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讓準爸媽開心迎接新生命 衛福部「好孕日記」上線

許多準媽媽懷孕期間總會擔心營養不足影響到寶寶,為了讓準爸媽用快樂的心情孕育健康的寶寶,衛生福利部特別製作健康「好孕日記」,整理好孕4階段撇步提供給準爸媽們參考。國民健康署表示,好孕4階段分為備孕期、第1孕期、第2孕期以及第3孕期,從備孕期開始,理想懷孕約為20至35歲,過早或過晚皆會增加母胎健康風險。

學習放鬆心情 為備孕做足準備

在沒有避孕下,12個月以上有正常頻率的性生活,卻沒有成功受孕,應向專業婦產科醫師諮詢。國民健康署指出,準備懷孕的媽咪們也不用過操心,別讓「做人」壓力往心裡去,只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充足睡眠且放鬆心情,自然而然就能迎接新生命到來。

懷孕期間做好體重管理 增重以10至14公斤為宜

國民健康署解釋,順利懷孕後,到了第1孕期,應接受國民健康署補助10次產前檢查,了解孕期各階段的身體狀況、胎兒是否發育良好,第2孕期時,則應特別注意體重管理,不管太輕或太重皆對胎兒及母體不好,建議可參考BMI值調整,增加總重以10至14公斤為宜,到了第3孕期,若出現產前出血、持續或劇烈的頭痛或腹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時,應盡快就醫。

準爸爸扮演適任陪產者 助準媽媽迎接新生命

此外,若37週前若出現產兆或是子宮規則性收縮、腹部悶痛、腹痛、下墜感、便意感等早產徵兆,也應儘速就醫。國民健康署強調,隨著孕期週數增加,準媽媽的身心負擔也越來越明顯,這時家人的陪伴更為重要,尤其準爸爸應以實際行動表達關懷,也應主動參與哺餵嬰兒的產前學習,扮演適任的陪產者,不僅增進夫妻感情,也能為親子關係建立良好基礎。

翻轉三陰性乳癌「3高」困境 免疫療法併用化療助延命

今年40多歲的王小姐,因有家族癌症病史,一直很重視疾病自我檢查,沒想到,2年前乳房篩檢發現異樣,進一步檢查確診為第二期的三陰性乳癌,網路爬文發現這種癌症易復發、易轉移、預後差,讓她一度崩潰,幸好後來在朋友勸導下振作。可惜的是,癌症並沒有放過她,今年3月,生活和家庭的多重壓力,引爆王小姐的乳癌復發,且癌細胞已轉移到頸部淋巴,被醫師宣判最多只剩2年。

所幸王小姐使用免疫治療半年多,恢復狀況良好,免疫治療的長尾效應也讓她充滿期待。王小姐許下心願,等體力恢復得更好時,打算當志工鼓勵其他病友,因為她深知,一句鼓勵的話,對病友來說有多溫暖!

過去20年治療無突破 三陰性乳癌「3高」嚇壞人

彰化基督教醫院長期關注女性健康,呼籲女性朋友重視乳房健康,同時鼓勵三陰性乳癌病友不要放棄追求希望的夢想,積極治療。

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乳房腫瘤中心主任陳達人表示,乳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之首,每年新增約1萬4千名個案,相當於每37分鐘就有一名女性新確診乳癌。其中,荷爾蒙受體ER、PR和HER2基因都呈現陰性的三陰性乳癌,因過往的治療武器匱乏,造成復發率高、轉移率高、死亡率高的「3高現象」,成為治療最棘手的乳癌類型。

文獻顯示,患者首次手術後5年內,復發機率是其他類型乳癌的1.5倍;台灣本土研究也顯示,9成以上三陰性乳癌患者出現癌細胞轉移現象,且以肺部和骨頭轉移尤為常見。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有對應的荷爾蒙療法、標靶治療可使用,三陰性乳癌過去20年來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化療藥物雖一代換過一代,但藥物的快速失效也導致預後較差。

精準免疫治療時代來臨 免疫治療併用化療助延命

然而,拜醫療技術快速進步之賜,近年三陰性乳癌的藥物研發出現重大突破,免疫療法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並且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為這群病友帶來一線曙光。

陳達人醫師表示,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存活期通常不到1年半,但是,在免疫療法併用化療之下,研究發現PD-L1陽性之三陰性乳癌病友,半數的整體存活時間可超過2年,且降低約4成疾病惡化和死亡風險,大幅扭轉三陰性乳癌的治療困境。不過,目前因健保尚未給付,有些患者無法負擔、錯失治療良機,其實三陰性乳癌患者人數相對其他乳癌患者少,適度納入給付應不至於造成健保太大負擔,期盼政府多給三陰性乳癌病友多一點關懷和照顧。

彰化基督教醫院全方位腫瘤中心,集結乳房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整形外科、影像醫學診斷科、核子醫學科、病理科和復健科等多科別醫師,從早期篩檢和診斷、確診後的治療,完整提供專業又親切的醫療服務,獲得國健署頒發的「生命搶救王」和「篩檢效率王」等殊榮,並獲得病友推崇。

【新冠肺炎報導】新增8例境外移入 自菲律賓、印尼及波蘭入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3)日公布國內新增8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確定病例(案591至598),分別自菲律賓(5例)、印尼(2例)及波蘭(1例)入境。

2名船員3名移工 檢疫期滿前採檢確診

指揮中心表示,案591、592、595、596、597為2名男性船員及3名女性移工,其中案595為印尼籍,其餘4人為菲律賓籍,年齡介於20多歲至30多歲,分別於今(2020)年10月28日及29日入境後前往集中檢疫所,檢疫期間均無疑似症狀,並於11月11日及12日進行檢疫期滿前採檢,因檢出陽性於今日確診。由於5人皆無症狀,且未與他人接觸,故不匡列接觸者。

本國籍女性至菲探親返台 症狀輕微採檢確診

指揮中心指出,案593為50多歲本國籍女性,今年7月中旬至菲律賓探親,10月29日返臺,入境時無症狀。個案於集中檢疫所檢疫期間,11月3日上午雖曾回報有輕微鼻塞及流鼻水症狀,但同日下午即回報已改善無症狀,經評估後未安排就醫。個案11月11日進行檢疫期滿前採檢,於今日確診。由於個案發病前2日至住院隔離前均在檢疫所檢疫,未與他人接觸,故無需匡列接觸者。

本國籍男性波蘭就學返台確診 接觸者共36人

指揮中心表示,案594為2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8月中旬前往波蘭就學,11月5日起陸續出現嗅覺異常及喉嚨痛情形,僅自行服藥未在當地就醫。個案11月10日返臺,入境時主動告知有症狀,於機場採檢,並於今日確診。已掌握個案接觸者共36人,其中同班機前後二排座位旅客23人及同行返國同學1人,列居家隔離;防疫計程車司機1人,因有適當防護,列自主健康管理;同班機機組員11人未入境,將透過國際衛生條例國家對口單位(IHR National Focal Point)通知相關國家。

本國籍男性自印尼返台 自述有喉嚨痛症狀

指揮中心指出,案598為30多歲本國籍男性,今年9月上旬至印尼工作,11月11日返臺,入境時主動告知有喉嚨痛症狀,於機場採檢,並於今日確診。目前暫匡列個案接觸者共3人,其中2人為同行返國同事,列居家隔離;1人為防疫計程車司機,因有適當防護,列自主健康管理;同班機接觸者調查中,將進一步匡列並採取相關防疫措施。 指揮中心統計,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05,292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103,758例排除),其中597例確診,分別為505例境外移入,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另1例(案530)移除為空號。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533人解除隔離、57人住院隔離中。

使用塑膠製品吃進塑化劑? 食藥署教你如何挑選

塑膠食品器具容器或包裝產品類型五花八門,使用的材質也很多元,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矽膠等。你也擔心,使用塑膠食品器具容器或包裝盛裝食品,可能會攝入過量的塑化劑嗎?

塑膠材質種類多 使用這些應提高警覺

食藥署說明,各類塑膠材質都有不同的特性,其中PVC及PVDC二類材質的原始特性堅硬,常透過添加塑化劑,調整材質的柔軟性及彈性,以增加此類材質的應用範圍;而PE、PP等本身質地比較柔軟的材質,就不需透過添加塑化劑來調整材質的特性。

由於塑化劑的種類繁多,包括:環氧植物油、檸檬酸酯等,其中鄰苯二甲酸酯類的塑化劑,因被歸類為疑似環境賀爾蒙,可能造成內分泌失調、生殖異常等,使用上要多加留意。

透過查核機制 督促業者產品加註標示

為保障廣大民眾的飲食安全衛生,對於常添加塑化劑的PVC或PVDC材質,衛生福利部也依食安法第26條要求,產品要加註「勿與高油脂且高溫之食品直接接觸」或相同意涵的標示,以利消費者依產品標示資訊正確使用產品。

食藥署強調,並非所有塑膠材質都需要添加塑化劑,且有添加塑化劑的產品也不是絕對有危害,關鍵是產品要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範,加上消費者正確使用,才能保障飲食衛生安全。

塑膠產品有破損、變色 應更換後再使用才安全

當購買塑膠食品器具、食品容器或包裝時,選擇有完整依食安法第26條標示的產品,並依標示資訊正確使用,如果在使用時發現產品已經有破損、變色等老化情形,就要適時更換,用起來比較安全,千萬別因過度節省而因小失大。

吃腦補腦? 錯!大腦最愛食物竟是益生菌

常常聽到老一輩人說「吃腦補腦」,然而情緒低潮、思慮不清晰,這些情緒或思考的腦汁問題,有可能靠吃來改善嗎?陽明大學產學講座教授蔡英傑指出,大腦的確有自己喜歡的食物,研究已經發現特定的益生菌會透過腸道神經叢調節大腦激素的分泌,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與情緒,腸道就如同人體中的第二個大腦,若適度補充特定的益生菌,就有可能吃出好心情或減緩腦部退化!

一根腸子通到腦! 科學證實益生菌可影響腦部行為

蔡英傑教授指出,很多人不知道腸道的神經元數量僅次於大腦,因此腸道系統就像大腦一樣能分泌各種荷爾蒙,並且產生神經傳遞物質,這就是現在常聽到的「菌-腸-腦軸」一條線通到頂的菌叢調控,科學研究發現適量攝取特定種類的益生菌,對精神心理相關的疾病大有助益,並提出了「精神益生菌」概念,也讓「腦病腸治」成為一種新興流行。

PS128精神益生菌 調節壓力反轉壞心情

而不同的菌種對於情緒、學習能力、記憶力等都有著不同的影響,蔡英傑教授從近千種菌株中篩選出PS128精神益生菌,是一種能同時提升並調節腦內多巴胺與血清素的機能型益生菌。多巴胺具有傳遞快樂、興奮情緒的功能;血清素則可減緩易怒、焦慮,PS128精神益生菌的小鼠實驗發現體內傳遞快樂情緒的多巴胺上升約1倍、緩解焦慮的血清素上升約2成;而在壓力測試下,「壓力荷爾蒙」濃度也有降低的跡象,可舒緩憂鬱、焦慮、易怒、疲勞等症狀,對自閉症、妥瑞氏症、憂鬱症與帕金森氏症的緩解都有正面幫助。

圖片

▲陽明大學產學講座教授蔡英傑發現,特定的益生菌會透過腸道神經叢調節大腦激素的分泌,影響大腦的認知功能與情緒

返腦還童,PS23健腦益生菌讓思慮清晰

腸道既然身為第二大腦,除了可以改變情緒,也能幫助思考嗎?蔡英傑教授團隊最新研究發現,PS23健腦益生菌除了能夠提升多巴胺和血清素的分泌,更能增加足夠的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y factor,腦衍生神經滋長因子),幫助神經生長。PS23健腦益生菌能增加BDNF、減少因老化導致的神經退化或腦部衰退,進而提供保護神經、維持神經細胞新生、增強記憶及預防失智等效果,讓思慮清晰,記憶力靈光不燒腦。

秋冬時節的感性與理性,精神與健腦益生菌雙管齊下、抗老又解憂

暴躁上班族:工時長、壓力大,又常日夜顛倒的生活是許多職人的工作日常,也因為壓力或負面情緒而變得急躁、焦慮,間接影響周遭人際關係。

季節憂鬱:秋冬日照不足、季節轉換,導致褪黑激素、多巴胺等分泌失衡、造成生物節律紊亂,使得情緒也跟著大亂。

大量用腦:學生、研究人員,這些需要大量用腦的族群,除了適當休息,更須時時補充維持腦力的「健腦點心」,保護神經、提高專注,減緩腦部退化。

這些問題,透過人體第二大腦與益生菌搭配,就有新解!站在預防醫學的角度,蔡英傑教授提醒大家平常多多察覺情緒的小徵兆,利用益生菌做好日常保健;人人都有機會擁有樂觀正面、思慮清晰的健康人生。如果身心情況嚴重,請立即前往身心科尋求專業協助。

肺阻塞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肺功能 你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嗎?

你是肺阻塞高危險族群嗎?肺阻塞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七名多年,衛福部107年統計,台北市罹患肺阻塞人數超過12萬人,因肺阻塞的「咳、痰、喘」症狀太像感冒容易被忽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動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於北中南號召全民登40萬階,舉辦「超越50、邁向80」一分鐘護你肺全民登階挑戰活動。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部柯信國醫師呼籲,若1分鐘爬不到30階,有「咳、痰、喘」症狀,就要到胸腔內科就醫檢查了。

圖片

▲肺阻塞衛教大使邰智源親自率領現場423位民眾進行一分鐘登階檢測,現場統計共爬出超過13萬階!

全民登階挑戰活動 肺阻塞衛教大使邰智源鼓勵自我檢測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推出「超越50、邁向80」一分鐘護你肺 全民登階挑戰活動,8日於台北三創熱烈展開,由肺阻塞衛教大使邰智源親自率領現場423位民眾進行一分鐘登階檢測,現場統計共爬出超過13萬階!柯信國醫師指出,台北市罹患肺阻塞人數超過12萬人,且平均每25人就有1人罹患肺阻塞,強調肺阻塞不僅會減少患者平均10年的健康年,更有可能惡化其他共病症甚至死亡,越早診斷治療,有助提升生活品質、降低死亡風險。

肺阻塞衛教大使邰智源分享,他從27歲戒菸至今快30年,了解肺部功能的重要性,於臉書發佈影片宣導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全力衝刺完成163階、將近10層樓,表示小菜一碟,更點名重量級的知名youtuber大蛇丸接力挑戰、影片上傳後更引起陳漢典、郭子乾、大蛇丸、艾力克斯、李詠嫻、李㼈、瑞瑪席丹、劉軒、youtuber蔡哥超過30位名人接力響應。

邰智源自曝,擔任衛教大使後,不管到哪裡都會選擇爬樓梯上樓,曾爬過10層樓不喘不腳軟,呼籲民眾都可以養成每日登階自我檢測的習慣,現場率領近423位民眾爬階,勉勵「超越昨天的自己,越爬越多階」!

肺阻塞好發40歲以上 吸菸、電子菸族群要注意

柯信國醫師指出,肺阻塞(COPD)是呼吸道長期發炎、導致無法恢復的呼吸道阻塞,以致氣體無法通暢進出呼吸道的疾病。

由於肺阻塞主要症狀「咳、痰、喘」,與感冒的症狀非常相似,很多人常以為是感冒或是老化而忽略就醫。柯信國醫師強調,當「咳」屬於長期咳嗽,或「痰」色偏白、黃,且相同活動量下,突然開始會「喘」,甚至走平地也會喘,比同齡的人慢,就要小心。

針對肺阻塞的危險因子,柯信國醫師提到,多為致使肺部發炎、損壞的環境因子,包含吸菸、二手菸、電子菸、空氣汙染、家人曾罹患肺阻塞、長期暴露廚房油煙、職業粉塵(石綿、矽、煤礦、棉屑、穀物等)、化學物質(硫酸、硝酸、氨氣)等。

柯信國醫師表示,慢性肺阻塞好發40歲以上,這類年紀的肺阻塞患者,可能惡化其他肺阻塞共病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憂鬱、肺癌等,柯醫師說:「合併心臟疾病會喘的更嚴重,有糖尿病則增加肺炎風險,抽菸更是肺癌高危險族群。」增加治療的難度,提醒民眾日常進行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爬不到30階或有咳、痰、喘徵兆盡快就醫。

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 不到30階要就醫

自我檢測肺阻塞,計時一分鐘,計算爬階梯數:

30階以下:肺阻塞高風險族群!建議盡早至胸腔內科檢查

30-50階:肺阻塞中風險族群,請持續關注「咳、痰、喘」症狀,注意肺功能

50-80階:肺阻塞低風險族群,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準嗎?柯信國醫師解釋,肺功能是評估肺阻塞嚴重度的指標之一,而許多開刀前病人會透過爬樓梯來檢測肺功能,是很簡單的檢測方式。

柯信國醫師鼓勵,養成每日一分鐘登階檢測習慣,及早診斷治療;不過提醒測驗時安全第一,階梯安全、光線好,若是走平地就很喘,比同年齡的人慢,走不到一百公尺,已符合肺阻塞徵兆,建議盡快至胸腔內科檢查。https://youtu.be/TkjIHYrfgoU

衛福部年接7萬筆兒虐通報 早期親職教育介入降風險

108年衛生福利部統計兒少保護通報案有7萬多筆,創歷年最高,今年109年1月到6月已通報將近4萬筆,對於遭受疏忽以及虐待的兒少照護已是克不容緩。有鑑於嚴重兒虐事件發生時,政府的介入常難以挽回兒少的生命或健康,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於107年7月起承接衛生福利部「推動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計畫」,奮力推動早期親職教育的介入。

親職協談服務 親子一同進行心理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張鈺孜醫師談及,今年一位10歲的孩子因為身上多處傷痕,在校學習狀態不佳、情緒問題被轉介到中心,媽媽對於孩子的管教相當無力,無法處理孩子的情緒,只能以體罰來教訓孩子,評估後先安排孩子接受心理治療,並啟動親職協談服務。

但一個月後,媽媽再度因為管教過當半夜趕孩子出門,使得孩子必須被安置保護,為整合家庭現有的服務資源,家防中心召開家庭研商會議將「親職教育時數」併入仍在服務中的「親職協談」內,讓媽媽有充裕的時數可以穩定接受親職指導,心理治療則調整為親子一起進行。

減少兒虐發生 早期親職教育的介入是關鍵

張鈺孜醫師強調,「早期親職教育的介入」目的就是要早期發現風險,早期介入服務,以減少兒虐的發生。個案及家庭的處遇服務無法由一個人或一個單位可以滿足,必須緊密結合警政、社政、衛政、教育、司法等網絡間的團隊合作,以家庭為中心,針對個案及其家庭之不同議題,提供適切的整合服務,才能讓需要協助的孩子和家庭得到完善的幫助。

不僅幫助兒少家庭 深入社區宣導兒少保護重要性

而「推動兒少保護區域醫療整合中心計畫」服務範圍包括臺中、彰化及南投,不僅為兒少及其家庭進行服務,更辦理多次全國教育訓練及個案研討會,藉此精進網絡單位傷勢辨識之知能與敏感度;另外也進入社區和學校宣導兒少保護議題之重要性,提升民眾為保護兒少有所共識及責任,堅守捍衛兒少的第一線崗位。

全台首創認知友善月曆 失智者擔任顧問替自己發聲

為響應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與世衛組織(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畫,對失智者人權的重視,台灣失智症協會成立亞洲第二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邀請輕度失智者擔任失智症政策倡議的顧問,而「珍愛記憶月曆」即為顧問們一同研發出來的智慧結晶。

極輕度或輕度失智者 參與活動助延緩退化

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目前全台超過29萬名失智者,其中四分之三為極輕度或輕度失智者,如果在這個階段能鼓勵失智者參與活動,不僅能延緩退化、更能幫助整個社會聆聽失智者的聲音。

失智者的智慧結晶 全台首創認知友善月曆

今年72歲的輕度失智者白婉芝顧問,過去是小學老師,於4年前確診失智症。她表示參加顧問小組,提升了自己的生活品質,也認識了一群能夠互相討論分享的朋友。而在與顧問們討論時,發現其他顧問也需要一個更合適好用的月曆,便決定彙集顧問們的需求與建議,一同研發出大家共同的智慧結晶「珍愛記憶月曆」。

白婉芝顧問提及,這是目前市面上對失智者、高齡者、逐漸退化的朋友們,甚至是一般大眾,都是最友善的月曆,不僅有比較大的記事空間、字體粗大清楚、不反光、容易閱讀及書寫,更透過季節圖片幫助大家知道對應的月份,並印有維持記憶健康的金句,每天看著看著,能鼓勵自己更積極,創造更豐富精采的生活。

失智者為自己發聲 符合4大條件有機會成為顧問

台灣重視失智者人權才剛起步,過去或許都強調要「為失智者發聲」,現在開始要更多聆聽失智者本人的聲音,來「與失智者一同發聲」。湯麗玉秘書長強調,目前台灣失智症協會已寄出招募顧問海報給各縣市相關單位,期望更多失智者本人走出來擔任顧問,只要符合下列條件:(1)經醫師確診的輕度失智者(及其家屬);(2)失智者具病識感,了解自己失智症狀;(3)願意且能表達自己心聲;(4)願意發揮專長、貢獻社會,都歡迎來電洽詢。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