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人對檳榔的印象是會讓嘴巴紅通通,也是造成口腔癌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您知道嗎?檳榔有殺蟲、行氣消積,以及利水消腫的功效!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表示,藥用檳榔是棕櫚科植物檳榔樹的乾燥成熟種子,而非外面有加紅白灰的檳榔。 周宗翰醫師指出,藥用檳榔表面粗糙且有顏色較淺的網形凹紋。由於檳榔味性溫,對於胃以及大腸,都有消積行氣的功效,由於檳榔含有多種生物鹼,可使蟲體癱瘓而被排出體外,並且有利水和截瘧的功效。 檳榔的成熟果皮稱「大腹皮」,可以利水消腫,在臨床上常用來治療水腫、腳氣、腹脹、小便不利等問題。藥用檳榔的主要作用在於降氣,因此對於胸腹脹悶、腹滿便難的患者都很有幫助。然而,生檳榔的損氣之性較強,醫師建議,以炒或炒焦的炮製方法以降低檳榔的損氣之性。 周宗翰醫師提供三種炮製檳榔的方法與檳榔藥膳食譜提供民眾參考: 一、生檳榔:揀去雜質後用水浸泡,適時換水以免發臭,泡透後撈出直接切片晾乾食用。 二、炒檳榔:取上述之生檳榔片,放置鍋內用小火炒至略為變色,再取出放涼即可。 三、焦檳榔:將生檳榔片放置鍋內用大火炒至焦黃後,微噴清水再取出晾乾即可。 四、檳榔藥膳:檳榔、白朮各10克,豬肚1只,粳米100克,生姜適量。先將豬肚洗凈,切成小塊;再將白朮、檳榔、生姜裝入紗布袋內,與豬肚壹同放人砂鍋內,煮至豬肚熟爛後,棄藥袋,撈出豬肚,留藥汁;加入粳米,煮至粥熟,加佐料調味即可食用。此粥補益中氣、消積和胃、健脾散滯,用於中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也可用於脾胃虛弱、氣滯食積所致的腹脹納呆,排便不爽,肢體困倦等。

一名50歲男子,日前大啖秋蟹又喝啤酒,導致眼睛通紅,有如卡通火影忍者中的「寫輪眼」,甚至一度喪失視力,他緊急到醫院就診,檢查才發現,原來是糖尿病引起結膜下的血管破裂,導致眼睛嚴重出血,所幸及時開刀治療,目前逐漸恢復視力。 台北慈濟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蔡明霖表示,結膜下出血是眼球表面的微血管破裂而造成出血的原因,有人因為過敏眼睛癢而揉眼睛,或腹部過度用力,如咳嗽及用力解便引起靜脈壓升高,都可能造成結膜下出血,讓患者的眼睛看起來一片血紅。 蔡明霖指出,高血壓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其血管彈性變差、構造較為脆弱,視網膜發生血管病變的機率較高,也容易導致眼睛的微血管破裂,尤其40至60歲的民眾常因過去沒有病史,容易忽略了身體的狀況。 「結膜下出血是身體的警訊!」蔡明霖提醒民眾,若眼睛在1年內發生3次以上出血狀況,代表血管結構已出現異常,千萬不要因症狀好轉就輕忽不管,應進一步接受檢查,找出病因,避免出現併發症而危害身體健康。

天氣冷,皮膚容易乾燥;天氣熱,皮膚容易流汗,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兒童來說,一年四季皮膚都容易敏感而起紅疹、搔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醫師強調,要預防症狀發作,平時應做好保濕,夏天可選擇較清爽的保濕乳液,冬天則選用較滋潤的乳霜。 長庚醫院小兒過敏氣喘科主治醫師黃昱霖指出,國內約有1至2成的兒童患有異位性皮膚炎,這些兒童的皮膚較敏感,不但天氣容易導致症狀發作,也會受到外界的刺激影響,包括毛織品、寵物的皮毛、清潔劑等,都會造成皮膚搔癢的問題反覆發生。 黃昱霖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皮膚表面缺損,是造成水分加速流失的主因,夏天容易因為流汗悶熱而誘發,冬天又會因為天氣乾冷而發作,皮膚容易乾燥導致搔癢的症狀加劇。 如何預防症狀發作呢?黃昱霖強調,日常做好皮膚保濕,可大幅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發作,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治療。例如夏天可使用乳液、冬天可選用乳霜,透過頻繁的保濕預防皮膚乾燥,尤其洗澡後,要趁身體表面還有水分時,馬上在全身塗抹保濕產品。

糖尿病患通常足部只要有一個小小的傷口,一旦疏忽、處理不當或是細菌潰爛感染,嚴重時就要截肢處理,以保性命;因此,要降低足部受傷的機會,平時的足部護理以及選鞋是一門學問!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護理科何璇護理長表示,典型的糖尿病足潰爛會發生,主要是因為神經病變,嚴重時造成感覺喪失,所以會沒發覺腳部有傷口,再加上年齡增長血管硬化,血液循環變慢,造成傷口難以痊癒,最後細菌感染侵犯骨頭,導致截肢。
為避免糖尿病患沒察覺到足部傷口,提醒,平日要多注意足部護理;每天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撞傷或紅點;控制血糖以降低神經傷害;腳趾頭之間要記得擦乾,保持乾燥;剪指甲要平剪;足部一旦有雞眼、硬皮、香港腳或是傷口,應就醫避免自行處理,以免細菌感染潰爛。
何璇指出,糖尿病患的鞋子很重要!黃昏是最佳選鞋時間,因為腳經過一整天的活動後會腫脹,尺寸會比早上大,所以下午或黃昏時買鞋子較準確。鞋款建議以圓頭包鞋為主,尖頭鞋或是高跟鞋,容易擠壓腳趾頭造成水泡或雞眼,或是因為腳底壓力大形成厚繭;新鞋通常僵硬易磨損腳部,一開始穿的時候已1至2小時為主,適應後再漸漸增加穿的時間。
另外,天氣漸漸變冷,襪子挑選也需注意,保暖可以厚的羊毛襪代替暖爐或熱敷,避免燙傷;平日則可選擇透氣棉質襪,不要穿太緊,避免影響血液循環,記得天天更換保持腳部清潔,才不會細菌纏身。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生活習慣的小改變,加上多注意足部護理,才可預防足部產生併發症。

衛生福利部為提昇原住民及離島地區醫療服務品質,於日前舉辦「103年度原住民及離島地區衛生大會」,以「原鄉及離島地區天然災害醫療照護之因應措施」為主軸,進行部落社區觀摩與經驗分享。
衛福部表示,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因受到地理環境阻隔,現有醫療資源相較於都會區完善醫療服務系統和充足醫事人力,仍有待提昇。為增加山地醫療機構設置,以減少醫療資源不足,自103年度起於高雄桃源區拉芙蘭里及南投縣仁愛鄉翠華村,以群體醫療型態常駐開業方式試辦,以提升原住民族就醫及健康照護的可近性與品質。
為凝聚中央與地方推動偏鄉健康政策共識及經驗傳承,此次衛生大會特別安排專家學者對「原鄉及離島地區健康議題與文化敏感度探討」、「地區醫院醫師至偏遠地區擴大服務之分析與探討」、「原鄉及離島地區天然災害之因應暨重大災害空難緊急醫療處置經驗分享」等議題進行專題演講。希望透過共同參與建立共識,落實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之醫療照護工作,對於未來原住民族及離島地區之醫療照護及健康促進工作發展,有實質助益。
世界衛生組織於(WHO)2003年提出健康平等(Health equity),保障民眾均等的獲得健康照護權利,衛生福利部將持續致力於偏鄉推動健康促進、預防保健、醫療服務與健康照護;並將我國優質醫療照護服務與強大資通訊科技技術整合運用,透過數位資通訊建設及遠距醫療等,建構偏鄉數位資訊醫療照護網。

網路讓世界上所發生的大小事都有如近在身邊!台灣有一名女子,在施做微創削骨手術後,將其恢復期過程在論壇分享給網友,透過網路的傳播,在韓國討論區意外引發話題,許多韓國網友大讚台灣整形手術進步!
此削骨案例執刀醫師郭菁松表示,台灣削骨手術早期比較傳統,但經過這幾年醫學界技術交流,目前已與韓國水準相當,且受到韓國藝人整形與節目的影響,台灣民眾對削骨手術的接受度也大為提升,因此能不斷產出整形手術案例,開始與韓國整形界做檯面上的競爭。
郭菁松醫師進一步指出,韓國政府將醫美整形視為國家重要產業之一,利用行銷包裝將其形象提升,讓越來越多人願意嘗試醫美整形,許多人會認為韓國整形手術在亞洲首屈一指,這概念其實並不正確,任何整形手術有絕對的風險,成敗關鍵在於醫師個人技術,而根據韓國當地媒體報導,韓國成熟的整形醫師比例其實不高,有90%的「整形醫師」,其實並非真正整形外科專科醫師,若是一昧盲從流行或行銷手法,消費者的權益難免受到影響。
郭菁松醫師再強調,整形手術是需要後續追蹤觀察的醫療行為,若病患想去韓國手術,後續的問題也需考慮,建議欲施做整形手術的病患,可以先多了解國內的診所,親自去現場諮詢了解,充分與醫師溝通後,評估自己本身的需求,再考慮是否需要進行手術。

很多人在意自己身體各部位的美觀程度,除了擁有勻稱的身材、精緻的五官外,其中,最常被東方女性忽略的,就是體毛問題。不過,隨著時代進步,時下年輕女性開始有了私密處除毛習慣,而且已經從比基尼線除毛,進階到將陰毛除到只剩下一小條長條型線的巴西式除毛,除毛的方法也五花八門,有傳統刀片刮除、蜜蠟,以及醫學美容的亞歷山大除毛雷射等。
但是,傳統刮除、蜜蠟等暴力式的除毛方法,可能存在不少風險。開業醫美整形外科高義盛醫師表示,過去坊間可見到許多除毛的方式,但這些多半會傷害肌膚毛囊,造成毛孔粗大、紅腫、發炎,不但如此,若處理不當,還會使黑色素沉澱,讓私密部位看起來局部黝黑。另外,這些除毛方式也並非能一勞永逸,體毛還是會再生長,而且剛長出來的新體毛通常刺刺的,常讓人感到不適。
想要消除以往除毛方式的缺點,高義盛醫師建議,其實可以選擇以755nm的紫翠玉雷射(又名亞歷山大雷射)來進行安全除毛。該雷射是通過美國FDA與台灣衛生福利部核准的合法登記字號除毛雷射,運用特定波長與不同介質激發出高能量光束,能在千分之一秒內,使毛囊的黑色素吸收雷射光,將毛根加熱消除,而溫度上升可改變蛋白質結構、破壞毛髮再生能力。
此外,亞歷山大除毛雷射還有DPC水嫩光技術,可同時幫助改善肌膚紋路、緊實肌膚、去除斑點與色素沉澱,大幅改善坊間除毛的缺點。不過,很多人擔心雷射除毛的價格不斐而遲遲未敢進行;高義盛醫師表示,其實,亞歷山大除毛雷射的單次療程與坊間除毛的費用並無太大的差異,而且約3~6次療程後,便可無需再持續療程。但由於雷射畢竟是醫療行為,因此醫師提醒,除了個人狀況的諮詢評估不可草率外,在尋求院所和醫師的過程也應理性並謹慎,尋找有專業執照且有豐富經驗的醫療團隊,才可完成安全、令人滿意的療程。
健記者潘以慈報導

台灣每十個新生兒,就有一位是提早報到的早產兒,平均每天都有近55名早產兒出生;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許瓊心常務理事表示,小腳丫需要最細微、精緻與科學化的醫療照護,然而媽咪們對於早產照護的認知不足,這些提早到來的小寶貝,還有很多生理機能其實是尚未發育完全的,因為早產可能使得骨骼、心肺或神經系統等發展受到了中斷,也因此相較於足月出生的寶寶,早產兒寶寶未來有較高的比例面臨骨骼疾病、心智發展落後的危機。 許瓊心常務理事表示,照顧早產寶寶要額外地花心思,在營養照護方面,不論是早產寶寶還是足月寶寶,最好的營養選擇當然是母乳,但對於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或有其他營養問題的早產兒,還會需要其他的補充,因為早產兒的營養供應目標是要讓他們達到理想的生長速度。在熱量上的需求,一般足月新生兒至少每天每公斤體重需攝取熱量達到120大卡才可以長得不錯,而早產兒更需攝取每天每公斤體重130到140大卡以上熱量,才能維持理想的生長速率。 國際研究指出,在 8 個月大前未達到追趕成長的早產兒,在嬰兒發展的指標分數較低、頭圍較小、並且出現神經感覺發展障礙的比例較高;反之,若有良好的追趕成長的早產兒,則未來會有顯著較佳的心智動作及認知發展表現。可見早產兒出院後到1歲以前,是追趕成長的黃金關鍵期。因此,尤其是極低體重1500公克以下的早產兒,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AP)建議適度使用特別為早產寶寶成長所需的營養補充品。 早產兒基金會提醒,早產兒即便健康出院以後,因為早產兒腸胃道吸收較差、消化也比較不好,返家後常常會有餵食上的問題,加上體重生長與發育息息相關等;因此,仍要注意早產寶寶的營養並顧及生長,因為已有多篇臨床研究指出,只用一般足月嬰兒配方來餵哺早產兒或低體重兒,無法有效地幫助寶寶追趕成長。因此,早產兒家庭可以在專業醫護人員的建議下,選擇專為早產兒設計的營養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