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乾眼症目睭霧煞煞 病況嚴重恐角膜穿孔

很多人都有乾眼症的困擾,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因為老化而極易出現乾眼症。出現乾眼症不但會有眼睛乾澀疲勞與充血的症狀外,甚至會有流淚、眼睛怕光刺痛,視力模糊的現象,往往讓乾眼症患者困擾不已;眼科醫師並提醒,輕忽乾眼症,一旦病況嚴重,恐導致角膜穿孔,不得不慎!

什麼是乾眼症?怎麼會嚴重到角膜穿孔呢?萬芳醫院眼科主任吳建良表示,乾眼症就是淚水分泌功能異常,不只是淚水的量不夠會造成乾眼症,淚水的質或是成分有問題也會造成乾眼症,由於眼睛表面淚水分為脂質層、水液層與黏液層,任一層發生問題都會造成乾眼症;過去認為是水液層的量不足造成乾眼症,健保給付也以淚液分泌試紙測試的結果為診斷依據,但近年來發現,有半數乾眼症病人, 是因為脂質層分泌有問題,也就是瞼板腺功能障礙而造成乾眼症。

吳建良主任解釋,淚水中的脂質層在淚水最外層形成保護膜,可避免淚水揮發太快而造成乾眼症,脂質層主要是由眼瞼邊緣的麥氏腺分泌,但若是眼瞼分泌油脂的腺體發生阻塞,也就是瞼板腺功能障礙,就會因為淚水容易揮發使眼睛乾燥,也會造成眼瞼炎,甚至會容易長麥粒腫,也就是針眼。至於淚水中含量最多的水一層可能分泌減少的因素很多,老化,藥物,賀爾蒙,發炎,免疫系統疾病都是可能的原因。另外由於3C產業發達,民眾常目不轉睛的看螢幕,再加上電腦使用多在有空調的乾燥場所,因為眨眼次數減少而也易出現乾眼症,因為眼淚須靠眨眼來維持均勻分佈;此外,長期配戴隱形眼鏡會因鏡片吸收淚水,以及淚水分泌減少而造成乾眼症。

臨床上發現,有免疫系統疾病也會容易好發乾眼症,吳建良主任舉例說,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都會可能合併乾眼症:或是中風病人出現顏面神經麻痺,眼睛無法閉合,就會發生乾眼症,而且一旦病況嚴重,甚至會出現角膜潰瘍及穿孔,必須要緊急進行手術治療。

通常檢查乾眼症會以淚液分泌試紙做檢測,將試紙放在眼瞼邊緣,檢測眼淚的分泌量多寡。吳建良主任指出,若是試紙檢測淚液分泌少於5mm,就表示罹患乾眼症;另外,也可透過螢光染色,經由檢測角膜看淚膜崩裂時間,也就是看淚液薄膜可以維持完整的時間,如果很快破裂,就表示有乾眼症,或是可以檢測淚水中鹽分濃度,若是含鹽分濃度越高,乾眼症就越嚴重。

至於在治療乾眼症方面,主要會依據病因和疾病程度有所不同;吳建良主任說,要改善乾眼症,輕者可透過點人工淚液,來緩解症狀, 如果是瞼板腺功能障礙的病患,可使用新一代人工淚液,可以同時補水又補油脂,達到均衡療效,同時還可以熱敷眼睛,或是以清潔片沾嬰兒洗髮精或專用清潔液來清潔眼瞼,同時也給予抗生素治療。較嚴重之乾眼症可加上抗發炎藥水,例如環孢素或是類固醇藥水,使用淚管塞減少淚水流失,也可加上自體血清點眼治療。少數嚴重病患需手術治療,例如眼瞼縫合手術,角膜穿孔修補手術,結膜或羊膜移植手術等。

記者關嘉慶報導

 

父母偏頭痛 遺傳機率高達46%

你有偏頭痛的煩惱嗎?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寬祥表示,偏頭痛有很高的遺傳機率,父或母有偏頭痛,子女遺傳機率達46%。目前治療多以止痛藥為主,但治標不治本,患者可到頭痛門診,針對病情給予預防性治療。

根據台北榮總針對台灣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男女罹患偏頭痛的機率,分別為4.5%和14.4%,總人口比率更占了9.1%,是國人常見的疾病。林寬祥指出,有些病患在偏頭痛發作的前1~2天到數小時間,可能出現全身倦怠、躁動不安、腹瀉或便秘、打哈欠、對光或聲音敏感等等情況。真正發作時,頭痛程度會相當劇烈,以一種位於單側,類似「血管搏動」的方式疼痛,並常常伴隨噁心、想吐、畏光、怕吵等情況出現。

偏頭痛發作時,會出現十分劇烈的頭痛,連一般走動都會讓頭痛加劇,病患多半只能靜臥,發作時間可能長達4~72小時。林寬祥說,少部分的患者屬於預兆型偏頭痛,發作前會看到閃爍的光、點、線,或肢體一端出現麻木、刺痛,少數人會出現暫時無法言語的狀況。出現預兆的時間,通常會持續5分鐘以上,但很少超過1小時。

另外,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有預兆型偏頭痛的女性,若同時有使用避孕藥加上抽菸,中風的風險為一般人的10倍。林寬祥強調,偏頭痛治療上,若只服用止痛藥,有時會陷入治標不治本的惡性循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目前設立頭痛門診,將根據每位患者的病情,給予頭痛預防用藥,可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健康醫療網/記者潘以慈報導 2014/11/04

 

粉刺不處理 當心恐形成粉瘤

臉上的凸狀物,並不是只有青春痘,還可能是粉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皮膚科主任潘企岳表示,臉上的凸狀物主要是因粉刺而形成,若不處理,恐將導致粉瘤的發生。

潘企岳說,粉刺其實就是毛孔角化,一般成人臉上有角質化的顆粒大多數為粉刺。粉刺分為白頭粉刺及黑頭粉刺,白頭粉刺為膚色凸狀物,若變大,將埋在角質下面形成栗粒腫;然而,栗粒腫再變大,就會在皮膚表皮下面形成囊袋而形成粉瘤。有別於粉刺及栗粒腫,一長就會長很多,粉瘤通常為單一顆出現。

粉瘤通常大於0.5CM,顏色為白色、淡藍色或是膚色。發生於皮膚表淺層時,顏色常為白色或淡藍色;若於較深層,將會形成膚色的粉瘤。潘企岳醫師說,目前粉瘤發生的原因不明,但與皮膚的狀況有關,尤其油脂分泌旺盛的部位易產生,好發部位為臉部、背部、手臂以及臀部。

長有粉瘤的人,可藉由切除粉瘤手術來根治,同時潘企岳醫師也說,在一般清潔上要乾淨,避免粉刺的形成。油性膚質的人,在保養品的選擇上盡量不要使用過油的產品,越清爽越好;化妝品的選擇上也應避免粉狀產品以免堵住毛孔,讓粉刺的機會增生而產生粉瘤。

健康醫療網/記者梁以辰報導 2014/11/03

 

有運動卻瘦不了? 醫:持續運動才會瘦

「明明有運動,卻瘦不下來?」這是許多減肥人士心中的疑問。根據醫師診間觀察發現,其實大多數減肥人士,都是運動一天、休息兩天,或是未做好飲食控制,給自己「減肥假期」,當然體重遲遲不下降;建議運動必須持之以恆,並搭配飲食控制,才能達到減肥的效果。

書田診所新陳代謝科主任洪建德表示,運動時肌肉會燃燒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及水,但要分解肌肉中的脂肪,必須持續運動;短時間運動,身體無法提供足夠的氧氣及有氧代謝,身體在缺氧的情況下,只會生乳酸,而未達到燃燒脂肪的效果。

洪建德強調,運動停止後,乳酸會回復成葡萄糖,只有靠長期持續的運動,血中的葡萄糖用完後,肝醣會慢慢開始分解,等到有限的肝醣用完後,脂肪才會開始分解。

「運動能提高新陳代謝速率,有利於減肥,」洪建德指出,運動可使葡萄糖利用率增加,但效果只能維持一天,而持續運動可以降低脂肪、膽固醇含量,達到減肥的效果,建議快走就是很好的運動,每天20分鐘,可以消耗80大卡,持之以恆,效果很可觀。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2014/11/03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