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大千綜合醫院與台兒診所簽署合作協議 成立胎兒醫學中心服務苗栗鄉親

造福苗栗孕媽咪!大千綜合醫院徐千剛院長日前與台兒診所院長張東曜醫師簽署合作協議,共同成立「胎兒醫學部」,並設置「胎兒醫學中心」,引進台兒診所專家團隊、作業流程、與服務標準,讓苗栗鄉親從此不用再跑台北,就可以得到和國際同步、最專業的胎兒醫學服務。

產檢胎檢分流 「媽媽看產檢、寶寶看胎檢」新共識

台兒診所專攻胎兒醫學、專長胎兒超音波診斷,現有專職醫師7名、超音波放射師17名、護理師4名,並廣泛與各大醫學中心的周產期團隊合作,形成完備的產前胎兒篩檢及診斷的專家團隊,是第一線產科醫師堅強的後盾。

近年來,由於胎兒醫學的診斷技術快速的進步,在先進國家,胎兒醫學逐漸成為獨立於傳統產科學之外的新興次專科。因此,台兒診所主張「產檢胎檢分流」、「媽媽看產檢、寶寶看胎檢」,由原產檢醫師照顧媽媽,由專長胎兒醫學的醫師照顧胎兒,讓媽媽和胎兒可以同時得到最完善的照顧。

共同成立胎兒醫學中心 重視胎兒篩檢

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婦科主任林敬旺醫師、婦產科主任周志恆醫師、生殖醫學中心主任劉榮啟醫師共同促成這項前瞻性的跨院合作。三位醫師深耕苗栗數十年,充份理解苗栗鄉親長久以來遠赴外縣市求醫的不便,經台兒院長張東曜醫師說明,十分認同台兒「產檢胎檢分流」的理念,決意和台兒合作,讓胎兒醫學也能在苗栗生根。

大千綜合醫院徐千剛院長欣然同意這項合作,徐院長希望台兒用最快的速度,把最好的服務帶給苗栗鄉親,因此,徐院長給予大千綜合醫院婦產部和台兒診所充份的授權和支持,讓合作進行地非常順利。

胎兒醫學中心服務苗栗孕媽咪 爭取高危險妊娠多2個月反應時間

兩方合作預定自2021年3月開始,即將開幕的胎兒醫學中心,人員皆由台兒台北總院訓練和派遣,作業流程和服務標準亦比照台北總院、英國胎兒醫學基金會(FMF)、和國際婦產科超音波學會(ISUOG)的建議,提供的服務有早期胎檢、中期胎檢、晚期胎檢、和產前胎檢。

中期胎檢包含一般孕婦熟悉的「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未來的胎兒醫學中心將更強調早期胎檢的重要性,在妊娠早期即可提前實施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為高危險妊娠的診斷、預防、和治療,爭取至少多兩個月的反應時間。

疼痛救星! X光導引疼痛介入治療,改善症狀不再被痛醒

解除疼痛有妙招!很多長輩深受疼痛困擾,長年忍痛卻未獲得緩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許劭遠表示,臨床上常見患者因下背痛、坐骨神經痛或是其他各式神經痛前往就醫,其中可能病因有脊椎關節退化併發小面關節發炎、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脊椎管狹窄症壓迫神經、脊椎手術後復發或相鄰節段退化、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等,治療方式需先經過徒手神經學檢查、各式影像儀器檢查或併神經電生理檢查後,確定病灶所在和神經受影響程度,再與醫師討論治療照護方向。

初期保守治療三個月 高齡者可慮微創治療

許劭遠指出,大部分患者初期仍以保守治療為主,例如:口服或外用藥物、復健治療、物理治療、使用輔具、生活型態改變等,若保守治療三個月後仍無改善,根據病因,有些神經受壓迫的患者通常需要進行神經減壓手術。然而,高齡或體弱多病的患者若要接受全身麻醉手術,必須面對較高的風險,例如傷口癒合不良或是感染、心肌梗塞或中風等,此時便可考慮微創的疼痛介入治療,來改善症狀和提升生活品質。

兩種治療方式 常見神經阻斷術、高頻熱凝療法

許劭遠解釋,疼痛介入治療大致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注射藥物於神經上,常見為類固醇(亦稱為神經阻斷術),另一種是讓神經變質和降低敏感度,常用方法是高頻熱凝療法,以上治療需要將細針精準置入脊椎的目標神經周圍,使用高解析X光導引能清楚看見脊椎結構。對於複雜的脊椎變形,往往需要神經阻斷術配合影像檢查才能精確定位病灶,以減少不必要的手術範圍。

X光導引成功率有九成 治療無需全身麻醉

X光導引疼痛介入治療不需全身麻醉,病人無須住院,亦無需禁食空腹,與門診醫師預約時間到開刀房報到即可。術後只有如抽血般針孔大小傷口,且手術後病人可維持正常生活工作作息,不需請假或躺床休養。治療成功率近九成,效果持續時間則依病情嚴重度而有不同。民眾可至神經外科門診做進一步諮詢與討論。

解痠痛狂用肌肉鬆弛劑? 藥師揭「常見副作用」需當心

「肌肉鬆弛劑」是醫療院所可能開立的藥物,不論是因運動所造成的骨骼肌肉痠痛、關節扭傷、肌腱發炎,或是工作或搬運過程中,因姿勢不良而閃到腰、拉傷挫傷,或是長期緊繃壓力大、久坐辦公、肩頸僵硬所引發的腰痠背痛等情形,都可能以肌肉鬆弛相關的藥物來緩解疼痛。

使用肌肉鬆弛劑 這些族群應多加留意

甘誼文藥師指出,「肌肉鬆弛劑」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使肌肉放鬆的藥物,透過干擾神經肌肉末端的神經傳導,減輕肌肉緊張痙攣、過度反射所引起的疼痛、僵硬和緊繃不適,讓過度使用的肌肉得到休息。

在服用肌肉鬆弛劑之後,肌肉會呈現放鬆無力的狀態,精神上也容易產生疲倦嗜睡、視線模糊、反射運動能力下降及專注力降低的狀況;尤其年長者更容易因此發生跌倒的意外,所以在行動上一定要特別留意,不論是駕駛交通工具、搬重物或是操作精密機械,都不可掉以輕心。

肌肉鬆弛藥品屬處方藥物 過量、長時間有風險

食品藥物管理署提醒,肌肉鬆弛藥品屬於「醫師處方藥物」,過量或長時間服用都有風險。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患者有調整劑量之必要,與酒精、鎮靜安眠、抗憂鬱等藥物的交互作用也需要特別留意,千萬別因為想快速解決痠痛問題,而任意服用他人給予的藥品,才可避免不必要的風險。

肌肉鬆弛劑種類多 副作用大不同

此外,甘誼文藥師指出,在診斷病人酸痛的成因與部位後,醫師會開立不同的肌肉鬆弛劑,每一種肌肉鬆弛劑的機制、注意事項與副作用都不相同。以下五種常見的肌肉鬆弛劑:

(1)Befon倍鬆:長期連續使用,若突然停藥可能產生躁動不安、精神混亂、錯亂幻覺、譫妄甚至癲癇的情形,若有神經疾病相關病史者需特別小心。

(2)Solaxin舒肉筋新:服用這個藥物時,可能會導致排出橘紅色的尿液,此為正常現象不用太過擔心。

(3)Sirdalud鬆得樂:Tizanidine可能造成低血壓、頭暈眼花的副作用,若同時使用其他降血壓的慢性病藥物,應主動告知醫師。

(4)Mephenoxalone美飛舒肌:主要可減緩由脊髓或肌肉痙攣引起的疼痛,針對大部分肌肉疼痛、僵硬不適的狀況都能有效緩解,恢復正常的生活機能。除了作為肌肉鬆弛劑,也有緩和神經、放鬆精神效果,能改善精神緊張、神經質、神經焦慮的症狀,可作為輕度抗焦慮及精神安定劑處方

(5)Userm悠縮莫:此藥物有強烈的酸苦味,因此服用時務必要「整粒吞服」,若剝半或咬碎可能會造成舌頭痲痺的不適感,請服用者特別留意。

攝護腺癌易轉移骨頭 年長男不要輕忽骨頭酸痛

70歲張姓老翁,半年前右大腿骨及髖臼酸痛,他以為骨刺復發,逕行復健無效,痛到難以走路才確診為攝護腺癌四期,已擴散到骨頭,放射線治療後才止痛。衛福部彰化醫院放射腫瘤中心醫師吳俊玠表示,臨床上高達三分之一的攝護腺癌一發現就是末期,其中,有八成是骨頭轉移,年長男性千萬不要輕忽骨頭酸痛問題。

腰痛以為骨刺復發 竟是攝護腺癌

住在員林市的張先生表示,他在8年多前曾經因為骨刺造成大腿骨及髖臼酸痛,復健後已經不再疼痛,但半年前他再度右側酸痛,他以為骨刺復發,就近到某醫院復健科就診復健,拉腰2個月卻越來越痛,醫師開的止痛藥吃不夠還要自行到藥房買,但還是無法止痛,照X光才發現骨頭有異狀,轉泌尿科肛門指診發現攝護腺腫瘤,切片後確診為攝護腺癌,轉診到彰化醫院放射線腫瘤中心治療,治療2週後疼痛就好轉。

吳俊玠指出,經核子骨骼掃描,張先生的癌細胞已從攝護腺擴散到右側大腿骨,進行攝護腺及骨頭的放射線治療2個月後,PSA(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從原本的31降到0.1(正常值小於4 ng/ml),顯示癌細胞受到控制,接下來還需要定期追蹤。

攝護腺癌男性第五大癌 初期症狀不明顯

吳俊玠說,根據衛福部107年度統計,攝護腺癌已成為男性10大癌症第5位,人數逐年提高,20年來已增加3倍,初期症狀並不明顯,臨床上常因癌細胞擴散到骨頭造成疼痛才發現,而張先生一開始又誤以為是骨刺發作逕行復健,如果能早期診斷,可以有效減輕病人痛苦。

吳俊玠表示,再進一步從國健署台灣癌症登記中心的資料來看,107年攝護腺癌在40歲以下是0個,發生率隨著年齡漸增,60歲至85歲為好發年齡,從此資料來看,40歲以下幾乎不太會發生攝護腺癌,建議40歲以上有家族史及50歲以上一般男性,每年抽血做PSA檢查。

吳俊玠說,PSA是攝護腺上皮組織分泌出來的一種醣蛋白,其數值高並不完全代表罹患攝護腺癌,也可能是攝護腺發炎或攝護腺肥大等狀況,但數值異常(PSA >4 ng/ml ),就必須做肛診或切片等其他進一步的檢查,以確定是哪一種情況,對於篩檢攝護腺癌不見得十分準確,但這是目前篩檢攝護腺癌初步最簡便的方法。

家族病史等高風險族群 50歲後疼痛要注意

吳俊玠指出,有攝護腺癌家族史、嗜吃紅肉和高油脂食物、肥胖等,都是攝護腺癌高風險因子;50歲以上男性若有骨盆腔、大腿骨及髖臼疼痛,千萬不要自以為是舊疾或老人家酸痛很正常,還是要注意到可能是攝護腺方面的問題。在飲食預防方面,硒能促進體內抗氧化的能力,可以多吃含硒的食物,如海鮮類、蛋類、大蒜等,茄紅素也能抗氧化,含於番茄、西瓜、櫻桃、柿子、木瓜等蔬果中。

輸尿管結石害他動不了 達文西重建手術助攻

一名66歲陳先生,平日喜好爬山運動打桌球。好動的他,原本以為退休後可以好好享受他的退休人生,但是幾年前被診斷為輸尿管結石,而在手術後幾個月,他的左後腰部仍有陣發性的疼痛感,發現左腎嚴重水腫,並且在腎臟和輸尿管的接口處出現狹窄。起初採取保守治療,於輸尿管處放置一條雙J導管,希望藉由擴張的方式,有機會將狹窄處撐開,但過了三個月,輸尿管狹窄處仍無明顯改善。

雙J導管 須定期回醫院更換

臺中榮總泌尿外科陳正哲醫師表示,請病人定期每三個月回醫院更換雙J導管,這個決定,使得他的生活大受影響,原本喜歡爬山運動打桌球的他,因為雙J導管滑動可能會造成血尿,泌尿道發炎,腰部及膀胱的不適感,使他漸漸地不敢進行這類活動,每次他回來複診時,都可以明顯感受到他低落的心情。

達文西手術 重建輸尿管避免發生狹窄

於是,幫他安排了達文西口腔黏膜輸尿管重建手術。陳正哲醫師說明,患者的輸尿管狹窄長度大約為2公分,因此從他的口腔黏膜取了一塊皮瓣下來作修補重建;在達文西手術中,利用螢光顯影的技術,清楚看到輸尿管的血管供應,進行重建時可以避免縫合處的血液循環不良,減少再次發生狹窄的機會。

口腔黏膜輸尿管重建手術 安全且可行

手術後,患者的雙J導管已順利移除,疼痛感消失了,腎臟超音波追蹤的結果也沒有腎水腫,腎功能也沒有惡化的跡象,陳先生又開始他的爬山運動打桌球的好動人生了。陳正哲醫師指出,重建輸尿管必須完全切除病變部分,並保留足夠長度的健康輸尿管,進行無張力吻合。而達文西口腔黏膜輸尿管重建手術,對於輸尿管狹窄的病患,確實是一個可行且安全的手術方式。

AI輔助判讀肺癌數位病理影像新突破 北醫大團隊研究登國際知名期刊

臺北醫學大學獲科技部補助進行之「巨量影像資料庫建置與應用」計畫,不僅於臨床上已有顯著成果,2021年再登上全球知名醫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表現卓越。這也是臺北醫學大學林建煌校長在三年前推動數位病理,啟動臺灣十大癌別病理玻片數位化中的第一個重要成果。

人工智慧(AI)系統  辨識肺癌切片準確率達95%

這項由北醫大與科技公司合作開發的人工智慧(AI)系統,以國研院國網中心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所建置的臺灣杉二號超級電腦,開發出領先全球的肺部腫瘤不須人工標註的全玻片病理影像辨識系統,可輕易區分肺腫瘤病理切片是良性或惡性,且準確率高達95%以上,更重要的是,判讀時間大幅縮短三分之二,加速病理診斷時效,為病患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

北醫大陳震宇副校長指出,這篇研究論文今年2月19日已刊登在全球知名醫學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團隊將北醫附醫、萬芳及雙和等三家附屬醫院近20年來的肺部腫瘤組織之病理玻片,掃描整理成數位影像檔,建立龐大的資料庫,進一步促成病理數化位。

第一作者、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陳志榮表示,這些病理玻片是經X光、核磁共振或電腦斷層等檢查後,經醫師穿刺或開刀取出的肺部腫瘤組織所製成,統計逾九千張,全部掃描成數位影像檔,由多位病理專科醫師一張張標註出病灶及非病灶區域,再交由AI的不斷學習修正後,這套系統的診斷準確率高達95%左右。

陳志榮副院長表示,傳統的肺部腫瘤確切診斷模式是將醫師經由穿刺或開刀取下的疑似腫瘤組織,送到病理檢驗部門,製成病理玻片後,病理科醫師再透過顯微鏡一張張判讀,既費時又費力,還可能會因醫師的經驗值不同而有不同結果,且醫師判讀時必須先標註出可疑區塊再不斷標註診斷直至確認,但北醫大與雲相科技研發的這套AI辨識系統,可以直接透過全玻片,且不需人工標註,就能自動判讀肺癌與腫瘤細胞亞型。

不用醫師先標記 AI直接看顯微鏡學習 3-5分鐘搞定

陳志榮副院長說,國外研發的類似辨識系統,將整張病理切片影像圖檔切割成上萬張圖檔,並且必須由病理醫師先行標註,再提供AI學習,但這樣的方法受限於專業病理醫師人力資源,也容易因為圖檔的重疊而失去準度,影響最終的判讀結果。

而北醫大與雲象科技組成的研究團隊開發這套領先全球的「肺部腫瘤全玻片病理影像辨識系統」,是透過病理切片數位影像,讓AI比照病理科醫師直接在顯微鏡底下觀看病理切片的模式自我學習,可改善影像重疊導致的失真,判讀精準度更高。陳志榮副院長強調,系統會先從肺部腫瘤病理切片數位影像中,區分正常與不正常區域,再從不正常區域中分辨腫瘤組織為良性還是惡性;若為惡性腫瘤,可再進一步區分肺腺癌或肺鱗狀上皮細胞癌,最後,再由病理科醫師彙整AI提供資訊進行最後確認診斷。

陳志榮副院長表示,透過AI先辨識判讀患者的病理切片,有如先為醫師進行重點摘要整理,因為AI已先找出病灶並區分腫瘤的屬性,病理科醫師只要針對有問題的區域進一步判讀,就能確認診斷,不僅減少人為判斷錯誤的機率,更能大幅縮短時間。若以每位病患8~15張病理切片計算,傳統僅由病理科醫師執行的判讀時間約10~15分鐘,利用這套系統只需三分之一、約3~5分鐘即可完成。

肺癌排名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 判及早診斷治療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9年國人癌症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212.9人,其中肺癌排名十大癌症死亡率之首,接下來依序為肝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男性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2020年底,肺癌更躍居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在在顯示肺癌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有鑑於臺灣的肺癌發生率逐年增加,早期症狀又不太明顯,陳志榮認為若能及早診斷,及時治療,應可挽救更多人命。

被狗咬到怎麼辦? 你該擔心的是破傷風而非狂犬病

若突然被家中或鄰居的貓狗攻擊,受到咬傷或抓傷時,應該如何處理?是否要立刻施打狂犬病或破傷風疫苗?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醫師林昀寬說,民眾多半以為要立即施打狂犬病疫苗,事實上狂犬病在台灣貓狗身上幾乎已經絕跡,反倒是破傷風疫苗根據傷口髒污程度有必要施打,受傷第一時間確認脫險後,應檢視傷口並立刻止血。

依據傷口嚴重程度 建議就醫施打破傷風

被貓、狗抓傷或咬傷時,應先以清水或肥皂水清洗傷口,再以優碘或酒精消毒,林昀寬醫師提醒也要看傷口狀態,若是血流不止,應直接加壓止血並趕緊送醫。一般來說,若皮膚完整,僅是被舔到,當然不用就醫;傷口若有破皮,如小抓傷、較淺的咬傷,滲血或是10分鐘內止血,便會讓人猶豫到底是否應該就醫。

林昀寬醫師表示,若被動物攻擊至流血,建議還是至醫院檢查,避免感染,如被野貓、野狗攻擊,傷口很髒,便需考慮施打破傷風疫苗,並給予抗生素治療。由於台灣貓狗幾乎沒有狂犬病的可能,民眾不必焦急施打狂犬病疫苗,除非是在山林間被其他野生動物攻擊,像是獾、白鼻心、錢鼠等就必須懷疑有狂犬病可能,可盡量將咬人動物繫留觀察10天,或記得動物特徵,不要冒險捕捉。

10歲以下不用打破傷風疫苗 傷口深不宜貼人工皮

若受傷對象為10歲以下兒童,則不必考慮施打破傷風疫苗,因幼兒於2個月、4個月、6個月、18個月大及5歲時都有接種,保護力可到5至10年,因此10歲前都還有保護力;若成人曾經於5至10年內接種過破傷風疫苗,也可以不必再打,不過若傷口髒污程度嚴重,還是依醫師判定為主。破傷風疫苗安全無虞,幼兒及孕婦均可施打。

有時被咬傷的傷口較長較深,也不一定會縫合傷口,因為動物口腔中細菌很多,縫合後容易造成傷口深處感染,除非傷口真的很大,醫師可能會以少針數稍微縫合,同時給予抗生素,這類型的傷口也不適宜貼人工皮,林昀寬醫師表示,有可能導致表皮癒合但傷口深處未癒合的情況。

被動物攻擊謹記4要點 記、沖、送、觀保平安

基本上若被貓、狗攻擊導致受傷,只要好好照護傷口,都不必太緊張。但都市區之外,還是有被野生動物攻擊的可能性,林昀寬醫師提醒4要點,「記」得動物特徵、「沖」洗傷口15分鐘再以優點或酒精消毒、「送」醫評估是否接種疫苗並處理傷口、繫留咬人動物「觀」察10天是否有狂犬病特徵。

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 健保邀集癌症專家討論

中央健康保險署26日邀請國內癌症專家召開次世代基因定序(NGS)檢測專家會議,對於攸關癌症診療的新一代基因檢測納入健保給付模式提供建言。李伯璋署長表示,癌症治療已進入劃時代的精準醫療模式,倘若關鍵時機進行NGS檢測,對於醫師在幫癌友規劃治療計畫時,將會更朝向精準或個人化治療。

精準醫療 癌症治療趨勢

隨著醫療科技進步,精準醫療或個人化醫療已成為癌症治療趨勢,為了找出真正有治療效益的病人,新興標靶治療或免疫療法都必須透過生物標記(biomarker)的檢測來尋找治療的標的,這些所謂的生物標記多為基因突變而特殊表現在癌細胞,倘若一個一個突變基因檢測,恐無法因應臨床治療。於是發展出次世代基因定序技術,一次可以檢測多個基因,提供醫師診療的有利工具,為病人選擇最有效的藥物與治療。

多項標靶藥物 伴隨NGS檢測加速給付

目前市場上已有數種技術平台可一次執行大量的基因定序分析,也有針對特定癌症或遺傳疾病開發的的基因檢測套組。然而NGS檢測因涉及昂貴儀器與高度生醫技術,收費因著檢測的基因數目從數萬到數十萬元不等。

李伯璋署長說明,為提供臨床醫師診療癌友所需之必要檢測,健保署近年來加速給付多項癌症標靶藥物以及用藥前的伴隨式檢測,例如肺癌標靶藥品泰格莎與用藥前的EFGR檢測,或是癌症免疫藥物的PD-L1檢測,今日更邀請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等多位臨床癌症專家,對於NGS的基因範圍與負擔方式提供健保給付建言,盼能在兼顧健保財務下研議健保給付模式,使得昂貴的藥物治療更有效益,解決臨床上病人檢體不足的問題,又可以減輕民眾負擔。

李伯璋署長:籌組癌症醫藥專家小組

此外,李署長表示,健保署將參採此次會議結論與專家建言,著手籌組癌症醫藥專家小組,未來將與臨床醫師密集討論並重整癌症用藥給付規定,讓癌症藥物治療能達到最佳的效益。同時,健保署也積極結合科技產業者開發AI應用程式,加強建構台灣本土之個人化精準醫療及產業研發環境,盼能全面提升癌症治療成效,早日實現癌友存活率倍增的目標。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