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清洗鼻腔怎麼做? 耳鼻喉科醫師傳授洗鼻重點

對於過敏、慢性鼻竇炎患者,清洗鼻腔可說是相當有幫助的輔助療法,可以將累積在鼻腔中的過敏原、髒污等洗淨,增強纖毛細胞黏液清除的能力,減少黏液與髒污接觸時間,減少過敏現象,還可減少藥物使用。不過坊間許多洗鼻劑、洗鼻器、洗鼻液,到底該如何選擇?知名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表示,洗鼻溶液必須要等張、等溫,大量且低壓沖洗效果較佳。

洗鼻前應由醫師評估 洗鼻液等張等溫不刺激

欲洗鼻前應先由耳鼻喉科醫師評估,確認身體狀況適宜。進行之前需先洗淨雙手,接著便可以著手準備洗鼻水。張益豪醫師指出,洗鼻水的重點是等張與等溫,等張意即液體需與身體的滲透壓相等,也就是常見到的生理食鹽水,可用於清洗傷口、眼睛,也可用於清洗鼻腔;等溫則是與人體溫度相等,如此清潔鼻腔最不刺激鼻黏膜,也較為舒適。

配置生理食鹽水 應選擇不含碘之鹽

現成的生理食鹽水一罐約50元,也較難加溫,因此張益豪醫師建議可以自行調配,不過坊間有許多已經調配好洗鼻鹽包,也就是不含碘的鹽巴,一般食鹽含有碘,會刺激鼻黏膜,且長期使用可能吸收過多。

他也提醒調配時應注意包裝標示,常見份量有300與500毫升,準備剛好的水量,勿過多或過少。溫水部分可準備100毫升的80度熱水加上400毫升的28度溫水,即可完成等張、等溫的生理食鹽水。

清洗向前傾勿左右搖擺 過程中以嘴巴呼吸

洗鼻容器部分,市面上大概有兩三種,張益豪醫師建議可使用倒勾型的,才不會因擠壓力道不同而水柱衝力不同,同時也能將底部的食鹽水用完。洗鼻姿勢建議站在水槽或臉盆前,向前傾勿左右倒,清洗過程中記得放鬆嘴巴且微微張開,以嘴巴呼吸,過程中盡量不要講話或吞嚥,清洗時液體會自然由另一端或嘴巴流出。清洗後記得輕輕以鼻子噴氣,同時將頭左右搖擺,將殘存液體排出。

洗鼻時機建議下班後 切勿在睡前清洗

洗鼻時間建議下班回家後,將通勤時的髒污清潔乾淨,張益豪醫師提醒千萬不要在睡前洗鼻,會使睡眠不安穩,若時間允許的話,早上起床時也可以清洗,將塵螨洗淨。值得注意的是,若鼻塞時清洗鼻腔,液體可能會從嘴巴流出,此時不必太過驚慌。建議過敏族群都可以規律清洗鼻腔,減輕症狀。

耳朵被人咬掉 整外醫師3次手術斷耳再造

彰化30歲林小姐被鄰居咬掉三分之一的左耳,被咬掉的耳朵不見了,畫面怵目驚心,到某醫院時醫師告訴她「就維持這樣了,不會怎麼樣。」她無法接受缺一大塊的耳朵,面容悲哀的轉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求助,整形外科醫師呂明川經過3個多月的重建,給她一個新耳。

無法顯微手術再植 3次手術斷耳再造

呂明川表示,林小姐是4個多月前來診,缺了一大塊的耳廓經止血消毒後是沒什麼大礙,對生活也沒太大影響,但對外觀是一大打擊,一般人的心理可能難以接受,尤其是女生。林小姐對此也無法接受,也因為缺塊的耳朵已經不復得,無法進行顯微手術再植復原,只好進行斷耳再造。

呂明川說,重建需一小塊的耳軟骨及包覆的皮膚,於是他從患者右耳取下一小根軟骨,將軟骨接在左耳斷離處,再種植到頭皮,也就是說,將此耳朵埋入後方的頭皮,讓皮膚生長,包覆耳朵,經過1個月,再進行第2次的手術,以分離手術將新耳和頭皮分開。

呂明川指出,與頭皮分離的新耳,必須再進行第3次手術,以美化外形手術造出耳輪等形狀,儘量將左耳塑成和右耳對稱及一樣的外形,最困難的部分就在這裡。前後3個多月的3次手術之後,才完成重建,患者也才放下心中大石。

呂明川說,目前患者的新耳沒有影響到聽力,但知覺比較差,等差不多1年後,舊耳處的神經往新耳長過去後,知覺就會越來越好,其實,最大的傷害還是在心理層面,耳朵不見的這一段期間,心理上是很大的折騰。

林小姐休息4個月後回到職場,以工作及時間來撫平創傷。林小姐的媽媽說,女兒現在只要有人靠近身邊,就會感到恐懼不安,也害怕遇到傷害者,她還是很擔心女兒的心理狀況。

斷耳常致憂鬱 醫鼓勵求助醫療人士

呂明川強調,耳朵斷離的個案在臨床上不多,大部分來自意外,這類個案因外觀問題,患者常會有憂鬱傾向,不只是耳朵,只要是顏面損傷患者也多少會有這種情緒反應,呼籲民眾若有顏面受損問題,不管是為了外觀或是為了心理健康,最好在最短時間內尋求整形外科醫師的協助,在最短的時間內重建顏面,減少患者長時間面對顏面缺陷的壓力。

彰化醫院精神科主任梁孫源表示,類似林小姐的這種恐怖經驗,有些人會隨著時間淡忘,害怕的感覺會漸漸消失,但如果超過2個月還存在著恐懼或焦慮夾雜等強烈感受時,可能就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最好是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

洗鼻腔好處多? 醫:減緩空污傷害身體

近幾日西半部的空氣品質較差,竹苗至高屏為「橘色提醒」等級,北部甚至出現「紅色警示」等級,不僅過敏族群,連一般民眾都能感受到些微不適。除了空污之外,還有花粉、塵螨、黴菌等,鼻腔黏膜可以進行過濾與清潔,擋住大部分髒污,卻無法阻止污垢累積。知名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表示,許多國際衛生組織都推薦清洗鼻腔,作為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的輔助療法。

清洗鼻腔主動保養 減少過敏現象

空氣品質不穩甚至惡化,平時可以戴口罩與使用空氣清淨機保養鼻子,但在外通勤時卻無法完全抵擋病原體、過敏原、氣載顆粒等,張益豪醫師指出,有許多研究證實,清洗鼻腔可以增強纖毛細胞黏液清除的能力,減少黏液與髒污接觸時間,減少過敏現象。2015年歐洲耳鼻喉科雜誌上中,便有提到對於鼻沖洗的好處與理論。

鼻沖洗液可以把「鼻內黏液」以及「卡住的髒東西」洗出來,且大量溶液以低壓的沖洗方式,會比少量高壓的方法覆蓋更多的鼻部黏膜,所以沖洗時壓力不要太大,讓洗鼻鹽水慢慢洗,會比單純用針筒抽一管水然後快速噴灑的效果來得好。

選擇鼻沖洗液 等滲透壓微鹼性為佳

鼻沖洗液可以選用等滲透壓並帶有微鹼性,離子組成越相近海水的沖洗液效果較佳,海水可以降低發炎物質的產生,以減少過敏反應,微量鈣離子可以增進鼻黏膜上皮恢復,鉀離子可以降低急性發炎反應,讓接受鼻部手術後的患者可以更快恢復。

過敏患者清洗可減輕症狀 甚至減少藥物使用

許多研究證實,利用食鹽水沖洗鼻部,可以增加鼻部纖毛細胞過濾微粒與過敏原的活性。鼻過敏患者若每日規律清洗鼻腔,可以顯著降低過敏症狀,甚至不需要藥物。另外,鼻竇與鼻竇開口可以被沖洗乾淨,並保持鼻竇腔通道的溼度,避免鼻涕阻塞鼻竇口而造成鼻竇炎。張益豪醫師更提到,甚至在感冒時,鼻沖洗也可以幫助減緩症狀,並減少藥物使用。

若需要使用鼻部噴劑時,張益豪醫師建議在噴藥之前將鼻子洗淨,當藥物噴灑到清潔的鼻黏膜上時會更有效,並且噴霧將更深地到達鼻子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清洗鼻腔對於PM2.5效果有限,因為PM 2.5細懸浮微粒屬於極小分子,吸入人體後大多會通過鼻腔而吸附在肺部組織,不太會存積在鼻腔黏膜。

皮膚搔癢難耐起因竟是骨髓纖維化! 未妥善治療恐惡化為急性白血病

皮膚搔癢流連皮膚科 竟是骨髓纖維化作怪

83歲的盧先生,因為皮膚嚴重瘙癢,頻繁求診皮膚科近兩年之久,類固醇擦到皮膚變薄,但症狀未獲得緩解,後來抽血檢查才發現是骨髓造血系統出問題,沒想到皮膚癢的原因竟是因為骨髓纖維化所造成,確認症狀成因後搭配骨髓纖維化藥物治療,很快就改善了皮膚搔癢問題。

骨髓纖維化 脾臟接手造血恐腫大

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與內科部血液科林建嶔醫師解釋道,骨髓纖維化是因為造血細胞出現後天的基因突變,導致骨髓中血球母細胞異常增生,釋放許多不正常的細胞激素;一方面造成身體出現許多不舒服的症狀,另一方面也刺激正常骨髓間質細胞轉變成為纖維組織,排擠正常造血細胞生長空間,進而轉移到肝臟或脾臟接進行造血,因此許出現肝脾腫大的症狀。

林建嶔醫師補充,骨髓纖維化雖然病程慢,但這些不正常的造血細胞容易再產生其他不正常的基因變化,當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有可能就會轉急性白血病。

骨髓移植較不適用高齡患者 口服藥物有助緩解症狀

骨髓纖維化目前以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作為其根治性的治療;不過許多患者為高齡族群,難以承受移植前的化療,治療目標以症狀治療為主,例如輸血或是降血球藥物;如今也有針對骨髓纖維化的口服藥物開發出來作為治療選項,能延長存活期,改善生活品質。

林建嶔醫師指出,骨髓纖維化之藥物可以作用在特定發炎反應路徑上,能緩解骨髓纖維化造成的症狀,以及減少脾臟大小,改善生活品質。

留意十大症狀 配合自評量表與醫師配合治療

骨髓纖維化十大症狀,包括注意力難以集中、活動力差、易有飽足感、搔癢、疲勞、骨頭疼痛、發燒、腹部不適、體重下降、夜間盜汗等,由於這些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與一般疲勞症狀混淆,因此需搭配抽血檢查才能進一步去作鑑別診斷或安排骨髓檢查以確診。門診中,醫師也會搭配骨髓纖維化自我檢查量表(MPN10量表),評估患者的生活影響程度,決定合適的治療方式。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TW2101266868

慈院研究:極早期肝癌以手術切除 治療有效降低復發率

近來達叔肝癌過世引發關注。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肝癌是世界第五常見的癌症,好發於50-70歲男性,男女患病比約3:1。台北慈濟醫院肝病研究中心許景盛主任率領團隊與大林慈濟醫院合作,結合兩院癌症資料庫,針對長期追蹤的肝癌族群,進行十年回溯性的臨床分析研究,發現手術切除治療極早期肝癌有效降低復發率,並將成果發表於《台灣醫學會雜誌》,獲廣大迴響。

病毒性肝炎 肝癌主要元凶

肝癌主要致病原因與B型肝炎、C型肝炎、酒精肝、脂肪肝等有關,由於台灣病毒性肝炎盛行率高,肝癌長期高居台灣癌症死亡首要元凶之一,被稱國癌。許景盛主任說明,肝臟發炎導致肝細胞被破壞,如同表皮受傷會結痂,受損的肝細胞亦會進行修復,稱之肝纖維化,而肝硬化則是經多次發炎纖維化的結果。相比其他器官,肝臟有強大的再生能力;然而,細胞若於分裂增生的過程中突變,便可能發展為腫瘤。據統計,肝硬化患者有5-10%的機率會演變為癌症。

早期2公分內肝癌 開刀切除效果佳

臨床上,肝癌依腫瘤大小、數量及侵犯程度適用不同的治療方式,而對於腫瘤≤2cm的極早期肝癌患者能選擇的方式眾多。因此,台北慈濟醫院肝病研究中心許景盛主任及一般外科伍超群主任,與大林慈濟醫院曾志偉主任團隊合作,結合兩院癌症資料庫,以多變項的統計方式,進行為期十年的回溯性研究。許景盛主任說明:「研究團隊自2006年到2017年間被診斷出肝癌的2766名的患者中,選出156名極早期肝癌患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接受手術切除的患者五年復發率為57.8%,低於其他治療方式。」

以49歲陳先生為例,五年前,因公司健檢時腫瘤指數AFP升高,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肝臟有一約1公分大小的腫瘤,考量陳先生年紀尚輕、無其他共病,且為單一腫瘤,經肝功能評估,醫療團隊建議他接受手術切除。術後陳先生恢復良好,五年間,陳先生定期回診追蹤,均無復發。儘管如此,許景盛主任表示,由於肝臟本身血流豐富,加上肝臟腫瘤患者多半併有肝機能不全及凝血功能的異常,故並非所有患者皆適用手術治療,需結合腫瘤位置、共病與年齡等其他因素做整體性評估,患者可與醫師討論後選擇適切的治療方式。

肝很沉默 高危險族群定期檢查

許景盛主任指出,肝臟是沉默的器官,肝癌早期幾乎無任何症狀,待出現不適時,往往已進入晚期,治癒率僅存不到5%。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黃金準則。許景盛主任呼籲:「有慢性B型、C型肝炎、家族性肝病史等,皆為高風險群,需定期接受追蹤檢查,以免延誤病程。」

諾羅病毒肆虐!吃東西要洗手 腹瀉疫情上升

國內近期腹瀉就診人次上升,群聚事件檢出病原體以諾羅病毒為主,且多發生在餐飲旅宿業。疾病管制署提醒,由於諾羅病毒傳染力強,請民眾留意飲食安全與手部衛生,如出現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及落實生病在家休息;餐飲旅宿業者務必加強環境衛生管理,並留意員工健康狀況,如有不適者請立即暫停工作,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

諾羅病毒肆虐 餐飲旅宿業最多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上週(2月21日至2月27日)腹瀉門急診就診累計138,462人次,近二週呈上升,往年春節連假後出現腹瀉就診人次上升;全國近四週(第5至8週)共接獲87起腹瀉群聚通報,其中86%案件有症狀人數為10人(含)以下;檢出病原體陽性案件計58起,以諾羅病毒為主(97%),以餐飲旅宿業為多(71%)。

疾管署指出,諾羅病毒具多種型別,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經由吃到被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手部接觸受污染的物品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黏膜、與病人密切接觸或吸入病人嘔吐物及排泄物所產生的飛沫而感染。通常感染後1至3天出現水瀉及嘔吐等腸胃道症狀,也可能有噁心、發燒、頭痛、腹部痙攣、胃痛、肌肉酸痛等情形,症狀可持續1至10天。

為降低病原傳播的風險,如有受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馬桶、門把等器物表面如被污染,應用2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擦拭;處理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100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消毒清理。

落實洗手、熟食 旅宿業加強清潔

疾管署再次提醒,民眾平時應落實勤洗手,用餐時應以熟食為主,與他人共食使用公筷母匙,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如生蠔)等高風險食物;有疑似症狀者應避免處理食材,並儘速就醫及在家休息。旅宿及餐飲業者應落實廚房及廁所等環境的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尤其是廚工)衛生及健康情形,如有不適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以確保其他員工及顧客健康。

輝瑞疫苗開始第三劑測試 對抗變種病毒提升保護力

輝瑞疫苗已開始第三劑疫苗測試!現在有英國變種病毒、南非變種病毒、巴西變種病毒,雖然現有的疫苗仍有效,美國輝瑞公司Pfizer和德國生技BioNTech兩家公司正在已啟動一項新研究,開始在少數人群中測試接種第三劑的新冠疫苗,測試研發疫苗是否能對人體提供保護力,對抗新出現的變種新冠病毒。

研發第三劑疫苗 已獲得使用授權

根據外媒報導,輝瑞疫苗(Pfizer-BioNTech)兩家公司於25日表示,它們正在進行一項研究,正在對六個月前完成兩劑接種疫苗的人進行加強劑量研究,了解在接種第三劑的新冠疫苗後是否能增強免疫力,有效對抗南非變種病毒,而該研發疫苗已經獲得授權使用。

期望增強免疫反應 提高更好保護力

儘管兩劑輝瑞疫苗在預防冠狀病毒感染方面有95%的有效性,輝瑞公司首席執行官阿爾伯特·布爾拉(Albert Bourla)說,「希望第三劑可以增強免疫反應,對變種病毒提供更好的保護力。」參與該研究計劃的受試者,為去年5月自願接種輝瑞疫苗的第1、2期臨床試驗者,目前將在18至55歲以及65至85歲兩個年齡段進行,以監測第三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病毒變異快速 與時俱進研發疫苗

病毒變異快速超乎人們想像,未來很有可能會流感化,但現有的輝瑞疫苗仍對英國、巴西和南非發現的病株有效。瑞輝公司首席科學官多爾斯騰(Mikael Dolsten)說,現在這些測試都對正在為未來的道路鋪路,如果未來病毒的突變超出了我們當今的觀察範圍,至少我們已經擁有病毒變異以及轉移突變的數據,可以在生產疫苗過程中提供不同的mRNA,其它都保持一樣。

參考資料:

A third Pfizer dose? The Covid-19 vaccine maker is studying booster shots.

Pfizer-BioNTech Announces They Will Test a Third Dose of Their COVID-19 Vaccine

下背痛檢查竟是罹攝護腺癌! 癌細胞轉移讓他痛到躺床進醫院

60歲周先生下背痛持續好幾個月,起初以為姿勢不良引起肌肉痠痛,不料疼痛延伸到左下肢,甚至出現無力及麻木感,最後痛到「躺床送醫院」,檢查發現是攝護腺癌合併骨轉移,癌細胞已轉移至脊椎並嚴重壓迫薦神經叢,所幸透過「真光刀」進行放射線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且能自行行走。

惡性腫瘤出現轉移 乳癌、攝護腺癌最常見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吳偉榤表示,惡性腫瘤若出現轉移,最常見的是肺轉移、肝轉移及骨轉移,而最容易發生骨轉移的癌症則是乳癌及攝護腺癌,其次為肺癌、甲狀腺癌、腎癌、肝癌、頭頸癌等,轉移位置則以脊椎、骨盆最為常見,一旦腫瘤壓迫到脊髓或薦神經叢,就會出現背痛、上下肢無力、肢體麻木疼痛,甚至半身癱瘓或大小便失禁等症狀。

手術減壓、放射線治療 避免神經永久損傷

吳偉榤強調,這些臨床上的急症,必須盡快進行手術減壓或放射線治療,以免造成神經永久受損,若採取放射線治療,除了能減輕骨轉移造成疼痛,並可預防病理性骨折,約80%骨轉移病患經放射線治療後,症狀可獲明顯改善。

以該患者為例,經安排直線加速器「真光刀」進行放射治療,搭配弧形調控影像導航技術,有效縮短治療時間、集中劑量分佈及精準影像對位,不僅降低副作用,也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病情仍有控制機會

癌症骨轉移雖是晚期,但並不代表從此放棄治療,若是轉移病灶少,醫學上稱為「寡轉移」。吳偉榤提醒,隨著醫療技術發展,若積極治療,仍有機會獲得良好控制、病情長期穩定;萬一轉移數目較多,目前也有越來越多藥物及放射治療技術能夠抑制腫瘤生長、減緩疼痛,兼顧並改善病患的生活品質,因此,千萬不要輕言放棄。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