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賞櫻「暴走」! 足底筋膜炎患者增 足醫:睡醒踩地會痛要當心

全民瘋賞櫻,民眾「暴走」欣賞美景,因足底筋膜炎而就醫的患者也明顯增加。 知名皮鞋集團旗下足醫健康中心團隊提醒,由於塞車時雙腳長時間處在低活動量的狀態,和下車後立刻四處走動的高活動量形成落差,有時又要停留在景點處等待拍照,若在斜坡站得比較久,就好比讓雙腳長時間站在拉筋板上,足底筋膜不斷受到拉扯,又碰上近期日夜溫差大,早晚氣溫驟降,肌肉延展性較差,都會增加罹患足底筋膜炎的風險。

睡醒踩地會痛 當心足底筋膜炎徵兆

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表示,如果睡醒時腳踩地會疼痛,走一走會稍微緩解,可能已經出現足底筋膜炎徵兆,若嚴重程度到達第二期,到了下午又會愈走愈痛,到達第三級時連暫停走路也無法緩解疼痛,到了第四期因為腳底神經長期疼痛已經失調,連坐著不動都會疼痛。

「千萬別認為症狀輕微時只要休息就好、不必看醫生。」朱家宏說,足底筋膜炎在急性期當然要先休息,及早請足踝專科醫師診治,給予消炎止痛藥物或協助舒緩復健,若拖延超過三週變成亞急性期、超過三個月成為慢性期才就診,接受治療態度也不積極,可能導致病況反覆。

天氣變化、筋膜退化、肥胖、缺乏運動 都是足底筋膜殺手

一般而言,足底筋膜炎好發於天氣變化時,尤其天氣突然轉冷,筋膜比平常更僵硬,民眾卻來不及反應而照常活動,就可能增加運動傷害、筋膜損傷拉傷的機會。此外,就體型來說,台灣年年蟬聯亞洲肥胖人口比例第一名,身材高大肥胖者多,這些都會促使現代人的足底筋膜退化,因而容易受傷、發炎、疼痛。

朱家宏醫師表示,常聽到的足底筋膜,比肌肉來的堅硬,血液循環也比較不好,「40、50歲後肌腱、韌帶耗損,再加上年紀大體重增加、缺乏運動習慣,都是足底筋膜炎的好發族群。」

物理治療師鄭融也指出,筋膜退化造成的影響可能比想像中更大,筋膜在體內不僅有維持身體結構穩定的作用,互相連結、包覆全身的筋膜更是一套緊密的網絡,像神經系統一樣能夠發揮傳輸訊息的作用,因此筋膜退化不僅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等受傷疼痛的情形,還會因為筋膜退化使得大腦反應連帶變得遲緩,進而增加造成跌倒或運動傷害的風險。

圖片

▲行萬里路更要選對鞋,現代人缺乏鍛鍊的雙腳需要穿著適用的鞋具,以達到適當的保護效果。

破解鞋具常見迷思 延緩筋膜退化從找回正確步態開始

為了維持筋膜健康、延緩筋膜老化,關鍵在讓體態保持在良好平衡狀態。第一步建議不妨從找回正確步態開始,例如透過「動態足壓量測」等方式,幫助了解自己的步態類型以及身體重心是否偏斜、不穩定。而現代人缺乏鍛鍊的雙腳,當然還是需要著用適合的鞋具,以達到適當的保護效果。

朱家宏醫師舉例說,很多人對鞋具有迷思,認為旅遊或長途走路,穿平底鞋比較好,或是以為買足弓墊來用就能解決問題。除了步態要正確,現代人應該要建立好的生活習慣,培養運動應考量到運動量、實用性、多樣性等三大原則:

一、 運動量:要不多也不少,少了效果不好,多則容易受傷。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常會說他有運動,就是走路,但是走路走太多,其實也是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之一。

二、 實用性:跟日常生活要有關係,像是做從椅子上站起來的動作幫助鍛鍊四頭肌預防膝痛,或是做前弓後箭的動作增加下盤力量防止跌倒。

三、 多樣性:人類身體結構的原始設計,並不是為了在平坦硬地上活動,而是要在土地、草地上面,接觸地面是比較軟的,盡可能結合各種行走、跑、跳、蹲等種種動作,甚至手腳併用,增加腳底肌肉使用量,讓運動豐富多樣,把運動變得更有趣。

現代人缺乏真正的活動,尤其是「足部活動」,很少活動腳底的肌肉,再加上經常久站、久坐,固定在單一動作或小範圍活動,都違反了筋膜活動的原理,長久下來對筋膜都會造成傷害。朱家宏醫師提醒,「我們足踝科醫師非常建議平常就要讓足底肌肉活動,例如做前弓後箭的動作拉開後腳筋,或抓毛巾、抓彈珠等讓腳趾抓握的動作,感受到腳底肌肉有在使用,踮腳尖也能讓足底筋膜收縮,有了這些拉扯、縮短、伸長的動作,過程中血液循環能讓筋膜容易得到營養、變得更強壯。」

無病史、健康生活卻中風? 當心「多血症」上身

一名六十歲男性因為左半邊肢體突然間無力,被診斷為急性中風住院治療。病人自述覺得不解,自已平常並沒有抽菸喝酒,也沒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病史,日常生活也無異狀,每年公司都有安排抽血作定期健康檢查,印象中也沒有大問題,為什麼會發生中風呢?

血紅素和血比容過高 恐致真性紅血球增生症

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內科部血液科邱柏儒醫師說明,仔細評估病人之前的健康檢查報告,發現病人在近五年都有血紅素上升的現象,經會診血液科醫師,發現因為病人的血紅素和血比容過高,懷疑是骨髓增生性疾病;在經過一連串的病史詢問、理學檢查、抽血檢查、基因突變的篩檢,及接受骨髓穿刺的門診檢查後,確診為真性紅血球增生症,又稱為多血症。

血液黏稠度上升 易引起血栓形成風險

邱柏儒醫師解釋,真性紅血球增生症引發中風,起因於血液中的紅血球數量增加,造成血液的黏稠度上升,引起血管內血液流速度緩慢,進而促進血栓形成的風險。這樣的狀況不只會引起動脈的血栓疾病,如中風、心肌梗塞等,有時也會造成身體各器官的靜脈血栓,如在大腦的靜脈竇栓塞、肝臟的肝門靜脈栓塞等。

此外,由於基因突變JAK2也會影響血小板的功能,導致增加血栓和出血的風險;因此,同時控制紅血球濃度和血小板數量以減少上述危險性是必要的。目前治療主要以針對血球增生的藥物治療和放血,及預防血栓的藥物為主。

定期追蹤治療可改善 僅少部分會惡化

症狀表現上,有的病人會出現頭痛、呼吸急促、視力模糊、夜間盜汗,在洗了熱水澡後發生的搔癢等症狀。在確診真性紅球增生症後,建議要在血液科門診定期追蹤治療,大部份病人的預後狀況良好,但仍有一部份的病人的症狀會隨著時間而進展,大約30%的病人會轉變成骨髓纖維化,而5%的病人會進一步轉變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故建議須定期抽血追蹤血球變化。

八旬老翁腿部傷口10年好不了 治療靜脈曲張終癒合

一名80多歲長者,腿部潰瘍反反覆覆經過10年以上都無法完全癒合,每天包紮傷口,病情拖了又拖。經過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及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吳佳鎮醫師診斷,原來這是患有靜脈曲張,並且已經到達嚴重的第六期,也就是開放性、不能癒合的靜脈潰瘍傷口,醫師初步教導病患以繃帶加壓後,皮膚的表面傷口確實逐漸癒合,但之後仍需積極治療靜脈曲張以避免傷口復發。吳佳鎮醫師呼籲,若有腳部水腫、容易疲勞、搔癢、抽筋、疼痛、潰瘍傷口等症狀,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找心臟血管外科或是專門靜脈曲張門診診治。

靜脈曲張症狀6個分期 第2期就要注意

吳佳鎮醫師說明,靜脈曲張主要發生在下肢,人是直立動物,站立時血液因重力會集中在腿部,正常的靜脈瓣膜能幫助靜脈血液回流至心臟,萬一靜脈瓣膜功能受損、血管彈性不足,造成血液逆流向下而無法回流,血液累積在下肢靜脈,讓靜脈腔內壓力太大,導致血管膨脹、曲張變形,久了即產生靜脈曲張。

圖片

通常達第3期以上就會影響生活,因此醫師建議,若已經有第2期的症狀,即可諮詢專業醫師,否則可能導致病情惡化。

靜脈曲張危險因素

哪些人容易有靜脈曲張?吳佳鎮醫師指出:(1)先天遺傳原因:父母有靜脈曲張;(2)後天原因:久坐、久站、運動量太少、肥胖、抽菸、懷孕、或過去有深部靜脈栓塞病史等。像是美髮師、廚師、櫃姐、空服員等,女性停經後荷爾蒙改變,也容易引發靜脈曲張。

至於靜脈曲張該怎麼檢查?吳佳鎮醫師表示,常見以理學檢查,觀察靜脈曲張的情況;進一步診斷則必須要透過血管超音波,它可以檢查腿部瓣膜、靜脈是否被阻塞或有靜脈逆流。

醫師提醒,其他少見病變,比如髂靜脈阻塞、心臟瓣膜疾病,也可能以靜脈曲張表現,必須加以辨別,否則僅治療靜脈曲張只會反覆復發。

圖片

術後病患難穿彈性襪 靜脈膠水免穿

靜脈曲張治療選項有藥物、傳統手術、微創手術(雷射和靜脈膠),並以醫療彈性襪輔助,幫助提升治療效果,也可以作為日常保健。醫師說,除了傳統手術外,目前微創手術術後恢復較快,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適合的治療方針。

其中,藥物效果較不明顯,只能舒緩症狀,若症狀嚴重仍須評估以手術治療。吳佳鎮醫師說明,傳統手術是指大隱靜脈抽除術,在鼠蹊部和腳踝切出一個傷口,透過這個切口把靜脈抽除,因此需全身或半身麻醉、住院,通常用於較年輕、血管較大的患者,且術後需穿著彈性襪。

至於微創手術適用於大部分患者,可選擇雷射或靜脈膠水閉合術。「微創手術只需有打針般的傷口置入導管,至患部以雷射燒灼、或以靜脈膠水將靜脈血管閉合。」最新式的靜脈膠水好處是沒有熱痛,而且治療後不需穿著彈性襪也能有不錯療效,對於難以忍受穿著彈性襪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靜脈曲張日常保養 術後每年定期靜脈超音波

針對靜脈曲張患者,吳佳鎮醫師提醒,飲食要攝取足夠纖維,避免菸酒,減少久坐久站,並控制體重,手術之後則建議每年超音波追蹤。

瘦子也會有脂肪肝 堆積內臟很危險 

滑嫩、美味的鵝肝醬是聞名全球的法國美食。會有這樣誘人的口感,主因就是鵝肝醬當中含有大量的油脂。為了取得如此的美食,農夫飼養鵝時會讓鵝吃下過量且高熱量的飼料,藉此讓鵝的肝臟長大且囤積油脂,形成脂肪肝,最終成為人們口中的美食。在人體中,脂肪肝的形成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人們吃進過多的熱量之後,會轉變成三酸甘油酯,除了儲存在脂肪細胞之外,也會往內臟器官堆積。過量的三酸甘油酯堆積在肝細胞內,就形成嚴重程度不一的脂肪肝。

隨疫苗的施打、抗病毒藥物、小分子藥物等治療的進步,病毒性肝炎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不論是在西方國家或台灣,都觀察到雖然病毒性肝炎減少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人數卻不斷增加,脂肪肝已經是現代人常見的文明病之一。

9成肥胖者罹患脂肪肝 糖尿病、高血脂等也是高危險群

哪些人是脂肪肝的高危險群?首先要注意的是體重過重、肥胖的人。研究顯示,九成的肥胖者會罹患脂肪肝。其他的高危險群還包括糖尿病及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脂、長期因病需要使用類固醇者以及有代謝症候群者。另外,有C型肝炎的人也比較容易出現脂肪肝。雖然肥胖者容易有脂肪肝,但並不表示瘦的人就不會有脂肪肝,研究發現瘦的人至少十分之一有脂肪肝。根據國外的資料,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一到三成的人會進入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階段,而在這各族群中,又有一到二成的人會演變成肝硬化,進而在未來的一、二十年中,可能導致肝癌的發生。

有脂肪肝的人,大多沒有特殊症狀,多數人都是在健康檢查時,透過腹部超音波診斷出來。除了超音波外,電腦斷層掃描、磁振造影等儀器也可以做為脂肪肝的檢查方式,但因為這些檢查昂貴或具輻射性,用來檢查脂肪肝並不實際。目前有一種肝纖維化震波儀也可以檢查脂肪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沒有輻射而且檢查時間短,也是一項新的利器,但是礙於儀器的普遍性及操作者的經驗,目前實務上還是以超音波為主。

採低糖少油少鹽飲食 運動到有點喘且流汗才有減脂效果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王麟弟提醒,脂肪肝的治療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脂肪肝是一個攝食過多熱量,病從口入的文明病,根本解決之道還是要從飲食、生活習慣改變做起。

除了低糖、少油、少鹽的健康飲食外,運動是維持健康,減脂、減少羅患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重要秘方。中高強度的運動,達到有點喘且流汗的程度,最好達到30分鐘以上。也別忘了每年接受追蹤檢查,包括腹部超音波、抽血等,單純脂肪肝雖然沒有立即的危險性,但一定要把它放在心上,千萬別輕忽。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腦手術新發展! 術中即時監測定位提高精準度

近十多年來,美國、歐盟、日本相繼推出大型的國家級腦科學研究計畫,透過對腦知識的前瞻研究到腦的重大疾病及類腦人工智能的應用研究,各國都把腦科學計畫當成是國家級的重點研究,世界頂尖神經醫學中心也都以如何結合神經科學基礎及臨床研究為尖端醫療和精準神經醫療指標。

術中即時監測加功能定位 得知神經電生理訊號變化

臺中榮民總醫院神經外科潘思延醫師表示,我們的大腦掌管著各式各樣的功能,較為熟知的腦區網絡包含五體感覺,運動,記憶,語言,認知情緒,思考邏輯等等。當神經外科醫師這個頭殼修理匠在排除大腦故障處的時候,希望能夠精準地找出病變區,保留功能腦,因此,手術時需要大腦能夠持續回饋告訴我們它的功能狀態,術中即時腦功能監測和定位就是藉由手術中細微的神經電生理訊號變化,提供在手術麻醉狀態下病人即時的神經功能訊息。

清醒手術 術中喚醒病人測試功能

潘思延醫師說明,多數病人藉由術中神經電生理監測和定位的協助,可於舒適的全身麻醉狀態下達到最大範圍的病灶切除及良好的神經功能保留。然而,少數大腦功能如語言和認知邏輯,卻是無法單獨依賴神經電生理訊號的幫忙,需要術中喚醒病人測試功能,也就是所謂的清醒手術。

解讀大腦發出的訊號 精準醫療成新課題

在科技及神經醫學的蓬勃發展之下,腦手術也進入了精準醫療世代。潘思延醫師提及,如何在手術中與大腦對話,解讀大腦發出的訊號,是未來每一位神經外科醫師的課題,臺中榮總的腦功能手術團隊依每一位病人的狀況給予不同的術式建議和精準個體化醫療,讓這類困難手術兼具安全、舒適,與效果。

如何預防高山症? 急診醫師這樣提醒,常運動者不能輕忽

23歲的小莉平時作息良好,飲食也相當清淡均衡,日前乘車到合歡山松雪樓,隨著海拔攀升感到愈來愈不適,原以為是暈車的緣故,抵達松雪樓下車後,莫名噁心反胃的感覺仍持續不斷並未消失,直到在松雪樓醫療站駐點的醫護人員進行給氧處置,吸了純氧的小莉終於緩解不適,才意識到自己可能不是暈車,而是高山症發作。

對缺氧環境敏感族群 包括心絞痛、肺阻塞者應避免高山旅遊

當人們位於海拔2500米以上出現頭暈、頭痛、嘔吐等症狀,是身體因為低壓、低氧的高海拔環境而產生的生理變化,這些因高海拔環境導致的健康風險,在醫學上稱為「高海拔疾病」,俗稱高山症。

「就算是平常身體健康的民眾,也有可能上山之後高山症就突然發作了。」花蓮慈濟醫院急診部主任陳坤詮指出,引起高山症的主要原因和個人體質相關,與性別、年齡或個人體力的關連較少,即便是經常上健身房運動的人,也不能大意;原本就對缺氧環境特別敏感的族群,包括有不穩定心絞痛、肺高壓或嚴重的慢性肺部阻塞性疾病等,應避免到高山旅遊。

前一晚先在中海拔處停留 給身體適應時間

高山症類型有三:急性高山症、高海拔腦水腫和高海拔肺水腫,其中急性高山症最為常見,而高海拔腦水腫與高海拔肺水腫致死率較高。急性高山症的輕度症狀包含頭痛、頭暈、倦怠、噁心、失眠等;若出現嘔吐及劇烈頭痛的情形,即為中度症狀,此時如果沒有立即做適當的醫療處置,病況可能進一步加劇成重度,導致意識不清、步態不穩,甚至呼吸困難。

那麼該如何預防高山症呢?陳坤詮表示,前往高海拔山區,前一晚先在中海拔處停留,給身體適應時間,避免上升速度過快,產生嚴重高山症狀;此外,也建議行前請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及病史,遵照醫囑預防性服藥。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前十字韌帶斷裂怎麼辦? 微創手術助復原、減少併發症

前十字韌帶斷裂是膝關節常見的運動傷害之一,尤其斷裂後會使膝蓋處於不穩定狀態,促使關節反覆扭傷及半脫位,這時會對半月板或軟骨造成嚴重傷害,恐使關節炎提早報到,使患者無法從事劇烈運動。安南醫院骨科許惟傑醫師指出,治療上,目前可透過微創手術取代傳統手術,不僅傷口小也減少併發症,使患者快速復原。

33歲男前十字韌帶斷裂 微創手術找回運動人生

一名33歲男性平時喜愛運動,但半年前被診斷右膝前十字韌帶斷裂合併外側半月板破裂,導致無法從事劇烈運動,直到接受微創膝關節鏡前十字韌帶重建及半月板縫合手術治療後,術後半年已能順利打籃球,且還能急停跳投。許惟傑醫師表示,微創膝關節鏡前十字韌帶重建能降低傳統手術才會有的前膝蓋痛後遺症,是目前手術的的新主流。

前十字韌帶斷裂可康復 應積極接受治療

許惟傑醫師說明,精準的微創手術會依照病患不同情況而量身訂製復健計畫,臨床上部分病患都能恢復以往運動能力,尤其前十字韌帶斷裂只要透過正確的術前診斷與評估、精準的手術技巧,加上術後積極復健,是可以康復的疾病,因此若有相關疾病時,應積極接受治療。

有前十字韌帶斷裂困擾 拖延治療恐留後遺症

此外,並非所有前十字韌帶斷裂患者都需接受手術治療,仍須經由醫師進一步評估,並給予合適的治療方式。許惟傑醫師強調,必要時都應盡快接受治療評估,避免擔憂手術治療,促使膝蓋演變為退化性關節炎等後遺症,造成遺憾。

懷孕24週肚中寶寶不動了! 醫師:12小時沒胎動恐胎停

40歲小倩(化名)與丈夫結婚多年,夫妻倆一直希望有一個孩子,但努力了幾年仍然沒有結果,便主動向醫師求助。在醫師建議下,使用試管嬰兒的方式終於順利懷孕,夫妻雙方十分開心。但在懷胎24週時,某天小倩突然感覺不到腹中寶寶的胎動,緊急就醫檢查發現寶寶竟「胎停」!為確保母體的安全,最後僅能以引產的方式將寶寶取出。引產後檢視胎兒,發現胎兒因臍帶進入肚臍處狹窄,導致胎兒在發育過程,無法獲得足夠的養分才胎停。雖然悲痛與遺憾,但在丈夫與親朋好友的加油打氣之下,小倩也慢慢走出難過陰霾,積極調養身體決心把寶寶生回來,在今年終於喜獲麟兒,全家人沈浸於幸福快樂氛圍中。

胎停有兩種 20週前是流產 20週後是胎死腹中

台北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說明,胎停是指胚胎發育到一定階段停止發育的現象,正常的區分方式是以20週為臨界點,臨床上20週前稱作「流產」,20週後稱作「胎死腹中」。流產在懷孕12週以前較容易發生,主要原因是胎兒基因、染色體的異常及免疫排斥,導致胎兒自然淘汰,且隨著孕婦年齡越高發生機率也越高;根據臨床報告指出,35歲以下的人流產率有3成,35至40歲約4成,40歲以上則有4成以上。

李世明醫師進一步說明,基本上懷孕超過12週後胎兒狀況已相對穩定,超過20週才發生胎停(胎死腹中)的機率不高,約3%左右。而造成胎死腹中的原因除了染色體異常外,也可能因器官構造異常、發育異常、發育過程中外界環境因素及母親疾病而導致,另外,還有臍帶構造異常、胎盤功能不良以及臍帶窄小等狀況。

積極配合醫師產檢 讓專業為您把關孕程每一刻

李世明醫師表示,為降低胎停的狀況,以試管嬰兒療程來說,多搭配使用PGS(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來進行染色體之分析,篩選出染色體正常的胚胎再植入女性的子宮中,以此減少染色體異常造成的流產或後續胎兒發育的問題,並在懷孕過程中,使用高層次超音波檢查胎兒構造,以此提高胎兒的存活率。

李世明醫師補充,若孕婦在20週之後,發現腹中胎兒12個小時沒有動靜時應儘速就醫,若確認胎兒有危急狀況,應立即剖腹產將胎兒取出,仍有機會透過早產兒的處理方式,嘗試置於保溫箱中長大。另外,若確認胎兒為胎停狀況,將立刻安排引產手術,若無即時將胎兒取出,容易導致母體感染發炎,進而造成身體或是器官的傷害。

定期檢查+規律作息 讓您獲得健康的寶寶

李世明醫師表示,胎兒未滿20週還沒有胎動,難以發現胎停的狀況,建議孕婦務必遵照醫囑定期回診產檢;而懷孕超過20週的孕婦,雖然流產機率大幅降低,但還是要注意飲食健康,保持規律作息,時刻注意寶寶的胎動狀況,若超過12小時都不動應儘速就醫,才能確保寶寶健康茁壯。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