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疫情期間慢性病複診 視訊診療5步驟一次看

慢性病人及長者為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引發重症之高危險群,應盡量減少出門,如為領第2、3次慢性病用藥,而前往醫療院所或藥局等公共場域,將增加暴露風險。

疫情升溫 不就醫可採電話問診

中央健康保險署李伯璋署長表示,因應疫情升溫,很多慢性病人不敢去醫院但有定期回診需求,為確保民眾就醫安全,健保署開放雲端醫療資訊系統之「因應天災及緊急醫療查詢作業」供醫師查詢民眾的過去就醫資訊,評估視訊診療病人目前餘藥量及病情是否穩定,如果是複診病人,醫師可採電話問診(需錄音)並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以減少疫情暴露風險。

視訊診療門診 五步驟說分明

健保署建議,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病人,可就近在住家附近或習慣就醫的醫療院所利用「視訊診療門診」並開立慢性病連續處方箋,預約及看診都十分簡便,另複診病人經醫師評估病情穩定可採電話問診,實施期限至110年5月28日止。步驟如下:

步驟1:就醫民眾請先利用健保署全球資訊網(健保署全球資訊網首頁/重要政策/COVID-19保費與就醫權益/就醫/因應COVID-19疫情之視訊診療),查詢自己住家附近是否有「視訊診療指定院所」。

步驟2:電洽視訊診療院所預約視訊診療時間,並提供身分證字號,約定共同使用的視訊APP並預先下載(健保署全球資訊網首頁/重要政策/COVID-19保費與就醫權益/就醫/視訊診療示範影片)。

步驟3:待院所聯繫進行視訊診療。

步驟4:視訊診療完成後,請家屬攜帶健保卡至看診院所特定窗口(如得來速窗口)過卡、繳費、領藥,並領取第2、3次慢性病連續處方箋,或經院所同意後,由藥師送藥到府。

步驟5:後續慢性病連續處方箋第2、3次領藥,可持健保卡及處方箋自行選擇至原看診院所或社區藥局領藥。

手語老師不戴口罩會成為疫情破口? 專家這樣解說

新冠肺炎疫情升溫,雙北淪重災區,除了疫情指揮中心之外,雙北近來天天開防疫記者會,直播時也會有手譯員在一旁打手語,協助聽障者理解記者會最新內容。但有民眾質疑,手語老師不戴口罩,恐成防疫破口。

抑揚頓挫及標點符號都呈現在臉上

北市府副發言人林珍羽表示,相關疫情記者會,手語老師均未戴口罩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手語老師除了說的表情之外,手語的「抑、揚、頓、挫」及「標點符號」,大都呈現在臉上,若戴上口罩就會影響到手譯品質,讓聽障朋友感覺像是「機器人」在說話,甚至導致「語意不明」的情況產生。

林珍羽提到,試過使用大型透明隔板,但在直播畫面會出現反光;也曾想比照中央方式,在鏡頭上開小框,但對於年長及視力不好的聽障朋友而言,小框無法清楚識別手語,所以才維持目前模式。手語老師也收到不少聽障朋友回饋,認為目前的形式讓他們能獲得完整且清楚的疫情資訊。此外,市長記者會是採線上直播的方式,場內不但控制人數,也落實室內防疫措施,以確保出席記者會的首長及手語老師的安全。

聾人聯盟 籲手譯員列疫苗優先施打對象

對此,台灣聾人聯盟 及 全台共22個聾人團體 20日發表聯合聲明,表示疫情指揮中心記者會的現場人員皆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有透明隔板,手譯員依其專業評估現場為安全狀態,才拿下口罩執行翻譯工作。

台灣手語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邵清立表示,手語為視覺語言,表情猶如口語的語氣詞或聲調的高低起伏,若臉部被遮蔽,聾人將無法讀取完整訊息。聲明中同時呼籲衛福部,將手譯員列為新冠疫苗的優先施打對象,保障手譯員的工作健康。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預防醫療崩壞 基層醫護工會向社會求助!

疫情嚴峻,確診病患持續增加,政府一直強調醫療量能足夠,實際狀況到底如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表示,這幾天接到無數的員工申訴,醫療崩壞在即,基層真的已經不知如何是好。不想引起社會恐慌,只是希望社會可以聽見醫護求救的呼喊。

一、急診爆、病房滿,病人源源不絕……

北市聯醫的現況是:急診塞爆,病房滿床,救護車還是源源不絕地把病人送進來。我們是市立醫院,守護市民健康責無旁貸,但現在急診發燒篩檢站雙人病房塞了六名確診病患外加陪病家屬,還有許多病人躺在走廊;北市聯醫的負壓隔離、專責病房都已經滿床,正在快速將一般病房改建為專責病房,裝設未完成,沒有單獨隔間、沒有空調獨立,只有看不到盡頭的病人潮。

我們只能很痛心地告訴病人:「等等看或許會有病房」、「醫生等等看完其他病人就會過來了」、「對不起真的沒有病床了」、「我知道你很喘,但現在沒有重症呼吸器的床」……

我們真的已經不堪負荷,沒辦法再收更多病人。人力、設備都沒有到位,硬收、超收病患會造成第一線醫療過載,無法給病人所需的醫療,更多醫護人員過勞或感染,進一步造成整體的醫療崩壞。不是基層醫護不願意扛起台灣,而是目前北市聯醫真的已經飽和。在人力、設備都不足的狀況下被推上第一線,我們也很害怕。

我們知道中央及地方政府已經在想辦法,全國醫學中心醫院增開肺炎重症病房、台北市各區域以上醫院也增開專責病房,但以我們在第一線的壓力來看,似乎緩不濟急。

一旦發生醫療崩壞,我們會損失更多醫療量能,失去因應疫情的能力。我們想問,如果如政府所說,台灣的醫療量能足夠,為何會這樣?能否請政府加強、加速調度資源,或疏導病患到還有餘裕的醫院?

二、匡列接觸者速度太慢,擴大感染風險

由於疫情嚴峻、確診病患人數增加,院內有許多員工在防護不足的狀況下接觸確診病患、同事。然而,上述「接觸者」應繼續到院上班、或居家上班、或居家隔離?制度上是由「地方政府」做疫調,「中央指揮中心」決定匡列名單,問題是確診人數太多,地方與中央都來不及消化。

有一般病房護理師得知照護的病患確診,居然「七天後」才收到通知,被匡列為接觸者,要居家隔離七日。接獲通知時已為「應」隔離期滿日,而這七天他都在醫院照常上班。護理師擔憂傳染給家人,更擔憂成為「防疫破口」造成院內群聚感染。同單位已有同事出現發燒症狀,正在等待採檢結果,人心惶惶。

請地方衛生局與中央指揮中心建立管道,即時向醫院反映現況!

三、 院內感染資訊不明,已造成院內群聚

工會在疫情初始就向院方反映:員工需要知道院內感染的狀況,資訊透明才能醫治謠言與恐慌。然而,目前院內嚴重資訊不透明,就連「我照顧的病患有肺炎確診」或是「我隔壁的同事有肺炎確診」都不知道!上週,北市聯醫某單位有員工感染確診,然而,主管未告知同單位其他員工,竟然是同事「自行發現有同仁沒有來上班、私下關心」,才知道同辦公室的員工已經確診。同事自行前往篩檢後亦確診,至目前同辦公室已有五名員工感染!

若政府「匡列接觸」的速度沒有改善,我們認為院方單位主管有責任進行管控,提供公假請請風險較高的同仁先行隔離。請北市聯醫做到最基本的資訊透明:當有病患確診,請讓接觸過的醫護人員知情。當有員工確診,請醫院至少讓同單位同仁知情。以利員工自我保護,也影響事後職災認定。

四、 急診需要固定人力,而非訓練不足的無效支援

在疫情初始,工會就請院方立即改善「支援的人力調度與教育訓練」問題,然而至今卻仍有大量相關申訴。跨科如隔山,醫事行政同仁,或病房、門診護理師去支援急診,需要足夠的教育訓練、工作安排規劃,否則淪為「無效人力」,急診同仁和支援同仁雙方都很困擾!

急診是目前防疫的第一線,很多病人都卡在急診,而急診同仁還是工作塞車。除了大量篩檢工作與既有的緊急醫療,還要照護大量等床但等不到床的病患!急診的工作壓力大、強度高,我們需要增加的是已受訓、固定的護理人力,而不是每日流動式的支援,遑論交叉支援恐造成擴大感染。醫護同仁都願意投入防疫第一線,但支援問題多次反映未改善,使急診同仁灰心,堅守岡位的信心開始動搖。

此外,工會也建議聯醫各院區比照仁愛院區,急診與快篩站做出空間、人力、業務的分隔,減輕急診同仁壓力。

除上述問題外,供醫護人員下班後住宿的「警消醫護加油棧」竟有對醫護人員的歧視、拒絕住宿;醫院宿舍為高風險區但沒有正式消毒、只請住宿同仁自行清潔;支援急診室否有獎勵仍資訊不明……目前仍有許多問題待改善。聯醫院方已經有建立與工會溝通的管道,但有很多問題並非只靠北市聯醫院方就能解決。醫護人員都堅守在岡位上,希望院方、政府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專注貢獻我們的專業。也希望長期低薪、人力不足、環境惡劣、高離職率的問題,可以獲得重視與解決,畢竟此刻的人力告急,就是過去長期疏忽漠視的結果。我們需要深刻的檢討。充足的人力、健全的醫療體系與勞動環境,才是最好的超前部屬。

新冠患者曾高燒或氧氣治療 研究發現大腦灰質體積減少

許多罹患新冠患者可能在癒後飽受頭痛、嗅覺喪失、胸痛等後遺症的折磨,甚至還可能面臨中風、失語症、器官受損等嚴重風險。根據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與喬治亞理工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曾經接受氧氣治療、曾經有發高燒症狀的新冠肺炎患者,他們有大腦額葉灰質體積減少,影響到額顳的神經網路的交流能力,導致患者在癒後可能會出現情緒障礙的原因。

曾高燒或缺氧新冠患者 大腦灰質體積減少

這項研究團隊,神經影像科學轉化研究中心分析120例的神經系統患者的大腦斷層掃描,其中包含58例急性新冠病例及62例非新冠肺炎患者,研究發現新冠患者在出院時與出院後6個月,如果曾經出現發高燒、缺氧症狀,他們大腦灰質體質會有縮小的情況,儘管他們的心血管疾病已獲得良好控制,但仍無法改變灰質減少的情況。

大腦灰質發生變化 癒後情緒障礙的原因

灰質是中樞神經系統很重要的部分,當灰質異常會影響神經元的功能與交流能力。喬治亞州大學心理學教授文斯·卡爾霍恩(Vince Calhoun)表示,精神分裂症等情緒障礙者,這有可能與灰質減少影響的神經元功能有關。而新冠病患的神經系統併發症有越來越多趨勢,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可能通過發燒或缺氧症狀影響額顳網路,導致大腦額葉灰質發生變化,這也說明為何新冠患者在癒後會表現出情緒障礙的原因。

對此,研究團隊認為額顳網絡的灰質變化,或可用作新冠患者在預後或評估疾病治療方案的生物標記,該研究已刊登在《Neurobiology of Stress》期刊上。

參考資料:

Alterations of frontal-temporal gray matter volume associate with clinical measures of older adults with COVID-19

COVID-19 Alters Gray Matter Volume in the Brain, New Study Shows

卵子庫存量告急! 網紅雪碧急凍卵

近日,有性感教主之稱的網紅雪碧,在個人影音平台上公佈了凍卵紀錄,表示自己在陪同朋友看婦產科時,順道檢測了AMH指數(抗穆勒氏管荷爾蒙),卻意外發現自己卵子庫存量岌岌可危,甚至有不孕的危機,得知此消息後雪碧難掩悲傷,直接淚灑鏡頭,更馬上安排了凍卵療程,希望有機會保存生育能力,並呼籲身邊女性朋友快去檢測卵子品質,若有凍卵保存生育能力的需要,也千萬不要遲疑。

醫曝可能提早更年期 雪碧震驚強忍淚水

雪碧表示,自己過去一直忙於工作,在事業到達一個階段後,發現身邊與自己年紀相仿的朋友都陸續結婚生子,而愛小孩的她,兩年前因朋友輸卵管阻塞進而不孕,提升了她對於不孕症的意識,可惜當時交往的對象並無生育打算,後續分手後,此事也暫擱置一邊,直到今年再度檢測,得知卵子數目相較兩年前又更少,甚至被告知有提早更年期的可能,令她感到十分震驚,影片中更多次眼淚潰堤,因此興起凍卵的念頭。

女性受孕兩大關鍵? 醫:卵子數目與品質

中山醫院副院長暨生殖中心負責人李世明醫師表示,影響女性受孕成功率有以下兩個因素,一是卵子品質,與年紀有關,女性在34歲後卵子品質就會大幅下降,因此建議有凍卵計畫的女性在此之前進行,將卵子品質凍存 ; 二是卵子數目,可用AMH來判斷,一般年輕女性的AMH指數約在2~4μg/l之間,指數小於1代表卵巢早衰現象,雪碧在兩年前首度檢測AMH時,數值就只有0.5mμg/l,這次二度檢測,更下滑至0.2mμg/l,雪碧目前的狀態已是卵巢早衰,而卵巢早衰為不可逆現象,若有生育計畫的女性,可透過試管嬰兒進行,若尚無生育計畫或單身的女性,也建議凍卵保留生育能力。

李世明醫師說明,凍卵的過程,從諮詢、打排卵針到取卵,約為一個星期左右,建議凍卵數目至少為10顆以上,若是超過40歲的女性,更希望能取出20顆卵子進行冷凍,每多一顆卵子,約能提高8%的受孕的機率,而卵子會透過-196度的低溫環境下急速冷凍,將品質保存在凍卵時的狀態,待後續有生育計畫時,再予以解凍使用,根據臨床顯示,冷凍卵子與新鮮卵子的成功受孕率相當,故凍卵並不會影響受孕率。

年輕女性及早存卵 避免留下人生遺憾

雪碧因AMH指數極低,在第一次取卵時未達建議數量,目前已規劃第二次凍卵療程,她也透過自身經驗提醒女性朋友,不要等到情況危機時再來凍卵。李世明醫師則表示,不只雪碧,現今許多小資女、網紅甚至藝人,因工作繁忙或單身暫無生育計畫,進而選擇凍卵來保存生育能力,凍卵也儼然成為現今晚婚社會的趨勢,鼓勵年輕女性及早保存自己的卵子,避免人生有遺憾,也留給自己一個更有彈性的未來。

宅在家不運動氣血不通 手腳麻中醫籲活血多動

疫情警戒,大家宅在家,有很長時間都沒有運動,血液循環不良,且肌肉僵硬,常常手腳麻,甚至容易頭暈眼花,還會有胸悶喘不過氣!醫師提醒,若是長時間久坐,又缺乏運動,往往會血液循環不良,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甚至有猝死之虞,最好是能使血管活絡,加強防範心血管疾病提早報到。

三酸甘油脂三千六 活絡血管中藥+運動恢復正常

曾遇過好多人因為血液循環不良而猝死,李深浦中醫師感到非常惋惜!他表示,曾經治療過一對母女,女兒的三酸甘油脂達到三千六,抽出的血都是白白油油的,血液中的血量已經很少,建議她要放棄工作專心吃藥和運動,服用使血管活絡的中藥,並建議她一天至少走一萬五千步緩步運動,數月後她的三酸甘油脂就降到三十幾,而恢復正常生活;而其母親的三酸甘油脂有五百多,也建議吃中藥加上運動,沒有多久就恢復正常。

流汗會使血液黏稠 千萬不要喝冰水

李深浦中醫師更是建議大家不要喝冰涼的水!他指出,劉德華曾經說有很多年都不喝冰涼的水,澳洲網球冠軍諾瓦克•喬科維奇也是三十多年不喝冰水;冰水進入人體,要變成血液中的水,需經過胃腸溫度先氣化,才能到血液中,水要氣化後才能從淋巴管到血管,而運動時會大量流汗,而由於大量流汗會使血液黏稠,水份不足時補充冰水,然後又去激烈運動,則會使心臟血管抽筋,就容易會猝死;所以,千萬不要喝冰涼的水,這很重要!

圖片

▲李深浦中醫師

三酸甘油脂高多有脂肪肝 血液代謝會不好

另外,則是要注意脂肪肝的問題!李深浦中醫師解析,三酸甘油脂高的人,大多有脂肪肝,血液代謝就會不好,三酸甘油脂高以及有脂肪肝則眼睛會乾澀,腦筋想事情會遲鈍,就好像手機從5G變3G,腦筋想事情速度快就代表他的脂肪高級,脂肪代謝好,因為所有食物吃進去都是由肝臟來分解吸收,人的整體是一座化學器官,要經過消化、分解、燃燒、電解,與人體質同化,細胞就成為這些來源;若是亂吃,體內化學流程不循環,使組織沈澱、硬化等,就會造成身體不健康。

活絡血管中藥可疏肝排便 使血液中油脂自然平衡

預防猝死除了要喝溫開水、多吃蔬菜和運動,使營養代謝好,讓血液中的濃度正常外,李深浦中醫師強調,服用中藥也很重要,而活絡血管的中藥可以疏肝排便,使血液中的油可以自然平衡,血液太黏稠與太稀都不行,血液平衡才能血管順暢,使有手腳麻、胸悶、脖子僵硬、三酸甘油脂高的人得到緩解。

【新冠肺炎】新增281例本土、2例境 261例校正回歸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28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81例本土個案及2例境外移入個案;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261例,總計544例。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

新增281例本土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281例本土病例,為144例男性,137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5月7日至5月24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154例最多,其次為臺北市49例,桃園市16例,臺南市、基隆市及彰化縣各10例,臺中市9例,屏東縣及新竹市各4例,高雄市、宜蘭縣各3例,臺東縣、南投縣及苗栗縣各2例、新竹縣、雲林縣及花蓮縣各1例。校正回歸個案261例中,為162例男性、99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日至5月22日;個案分布以臺北市155例最多,其次為新北市89例,宜蘭縣、桃園市各5例,基隆市及彰化縣各3例,臺中市1例。綜上所有個案,其中萬華活動史相關186例、茶藝館相關28例、某社團相關2例、某水果商相關7例、其他已知感染源122例、關聯不明111例、疫調中86例。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新增6例死亡

指揮中心說明,新增6例死亡個案中,案1341為7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5月8日出現咳嗽、發燒、有痰、全身痠痛等症狀,11日就醫並住院,15日確診,20日死亡。案2558為60多歲男性,有萬華區活動史,5月15日出現發燒、喉嚨痛、咳嗽、肌肉痠痛等症狀,20日確診並收治住院,21日死亡。案2719為90多歲男性,有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史,5月14日出現發燒症狀,17日就醫並住院,20日確診,同日死亡。案3031為60多歲男性,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史,5月15日出現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喉嚨痛等症狀,20日就醫並住院,21日確診,23日死亡。案3242為60多歲女性,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5月20日有肌肉痠痛、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22日確診後至防疫旅館隔離,24日死亡。案4648為70多歲男性,有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史,5月22日出現發燒、呼吸困難、肺炎等症狀,同日就醫並住院,23日死亡,24日確診。

新增2例境外

指揮中心指出,新增2例境外移入病例(案5085、5470)皆自菲律賓來臺工作,均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案5085為40多歲男性,5月2日入境後至防疫旅館隔離,在臺期間並無症狀,17日期滿前採檢結果為陰性, 24日完成自主健康管理後公司安排自費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32)。案5470為20多歲男性,5月11日入境,在臺期間並無症狀,24日進行檢疫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388,453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340,438例排除),其中5,456例確診,分別為1,118例境外移入,4,28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14例(案530、案1589、1676、1591、1886、2067、2068、2528、2530、3975、3989、3990、3991、4726)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35例死亡。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疫情強勢來襲! 專家教你如何正確調適心理

近日新冠肺炎本土確診案例數大幅上升,民眾對於疫情的未來走向感到不安,因應疫情的各種配套措施,原先的生活作息面臨變動、調整,民眾心情與行為上開始容易受影響,甚至有焦慮的情況發生。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理事葉北辰諮商心理師表示,「可以把人心想像成一個容器,容納的情緒量是固定的,因為疫情產生的焦慮感壓縮到內心的容量,就很容易對週遭的人感到不耐煩,進而產生摩擦。」

面對大量疫情資訊 當心過度關注「資訊狂躁症」上身

打開手機一滑,關注疫情現況成為民眾每日的例行公事,葉北辰指出,社群軟體使用民眾多,類似的資訊在不同的群組重複出現而被強化,也是放大民眾對於疫情不安感原因之一,民眾可以對自己限制每日讀取訊息的時段、或次數,來避免過度關注,甚至演變成「資訊狂躁症」。

居家防疫≠與生活脫節 保持真實的人際連結很重要

因應防疫措施,不只一些縣市八大娛樂場所暫時停業,民眾也會自發性避免外出,未來面對需要長期在家不出門,不只生理狀況需隨時注意,心理狀態的調整也是至關重要。專家呼籲在家接收官方可靠疫情消息來源、避免傳播未經證實資訊,建立日常規律作息,例如幾點睡、幾點吃飯,或是起床後換下睡衣,區隔日常與睡覺衣物,這些小小的動作都有助於維持生活品質。

「你要記得保持真實的人際連結,它也會強調一種即時互動性。」葉北辰強調,保持真實的人際連結,不包含文字或語音訊息等等,無法得知對方何時回覆的聯繫方式,而是需要即時性的互動交流。

生活受限制影響心情? 專家推「利他聚焦」

面對突然增加許多限制的生活,葉北辰說,「將焦點放在其他人的獲利點,例如說居家隔離的時候,將自己被隔離的不便,轉換成保全台灣全體人民的福祉,這類型的『利他聚焦』是個有效轉換心情的方式。」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