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接種新冠疫苗皮膚出狀況怎辦? 專家:多數會自然消失

近日台灣新冠疫情緊繃,許多民眾除了擔憂疫情嚴重度,和對生活的影響,也需要了解如何保護自己以及新冠肺炎可能出現的症狀,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接受快篩就醫。

新冠肺炎也會出現皮膚症狀 多數會自然消失

新冠肺炎的疑似症狀除了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嗅覺喪失,和腸胃道症狀外,根據2021年美國及英國皮膚科醫學會期刊指出,新冠肺炎患者也有可能出現皮膚病灶,但目前台灣的患者出現相關皮膚症狀的案例並不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現在民眾開始接受新冠疫苗接種,也可能在注射疫苗後出現一些皮膚上的症狀,例如注射部位的紅腫反應、延遲型大型局部反應、蕁麻疹、麻疹樣病灶、肢端(手腳)紅痛症等。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提醒,如果出現這些反應不用太擔心,大多在數日後就會自然消失。

正壓式檢疫亭 增進快篩工作效率

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教授指出,在此艱難的時刻,皮膚專科醫師仍舊為民眾健康的維護不遺餘力,除了在醫院任職的皮膚專科醫師已有一些投入第一線快篩採檢的工作以外,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和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也捐贈新北市政府,由工研院設計製造的「正壓式檢疫亭」來增進第一線快篩工作的效率和便利性。台灣皮膚暨美容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曾忠仁院長表示,相信在全民配合防疫,通力合作下,疫情會儘早獲得控制。

兒少性侵8成認識人所致! 不願舉報且隱匿是為什麼?

根據統計,性侵害被害人為18歲以下兒少約佔6成,為呼籲社會大眾共同關注兒少性侵害議題,衛生福利部於舉辦「性好有你-兒少性不當對待論壇」,與一線工作者共同探討兒少遭受性不當對待的問題,以提升親師、社會大眾及兒少本身對於保護兒少免遭一切形式之性不當對待的社會意識,即早預防兒少性侵害案件發生。

兒少性侵案件 八成皆是認識人所害

兒少性侵害案件中有將近8成是認識者所為。黃健助理教授提及,熟識者性侵害事件中,被害人往往更自責與羞愧而不敢求助;國外研究指出,多數這類被害人並未揭露遭性侵害的事實,或是延遲多年之後才揭露,而且多數被害人優先求助對象是親近的朋友而非正式系統,在面對要不要揭露時,有8成的求助者會出現擔心、自責的情緒,而其他人知悉後對於通報,也會承受相當的心理壓力,因此如何營造友善與支持的求助環境,將會是即早介入幫助被害人的關鍵因素。

被性侵者因羞愧 不願舉報且隱匿

羅燦煐教授進一步指出,性侵害對被害人造成的影響,任何性別都會有,但在傳統性別刻板化之下,多數家長及親師,對男童受性侵害之警覺性不足,且未理解男性因生理構造差異,性侵害的被害經驗使男童在成長過程中對性傾向、性別以及人際關係產生更多困惑,更需要介入給予輔導。

另在兒少發生合意性行為時,實務現場也常看到家長基於對「性」的固著觀念,認為女性就是被害人而堅持提告,不僅加深親子間的衝突,且以附帶民事求償的做法,無形中反而再度物化女性。

親子間共享討論 多了解孩子行為

iWIN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執行秘書長劉昱均提醒,家長及老師與青少年宣導討論如何預防網路性暴力時,除了「不要」、「不可以」的規範性語句,可以嘗試告訴孩子,拍私密照或上傳等行為可能的風險,讓孩子學習自主思考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傷害。

【新冠肺炎】新增372例本土、12例死亡 校正回歸177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日公布國內新增372例本土COVID-19確定病例,另有校正回歸本土個案177例,總計549例。確診個案中新增12例死亡。

新增372例本土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之372例本土病例,為207例男性、16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今(2021)年5月2日至6月1日。另校正回歸個案177例中,為96例男性、81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30日。

指揮中心指出,綜上所有本土個案共549例,分布地區以新北市310例最多,其次為臺北市152例、桃園市28例、基隆市18例、苗栗縣12例、彰化縣10例、高雄市5例、臺東縣4例、臺中市3例,新竹縣及臺南市各2例,新竹市、南投縣及花蓮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87例中1例有萬華活動史,65例已知感染源,21例關聯不明。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12例死亡

指揮中心說明,今日新增12例死亡個案,共計為男性7位、女性5位,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5月29日,確診日介於5月16日至6月1日,死亡日期介於5月28日至6月1日,詳如新聞稿附件。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551,478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488,696例排除),其中9,389例確診,分別為1,141例境外移入,8,19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24例(新增案7666、案8854)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149例死亡。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民眾應落實手部衛生、咳嗽禮節及佩戴口罩等個人防護措施,減少不必要移動、活動或集會,避免出入人多擁擠的場所,或高感染傳播風險場域,並主動積極配合各項防疫措施,共同嚴守社區防線。

陽明交大公衛法律學者 籲完善疫苗、緊急醫療法制

疫苗採購及生產等醫療緊急應對措施的法制整備,刻不容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法律與政策組等專家共同聲明表示,面對高傳染力的病毒已然進入社區,臺灣在防疫下半場能否安然脫險,除了繫諸台灣每一個人能否謹慎避免成為病毒傳播鏈之外,也在於政府能否迅速及有效採取醫療緊急應對措施(Medical Countermeasures, MCM),進行包括篩檢、疫苗及相關醫療資源的調度與分配,防止傳染繼續擴大。

因應疫情 學者呼籲完善醫療法制

為了提升篩檢、疫苗等防疫資源的量能整備及配置的效率與公平,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法律與政策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防疫科學研究中心/法制整備與人權保障組共同呼籲立法院,於預計6月初召開的臨時會中,除完成紓困預算之追加外,更必須進行對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傳染病防治法、藥事法等相關條文的包裹式修法,排除在大規模公衛緊急事件時不合宜的法令限制,強化指揮中心相關權限及其相應的可問責性。

立法院曾於2009年8月召開臨時會,以不到一週的時間,三讀通過「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為防免嚴重社區感染及醫療體系崩壞,立法院不能辜負全民期待,必須迅速有效地來加以因應。詳細說明如下:

1強化疫苗等緊急授權的要件與可問責性

有關疫苗緊急授權之法令依據,目前我國僅有藥事法第48之2條「因應緊急公共衛生情事之需要時,中央衛生主管機關得專案核准特定藥物之製造或輸入,不受查驗登記要求之限制」的簡單授權。這個條文看似賦予衛福部食藥署極大的裁量權,在緊急授權AZ或Moderna等大廠進口疫苗上,或許尚無爭議,但面對接下來國產疫苗可否根據二期臨床試驗的結果獲得緊急授權?如何保障民眾用藥安全?單憑此一條文作為法令基礎上的所有解方,明顯是捉襟見肘。

相對地,美國在醫療緊急應對措施的相關法律中,明文規定公衛緊急狀況認定的標準、發布權限與程序,同時對於緊急授權(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之要件,也規定衛生部長只要「基於可得的所有科學證據」、「有合理理由相信該產品對於導致緊急狀態之物質引起的疾病或症狀有效」、且「考量緊急狀態的威脅,產品…已知和潛在利益大於已知和潛在風險」、且「沒有適當的、經認可或可用的替代產品來診斷、治療或預防該疾病或症狀時」,「諮詢衛生部應變司長、國衛院院長、疾管署署長」得緊急授權。這讓緊急授權的裁量,縱使不受查驗登記要求之限制,但仍然受到科學與專業的節制,也有助於提升全民的安全與信任。

2排除不合宜法令之障礙、提升篩檢與醫療資源配置的治理及效率

政府必須立即採取包裹式修法的理由,還在於要有效排除不合時宜的法令阻礙。例如當下半年疫苗陸續到位,倘若專業人員資格可以放寬,可加速國人接受疫苗接種的執行速度,及早實現群體免疫。又如,為了抗疫緊急採購所購買的各類試劑、藥品或醫材等等,倘若最終沒有用到,健保或政府預算卻可能不允許核銷。或者,在病房前線並肩作戰不分彼此的伙伴,最終因為專業資格差異,有人可以拿到防疫津貼,有人不能拿到,不但影響資源人力調度的效率,也會打擊前線團結抗疫的士氣。

3提升防疫資源配置優先順位決策的公平、參與及透明度

防疫物資如何分配,除了攸關防疫效益外,也攸關全民是否能夠信任指揮中心會公平分配。對於第五類維持社會運作之必要人員,除了警察與憲兵之外,是否包含公用事業、大眾運輸或其他生活必需品產業人員?不同地區之間如何分配?目前傳染病防治法第27條所成立的傳染病防治諮詢會預防接種組在決定疫苗優先順序時,參與者均為醫療公衛背景,在因應我國目前所共同面對的重大公衛危機而言,還有所不足,需要有更多元的參與及透明度,以提升決策的周延與民眾的信任。

綜上所述,防疫物資的整備與治理量能,牽涉下半場防疫的成敗,目前的法制,不是不足以因應,就是過於簡略。我們共同呼籲立法院應於六月初的臨時會,進行一次性包裹式修法,讓臺灣能盡快在此波嚴峻疫情下化險為夷。

疫情雖趨緩 陳時中直言沒有放鬆的本錢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今日記者會公布,新增262例本土確診COVID-19案例,境外移入5例,校正回歸65例,共332例。確診個案中新增13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目前篩檢塞車數字已緩解,考慮之後將不再宣布校正回歸數字,同時說國內疫情已稍趨緩,但這是過去兩周全民犧牲共同努力的成果,仍然沒有樂觀和放鬆的本錢。

確診數字校正後趨緩 但不代表疫情樂觀

陳時中表示,確診個案數據經校正後,疫情已緩步往下走,這3天維持持平的狀況,目前校正回歸個案中仍以雙北居多,其他縣市個案較少。目前Rt值(推測一確診者可傳染給多少人)漸漸下降,這反映過去14天的防疫成果,但也不表示疫情樂觀,也沒有本錢放鬆,未來仍須努力維持現有戰果。

三周累計125人死亡 新增一溺斃死者確診

雖確診人數下降,但死亡人數仍在高峰,今日新增13例死亡案例,年紀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過去三周以來累計死亡人數已達125人。發言人莊人祥提到,死亡的案6932,為60多歲男性,24日意外溺水身亡,25日被通報採檢,28日確診。經了解個案20日出現發燒症狀,有去診所就醫,本身有高血壓與糖尿病史,但詳情有待進一步調查。

是否這段期間內的死者都須採檢?莊人祥補充,目前只要不是在醫院內死亡,屬於非自然死亡,檢警都會探查,只要有懷疑就可已採檢送疾管署檢驗,沒有特別限制哪些狀況不驗。

重症率更新 不分齡16%、高齡30%

關於北病南送情形,目前北南醫學中心若有配對,便會直接進行轉送,不會透過中央;若是需要南送但無法找到醫學中心收治,或是由集中檢疫所送醫的,中央會進行協助。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明,目前有各種管道進行南送,無法提供確切的數字。

他補充,目前有224人使用呼吸器,也更新昨日報告的重症比例,不分年齡重症率為16%,60歲以上重症率為30%。

離島入境普篩違法 本島已設站把關

離島三縣,連江縣、澎湖縣以及金門,因擔心本島案例至離島,逕為公告入境旅客須接受抗原快篩,公告已違反傳染病防治法,指揮中心會發函撤銷公告。陳時中說,昨日已公布飛往離島的五個國內航站皆設立篩檢站,需填寫健康聲明書,有症狀者不得搭機,這樣的強度已達到全面篩檢目的,所以離島不用另行設立。且擔憂快篩的偽陰性反而會降低戒心,容易鬆懈。

圖片

防疫未戴口罩吸菸傷健康、傷荷包! 戒菸管道有這些

近期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宣布將全國升級為三級警戒,並要求外出時全程配戴口罩,然而走在路上仍能看到癮君子難忍菸癮,偷偷脫下口罩抽菸,甚至還有民眾在等待快篩時,看見吸菸者躲在旁邊抽菸,這種行為除了違反全程配戴口罩的規定,得依《傳染病防治法》開罰3千元至1萬5千元外,吸菸者也讓自己處於染疫風險中。

吸菸增加重症及死亡風險 戒菸遠離新冠肺炎

國際研究顯示,吸菸是新冠肺炎重症危險因子,吸菸者罹患新冠肺炎引發重症風險高達2倍,住院治療後持續惡化風險增加14倍。13-24歲吸菸的年輕人,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為不吸菸者的5倍。世界衛生組織(WHO)更於其所列舉的「戒菸的百個理由」中,將「吸菸者若感染新冠肺炎(COVID-19)後罹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更大」列首位。

此外,吐出的二手菸霧,更容易讓周遭親友、民眾擔心是否有染疫風險。若吸菸者不幸確診,還會增加周遭親友、民眾或醫護人員受感染的風險。

電子煙無助戒菸吸菸無安全暴露量

國民健康署呼籲,有業者會在網路宣稱電子煙可以幫助戒菸,請千萬不要相信。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任何形式的電子煙與菸品都有害,吸菸沒有所謂的「安全暴露量」,電子煙仍含有尼古丁及有害致癌物,對使用者和暴露於二手煙者都有害,也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以幫助戒菸。

此外,相關研究更指出,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族群未來有6倍的風險成為紙菸吸菸者,而具有更高的物質成癮風險。

莫成為防疫破口 戒菸專線神助攻

國民健康署呼籲,疫情期間停止吸菸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重要,因脫下口罩吸菸,會增加自己及周遭親友的染疫風險,莫讓自己變成防疫破口,即刻撥打免費且專業的戒菸專線諮詢服務0800-63-63-63,將由專業醫事人員提供具便利性、隱密性之諮詢服務,協助解決於戒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與挫折外,亦可使用Line通訊軟體的戒菸諮詢服務(ID:tsh0800636363)。

防疫期間要吃也要動 國健署教4招居家運動提升免疫力

為防範新冠肺炎疫情,國民健康署呼籲防疫期間,在家仍需適度的運動,並注意運動空間通風、出汗後保暖及適時補充水分,以更好的健康狀態共同抗擊疫情。

簡單居家運動 加強自身防護力

此外,研究指出測量體重有助於節制口腹之慾,民眾也可以和家人一起「天天量體重」,讓大家防疫在家,也能做好體重控制,以避免體重直線上升。

4個居家運動妙招 鍛鍊身體顧健康

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供以下4個居家適度運動的妙招,讓您在家鍛鍊身體,提升防疫能力:

1、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效果好:在家可以進行核心穩定、瑜珈、徒手訓練,如雙人反向跳、蹲馬步、超慢跑、太極拳、八段錦、上班族健康操、高齡者健康操等,強化平衡力、肌力、肌耐力、柔軟度或心肺耐力,促進健康。

2、水瓶、彈力帶簡易器材多變化:除了徒手運動,可以運用家裡的水瓶、彈力帶等簡單的器材進行訓練,以循環訓練方式針對上肢、核心、下肢設計運動動作,使用2瓶礦泉水,就可以在家隨時健身,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6分鐘就可消耗約32卡熱量,如同在健身房的運動方式。

3、椅子、門框、牆壁皆是好設備:另外也可以扶著沒有輪子的椅子做深蹲,年紀較大的長輩則可以進行坐姿站起,或是借助門框、牆壁做伸展、伏牆挺身、抬腿等運動,增加動作的變化性。

4、親子互動、代間互動、全齡運動樂趣多:小朋友停課在家學習期間,爸爸媽媽可以和小朋友一起遊戲運動、推彈力球、跳跳繩等,小朋友也可以幫阿公阿嬤搥搥背,以每分鐘約60次且不痛為宜,不但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可以增進代間祖孫情。

齊「心」抗疫超重要! 專家提出身心因應策略

台灣新冠肺炎本土案例已連續10天以上破百例,民眾每天在家防疫,最關心的就是疫情消息,隨著確診人數的起伏、確診者足跡所在而有心理波動。從此現象可見,疫情影響我們的不會只是身體或是疾病的問題,也會帶來心理壓力與情緒問題,因為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以及廣泛圍的影響性,針對如此情況,林口長庚醫院精神部黃玉書主任分享在疫情之下的因應策略。

第二次的疫情爆發,來得凶猛且無情,黃玉書主任表示,這造成的心理壓力遠勝於去年的恐懼,因為我們正與這些看不見的病毒正式交戰,也清楚這已經不再是傾全力防堵能夠解決的問題。受影響的不只是確診者、家屬、被隔離者的污名化問題,許多人也都受到劇烈的打擊,像是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消毒國軍,以及失業者、航空業、新冠高風險族群或是同時上班也要陪伴年幼孩童的父母,種種心理層面的問題,都極需要專業人員的協助與關心。

根據政府從正向神經心理學介入,針對新冠肺炎疫情設計並發展出「P.E.A.C.E五部曲」,黃玉書主任歸納民眾常見問題,建議可以遵循下列因應策略:

● 遵從政府及專家的防疫措施,我們絕對要有信心去相信科學與專業。切勿傳遞錯誤的訊息,散發恐怖的資訊

● 給予周遭親人同事朋友,不管是確診者或疑似確診者,更多的同理心與支持,而不是互相懷疑與指責

● 正向思考且學會接納各種負面的情緒,比如當面對家人或朋友出現的焦慮不安、生氣煩躁,或一直抱怨吃不太下、睡不好等等情緒,要先能夠停下來傾聽,並告訴自己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並要同理他人,這就是轉念及正向思考

● 維持正常的作息,足夠的營養與運動。充足的睡眠更能夠減少焦慮及憂鬱的產生

● 適度地「減少」觀看新冠肺炎相關重複新聞報導,轉而做一些平常比較喜歡的事情,比如聽一些好聽的音樂、看一本喜歡的書籍,甚至在家做瑜伽也有適度的運動效果,同時亦可減緩焦慮憂鬱情緒。

● 如果發現心情出現較大波動,如焦慮、恐慌、心悸,同時也出現失眠等等症狀,且一週超過三天以上的失眠,則建議應該尋求精神科、身心科或心理師的專業協助。隔離者可撥打免費諮詢專線1925尋求專家協助。

「心理抗疫」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維持好的身心狀況,方能共同面對疫情的挑戰,也是對整體社會最有效的應對方法。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