上升,平均花費在第1年由19萬元(第0-1期)上升至47萬元(第2-4期),相差近2.5倍。且子宮頸癌早期(0-1期)的5年存活率高達8成5以上,到第4期則降至2成,顯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預防子宮頸癌有三寶 安全性行為、接種疫苗、抹片檢查

預防子宮頸癌有三寶,安全性行為、接種疫苗、子宮頸抹片。抹片可找出97%的子宮頸癌前病變及早期子宮頸癌個案,抹片檢查結果若有異常變化,通常會定期追蹤,或直接用陰道鏡檢查切片,或是檢驗HPV人類乳突病毒。如果診斷結果為癌前病變,大部分只需要簡單的門診手術,即可治癒;若經切片證實為癌症時,原位癌接近100% 只要發現得早,治癒率也會提升。

多年未做抹片檢查 罹癌風險高3倍

人類乳突病毒感染、體重過重、抽菸或免疫力弱、過早生育為子宮頸癌的危險因子,跟其他癌症一樣,初期都沒有症狀容易忽略,但是抹片檢查就可以在初期發現。國健署表將篩檢資料與癌登資料比對,與3年內有做抹片者相比,3至6年間曾做抹片者罹癌風險約為2倍,6年以上曾做抹片者為3倍,而從未做過抹片檢查者風險增為3.4倍。

顯示越久沒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罹患子宮頸侵襲癌的風險越高。且有些女性認為已經停經、很少或很久沒有性行為,就忽略或不接受抹片檢查,將自己暴露在罹癌風險之中。

30歲以上女性免費篩檢 早育女性也應注意

誰應該要做抹片?國健署指出,凡是已有性經驗的女性,無論年齡大小都需做定期的子宮頸抹片檢查及身體檢查,尤其是較早即有性行為者、多重性伴侶、早婚、生育子女較多或子宮頸曾受病毒感染者,更需特別注意。另外,做過子宮全切除的女性還是需和婦科醫師討論是否需繼續定期做篩檢,如果因為癌症前期或是癌症而進行子宮切除時,殘餘陰道末端仍須定期做抹片檢查!

國民健康署呼籲,30歲以上女性至少每3年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只要攜帶健保卡和身份證,至健保特約提供抹片檢查的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服務,或可由健保快易通APP查詢是否符合篩檢資格。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 陳家駿醫師淺談過敏性鼻炎

台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但家中的過敏兒如果沒好好治療,小心輸在起跑點上。亞東紀念醫院一般兒科主任陳家駿表示,小兒過敏性鼻炎與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有關,容易影響睡眠與學習品質。陳家駿主任呼籲如果鼻炎症狀持續4週以上(備註1)、干擾生活作息,建議孩童盡早接受診斷治療,適時藥物、手術和舌下減敏療法都有助病情控制。

鼻過敏、感冒怎麼分? 注意這4大症狀

陳家駿主任說明,鼻過敏初期類似感冒,有四大症狀:流鼻涕、鼻塞、鼻子癢、打噴嚏,有時也會有黑眼圈、鼻黏膜蒼白腫大,但沒有發燒、喉嚨痛等感冒症狀,且隨著溫差變化、暴露在過敏原或環境改變時會有症狀,就應考慮是鼻過敏。

鼻過敏需要就醫嗎?陳家駿主任指出,若屬於持續性發作,1週超過4天,持續逾4週;或者症狀達中重度,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睡眠,以至於不能好好上學等就必須就醫治療。

鼻過敏不能輕忽 感染、非感染併發症多

陳家駿主任提到,過敏性鼻炎不治療,容易有感染性併發症:如鼻竇炎、鼻息肉、中耳炎,甚至引起會臉部紅腫熱痛的蜂窩性組織炎;非感染性併發症:如影響睡眠品質、睡眠障礙、齒列咬合,甚至與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等有關。

研究統計,台灣約10%孩童有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而鼻過敏兒的風險可能增加2-3倍。不過醫師表示,有些小孩治療鼻過敏後,過動或注意力的問題有機會改善。

鼻過敏治療手段 藥物、手術和減敏療法

根據鼻子過敏的持續時間、嚴重度等,陳家駿主任說明,常見處方藥物有:口服、鼻噴劑的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等(備註1);另外控制環境過敏原也是關鍵,若控制得宜,長期緩解後是可以停藥的;但如果持續治療,鼻過敏症狀卻無法解決,就應該考慮雷射手術等外科方式處理。

如果患者藥物控制改善不佳,也抗拒手術治療;或者控制良好患者,碰到太多過敏原仍容易復發,可以選擇減敏療法。陳家駿主任說,減敏療法有機會徹底改善過敏症狀,讓身體遇到過敏原不會發作。

減敏療法 讓身體漸漸不過敏

根據統計台灣有8~9成過敏原是塵蟎(備註2),陳家駿主任解釋,過去減敏是透過皮下注射過敏原,先持續低劑量使身體適應,再慢慢提高劑量,逐漸增加耐受度,身體會產生保護性抗體,之後遇到塵蟎就比較不會過敏了。

但是,皮下減敏每週都要打針,需持續2~3年,也容易引發過敏性休克。目前台灣已引進舌下減敏新療法,可以避免傳統打針的痛苦,也減少全身性休克的風險,副作用也相對低(備註3),僅常見舌頭麻等局部症狀。

陳家駿主任也提醒,不要誤以為讓孩子多接觸過敏原,就會自然產生免疫力,減敏療法的劑量有嚴格控制,定量定時給予才有療效,否則只會引發嚴重的過敏症狀。

誰適合口服減敏療法? 醫師這樣說

陳家駿主任強調,口服減敏療法屬於長期治療,至少2-3個月才會有初步效果,建議至少2-3年才算完整療程,下列患者可與醫師討論:

(1)符合因塵螨引起的過敏性鼻炎患者,目前開放12歲以上

(2)不想停藥(抗組織胺、類固醇、鼻噴劑等)就鼻炎復發的患者

根據許多醫師分享減敏療法的心得,目前使用上都很便利安全。

小兒鼻過敏別拖延 太晚藥物效果會打折

陳家駿主任說,鼻過敏是小兒科最常見的慢性疾病,卻常常被忽略,拖太久鼻黏膜腫大,藥物治療會打折扣,引發慢性鼻竇炎也有腦膿瘍等嚴重併發症的可能。

醫師提醒,過敏不容易因為年紀改善,小兒科過敏免疫科、耳鼻喉科都能治療過敏性鼻炎,但若合併皮膚、眼睛、氣喘等過敏,小兒過敏免疫科可合併處理,當症狀影響生活,建議盡早就醫治療。

備註:

1. Bousquet, J., Khaltaev, N., & Al., A. C. (2009). ARIA Update 2008: Die allergische Rhinitis und ihr Einfluss auf das Asthma. Allergologie, 32(08), 306-319. doi:10.5414/alp32306

2. Yong, Su-Boon, et al. “Different Profiles of Allergen Sensitization in Different Ages and Geographic Areas in Changhua, Taiw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vol. 46, no. 4, 2013, pp. 295–301., doi:10.1016/j.jmii.2012.07.002

3. Matsuoka, Tomokazu, et al. “Pooled Efficacy and Safety Data for House Dust Mite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 Tablets in Adolescents.” 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 vol. 28, no. 7, 2017, pp. 661–667., doi:10.1111/pai.12747.

TWN2167718

孩子不打不成器?是兒虐、體罰還是管教? 當心只會造成負面影響

前先日子發生兒童帶著全身的傷半夜在外裸著半身奔跑,引起民眾、網友一致撻伐,無論是法律或是社會觀感都完全不能接受父母以「管教」為名的長期體罰和施虐;但回到日常親子管教,我們又經常聽到「不打學不乖」、「小孩做錯事就是要處罰」等,到底小孩該不該打呢?

9成成年人童年有被體罰經驗 8成身體曾被輕微責打

兒盟針對18歲以上成人進行「台灣民眾被家長體罰經驗與認知調查」發現,九成二以上都有被體罰經驗(92.5%)、八成七成年民眾表示童年都曾有過被輕微身體責打的經驗(87.1%)、超過六成甚有被打到紅腫或瘀青(61.4%),逾半曾有被罰跪、半蹲等體罰經驗(56.2%);除此之外,也有四成三曾被威嚇、恐嚇(42.8%)、辱罵(42.6%)或是當眾羞辱的言語責罵方式進行處罰(27.1%)。

童年經常被嚴重責打 童年創傷會影響親子關係

然而,調查也發現,七成二被體罰的人長大後仍會反覆回想(72.1%),甚至有二成六會做被體罰的惡夢(26.2%);有二成六被體罰成人表示和家人關係不佳(26.1%)、一成四甚至至今無法諒解(13.9%)。童年時候經常被嚴重責打的人,長大後「認為自己是無用的人」的比例也高於沒被或輕度責打的人,可見無論是打、罵、操體能等不同形式,「體罰」似乎是大家共同的童年創傷,甚至影響親子關係。

近四成仍認為體罰是教養必要手段 多數認為教養困難主因是情緒

整體說來,調查發現六成以上的民眾仍然不贊成「零體罰」的管教方式(60.2%),近四成的大人仍然認為體罰小孩是養育過程中必要的手段(39.6%),甚至有超過三成認為「體罰是相對效果比較好的管教方式」(31.0%)。調查也請有小孩的家長自陳在教養上的困難,六成三家長表示「自己的情緒控管問題」(62.6%)、超過四成是「教養知識和方法不足」(40.5%)、三成三表示是「忙碌沒有時間陪伴」(32.6%),教養壓力大、缺乏教養知識和方法又沒有時間,也難怪仍有高比例成人認同「快速見效卻後患無窮」的體罰方式來教養孩子。

家長應正向教養、不體罰 避免破壞兒童自尊、親子關係

兒盟白麗芳執行長表示,家長應認知到無論是體罰或言語羞辱都具有暴力的性質,對兒童未來自尊、親子關係、創傷侵擾等層面都有長期的影響,進而積極去學習採用正向、非暴力的教養方式來教導孩子,取代體罰和言語暴力的方式。如有任何親職問題需要諮詢或請求協助,皆可撥打兒福聯盟「爸媽Call-in教養專線0800-532-880(我想要,幫幫您),週一~週五14-17時」。

經痛、性交疼痛當心是巧克力囊腫! 未追蹤恐影響生育

卵巢巧克力囊腫會使患者出現經痛、非經期慢性骨盆疼痛、性交疼痛、解便困難等症狀,甚至埋下約30至50%不孕症的危險因子。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微創內視鏡科主任高惠芬指出,若出現相關症狀,或經臨床檢查懷疑恐有囊腫有高風險惡性病變、囊腫大小大於5公分以上等情況時,都應考慮接受手術檢查或治療,以免使症狀加劇。

術後月經報到常下腹悶痛 竟是巧克力囊腫復發惹禍

臨床1名30歲王小姐,五年前因月經來時腹痛,就醫檢查發現右側卵巢有一顆巧克力囊腫,經手術切除後,後續因忙於工作未持續追蹤,但近一年來只要月經報到就常下腹悶痛,近期再度因下腹疼痛就醫,醫師發現原來是卵巢巧克力囊腫復發合併卵巢扭轉壞死,緊急透過手術切除,才避免引發嚴重骨盆感染。

巧克力囊腫手術後25%易復發 定期追蹤是關鍵

因王小姐僅剩左側卵巢,恐使未來受孕機率少一半,讓還未婚的王小姐後悔當年術後未確實追蹤,但所幸年紀還輕,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還是有懷孕的機會。高惠芬主任說明,根據統計,卵巢巧克力囊腫手術後約有25%復發的可能,且每年以10%增加復發的風險,尤其手術五年後復發的風險大於50%,且慢性發炎反應也會造成嚴重骨盆腔沾黏,促使手術困難度增加,延長復原時間。

術後可與醫師討論評估 選擇合適治療方式

因此,患者術後除了定期追蹤檢查,也應與醫師討論是否接受術後賀爾蒙藥物治療,以降低巧克力囊腫病兆和經痛復發的風險。高惠芬主任強調,每個人體質、病況及生育計劃不同,因此術後可與醫師進一步討論,包括用藥可行性、藥物副作用、藥費負擔各面向,或個人化選擇適合自己延續手術治療成效的藥物治療,重要是避免輕忽巧克力囊腫復發延誤病情。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