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新冠疫苗打了沒? 預防之道首重提升肝功能!

根據國外研究發現,部分新冠肺炎住院患者的肝臟酵素會增加,肝功能指數升高,顯示肝臟會有暫時性破壞,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病人若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面臨更高的死亡風險;目前雖有施打疫苗來防範重症,但是因為不良反應使不少人卻步。中醫師李深浦則認為,防範感染新冠肺炎,除了施打新冠疫苗之外,預防之道還看重提升肝功能!

肝病患染疫恐生重病 疫苗接種更重要

對於肝功能不佳者而言,根據加拿大多倫多肝病中心專家所提出的建議,舉凡是患有B肝、C肝、脂肪肝、肝硬化和其他慢性肝病,正在等待肝移植、或是已經接受肝移植的病人,顯示施打新冠疫苗是安全及有效的,對於有肝硬化和有脂肪肝的患者,如果感染了新冠病毒,則極有可能發生重症;因此,疫苗接種和保護尤為重要。

新冠疫苗不良反應頻傳 心驚驚裹足不前

然而,由於新冠疫苗施打後的不良反應頻傳,包括扎針處局部疼痛、頭痛、喉嚨痛、全身痠痛,發燒、疲乏、頭疼、噁心、畏寒;隨著接種普及,罕見副作用如血栓、心肌炎和心包炎病例開始增多,甚至也傳出有人施打後發生猝死事件,雖尚未證實相關,仍有不少人因此心驚且裹足不前!李醫師強調,疫苗的副作用因人而異,若平常把肝臟養好,慢性疾病也定期檢查追踨,就不用太擔心。

圖片

▲中醫師李深浦

施打新冠疫苗無不良反應 李深浦歸功於養肝

由諸多研究可發現,肝臟健康彌足珍貴!尤其是體質虛弱的人要特別留意小心,在施打疫苗時也要注意自身的反應。中醫師李深浦則是以其本身經驗指出,由於平常有在服用養肝中藥,在國內施打AZ疫苗,停留十五分鐘後回家,傷口不會痛,也沒有什麼不良反應;之後去美國接種輝瑞疫苗,有出現痠痛,因為要去夏威夷,又打了第三劑輝瑞疫苗,也沒有什麼特別感覺。

養肝+感冒解毒藥 確診工程師恢復正常

中醫師李深浦進一步指出,目前對於新冠肺炎感染多半是症狀治療,必要時,也會給予氧氣筒加壓氧;有位在瑞典工作的工程師跟他分享,因平常有服用養肝藥物保健,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時,在服用藥物後,症狀減輕很多。這些平時注重養肝的人陸續跟他分享,在施打疫苗後都沒有太大的不良反應,這是養肝丸之父李深浦中醫師很大的安慰。

疫情取消居服訪視 高齡照顧者壓力大如何是好?

一名76歲楊先生,是名同時患有三高的失智症患者,日常照顧仰賴同住的老伴,兒女均在北部生活,偶爾回家探望。疫情爆發前,每周會由太太陪同步行至離家不遠的失智社區據點上課,其他日子則會有居家服務員來家中協助洗澡或陪同就醫。由於有規律的生活作息及服藥,楊先生即使記憶力及其他認知功能大不如前,但總還能面帶笑容、整齊體面的回診。

防疫期間生活 失智照顧更困難

在五、六月疫情嚴峻期間,失智社區據點暫時關閉;高雄一度傳出有居服員確診,嚇得楊老太太婉拒居服員到府協助,因此照顧楊先生的重擔便落在了楊老太太一人肩上。兩位老人家不敢到醫院回診,也不敢出門散步運動,深怕被無情病毒找上門。

七月初高醫失智共照中心的個案管理師打電話聯絡關心,才知道楊先生關在家中的這一個多月以來,生活失去了秩序,變得日夜顛倒:晚上會大吼大叫、白天昏沉嗜睡;情緒容易失控,常跟太太吵架;有時會找不到家中廁所而隨地大小便。楊太太因為沒有了喘息服務、也不敢跟兒女訴苦,整個人變得焦慮緊張,開始出現健忘的症狀,常忘了要給先生服藥、量血壓、測血糖。

照顧者須穩定身心 加入線上團體互助

楊太太接受了個管師的建議,在疫情趨緩後和居服員一同帶著楊先生回神經內科就診。在經過藥物調整、和楊太太分享一些居家照護的技巧及線上支持團體、居服員的協助,楊先生在最近一次回診的表現雖仍不若疫情前,但楊先生和楊太太臉上總算是又有了笑容。

避免照護關係緊張 這樣做減少精神壓力

高醫老年醫學科醫師謝正芳表示,失智症患者除了記憶等認知功能下降,焦慮、妄想等精神行為症狀(BPSD)更是困擾照顧者,讓照護關係變得緊張,可尋求專業協助;神經部醫師蔡君儀建議,盡量維持規律的生活秩序、在家中安排可由家人陪伴的益智或懷舊活動、遠方兒女多利用視訊陪伴,皆可減少這些精神行為症狀的發生。

癌友房屋二貸籌醫藥費續命 台灣癌症基金會籲設「TmCDF」

王小姐46歲時確診卵巢癌第四期,先接受常規化療,追蹤半年癌指數持續上升,為了想陪兩個年幼女兒長大,選擇更積極的新藥治療,但當時健保尚未給付,即便是雙薪家庭也難以負荷,跟先生討論後,以房屋二貸換現金來籌治療費。王小姐持續治療後病情獲得控制並可回到職場,可惜因意外事故離世,當初為了治療而增加的房屋貸款,如今由先生一邊帶著兩個孩子一邊工作繼續償還。

成立多元參與機制 兼顧癌症病友需求

癌症時鐘每年持續加快,等不到新藥給付已是癌友經常面臨的課題。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指出,癌症新藥日新月異,藥費的成長比例是總額成長的2倍,加上人口呈現快速高齡化趨勢,只倚靠漲保費恐難以為繼,癌友的生命更不應跟新藥健保給付的時間來賽跑;為確保健保永續發展及回應癌症病友的急迫需求,健保應以多元參與機制的方式給付「癌症新藥」。

額外財源支持癌症新藥藥費 創造公平機會取得治療

台灣癌症基金會2020年癌症新藥共同負擔可行性深度訪談及專家工作坊,專家建議以健保體制外設置補充財源,彌補未納入健保的部分,病友可透過共同負擔的方式多元參與健保,不足的部分以補充財源支持,在健保全額給付與民眾全額自費間取得平衡,並納入經濟弱勢癌友的保障機制直接回應有急迫性需求的病友,創造更公平的機會取得治療,同時針對療效不確定性的藥品導入真實世界的證據蒐集,作為未來是否納入健保常規給付的評估依據,有助於健保將錢花在刀口上。

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 「3大特色」不用債留家人

醫療科技突破創新,部分癌症新藥甚至可以讓患者有治癒的機會。考量癌症治療的急迫性,蔡麗娟說,台灣癌症基金會已與各領域專家著手進行「台灣癌症新藥多元支持基金(TmCDF)」之制度構想研究。蔡麗娟強調,不同於英國的Cancer Drug Found,CDF,希望解決台灣在癌症新藥給付上的困境,因此具有三大特色:1.多元參與機制,包括病友、健保署、藥廠並兼顧經濟弱勢;2.尚有不確定性之癌症新藥提供真實世界數據,幫助健保做最有效資源的運用;3.融入癌友共同負擔概念,降低癌友財務負擔,增加新藥可近性。

秋乏、打疫苗身體疲累? 中醫師建議「這樣做」改善不適

時序進入秋天,中醫門診多了不少身體疲勞來看診的病人,一類是往年常見的「秋乏」疲倦現象,今年還多了另一類的人,就是施打新冠肺炎疫苗後的疲累感。中醫師表示,前者多活動就可改善,後者吃些補心肺氣血的中藥後也能改善,不必太過擔心。

春困秋乏 這群人易感受到疲勞 

古人云「春困秋乏」,衛福部彰化醫院中醫師張煒東指出,秋天晚上開始變涼,體質相對虛弱或敏感的人會明顯感受到變化,所以這陣子常出現輕微的感冒,或是鼻過敏發作,甚至是睡覺時會覺得冷導致睡不好,白天覺得疲勞等狀況出現,尤其是在冷氣房文書工作的人,長期坐著,活動量少,身體循環比夏天來的稍差,所以會覺得比較容易疲勞。

改善「秋乏」 多曬太陽、多運動

張煒東中醫師說,要改善「秋乏」,可以多曬太陽及多運動,不要再像夏天一樣大口吃冰、大口喝冷飲,要節制冰冷食物,注意腸胃系統的保養,補充滋潤的食物,也可以在秋天開始進補,服用一些提高免疫力的中藥,讓自己有強壯的身體度過冬天。

動後還是覺得累 恐是新冠肺炎疫副作用

另外,最近的疲倦患者多了施打新冠肺炎疫苗者,張煒東中醫師表示,這類患者覺得打完疫苗後變得特別疲累,而且不像是秋天的累,縱使活動後還是覺得累,這並不是「秋乏」,而是今年比較特別的現象,因為施打疫苗,就像是引發一場身體的戰爭,這時候可以利用中藥來補心肺氣血,提升免疫力,通常能很快速地恢復之前的狀態。

維持充足睡眠+規律生活 避免身體疲累

張煒東中醫師強調,不管是「秋乏」或施打疫苗的疲累,最重要的是要充足的睡眠,多休息、不要熬夜,讓臟腑功能得以迅速復原,最好是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照中醫理論,午夜 11 點到 1 點膽經運行,這個時候最好能夠熟睡,讓肝膽充分休息,以儲備體力,如果允許,中午最好也能適當午休,如果睡眠不好的人,可以試試中藥茶飲來改善。

10歲童溪邊游泳回家不停流鼻血 竟是水蛭惹禍

正值疫情期間,游泳池雖都暫停開放,但忍不住酷熱天氣,就有小朋友赴溪間玩水游泳,回家後卻一直流鼻血,原來是水蛭惹禍!這名年約十歲小朋友游泳回家後,一直感到鼻子發癢不適,不時還會流鼻血,家長帶她看診後以為是過敏導致,但服藥後卻未見改善,直到小朋友發現鼻孔裡疑似有蟲子,被家長緊急送急診,才揪出原來兇手是一條黑色水蛭。

水蛭不慎跑至鼻孔裡 導致搔癢及流鼻血

這名個案原本還有赴耳鼻喉科看診,但也診斷可能是鼻過敏或挖鼻孔引起的搔癢和流鼻血,直到鼻子癢和流鼻血的症狀持續一星期都未改善,某天個案在洗臉照鏡子時,才發現左鼻孔內好像有一隻蟲子,趕緊告訴家長;新竹臺大分院急診醫學部杜雄醫師指出,經過問診及細心檢查小朋友的鼻腔,發現左鼻腔內確實看到有一個黑色塊狀。

鼻子不停搔癢及流鼻血 醫夾出3公分黑色水蛭

杜雄醫師說明,這個黑色塊狀不僅不像是鼻腔內正常的組織,經夾子觸碰後還會蠕動,所幸經過多番嘗試後,總算從小朋友鼻子內夾出了一條長約三公分的黑色水蛭,且取出後還活生生地在舞動著,也終於解決小朋友游泳後鼻子很癢和流鼻血的謎團,小朋友後續也恢復良好。

溪邊游泳後鼻子出現不適 應盡快就醫檢查

水蛭一旦不慎跑進鼻腔內,不僅會因在鼻腔內蠕動時造成癢的感覺,也會因在鼻腔吸食黏膜,引起流鼻血。杜雄醫師後,若在溪間游泳過後,感到鼻子搔癢不舒服和流鼻血,就應盡快就醫檢查,別輕忽嚴重性。

HPV只有性行為會感染? 衛教友善診所傳遞正確觀念

不論男女,人一生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機率高達80%,且約5%癌症與HPV感染有關。為降低HPV對民眾健康的危害,2020年台灣癌症基金會與台灣疫苗推動協會共同開辦「HPV 衛教友善診所」計畫,呼籲診所秉持「專業度、溝通力、同理心」,提供民眾友善的HPV衛教諮詢。

HPV錯誤迷思多 HPV衛教友善診所傳達正確觀念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即使現今醫療資訊豐富,但許多人對HPV仍有錯誤迷思,根據調查有近三成民眾認為只有性行為才會感染HPV,其中逾五成覺得HPV是很私密的話題,甚至不願意和另一半討論。有鑑於在諮詢時,通常會有猶豫、怕被貼標籤的心結,因此,透過HPV衛教友善診所的推動,打造專業度、溝通力、同理心兼具的HPV衛教諮詢環境,讓民眾獲得最被同理且友善的就診體驗,並能正確理解HPV預防重要性。

專業衛教諮詢 解決心中疑難雜症

知名作家御姊愛表示,當初被診斷出HPV子宮頸癌前期病變時,我的醫師非常完整說明HPV有多普遍、常見、而且早發現早治療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同時也在紙上寫下HPV相關衛教資訊,並再三說明:即使只有一次性行為,都有可能感染HPV。透過這方式讓我內心比較舒坦,也感受到醫師對於HPV的了解很多、掌控度很高,因此更願意信任並配合醫師治療。

HPV相關頭頸癌發生率攀升 兩性都須留意

長期重複感染HPV不僅可能會導致子宮頸癌、頭頸癌、肛門癌、外陰癌及陰道癌等癌症。台灣疫苗推動協會黃玉成理事長指出,根據美國最新資料,口咽癌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而在台灣,與HPV相關的頭頸癌發生率也正逐年快速攀升;男性口咽癌患者中就有32.3%是由HPV感染所引發,而女性患者中甚至100%都是和HPV感染有關,罹患頭頸癌的相對風險更大。

事實上,病毒引起的癌症只要能夠抑制病毒感染,就有機會免於癌症威脅。除了做好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抹片檢查外,黃玉成理事長建議,男女皆可依醫囑接種HPV疫苗,積極預防HPV。

雷射針灸 助運奧運國手隨時應戰還「治百病」

「中醫」在運動賽場上扮演要角,當選手受傷時,可以利用拔罐、放血和針灸治療,為許選手帶來「立即性」的效果,例如拔罐可以馬上放鬆因緊繃而疼痛的肌肉、放血能夠針對血腫或水腫的患部進行減壓,幫助傷勢恢復更快,如再搭配中藥調理身體,只要沒有觸犯運動禁藥,便可穩定或提升運動員的表現,高雄長庚醫院、也是2020東京奧運的隨隊中醫師郭純恩更提到,現在還會利用「雷射針灸」進行治療,適用範圍比傳統針灸更廣泛、效果更強,對於運動員來說是錦上添花。

「雷射針灸」不痛不麻 可運用於「禁忌患部」

郭純恩醫師表示,「雷射針灸」迄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了,原理是以「低能量雷射」應用在中醫穴位和筋絡上,或是搭配運動醫學的筋膜、動力練的概念。「雷射針灸」的能量不會超過10焦耳,通常醫美使用的雷射會超過100焦耳,具有破壞的能力,因此雷射針灸不會讓患者有熱感或麻電感,甚至相較傳統針灸不適合用於開放性傷口,或體內有植入物之處、人工關節,這些禁忌處,皆可透過雷射針灸克服,因此非常適合運用在運動員身上。

郭純恩接著說明,曾有研究指出,在專業足球員身上,腿後肌容易拉傷,當預先去做雷射針灸的治療,腿後肌拉傷的狀況確實減少,肌力的表現也會提升,雷射針灸確實可以降低肌肉發炎的狀況。此外也發現,當運動傷害產生時,會進行冷凍療法,是指選手在冰艙當中以低溫方式恢復損傷處,不過研究顯示冷凍療法的效果,沒有雷射針灸來的好。

中醫在運動賽事上,不只是比賽當下進行治療,在賽前、賽後,中醫師皆會與運動員充分溝通,選手們若想在比賽前自己掌握好身體,不需要太多介入,就會以練習或比賽後的恢復為主。但若是舊傷、或傷勢剛痊癒,比賽時恐有再度受傷的風險,中醫師將視狀況給予選手適合的治療,讓台灣的國手們在賽場上能以最佳狀態,盡情替台灣爭光。

圖片

呼吸道、腸胃、神經方面等疾患 都能治療

雷射針灸的應用相當廣泛,不只是幫助運動員,還能應用在多種疾病,例如上呼吸道的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呼吸系統方面的支氣管炎、結膜炎,以及眼睛、口腔與腸胃疾患,白內障、牙齦炎、十二指腸潰瘍、便秘、腹瀉、胃酸過多、胃炎,還可以運用於神經與骨骼肌肉,例如腦中風後輕癱、三叉神經痛、小兒麻痺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五十肩、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網球肘,甚至還有減肥以及青少年增高。

郭純恩補充,「我們有應用且有發表研究的有癌症止痛、顳顎關節障礙、尾骨骨折之疼痛、退化性膝關節炎。」曾有位騎摩托車車禍尾骨骨折的年輕女性,因為工作需要久坐,但骨折處疼痛難忍,吃止痛藥效果也不好,進行雷射針灸搭配頭皮針治療後,兩個多月後疼痛分數由原本的8分降低至0分,且追蹤2年沒有再發生。郭純恩接著補充,「她看診時還自備一個甜甜圈枕墊在屁股下,避免碰到尾骨,不過一個月後,可自然坐在看診椅上了!」

新冠肺炎藏截肢風險 北醫整合團隊保住患者右手

新冠肺炎不僅會造成肺部疾病,也可能會引發血管與心臟疾病!北醫附醫內科部主任暨心臟內科黃群耀醫師解釋,根據統計,逾半數新冠肺炎病患出院後,包括肺部、心血管、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甚至是心理認知都可能出現後遺症,主要因新冠病毒需結合ACE2受體,才能進到細胞內部,這時因心血管系統也有ACE2受體,病毒入侵後就可能引發發炎反應,也就是新冠肺癌的併發症。

70歲翁染疫險失去右手 醫療團隊清血栓逃過截肢命運

一名70歲周先生今年5月不慎感染新冠肺炎,就醫後,因染疫出現右手臂動脈瀰漫性血栓,只要稍有不慎恐面臨截肢風險。黃群耀醫師指出,新冠肺炎導致周先生體內出現的是廣泛、持續性的血栓,因此醫療團隊針對手臂採局部溶栓治療,慢慢清除血栓,再以氣球擴張術促進血流,歷經三週慢慢清除軟泥般的血栓,加上出院前後近30次的復健治療,順利保住周先生的右手,且關節活動度、握力都逐漸恢復,漸漸找回正常生活。

為提高病患肺活量 北醫附醫提供肺部復原醫療

北醫附醫防疫專責病房主任暨胸腔內科周俊良醫師說明,為提高病患肺活量,提供「肺部復原醫療」,過去是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氣管擴張症病患,利用負壓呼吸器3到7天的療程後,狀況最佳的病患肺活量可恢復到100%;另外,許多染疫病患因長期插管,導致全身肌肉萎縮,降低肺部吸入空氣的能力,需由復健科提供後續復健。

後新冠復健治療區 助患者加速復原

根據統計,超過半數新冠肺炎康復者皆出現一種以上的後遺症,部分的後遺症甚至會持續超過12週,除了配合積極復健,並持續研發創新療法,才有機會改善,因此北醫附醫特別規畫設置專屬新冠康復患者的後新冠復健治療區,並全程由專屬物理或職能治療師指導陪,可望幫助患者持續復健;若出院後因主健康管理或氧氣、呼吸器使用而不便外出,也可利用後新冠遠距復健門診,透過手機進行遠距視訊看診,持續接受復健運動指導,加速復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