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孩子常挑食或拒食? 可能是口部功能發展出問題

你的小孩常拒絕食物或吃得比較慢嗎?其實背後原因除了挑食、胃口或消化不佳等因素,可能還得考量是否是口部功能發展有問題所導致。南投醫院林宛臻語言治療師指出,通常孩子兩足歲時就不會再流口水且和成人飲食狀況相同,但若孩子仍依賴奶瓶餵食,且總是不經意流口水,就恐是口部功能發展出現問題。

孩子口部功能發展差 恐影響說話清晰度

口部功能發展有問題的孩子,因長時間喜愛吃軟食或流質食物,導致咀嚼練習不足,促使口腔肌肉力量也無法發揮,長期下來就會使肌肉力量、咀嚼能力等也跟著下降。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表示,不僅進食會出現障礙,說話時得依賴唇、舌、雙頰、下頦肌肉等力量共同協調完成,但對於口腔能力不佳的孩子,就會影響說話清晰度。

滿2足歲應給予固體食物 訓練咀嚼能力

但要如何改善口腔功能有問題的孩子呢?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解釋,除了依據孩子發展狀況,適時給予合適的食器和食物的質地。若滿兩足歲後,就應以一般固體食物為主要營養攝取來源,以訓練孩子咀嚼和咬的能力,同時也能提供孩子口腔控制動作的學習經驗,即使孩子拒絕新食物,父母也應多給予耐心鼓勵孩子從少量食物開始嘗試,以增加口腔感覺刺激。

透過玩聲音活動 助孩子發展正常口腔功能

用餐時,父母也應營造愉快的進食氣氛,以鼓勵嘗試代替強迫餵食,讓孩子願意吃也吃得更開心。林宛臻語言治療師補充,透過吹紙團、吹泡泡的活動增加雙唇收縮的能力,或陪伴孩子進行玩聲音的活動,利用口腔內的器官發出不同聲音的練習,一方面了解孩子是否有口腔功能發展遲緩的問題,另方面也能幫助孩子發展出正常的口腔功能,必要時也可尋求專業人士語言治療師的協助。

熱傷害就醫人數暴增! 把握3要訣防中暑

連日來氣溫屢創高溫,除了注意室內溫度保持通風,若從事戶外活動時也應注意防曬並補充水分,才能避免熱傷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表示,平時也應避免早上10點至下午2點間從事戶外活動,若有不適情況出現,應盡快離開高溫環境,必要時立即就醫,此外,也特別分享酷夏防暑三要訣,嚴防中暑。

夏防暑三要訣 遠離熱傷害

酷夏防暑三要訣則是多喝白開水、選對時地以及注意穿戴。黃世傑局長指出,多喝白開水關鍵包括飲用室溫的水、運動前後補充水分、不喝含酒精及含大量糖分的飲料,若為醫囑限制喝水量的病友,則應詢問喝多少量為佳;至於選對時地,則是選擇氣溫較低的天氣從事戶外活動,且盡量安排在早晨或傍晚,並避免將小孩單獨留在車內或是密閉空間,尤其濕度過高的環境也要注意,也可能埋下中暑的危險因子。

最後,在穿戴部分,應穿著輕便、淺色、透氣等功能的衣物,並擦防曬乳,且穿著支撐力佳、質輕且防水透氣的運動鞋。

氣溫過高易使心臟負擔 嚴重恐休克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執行長黃瑞仁醫師提及,氣溫過高不僅會引起中暑,也可能因周邊血管擴張,促使心臟負擔增加,導致心律不整,甚至因脫水,血壓下降等情況,引起中風、急性心肌梗塞、肺栓塞等病症,嚴重甚至造成休克,不得輕忽嚴重性。因此,除了避免處於高溫悶熱環境過久,也減少頻繁進出冷氣房,以免增加心臟負擔。

長者及具心血管疾病患者 如有不適應盡快就醫

黃世傑局長呼籲,長者及具心血管疾病患者等應提高留意氣溫動態,做好自我防護,包括定時測量血壓、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保持6小時以上充足睡眠等,若從事運動時,發生頭暈、胸口悶痛、冒冷汗等現象,恐就是心血管出問題癥兆,應盡快就醫。

開完刀也很美!癌症整型手術新概念 醫籲乳癌患者別怕

乳癌為台灣婦女癌症發生率第 1 位,患者更普遍比歐美年輕,對外觀較在意,甚至不敢開刀延誤治療。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斗六分院副院長、乳房暨整形外科醫師郭耀隆表示,乳癌手術越早治療越好,擔心外觀的患者,透過癌症整形手術概念,腫瘤切除和乳房重建、都可以同時進行,減少病人擔憂,呼籲不要錯過黃金治療時間。

台灣乳癌患者年輕、在意外觀 手術選擇大分析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台灣每年有 1 萬多名新診斷乳癌患者,也有 2 千名死於乳癌。郭耀隆副院長表示,台灣乳癌好發45-50歲,更不乏更年輕者,這類患者對外觀其實很在意。然而,早期乳癌幾乎都必須手術,只要早期治療,存活率非常高。郭耀隆副院長指出,乳癌手術大致分成:

乳房全切除手術:

適用較大的腫瘤,但會在胸口留下20-30公分傷口,對於外觀和生活影響較大,不過缺損的部位可利用果凍矽膠或自體組織來重建乳房。

乳房保留手術:

改善乳房全切除手術的外觀問題,適合初期、乳腺/腫瘤比例較大的患者,可保留較多乳腺組織;然而,此術需搭配電療,另外,若術後患部附近殘留癌細胞,可能需反覆開刀。

整形式乳癌手術:

透過整形外科的縮乳手術的概念,來進行乳腺組織重建,保留乳房的美觀,另外,乳房全切除手術,也可以使用微創手術切除腫瘤,隨即進行乳房重建,傷口不會太大,又可讓乳房外觀保留更完整,提升病人手術接受度。

乳癌手術怎麼選? 醫:病人在意什麼很重要

乳癌手術怎麼選?郭耀隆副院長強調,乳癌手術沒有標準術式,必須根據腫瘤大小,腫瘤和乳腺比例,病人喜好和醫師手術技巧而定。

令人意外的是,病人的喜好佔據很大因素,沒有哪一種手術比較好,術後復發率都相同,只有病人「比較能接受」何種手術。他透露,「很多患者得知罹癌,『腦袋一片空白』難下決定,因此醫師必須盡可能提供資訊,讓患者充分了解來選擇。」對此,成大醫院開發「乳房手術疾病共享」APP,經過護理系教師和學生嚴密測試,讓病人根據自身考量來決定最合適的手術,不再慌張。

郭耀隆副院長說,台灣乳癌的手術和藥物都很進步,許多患者治療後都發現副作用沒想像中大,就算有副作用,也有新藥物、術式可以減輕症狀。

一般乳癌手術是使用電燒刀,類似高溫手術刀,可以同時切除、止血,但高溫對於乳房組織傷害也較大;因此,整形式乳癌手術還可以選擇「低溫電漿刀」,利用電漿震盪原理來低溫止血,減低對組織傷害。

癌症整形手術兼顧療效和美觀 醫籲患者勇於治療

郭耀隆副院長呼籲,患者應勇於治療,現在微創乳房全切除搭配乳房重建手術,都不用分兩次手術,切除和重建手術都可同時進行,減少病人顧慮,這是癌症整形手術推廣的結果。另外,預防勝於治療,提醒45歲以上婦女應定期篩檢,尤其是乳房攝影等影像檢查,才能揪出早期乳癌。

醫師最得力助手! 「AI」輔助判讀X光快速且精準

近年來,人工智慧(AI)的發展不斷朝向醫療領域,正在發展的醫療應用,如:影像的辨識系統,已漸漸在臨床使用,AI可幫忙臨床醫師做第一輪的判讀,改善醫師判讀X光片的品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在今年初開始引進人工智慧輔助判讀系統,來協助醫師診斷X光片之作業。

氣胸不易察覺 AI判讀揪病灶

日前有一位年約21歲年輕女性,騎機車摔車,全身多處擦傷,由救護人員緊急送至南投醫院急診室。急診室醫師經診察後開立腹部電腦斷層檢查、一般胸部X光檢查及手腳等放射學影像檢查。放射科檢查完成後,放射影像一上傳人工智慧輔助影像判讀系統,電腦系統馬上判讀胸部X光有氣胸病灶並標示出相關位置。

放射科葉偉成主任表示,該名患者之氣胸病灶不易察覺,人工智慧(AI)輔助判讀系統的應用,讓臨床醫師輕鬆又容易診斷出病人有氣胸現象,並馬上做出適當的醫療處置,提升患者治療的即時性。

醫療新紀元 AI輔助已開始應用在臨床上

以人工智慧判讀患者的X光,可以立即辨識,掌握病人的狀況,馬上提出異常警告,使放射科醫師在判讀上更精準有效率。

南投醫院自升格為區域醫院以來,致力於提升醫療品質不遺餘力,引進胸部X光、乳房攝影、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等人工智能(AI)影像輔助判讀系統,極大化提升南投醫院的在地醫療品質,造福南投地區民眾。

搶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類風溼性關節炎藥」立功勞

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蔓延,各國都在尋找有效藥物。如今台北榮總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抗第六介白質(IL-6)藥物,成功搶救一名感染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目前這項項藥物,也列入指揮中心最新版的治療指引中。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表示,抗IL-6抑制劑有助改善細胞激素反應,使患者病情獲得控制,不過潰瘍、腸道患者須小心使用。

抗生素、升壓劑治療無效 抗IL-6抑制劑剋肺部風暴 北榮收治的患者是一位老太太,由別間醫院轉診而來,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當時情況危急,到了需要使用葉克膜的程度,經過多次討論後,決定採用抗IL-6抑制劑治療,當時全球還沒有其他國家採用此方法治療新冠肺炎,4月9日使用藥物後,肺部浸潤情形改善明顯,後來順利拔管。

北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廖顯宗,此患者症狀為休克、呼吸衰竭,使用呼吸器及葉克膜,到院前己用過強效、廣效抗生素,以及升壓劑治療二、三週,治療反應不佳。可能是由於病毒感染後,身體產生細胞激素風暴,影響心、肺功能,才決定給予抗IL-6抑制劑,最後成功治癒這名重症個案。抗IL-6藥物已列入今年6月17日指揮中心公佈第7版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暫行指引中。 點滴注射560毫克 兩、三週陸續拔管撤掉葉克膜 蔡長祐主任說明,過往研究發現,針對肺部發炎或其他免疫系統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使用抗IL-6抑制劑,有助於改善症狀,而肺部發炎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併症之一;至於其他疾病如惡性血癌,血液造血系統的癌症疾病,有一種叫做CAR-T的治療方法,在研發過程中,因為病人也是產生嚴重的肺部細胞激素風暴,後來也是使用此藥抑制發炎反應。 治療方式主要是採用點滴注射型態,施打劑量依照患者體重而定,廖顯宗醫師說明,該名病人約70公斤、每公斤8毫克,總共在一天內分兩次施打,隔天照X光發現,肺部浸潤情形改善非常多,然後約兩、三週陸續拔管撤掉葉克膜。

藥物改善細胞激素反應 潰瘍、腸道患者小心使用

蔡長祐主任也說,很多疾病造成死亡,不是原始病毒引起,而是發炎反應、破壞組織而致死,抗IL-6抑制劑就是改善細胞激素反應,使患者病情獲得控制,並非直接對抗病毒本身。該院使用的藥物主要用在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健保已納入用藥,但要用於其他適應症,必須經過專案申請才可以使用。醫師提醒,此藥是免疫抑制劑,因此要評估感染情況,以免過度的免疫反應,傷害身體組織,同時少數的副作用為腸壁變薄,可能會有穿孔的危險性,若有潰瘍或腸道疾病患者,必須小心使用,嚴格評估。

B肝康復者用免疫抑制劑 北榮醫:恐再復陽

一名57歲女性,10前年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因口服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98年1月起接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恩博)治療,剛開始反應良好,但效果漸漸變差,99年2月改以莫須瘤(一種B細胞抑制劑)治療,病人關節炎受到良好控制,此病人為康復型B型肝炎患者;在後續定期追蹤中,再次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變成陽性,及時接受抗病毒治療之後順利康復。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 恐使B肝復陽

臺北榮總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蔡長祐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是一種慢性關節炎,需長時間接受免疫調節的治療,包含一般口服的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或施打生物製劑,來延緩疾病的進程,減少關節的破壞。

過去對這些藥物是否會影響人體抑制對抗B型肝炎的能力,進而使康復型B型肝炎的患者變成帶原者的情形並不清楚;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轉發生的機會不高,但可以在長時間的免疫制劑治療後發生,因此即使是康復型B型肝炎,也需要定期追蹤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以及其抗體,才能讓患者遠離嚴重肝炎的風險。

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 應定期追蹤B肝抗原

臺北榮總胃腸肝膽科黃怡翔主任提醒,對長期使用免疫調節劑的患者,除了驗B型肝炎表面抗原篩檢出帶原者以外,也應該要測B型肝炎病毒核心抗體,若為康復型B型肝炎也不要輕忽,除了定期驗肝指數及黃疸指數以外,至少一年追蹤B型肝炎表面抗原,患者們也要配合醫囑規則回診接受檢查。

康復型B肝潛在復發 研究成果已刊登在美國知名期刊

而臺北榮總長期追蹤1494位康復型B型肝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發現,其中17位患者發生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轉(即已經消失的表面抗原再次出現),也有患者發生嚴重肝炎,更值得注意的是從接受免疫抑制治療到發生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陽轉的時間短則兩年,長則可達20年。此為國際首次大規模且長時間追蹤得到之重要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美國胃腸病學協會知名期刊(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別讓想像限制你的抗癌力 攜手化療無所畏

「家屬今天有來嗎?檢查報告出來了,腫瘤大小超過5公分,屬於三陰性乳癌,需要接受先導性化療再動手術。」診斷結果是網路上病友和家屬常描述的「最糟的一種」,年僅47歲婦人彷彿聽到死亡的宣判,不僅深陷恐懼中,面對未來更是一籌莫展。腫瘤大小、乳癌類型和治療流程在網路的傳散下,部分病理特徵被貼上「無法治癒」的標籤,嚴重影響乳癌患者的情緒與治療意願。

台北長庚醫院李佳慧護理師表示,即便病況複雜,只要遵照主治醫師的治療建議,仍有相當多成功痊癒的案例;上述這名婦人即是其中之一,在護理師的鼓勵下,才走出刻板印象的陰霾,積極接受治療並成功抗癌,15年來未曾復發。

每人化療反應都不同 勿受流言影響

過往,民眾對於化療總有豐富的想像力,李佳慧護理師舉例,曾有一名51歲的乳癌患者,在確認需要接受4次歐洲紫杉醇和4次小紅莓的化療後,便認真地做了許多功課;聽聞紫杉醇的副作用強烈,除了噁心嘔吐、孱弱無力,且可能造成皮膚發黑、指甲脫落等現象,心裡的小劇場也一幕幕的上演著,無法走出情緒的低谷。

不過,卻在完成紫杉醇的化療療程後,該名患者忍不住詢問:「你幫我打的(藥)真的是化療嗎?可是我都還是照吃照睡,一點影響都沒有耶!」李佳慧護理師笑著解釋,每位患者對化療藥物的反應不盡相同,有些人對於紫杉醇的副作用不明顯,但使用其他化療藥物時,仍可能出現不適的症狀。

李佳慧護理師強調,千萬別受網路言論而影響情緒和治療判斷,導致錯過治療黃金期,在醫療團隊密切合作之下,化療的副作用控管已相當完備。化療過程中透過定期檢查,掌握患者的身體狀況,一旦出現副作用的些許徵兆,團隊即時提供預防性投藥,最小化副作用造成的影響。

鼓勵患者化療 護理師:副作用會過去,治療效果會留下

此外,從事乳癌專科治療已經20年的李佳慧護理師也發現,乳癌患者中斷化療的比例愈來愈低,近年更是近全數都順利完成治療。許多患者在結束化療療程後,表示過去連續劇、電影演得實在太嚴重了,其實對於化療的想像,比化療本身還可怕。

「副作用會過去,治療效果會留下。」李佳慧護理師經常鼓勵患者,化療副作用只是暫時的不便,最終獲得的治療成果卻是長久的,千萬別輕易放棄。身為專科護理師,李佳慧護理師陪伴無數乳癌患者走過艱難的抗癌之路,深刻了解患者在不同階段面臨的顧慮;呼籲乳癌患者應適時地尋求專業人員的諮詢,醫療團隊和病友團體是每位患者的強力後盾,在治療乳癌的道路上,誰也不孤單。

SATW.DOC.20.05.0209

疫情燒出遠距醫療熱潮! 石崇良:努力向前邁進

一場疫情,燒出遠距醫療熱度!根據各縣市衛生局資料,居家檢疫者前來登記遠距醫療服務,就有3182間診所、269間醫院以及186家衛生所,由上述數字不難發現,民眾對於遠距醫療的需求及迴響,衛生福利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其實早於107年5月11日發布「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中明訂,有急迫需求者可申請遠距醫療,衛福部於今年2月10日和19日發出函釋,將有就醫需求的居家檢疫隔離民眾,納入遠距診療對象,法規早已奠定基礎。 法規奠定基礎 居家檢疫採急迫情形申請 石崇良司長說明,在《醫師法》第11條架構下,原本就可適用遠距醫療的山地、離島、偏僻地區,在修改規定後,除了急迫需求者,可申請對象如下列五款特殊情形,皆可適用遠距醫療。

一、急迫情形:此次居家檢疫當中,民眾不能出門但仍有醫療需求,稱為急迫情形。

二、山地離島:偏遠地區,目前已有初步成果。

三、特殊情形:這是遠距醫療鬆綁最主要的地方,不限於地理偏遠,或是急迫情形,等於常規下就能夠進行。

1. 急性住院病人:急性住院病人,出院三個月內追蹤。

2.長照住宿型機構等住民:如長照護理之家、老人之家、安養院等機構,行動不方便的長者,也開放進行遠距醫療。

3.家庭醫師收案對象:開放家庭醫師及其整合照護的對象,進行遠距醫療。石崇良司長說明,未來將建立遠距看診APP平台,目前正在籌劃中,家庭醫師皆可運用此平台,請民眾登入使用智慧醫療系統。

4.居家醫療:由主管機關認可的居家醫療計畫,目前居家醫療不用每趟都由醫師前往,可能三個月去看一次,交由其他專科護理師或護理人員,在居家照護時若有需求,可透過遠距詢問處在遠端的醫師。 5.國際醫療:目前長庚醫院、北醫醫院、三總、亞東醫院、高雄榮總、新光醫院六家醫學中心,都已提供國際醫療病人遠距諮商,採用視訊諮詢,可以察看X光片、MRI等等,皆在執行中。 遠距醫療導入日常邁向後疫情時代

石崇良司長指出,「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也明訂,在執行上需擬定計劃,呈報各縣市衛生局。包括該如何實行、在哪裡進行、由誰執行、項目為何、實行對象、是否有合作的長照機構,告知病人確認執行同意,以及資訊安全等等,就是為了保障患者的權益及隱私。

因應台灣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在宅醫療需求也快速增加,加上資通訊技術進步與物聯網時代來臨,遠距醫療已是多數國家發展趨勢。石崇良司長表示,在法規上,「通訊診察治療辦法」已放寬上述對象,在日常中導入遠距醫療模式,且各自都有試辦計劃,後疫情時代,眾所期待的新醫療浪潮,衛福部將持續努力攜手醫藥界,向前突破邁進。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