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輝瑞深耕台灣近一甲子 榮獲金商獎優良外商肯定

在國內有企業界奧斯卡美譽的《金商獎》日前舉行頒獎典禮,總計有14家外商企業榮獲「優良外商」。台灣輝瑞大藥廠今年再度獲獎,也是第三度榮獲此項國家級企業選拔獎項的肯定。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致詞時,特別感謝政府為企業界塑造更友善的經營環境,也承諾持續引進新藥、培育人才,並與國內產官學合作,讓台灣站上國際舞台,一起發光發熱。

全球陷疫情危機 克服難關幫助趨緩疫情

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理事長許舒博表示,今年金商獎得主,除了對國家社會、經濟發展貢獻良多,更重要的是,各家得獎企業在全球Covid-19疫情衝擊下,不斷創新求變、克服疫情帶來的經營困境與難關,甚至對疫情的趨緩有所貢獻,為台灣帶來更豐沛的企業能量與韌性。

台灣第一家外商藥廠 幫助許多病患

代表優良外商致詞的台灣輝瑞總裁葉素秋表示:「回顧過去一年,台灣面對嚴峻的挑戰,但是在政府的帶領、以及民間與企業的攜手合作之下,因而突破困境,並締造許多優異的表現。」她也強調,非常感謝政府持續傾聽企業的聲音,並重視法規的透明度,以及與時俱進的予以更新。

今年再度榮獲優良外商的殊榮,不僅是對輝瑞在台深耕近一甲子的肯定,也讓我們必須更加兢兢業業的為提升台灣整體醫療環境而努力。輝瑞是國內第一家成立的外商藥廠,在健康產業中肩負著許多責任與期許,持續引進新藥,幫助更多台灣的病患,是我們對台灣不變的承諾;投入資源以及培育人才,引進創新的觀念與技術,我們更是責無旁貸。

未來致力於基因治療 新冠肺炎口服藥

葉總裁進一步說明,為促進台灣醫界與國際的交流,輝瑞每年平均有50 件臨床試驗在台灣進行,近年來著力於癌症精準醫療、基因治療及預防、治療新冠肺炎的口服藥物等領域,我們也期待與各界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讓台灣的生物醫療產業能夠有更多機會與國際接軌,造福更多的病患。

即將揮別口罩 緊緻拉提小V臉成熱門項目

疫情逐漸穩定,口罩禁令也慢慢開放,許多愛美女性希望擁有完美小V臉,拿下口罩也能展現緊實臉部線條,想嘗試電波拉皮,但又擔憂疼痛而作罷。其實隨著醫美的進步,針對女性各種不同要求的選擇也逐漸增長,在諸多產品當中,消費者要如何選擇,便可視於自身需求搭配。

圖片

低疼痛無術後,因應現代人忙碌生活

醫美診所院長呂彥杰醫師表示,早期的電波治療疼痛度較高,術前需麻醉,術後需鎮定,而且不太能預測術後反應。隨著電波科技(radiofrequency, RF)演進,出現疼痛感極低、不必全身麻醉、不用術後冷卻鎮靜,而且治療區域可以完全客製化。傳奇電波(Legend)能如此受到消費者信賴,便是源自於此。

傳奇電波的RF能量能在短時間內大範圍加熱治療肌膚,透過不斷刺激膠原蛋白、透明質酸與彈性蛋白,讓新陳代謝幫助肌底重塑,一次療程就有顯著效果,臨床證實效果持久,且不限制任何膚色膚質。其所搭配的微針更能將RF電波能量精準釋放到真皮層組織,僅造成輕微紅潤感,極細的微針探頭能兼具安全性與舒適性,加熱深層(皮下組織)肌膚,尤其搭配的智能電力系統,還能確保能量均勻傳遞到治療區。

筋膜層鬆垮,DMA深入活化

SMAS(Superficial Musculo- Aponeurotic System)筋膜層位於皮膚深部脂肪與肌肉層間,是強韌的結締組織,位於臉部到脖子的一片筋膜,負責支撐皮膚、肌肉及骨骼的輪廓。隨著年紀增長,筋膜層中的膠原蛋白及彈性纖維逐漸減少,便連同其表面的皮下組織及皮膚同時出現下垂,呈現老化現象,傳統手術拉皮,筋膜層便是重點之一。

傳奇電波的另一項利器是動態肌群活化技術(DMA),藉由電流通過電極傳導刺激目標肌肉群收縮,並傳送模擬內生性神經脈衝的電流,產生類似健身鍛鍊肌肉的「肌肥大」效果,同時可針對不同部位調整適合治療參數,刺激、控制皮膚與皮下組織深處的筋膜層肌肉活化,不用如傳統拉皮手術,無須開刀,沒有漫長修復時間。

圖片

電波技術發展,緊急時刻成優選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不久後要參加重要場合,然而因工作繁忙、家務繁重等等原因,沒有時間與精力去做長時間的保養與術後。呂彥杰醫師表示,傳奇電波除了日常保養之外,也可以做為緊急維修,如下周有重要活動出席,需要緊急看到效果,又不想有修復期的人們。對於初老警訊出現,想追回過去時光,又怕疼痛的輕熟女們,傳奇電波也相當適合,掌握好膠原蛋白生長時期,整體治療效果也能較完整。

注意原廠認證,安全效果有保障

呂彥杰醫師提醒,醫學美容仍屬醫療行為的一種,因此在產品的選擇,是否為原廠認證,是否有通過FDA或台灣TFDA認證很重要,同時也一定要注意醫師是否有原廠認證證書,兩者分別代表產品的安全性是否通過國家檢驗,醫師臨床經驗是否充足,千萬不要以價格為唯一考量,因為原廠的產品不只是效果好,能量更為穩定,安全性也值得信賴。

圖片

▲愛爾麗診所呂彥杰院長

跟隨韓劇潮流製作椪糖 誤碰這些事恐傷身

因應韓劇爆紅的古早味零食「椪糖」,讓許多人開始躍躍欲試想要嘗試製作,但製作時可得多留意,除了注意加熱步驟即用火安全,挑選食材時也應選用食品級的產品,即使沒使用完,也得保存在陰涼乾燥的地方,避免吸濕受潮結塊發生。食藥署表示,想要製作椪糖就得了解製作的科學原理以及食安要點,才能安心享受製作樂趣。

熬煮糖漿時將空氣混入 冷卻後空隙糖塊成椪糖

但究竟椪糖該如何製作呢?食藥署解釋,椪糖的製程主要是因在熬煮糖漿的過程中將大量空氣混入,使得糖漿產生許多空隙,等到冷卻後,保留下來空隙的糖塊正是椪糖,因此在製作時得加入小蘇打,促使加熱過程中產生二氧化碳,幫助糖漿出現更多氣泡空隙,尤其在熬煮糖漿,當砂糖加熱至150 °C以上時,原本透明的糖漿就會轉變為帶焦糖香氣的褐色糖漿,又祐稱為焦糖化反應。

台韓椪糖製作大抵相同 韓樂於製成特殊形狀椪糖

食藥署說明,事實上,臺、韓兩地的椪糖製作方式大抵相同,在容器裝入砂糖與少許的水後,以小火加熱且持續攪拌,等待砂糖化為糖漿狀並開始起泡,煮至黏稠狀後離火,這時加入少量的小蘇打粉並快速攪拌均勻,受熱產生的二氧化碳就會開始使糖漿膨脹,但台灣的做法則是等待膨脹的糖漿與容器靜置,冷卻定型後再烤熱容器底部脫模,韓國則是直接將膨脹的糖漿倒在平面上,利用器具將糖漿壓扁,再以各種形狀模具製作成特殊形狀的椪糖。

在加熱糖漿時避免煮燒焦 以免對健康有害

不過要注意是在加熱糖漿時,應避免將糖漿煮燒焦,以免對健康有害,且煮糖漿的器皿或勺子也需注意使否為食品級耐熱容器。食藥署呼籲,民眾應避免使用來路不明、非食品級的原料,注意食安問題,就能盡情享受製作椪糖的樂趣。

早洩不用再靠偏方 衛福部核准噴劑新選擇

早洩的盛行率近三成,百萬男性日常性福受到挑戰,台灣男性學醫學會2日公布「男性早洩認知調查研究」,在500位受訪的男性中,「早洩」位居現在和未來的疾病困擾第3名,僅次於三高、攝護腺肥大。「早洩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用時間來當衡量標準的疾病」,台灣男性學醫學會理事長陳煜醫師分享,其實早洩並沒有絕對定義,而是相對比較出來的,也呼籲男性們不要尋求偏方,接受正規醫療可以明確改善,尤其現有複方噴劑可選擇,更多元方便。

期待越高失望越大 早洩認知男女沒共識

早洩是指在性行為過程中,進入伴侶陰道後1分鐘之內就射精。從調查中發現約一半男性認為1分鐘內都算早洩,女性有37%認為5分鐘內都算早洩,男女雙方認知差異大。

陳煜醫師表示,調查臨床醫師的意見發現,超過半數患者是在有早洩問題一年以上才願意到泌尿科求診,不願意積極就醫的原因是因為沒有勇氣開口,其次是因為過去治療成效不佳,或是藥物使用上不夠方便,所以對治療失去信心。臨床上也發現就診患者有增加趨勢,年輕族群比例提升,但患者普遍有僥倖心理,認為只是短暫壓力、情緒或睡眠品質不佳引起,過一段時間自己就會好轉,治療黏著度低,問題反反覆覆地發生。

陳煜醫師指出早洩治療的關鍵是合併「藥物治療」和「伴侶陪伴」,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臨床經驗中發現,與伴侶一起來就醫的患者比起自己前來看診的患者,前者的用藥依從性與治療結果都比後者更好。

早洩治療忌偏方 衛福部核准用藥更安全

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卷書則分享,近四成患者曾在就醫前使用偏方,也有不少患者表示他們較為信任食療、中藥,或是從電台廣告資訊來購買成藥等。

目前早洩治療方式有口服錠劑、外用軟膏、噴劑等。陳卷書醫師表示,口服錠劑藥物機轉為短效血清素抑制劑,需要性行為前一小時服用,雖可延長性行為時間,但可能出現腸胃不適、噁心想吐或是頭痛等副作用;塗抹外用軟膏需在性行為前需擦拭乾淨,以免沾黏,便利性不足,劑量較難控制。目前國內衛福部已核准最新的早洩複方噴劑治療藥物,經過國際三期臨床試驗證實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外用噴劑方式定量給藥,性行為前五分鐘使用,能延長射精時間,方便早洩患者治療使用。

陳卷書醫師也分享個案,約30歲的男性,直到婚後才發生性行為,雖與妻子行房時常常不到一分鐘就結束,但因夫妻倆過去都沒有過其他性經驗,並無發現不妥之處,直到妻子與幾位閨密聊到另一半的持久度,才發現原來丈夫可能有「早洩」問題。曾以口服藥物和其他偏方治療,但因副作用和成效不彰而放棄治療,後來經專業醫師評估後,調整外用噴劑藥物以減少副作用,現在已能享有滿意的性生活。

攜伴就醫共同解決問題 治療成效更佳感情更好

早洩治療只要勇敢踏出治療第一步,其實真的不困「男」,陳煜醫師呼籲,男性如發現疑似有早洩問題,建議主動至泌尿科報到,將有專業醫護人員協助評估是否確診;若是女性發現另一半的行房持續時間太短,且變成常態,也可以「攜伴」就醫,共同解決問題,讓性福長久才是感情長久的關鍵。

圖片

▲台中榮總泌尿科主治醫師陳卷書醫師表示,選擇早洩治療時,可留意是否有衛福部核准適應症且有臨床實證,較具安全性。

疫情之下精神、心理影響的附帶效應 你也有新冠肺炎症候群嗎?

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了全球民眾的生活已持續接近兩年了,除了威脅生命安全,並帶來生理上的病痛。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醫療團隊發現部分個案即使在病毒感染痊癒之後,仍然有持續數個月的殘餘神經精神症狀,包括失眠、憂鬱、疲憊、思緒模糊、記憶喪失、心悸等現象,學界稱之為「急性後期新冠肺炎症候群」。

新冠肺炎症候群 恐是局部缺氧性傷害所致

醫療團隊指出,憂鬱、焦慮、認知功能缺損與感染所導致的神經發炎、神經傳導物質降低、及腦部因血栓造成的局部缺氧性傷害較相關。其中因發炎導致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缺損,個案可能發生憂鬱、無法感受快樂、負面思考、自殺意念等症狀。

居家隔離不自由 心理壓力大增加

有些國家觀察到居家隔離政策造成民眾感覺生活不由自主,心理壓力與失眠的情況都增加了。接踵而來的是酒精的銷售量上升,民眾在家飲酒的習慣更普遍,甚至家庭暴力和網路賭博的衝動行為也跟著變多。上述諸多問題雖然不是感染新冠肺炎的症狀,卻都是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對全球民眾帶來精神壓力與心理影響下的附帶效應。

為減少染疫風險 卻多了心理疾病

為了避免被傳染疾病,對於有心理困擾與精神疾病的病患而言,保持物理距離的行為雖然能有效防疫,但同時可能使家庭、社群、和醫療的支持力量無法持續協助病患。許多國家的醫院日間復健或社區型日間照護中心,在疫情嚴重的時候也都為了減少傳染風險而暫停營運,一些研究指出,規律的作息和治療頻率被打斷之後,包括失智症、自閉症類群、智能障礙、飲食疾患,以及人格疾患等診斷的病人,皆有病情惡化的現象。

出院後持續門診追蹤 減少心理壓力負擔

因此,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的照會團隊,在病患住院期間,透過視訊電話等方式,評估病患的精神健康狀態,可以早期發現情緒困擾和睡眠障礙,並且視情況在病患出院之後安排持續門診追蹤,使用溫和的精神舒緩藥物,搭配復健和運動來讓症狀更快復原。

異地就醫忘帶健保卡怎麼辦? 「虛擬健保卡」方便不延遲

家住在台北的李小姐,全家到台南旅行遊玩,晚上身體突然出現惡心及腹瀉的症狀,趕緊到投宿飯店附近診所就醫,掛號時卻發現自己的健保卡並沒有隨身攜帶。原本以為需要先付押金或自費就醫,經過診所人員告知,該診所有參加健保署虛擬健保卡的試辦計畫,在診所人員的協助下,李小姐順利使用已註冊的虛擬健保卡完成就醫,不用擔心北返後還要回台南申請退還押金或自墊醫療費用核退。

虛擬健保卡 三大場域可使用

健保署南區業務組林純美組長表示,健保署110年度推動虛擬健保卡的試辦計畫,包含「遠距醫療」、「居家醫療」及「擴大視訊診療門診」三大場域。如果醫療院所已參與虛擬健保卡試辦計畫且完成上線,亦可受理虛擬健保卡臨櫃看診服務,民眾可下載「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和「健康存摺APP」,以「虛擬健保卡QR Code」進行掛號、看診及領藥等就醫流程。

林純美組長提醒,使用虛擬健保卡就醫時,請先查看已上線的院所名單,並以電話確認該院所可使用虛擬健保卡就醫。

授權綁定手機 群組家人齊用

健保署指出,年長者及沒有手機的被保險人,可先將健保卡註冊後綁定家人的手機,再申請虛擬健保卡。若多人照顧長者亦可透過授權使用機制,授權給在異地的其他家屬或陪病者,協助就醫時出示虛擬健保卡;減少多名照顧者間傳遞健保卡的困擾,也能保留完整的使用紀錄,安全又便利。

失能人口持續增加 長照2.0提供多元化服務

隨著長照失能人口持續增加,為鼓勵服務單位依民眾需求適時提供服務,長照十年計畫擴大服務對象及服務項目,並推動長照給付及支付制度;衛生福利部表示,包括居家照顧服務、日間照顧服務、家庭托顧服務、專業服務、輔具及喘息服務等多元長照服務,將給支付制度設計夜間或例假日服務支付金額加計。

長照服務專線1966 為個案量身訂做照顧計畫

根據衛福部110年7月統計,長照2.0給付及支付服務人數已達36.5萬人,住宿式服務機構使用者約9.4萬人,服務涵蓋率近55%。衛福部說明,除了設置單一長照服務專線1966,幫助有長照需求的民眾申請及諮詢長照服務,地方政府一旦收到申請後,就會派照顧管理專員到家進行評估,核定失能等級及給付額度,並由社區整合型服務中心(A單位)個案管理員與案家討論,為個案量身訂做照顧計畫及安排特約服務單位提供長照服務。

為協助長照需要者 日間照顧服務資源持續擴大 

衛福部解釋,為協助長照需要者及家庭的多元照顧需求,日間照顧服務資源也持續布建,將於社區中以專業團隊共同照顧,提供長照服務對象生活照顧及相關服務,包括照顧組合給付項目也有社區式晚餐給付,至於各日間照顧服務開放時間,則由各服務提供單位視服務量能、長照需要者等實務狀況決定。

多元宣導鼓勵民眾善用資源 長照2.0服務滿意度達九成 

根據109年長照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長照2.0整體服務滿意度達92%,對於設置1966長照服務專線及長期照顧管理中心服務滿意度達96.3%。衛福部強調,透過1966長照專線以及多元宣導管道,可望提升民眾對於長照服務的了解,鼓勵民眾善用多元使用社區式服務,使用長照2.0照顧資源以減輕家庭照顧者負荷,也能同時增進使用者社會參與。

國內首創智能肌力訓練場域 助患者找回關節好「膝」力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人對上醫院卻步,然而,有些關節損傷病人不得不就醫。對此,高醫附設中和念醫院骨科團隊、經濟部工業局及財團法人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在高醫舉行「醫療器材產業技術輔導與推廣計畫」之「臨床場域建置」揭牌典禮,這是國內首創為骨科手術患者之智能肌力訓練,而建置的臨床場域。

智慧醫療器材 完善專業診療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副院長林志隆表示,智慧醫療一直是臺灣努力發展的趨勢,而醫療及科技業跨領域應用是智慧醫療發展的重要歷程,透過醫療專業及科技資訊運算的結合,提供快速、系統化數據,有助於病患更有效率的恢復。

智慧復能計畫 首重病人安全

高醫骨科部主任黃炫迪醫師表示,骨科部開始導入智能關節活動與肌力訓練方案,目標首重在下肢疾患的關節角度訓練與肌力復能,透過機器人感知技術可評估病患肢體關節活動角度與動作能力,主動偵測病患肢體力量,並輔以機器協助引導反饋式供力,病患可透過平板APP軟體及時了解自己的狀態,也可以輕鬆地學習肌力與關節復能。

生理徵象自動偵測儀 隨時掌握病患醫療資訊

小兒暨脊椎骨科周世祥主任表示,透過使用的全無線化生理徵象自動偵測儀與抗菌式敷料,可保護手術病患的安全與傷口照護,讓病患在執行復能計劃時,能同時享有更高規格的照護,降低治療風險;同時,透過疾病別及相關數據統計所建立的完整資料庫,可減少臨床重複作業,減少醫護的負擔,提升醫療品質。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