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新冠肺炎報導】增2例境外移入 分自緬甸、印尼入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公布國內新增2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確定病例,為30多歲本國籍男性(案605)及50多歲本國籍男性(案606),分別自緬甸、印尼入境。

增2例境外移入 分自緬甸、印尼入境

指揮中心表示,案605今(2020)年3月至緬甸工作,9月6日起陸續出現嗜睡、發燒、嗅味覺喪失等症狀,於當地就醫確診武漢肺炎,隔離期間未再採檢,因症狀緩解於9月下旬解除隔離。個案11月8日返國入境時,因主動告知曾於緬甸確診,且曾在當地接觸我國案501及案505,故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採檢,同日個案於檢疫所等待檢驗結果時,出現喉嚨癢及輕微咳嗽症狀,後續因機場採檢結果為陰性,轉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個案11月13日咳嗽症狀加劇,主動回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Ct值33)。個案同班機前後二排座位旅客共4人,3人列居家隔離、1人未入境;機組員共5人,因有適當防護,列自主健康管理。 指揮中心表示,案606因工作於今年9月前往印尼,11月9日起陸續出現咳嗽、味覺異常、呼吸不順、發燒、腹瀉及肌肉痠痛等症狀,僅自行服藥未就醫;個案11月15日入境時持有登機前3日內血清抗體檢驗陰性報告,因主動告知曾有症狀,且曾接觸確診個案,於機場進行採檢,並於今日確診。個案同班機前後二排座位旅客共1人,未入境;機組員共21人,因有適當防護,列自主健康管理。

台灣累計605例確診 513例境外移入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6,080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4,528例排除),其中605例確診,分別為513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另1例(案530)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539人解除隔離、59人住院隔離中。

肺癌篩檢共識出爐 醫籲高危族群定期LDCT篩檢

肺癌篩檢共識出爐!台灣肺癌儼然已成新國病,加上許多患者確診多晚期,針對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LDCT)的適用對象、規範,醫界過去仍持續討論。對此國健署攜手台灣肺癌學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和台灣胸腔外科醫學會,共同編撰「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希望透過手冊使醫療人員於篩檢前後有共同遵循的標準作業程序,使國人享有高品質的肺癌防治服務。

肺癌死亡率長年居冠! 醫:逾六成患者無抽菸習慣!

許多人誤以為吸菸才會得肺癌,不過臺灣大學醫學院教授楊泮池指出,根據研究,吸菸的確會增加肺癌發生風險,台灣吸菸女性得到肺癌風險比不吸菸者高3-4倍,不過根據台灣肺癌患者資料統計,逾6成的肺癌患者沒有抽菸習慣,其中女性更高達9成,可見無吸菸習慣的罹癌患者是現今肺癌防治的最大挑戰。

國健署聯手肺癌學會 推動肺癌篩檢共識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遠離肺癌威脅的護肺4招包括:「戒菸益健康、自我須防護、篩檢慎思量、警訊早就醫」。其中,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是目前唯一具有國際實證可早期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國健署對此攜手肺癌等學會編寫「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手冊。

根據台灣低劑量電腦斷層肺癌篩檢共識宣言,需要篩檢的危險族群,包含:

1.年齡介於50-80歲,抽菸史超過30包年,目前仍在抽菸或戒菸時間尚未超過15年的民眾,證據顯示可以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以篩檢肺癌。尤以60-75歲者,最具成本效益。

2.具有肺癌家族史的民眾,建議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作為肺癌篩檢。

3.有肺病史、氡暴露及特定職業暴露(如石綿)的民眾,可以諮詢醫師考慮進行肺癌篩檢。

4.非吸菸,也無上述風險因子的民眾目前沒有證據支持肺癌篩檢。若擔心有罹患肺癌風險,建議諮詢醫師後,再進行肺癌篩檢。

台灣肺癌學會陳育民理事長提醒,如何在癌症轉移之前就找到早期肺癌病人進行治療,是改善肺癌高死亡率最重要的關鍵,也是肺癌防治的主要目標。為改善肺癌高死率的現況,國健署與肺癌學會聯手共同推廣高危險群應定期進行 LDCT 肺癌篩檢,提早發現肺癌病灶,有利醫師進一步治療,降低肺癌患者死亡率。

醫界共推LDCT處置指引 減少過度診斷,降低死亡率!

近年來,早期肺癌比例提升、晚期肺癌下降,本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肺癌篩檢推動小組召集人台大醫院新竹生醫園區分院余忠仁院長表示,在國人殷殷期盼政府將LDCT納入癌症篩檢的呼聲中,如何界定高風險族群、確認LDCT篩檢的成本效益及其標準作業程序、後續追蹤、處置,成為醫界的當務之急。

余院長說明,此次手冊經過多次與專家討論後編寫出醫療版與民眾版共識手冊,期能成為國家在建立肺癌篩檢政策,和民眾進行 LDCT 肺癌篩檢前後的決策思考之有用的參考依據,能為國人肺癌防治能有所貢獻!

中華民國放射線醫學會理事長暨萬芳醫院影像醫學部主任陳榮邦醫師說,影像醫學部平均每天處理肺部電腦斷層30幾份,每份可能有上百張影像,不過有些患者發現結節後,至另一家醫院可能有不同檢測結果。

陳榮邦醫師說,肺癌篩檢是千頭萬緒的複雜議題,肺癌篩檢在醫界之間應該有共識,民眾與醫界也應有共識,他對國健署推廣肺癌篩檢深感認同,共識對醫師、患者都有很大幫助。

30歲男三高抽菸罹患心衰竭 積極治療「從心」掌握人生

心臟疾病長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前三位,其中心臟衰竭屬於長期死亡率高的疾病,不過心臟衰竭在穩定用藥控制的情況下,患者仍可恢復到正常狀態,過著理想生活。一位年輕爸爸因為罹患三高又有抽菸習慣,三十多歲便被診斷出心臟衰竭,醫師發現他的心臟缺血情況嚴重,性命岌岌可危,妻子帶著兩個幼兒憂心不已。後來他積極配合醫師治療、穩定服藥,現在每年夏天都會帶就讀小學的兒子去游泳、從事許多戶外活動,享受親子相處的寶貴時光。

年輕到老年都可能罹患心衰 小心注意累喘腫

亞洲大學附設醫院心臟科王宇澄主任表示,心臟衰竭在中老年人的盛行率較高,但年輕人也有可能因三高或遺傳性、病毒性的原因罹患心衰竭。由於心臟衰竭五年死亡率高達50%,因此及早治療顯得格外重要,心衰竭常見的症狀包含:疲累、呼吸困難及下肢水腫,若觀察到自己的體力逐漸變差或雙腿傍晚時明顯水腫,應該要盡速到醫院進行檢查,若是心臟衰竭的話更要積極進行治療。王宇澄主任分享,有些患者因延誤就醫,坐著都會喘,就診時都只能坐輪椅或躺在床上,後續住院率也較其他疾病高出許多。

穩定治療心衰竭 心臟健康看得見

心臟衰竭患者容易反覆住院,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甚至可能一年住院高達數個月,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不過現在有非常多的治療選擇,藥物也持續出現新的研究進展,目前新型藥物可有效降低患者再住院率以及死亡率,幫助患者在治療後可以獲得良好的生活品質。王宇澄主任說明,除了累喘腫等症狀之外,收縮型心衰竭患者的心臟在X光檢查片上還會明顯擴大,不過同樣只需穩定用藥治療,患者的心臟也能恢復到正常大小,收縮狀況也提升到正常狀況。

醫護團隊提供專業照護 平日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有鑑於心臟衰竭的死亡率極高,目前健保署針對心衰患者提供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全台各地多家醫院設立專業心衰醫護團隊來照顧患者,團隊成員包含心臟科及復健科醫師、個管師、藥師及營養師等等,期望能滿足患者的照護需求,並降低患者後續再住院的機率。王宇澄主任也特別叮嚀,患者平日應避免抽菸等危險因子,還要每天量血壓、量體重,以詳細追蹤自己的身體狀況,並積極配合醫囑進行穩定的藥物治療,患者仍有機會擁有自己的精彩人生。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提供

上班久坐動腦、不動身易釀痠痛! 辦公室3簡易動作訓練核心肌群

久坐族群因生活型態及不正確的姿勢維持,經常造成疲倦及痠痛,影響生活及工作效率,然而,醫療人員的工作型態,更需要長時間的久坐久站,身心健康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警訊;為此,療養院邀請健身中心邱緯杰總教練與鍾芯怡教練,以「辦公室核心運動」為主題,教導一系列核心肌群強化運動,讓員工在閒暇時間,訓練核心肌群,讓生活更健康活力。

靜態活動太久 肌肉力易流失

久坐生活讓身體活動量趨進靜態,隨著時間及年齡不斷累積,容易造成腰部脂肪堆積以及腰痠背痛,也影響生活。邱緯杰總教練與鍾芯怡教練表示,核心肌肉強壯,除了可改善體態緊實小腹,保護脊椎增加身體力量傳導,更可以增加工作持續度及體能表現。

辦公室核心三運動 改善肩膀僵硬、下背痛

邱緯杰總教練與鍾芯怡教練以「辦公室核心肌群訓練」為主題,訓練深層核心肌群,加強核心肌肉功能性,增加腹部深層肌肉啟動,保持中軸穩定性,改善肩膀僵硬及下背痠痛:

一、「椅子運動」:
雙手握住椅子側邊,腹部出力將雙腳向上抬起,可依照自身狀況調整難度(單腳或雙腳離開地面),過程核心用力,大腿不出力。

二、「V-UP」:
「椅子運動」進階版,雙手握住椅子側邊,腹部出力將雙腳向上抬高至胸口,過程核心用力維持。

三、「Tuck Hold」:
「V-UP」進階版,雙手握住椅子側邊,腹部出力將雙腳向上抬起至伸直,過程核心用力維持。

久坐影響健康 當心慢性病跟著來

療養院職能治療科李慧玲主任表示,久坐族的體態與姿勢都會影響身體機能及生活品質,平時多進行核心運動,除了改善腰圍,也可促進身心腦健康。

草屯療養院藍祚鴻也提醒,靜態生活型態對於現代人身心都有很大的影響,國內外研究也顯示多種慢性病,伴隨著「不動」而來,在後疫情時代,更需要維持適度運動習慣、睡眠充足及保持營養均衡,以預防慢性疾病及增加自我免疫力。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邀請健身中心邱緯杰總教練與鍾芯怡教練;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職能治療科李慧玲主任)

高雄肺阻塞超過11萬人 醫籲一分鐘登階測肺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國人十大死因第七名,每年超過6,000人死亡,但因症狀「咳、痰、喘」與感冒太過相似而被忽略,導致患者真正就醫時,已是中重度肺阻塞。統計顯示,國內仍有40萬人罹患肺阻塞而不自知!

為了讓肺阻塞患者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在全台北中南巡迴舉辦「超越50、邁向80」一分鐘護你肺全民登階挑戰活動,以全台尚未自覺肺阻塞的40萬人為目標,邀請全民共同進行一分鐘登階檢測,踏出40萬階!日前已在完成台北、台中號召近千人完成28萬階,11月14日在高雄舉辦壓軸場。高雄長庚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蘇茂昌鼓勵民眾透過「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檢視自身肺功能,若一分鐘爬不到30階就喘到無法繼續,則可能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建議盡快至胸腔內科進一步檢查。

慢性阻塞性肺病 「咳、痰、喘」三大症狀

在高雄,有超過11萬人受肺阻塞所苦。蘇茂昌醫師表示,肺阻塞又稱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慢性呼吸道的疾病,起因於慢性呼吸道長時間發炎,造成肺部沒有辦法恢復,是不可逆的肺部疾病。肺阻塞常見「咳嗽、濃痰、易喘」三大症狀,因與氣喘、感冒相似而被忽略,往往就醫時已相當嚴重。若長期忽略肺阻塞,更容易合併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癌、骨質疏鬆、新陳代謝病變等共病。

肺阻塞高危險族群 危險因子抽菸佔最大宗

蘇茂昌醫師指出,肺阻塞主要年齡層約為40歲以上,危險因子包含吸菸、二手菸、空氣汙染、肺阻塞家族史、長期暴露廚房油煙、職業粉塵(石綿、矽、煤礦、棉屑、穀物等)、化學物質(硫酸、硝酸、氨氣)、肺部慢性感染(肺結核)等,都是誘發肺阻塞的危險因子。

醫師強調,特別是吸菸已被證實為罹患肺阻塞的高風險因子,若抽菸者長期有濃痰咳出,就可能有呼吸道阻塞,造成空氣減少無法順利進入肺部,提醒吸菸民眾多加留意。

圖片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蘇茂昌醫師強調,40歲以上、有抽菸習慣、接觸二手菸、工業粉塵、空汙等,都有可能導致罹患肺阻塞,要多加注意。

一分鐘計算登階數 篩選肺阻塞危險族群

據統計,國內仍有40萬人,已罹患中重度肺阻塞而不自知!蘇茂昌醫師表示,民眾可透過簡易爬樓梯檢測自身肺功能,如果一分鐘內,爬不到30階(約2樓)就感到氣喘吁吁者,屬於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快至胸腔內科檢查;一分鐘爬30~50階的人,屬中度風險族群,若合併有抽菸、肺阻塞家族病史或是暴露危險環境等,應特別注意;一分鐘爬50階以上者,屬低度風險族群,雖然肺功能還不錯,若有明顯咳嗽、濃痰現象仍建議檢查,鼓勵民眾繼續往超過80階邁進,養成每日一分鐘登階檢測習慣,固定檢視自身肺功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李㼈爬10樓220階 呼籲民眾每日一分鐘登階重視肺部健康

14日活動現場邀請到李㼈擔任活動大使,李㼈分享,自己以前是資深菸友,咳嗽、卡痰都是伴隨自己好多年,常常跑幾步就非常喘,感嘆當時已成為肺阻塞高危險族群而不自知,現在戒菸後才漸漸了解肺部健康的重要性,先前在FB曝光一分鐘登階挑戰影片,戒菸後維持運動習慣的他,在一分鐘內爬出110階的好成績。活動現場李㼈親自率領近382位民眾挑戰一分鐘登階檢測,李㼈一口氣爬上10層樓、220階,現場統計共爬出176,484階驚人成績!他說:「這些都是小Case!我的肺部功能還算OK!」最後攜手全民共同突破40萬階!李㼈感動之餘不忘提醒民眾,回家後繼續帶著身邊家人好友持續進行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最好是養成每日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的好習慣,期許大眾都能更重視肺部健康!

復發濾泡性淋巴瘤治療福音 新標靶藥物納健保

典型的濾泡性淋巴瘤患者常常在治療期間病情復發,或停止治療後淋巴瘤又再度出現。這樣不斷復發,往往導致患者在過程中心力交瘁、治療品質下降。且復發時間越早,死亡風險就越高,原因在於復發後,治療反應率變差,處於緩解的期間會愈來愈短。

初期症狀不明顯 恐是濾泡性淋巴瘤

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內科部周文堅醫師表示,淋巴瘤是源於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又可分為何杰金氏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濾泡B細胞淋巴瘤是歸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一類。初期濾泡性淋巴瘤症狀不明顯,到了中晚期,頸部、腋下、腹部或腹股溝等部位的淋巴結腫大。且大多好發於中老年人,平均年齡約在60至70歲。

臺北榮民總醫院血液科王浩元醫師補充表示,濾泡性淋巴瘤常見徵兆,除了淋巴腫脹之外,約20%的患者也可能出現不明原因發燒、冒冷汗、體重減輕。但由於濾泡性淋巴瘤的病程較為和緩,患者在剛發病時常常沒有很明顯的症狀。然而,一旦淋巴結變大、變多,壓迫到附近的組織而造成不舒服,甚至影響到周邊器官的功能時,就必須開始治療。

新型標靶藥物 為復發性淋巴瘤患者帶來解方

周文堅醫師說明,濾泡性淋巴瘤會因細胞型態、惡性度、臨床分期及患者健康狀況,來決定適當的治療方式,其包含了追蹤觀察、標靶治療、化學治療、高劑量化療合併造血幹細胞移植、放射治療等。然而,其中有2成患者會在治療期間再度復發,或停止治療後淋巴瘤又很快再出現,就屬於預後不佳的高風險族群。

所幸,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王浩元醫師表示,「新型標靶藥物」問世,其主要是針對惡性B細胞中的訊息傳遞鏈,從而抑制腫瘤的生長及存活,適用於曾接受至少兩種系統治療的成人復發性濾泡淋巴瘤,同時有望解決復發後化療或免疫療法效果不彰的瓶頸,有效提升延長患者存活期。

同時,「新型標靶藥物」從今年11月納入健保給付,提供給晚期復發性淋巴瘤治療用藥新選擇,以大幅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消弭患者復發後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使患者可以接受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同時對於醫師而言,也多了一個新武器,能有效治療患者,實為醫病間的一大福音。

醫籲勿輕忽淋巴癌威脅 及早治療及早消滅

周文堅醫師呼籲,淋巴癌並非絕症,如果能早期發現,就可以大大提高治癒的希望。然而,淋巴癌具有一定的復發性,所以患者在治療期間,一定要考慮到復發的問題,並及早採取治療措施,這樣才能打擊疾病。

好消息!3疾病藥品納健保給付 增加病人整體存活期

中央健康保險署於10月15日召開「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以下簡稱藥物共擬會議),通過多項新藥納入健保給付案和給付規定擴增案,包括晚期胃癌、乳癌治療藥品,以及擴增生物製劑藥品使用於復發型或頑固型B細胞前驅細胞之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之兒童病患。

晚期胃癌 擴增二個給付範圍

健保署表示,胃癌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第九位,目前晚期胃癌第一線治療以含鉑化學治療藥品併用fluoropyrimidine藥品組合為主,而現行oxaliplatin用於胃癌之健保給付規範須與口服藥品併用,由於部分晚期胃癌病人因胃腸功能不佳,不適合口服藥品,本次擴增oxaliplatin併用fluoropyrimidine之給付可增加臨床用藥選擇,且擴增組合之藥費較原與口服藥品併用之費用為低,每年約有600人受惠。

此外,由於目前缺乏轉移性胃癌之第三線健保給付用藥,依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含trifluridine/tipiracil成分藥品用於轉移性胃癌之第三線用藥相較於安慰劑,可增加2.1個月存活期,為滿足臨床需求,增加臨床醫師之用藥選擇,同意擴增給付範圍,預計擴增給付後五年內,每年約有128位至202位病患受惠。

乳癌及兒童白血病藥品給付 增加病人整體存活期

藥物共擬會議亦同意乳癌標靶藥物trastuzumab emtansine用於HER2陽性轉移性乳癌病人之第二線治療,相較於現行已給付之治療組合,可增加病人整體存活期,預估納入給付後5年內,每年有317人至543人受惠。

健保署指出,本次會議亦同意抗癌瘤生物製劑含blinatumomab成分藥品擴增給付使用於「復發型或頑固型B細胞前驅細胞之急性淋巴芽細胞白血病」之未滿18歲兒童病患,相較傳統化學治療,該藥品具有較佳的完全緩解率,病患可接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比率較高,整體存活期更長,預計每年將有約11名兒童病患受惠。

中西合併替孩童打造免疫力 避免秋冬季病毒上身

時序進入秋冬,也是各種病毒為患的時機,為關心兒童健康,林口長庚醫院日前結合中西醫,舉辦「打造免疫力,健康FOLLOW ME」活動,提醒家長,「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雖然都是老生常談的基本概念,但最重要的是要徹底落實執行,同時也可利用中藥藥浴來幫助孩童增強抵抗力。

過敏兒抗拒吃藥 中醫藥浴變健康

3歲的淇淇,有過敏體質,上幼兒園後經常感冒、看醫生,但對吃藥極度抗拒,因此每次感冒常咳嗽嘔吐,總搞的人仰馬翻,最後還是無法餵藥。由於爸媽擔心淇淇抵抗力不好,在看了中醫後知道可以藥浴,就讓淇淇嘗試,每星期泡一兩次,幾個月下來,感覺淇淇比較健康,少去看醫生,讓他們不再那麼擔憂了。

林口長庚醫院中醫婦兒科郭順利醫師表示,在小兒外感疾病的治療上,孩童往往容易抗拒服藥,即便醫師已經矯味,讓藥物口感較佳,父母也不一定餵的了藥,而且小兒感冒往往因咳嗽、嘔吐劇烈,導致服藥困難。若遇到這類病患,藥浴依然能發揮作用,這時可利用藥物發汗幫助小兒散熱及恢復,以減輕父母餵藥的辛勞,並提升小兒免疫力與治療疾病。

中藥藥浴 5-6歲以下兒童較適合

郭順利醫師說,中藥藥浴應由醫師視病童狀況進行調整,若為風寒感冒(西醫病毒性感染),建議使用溫性藥物,例如荊芥、防風、藿香等;若為風熱感冒(西醫病毒感冒後併發細菌感染),這類偏熱性症狀,建議使用涼性藥物,例如黃芩、薄荷、魚腥草等。

通常建議,5-6歲以下兒童因為身體不大,可以用藥浴方式,6歲以上較大兒童,則可改以泡腳或局部濕敷的方式。藥浴溫度一般建議37~40度,夏天可偏37度,冬天可稍偏40度,以避免孩童燙傷。若用於治療使用,頻率一天大概1-2次,若為預防性,約一周1次。由於藥浴後皮膚表面微血管擴張,家長要注意室溫應維持26度左右,以免藥浴完受寒,體溫散失過快。

此外,在藥浴或洗澡時,若能配合經絡穴位按摩輔助,如小兒發燒時按摩瀉天河水、推三關,咳嗽時按摩天突、膻中或上背的風門、肺俞穴,對於治療與恢復都有助益。平常也可用荊芥、防風、佩蘭藥浴,預防孩子過敏或感冒,或是透過捏脊法,疏通背後膀胱經,都可增強孩童的免疫力。

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部朱世明副部長表示,「均衡飲食、充足睡眠、規律運動」,是提升免疫力的基本概念,但需徹底落實執行才有用。例如家長不能因為工作忙碌,就忽略了按時與孩童一起用餐的習慣,甚至是用速食來填補正餐,這樣就非常容易導致營養素攝取不充足,衍生營養不良和肥胖等健康問題,進而降低免疫力。現在正是各種病毒為患的時節,例如腸病毒、沙門氏腸炎和病毒性腸胃炎等,家長更不可輕忽。

郭順利醫師提醒家長,小兒感染症狀往往變化迅速,因此孩童生病時應注意其活動力與意識狀況,若有發燒嚴重、熱痙孿、意識不清,應盡速就醫,配合西醫檢查以釐清病因,並早期接受治療。朱世明副部長則強調,讓孩童按時接種流感病毒疫苗、佩戴口罩、減少出入公共場合和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也都是確保兒童健康安全的不二法門。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