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大笑一分鐘健康一輩子 愛笑瑜珈驚人力量

還記得上一次哈哈大笑是什麼時候嗎?這可不是喜劇表演,而是來自印度的愛笑瑜伽,小時候,孩子每天可以大笑上百次,成年人可能一個月大笑不超過10次,其實,笑的好處可不少。

創辦人卡塔利亞醫師說,「愛笑瑜珈」藉由呼吸的調節,然後自然發出哈的聲音來釋放壓力,或者藉由模仿搖牛奶的動作,最後一口乾下時,暢快的大聲笑出來,都有助於運動臉部及頸部肌肉,讓身心靈放鬆。

不需要瑜珈墊,不需要理由,更不需要幽默笑話,現在就舉起妳的雙手,跟著卡塔醫師比手畫腳,一起來感染愛笑瑜珈的正面力量吧!

 

莫名焦慮病痛 正念減壓邁向身心平衡

一位15歲的女生,半年多前斷斷續續出現吃東西嘔吐的情形,已近一個月無法上課,並未發現有異常,經轉診至身心內科評估,身心內科主治醫師陳怡如表示,青少年的課業焦慮和情緒低落,有時候會以身體化來表現心理困擾,導致查不出來的病痛,這位女生經安排練習「正念減壓」約二個月後,嘔吐、腹痛、頭暈現象明顯改善。

另一位35歲已婚上班族女性,多年來面對工作與家庭的責任,加上自我高度的期許,漸漸覺得容易對大小事情感到焦慮,有時甚至已無法控制此感覺。出現淺眠、工作沒多久就容易疲勞分心,身體也開始出現冒冷汗、呼吸不順。於門診治療期間無法忍受藥物引起的昏沉、頭痛,經安排「正念減壓」,持續兩個月的練習,身體不適已大幅改善。 現今生活的工作、學業壓力如波浪般襲擊,莫名的焦慮、倦怠及無法確認的長期病痛,帶來許多困擾。

陳怡如醫師表示,目前身心方面的藥物有不少選擇,但是仍然有些人的症狀無法完全緩解,或者希望能夠減少藥物的使用,她建議,配合心理師的「正念減壓」練習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可以幫助焦慮病人邁向健康之路。一年半來已有二十多位的病患,獲得很好的效果。

醫師強調,近兩三年來,世界各國對「正念療癒」訓練相當重視,文獻與臨床運用的相關研究,已超過1500篇的論文發表,麻州綜合醫院與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經八週的「正念減壓」,與大腦部分區域增厚有所相關,這些區域通常牽涉到記憶、情緒調節、感知能力等。

臨床心理師楊雅清也指出,現代人生活在講求效率與迅速的生活步調中,逐漸累積生理與心理的壓力反應,缺乏喘息的時間與空間,有人會出現莫名緊張、長期疲倦感、失眠等,甚至出現連身體檢查都無法確認的長期病痛。這樣的人容易對過去的經驗「反芻憂鬱」;對未來一再「擔憂焦慮」,透過「正念減壓」,引導患者察覺自己的現在狀態,學習接受現況,達到身心平衡狀態。

 

鈣片別亂吃 腎友小心腎衰竭

一名96歲老婦,患有腎臟病多年,日前突然全身無力、噁心、脫水,家人趕緊送至醫院,檢查結果其血鈣濃度過高。醫師進一步詢問才發現,老婦長期過量服用維他命D及鈣片,才造成腎功能快速惡化,差點就要洗腎。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科主任鍾炫光指出,該患者的家人以為是尿毒症導致脫水,才打算送醫洗腎治療,進一步抽血檢查發現,其血清鈣濃度高達12.6 mg/dL,較正常人高出近一倍,確診為高血鈣。

鍾炫光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者因副甲狀腺過高、維他命D不足及高血磷等原因,常需服用維他命D及鈣片治療;若患者實行高鈣飲食,或又自行補充維他命D、鈣片,會增加腸胃道鈣的吸收,恐造成高血鈣,甚至導致腎衰竭需要洗腎。

鍾炫光提醒腎友,一天補充的鈣片最好不要超過1000毫克,且應每3個月定期抽血追蹤血清鈣濃度,當出現噁心、嘔吐、四肢無力、意識不清等症狀,可能是高血鈣,最好立即送醫治療。

 

養出油滋滋小孩 多數家長不以為然

日前一篇發表於《英國全科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的研究表示,家長與家中的長輩對於孩子是否超重的標準,可說是天地之差。根據統計,大多數的家長認為孩子的體重屬於正常範圍,但事實上,不少的孩子已有超重的跡象。

英國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and Tropical Medicine)針對來自英國五個地區的兒童參與測量計畫(NCMP),共有3千個家庭參與研究。研究針對這些孩子的BMI指數分為三類,即正常體重、超重(超過第85百分位)、嚴重超重(即相當於美國的肥胖標準,超過第95百分位)。

研究發現,嚴重超重的孩子有369位,卻只有4個孩子的家長發現此問題,而當研究者進一步分析發現,當一個BMI指數高達98百分位的孩子(即體重超過全英百分之98的孩子),卻有8成的家長認為這樣的體重是正常的。當體重到了99.7百分位時,家長才會認為這樣的孩子僅是「過胖」,而不是嚴重過胖!

專家認為,家長對於孩子的體重較為「寬容」,可能對於自己的體重也有此現象,因此不少家庭成長都有「全家肥胖」的跡象。且有不少家長認為,孩子過瘦有「可憐」的形象,而若孩子要求吃垃圾食物,家長不忍心拒絕,專家認為,「這是縱容孩子肥胖的行為」。 而且,兒童時期就有超重問題,到了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機率都大增之外,對於日後社交與學業成績都有負面影響。專家認為,肥胖不應由家長主觀認定,應藉由專業數據來判斷,如BMI,只要BMI一超標,家長就應有所警覺,適時地控制孩子的體重,才是維持健康的根本。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