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資助科技運用 加強照顧長者

唐偉章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校長)、王䓪鳴博士(香港賽馬會董事局成員)、查逸超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顧問委員會主席)、鄭永平教授(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各位嘉賓、各位講者、各位朋友:

大家好!我很高興今日與大家一同見證座落於香港理工大學的賽馬會智齡匯的開幕禮和座談會。首先,我歡迎來自海外地區的講者,並衷心感謝本地社福界、資訊科技界、醫護界和城市規劃專業的代表就如何運用樂齡科技應對人口老化的挑戰,提升長者生活質素,分享寶貴經驗和建議。

正如世界許多地區一樣,香港正面對人口高齡化的挑戰,香港人的預期壽命持續增長,而長者人口亦急速上升。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方,男士壽命可達81.7歲,女士則是87歲。但20年後,我們估計男士壽命可達87歲,女士就是92.5歲。上一年,香港有3,800名(100歲或以上的)人瑞。估計20年後,這個數目會倍增至41,600人,增幅達十多倍。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推算,香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將會在50年間增加2.2倍,由2016年的116萬上升至2066年的259萬,屆時每三個人便有一個是超過65歲的長者。在人口高齡化加上工作年齡人口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與時並進,以新思維、新角度去處理問題。

香港理工大學一直在這方面努力不懈,透過進行多個範疇的研究,發掘和嘗試不同的方法,以改善長者的生活。理工大學的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在社會福利署支持下,參與行政長官社會資助計劃,並獲得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4,795萬元,推行為期五年的賽馬會智齡匯社區計劃。

賽馬會智齡匯是一個嶄新的跨界別、跨專業協作成果,凝聚不同界別的專家,推廣和研發樂齡科技,包括在教育服務和體驗活動,智齡匯的科技體驗中心,提供讓公眾更加認識為長者而設的創新科技產品。此外,智齡匯又與六個非牟利機構合作,在這些機構的服務單位設立智齡科技示範院舍,提升院舍照顧效能和質素之外,亦有助減輕人手不足的壓力,並掌握長者和照顧者的實際使用情況,以優化產品,進一步研發更適切的科技產品,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

特區政府一直積極推動樂齡、智齡的安老服務。我們將於今年12月推出十億元樂齡及康復創科應用基金,資助安老服務及康復服務單位試用及購置或租借科技產品、設備和工具,以及智能應用程式系統,例如可以準確記錄長者及殘疾人士的活動情況、健康狀況和醫療記錄等資料的系統,以提高照顧長者效能及質素。預計超過1,260間服務單位將會受惠。

在本月初公布的施政報告亦提出多項措施,改善長者生活。我們會在2019至20年度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額外增加1,000張至共7,000張,並增加2,000個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名額,讓更多長者受惠。

​另一方面,政府致力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增加資助安老宿位。除了繼續興建新的合約院舍、推行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和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等措施外,政府會在未來五年透過改善買位計劃增購5,000個甲一級宿位,增加資助安老宿位的供應,提升整體私營安老院的服務質素。

​要持續改善長者的生活,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參與。特區政府繼去年6月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聯合主辦首屆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今年會再下一城,於11月22日至25日舉辦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推廣本地及海外的創新產品及思維,匯聚不同界別的持份者,包括政府、安老服務營運單位、學者、商界以至市民大眾,促進跨界別交流、對話和協作,以持續推動香港樂齡科技的發展,在應對人口老齡化之餘,亦提高長者生活質素。

最後我再次感謝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多年來慷慨支持香港的社福工作,造福廣大市民。我祝願今天的座談會圓滿成功,在座各位有豐富的收獲。多謝大家。

(以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10月27日出席賽馬會智齡匯開幕禮暨座談會致辭全文)

香港內地簽訂中醫藥合作協議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今日與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黨組書記、副局長余艷紅簽署《關於中醫藥領域的合作協議》,促進兩地中醫藥發展。

陳肇始在簽署儀式上表示,局方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7年簽署《關於中醫藥領域的合作協議》,2013年曾更新合作協議版本。近年兩地中醫藥發展均有新進展和機遇,如「一帶一路」和大灣區建設、香港中醫醫院發展等,今天是適當時機更新協議,鞏固雙方在中醫藥領域的經驗,進一步推動香港與內地的中醫藥發展。

根據協議,雙方同意在香港中醫醫院建設、中醫藥國際標準化、「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領域上加強合作。

雙方會拓展中醫醫療服務和中醫藥教育領域的交流,加強在醫療服務模式、專業發展、中西醫協作、醫院管理、院校教育等方面的合作。

雙方也會展開多種形式的中醫藥科研合作,並在中醫醫療服務管理資訊化方面建立溝通和培訓機制。

特區政府響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起的「中醫中藥中國行」全國大型科普宣傳活動,於10月25日至12月31日推行「中醫中藥中國行香港活動」,推廣中醫藥健康文化知識和理念。

採用新技術提升職安健訓練水平

陳海壽主席(職業安全健康局主席)、陳永安副主席(職業安全健康局副主席)、各位同事、各位嘉賓、Mr Konkolewsky(國際社會保障協會總幹事Hans-Horst Konkolewsky)、各位傳媒朋友:

各位好!我十分高興與職安局仝人及各界友好一同慶祝職安局30周年,並見證獲得卓越同行職安健大獎的得獎機構的大日子。

自1996年起,我先後出任多個與勞工福利有關的政府崗位,是負責勞工事務最長的高層政策官員,其間與職安局及勞工界就推動職安健方面合作無間,與職安局同行近22年。

今天,我以另一個身分與大家再次聚首一堂,實在非常高興。我看着職安局長大、成長。我衷心感謝在座有幾位前任主席,當然現任主席的領導也重要。何世柱先生是早期的主席,可以說是開山劈石的創會主席,而黃天祥先生(Conrad)等都幫了很大忙。當然,還有啟明叔(李啟明先生),他亦是一個長時間領導的主席。所以,今日亦可以說是聚舊之餘,也是向這些前任領導致以衷心謝意的機會。過去,我與職安局的關係不只是合作無間,可以說有如夥伴般一起為香港勞工界出力,尤其對他們的工作安全極之重視。

優秀人才一直是香港賴以成功的最重要資產,香港勞動人口在過去30年上升超過四成至近400萬,勞工處多年來一直以多管齊下的策略,透過巡查執法、宣傳推廣、教育培訓,提升整體的職安健表現。在過去30年,香港工業意外數字由59,000多宗下降超過八成,至去年的約11,000多宗;千人意外率亦由58.9下降超過七成至17.2,即由每1,000人開工有58人受傷,大幅下降到每1,000人開工只有17人受傷,情況雖然仍然有改善空間,但成績有目共睹。我以前做勞工處處長時,形容提升職安健的工作好像打仗一樣。我們以前面對的是打一場大仗,現在變為小規模的陣地戰,雖然都有傷亡,但數目已大幅下降。不過,我們亦不能自滿於今天的數字,因為我時常強調:「一宗意外都嫌多」。所以我們不要因為有改善就自滿,要繼續努力。

我時常形容工業意外傷亡最令人沉痛,是全輸的局面,僱主損失勞動力、生產力,商號亦會受損。工人承受的壓力最大,嚴重的話會致命,令家庭受很大影響,可以想像對一個家庭的打擊有多大。即使只是受傷,工人也有一段時間不能復工,任何賠償都不能彌補,所以避免工傷極之重要。

今天的成績得來不易,絶對是各個持份者群策群力的成果,職安局一直以來都是政府的堅實夥伴。自1998年成立以來,職安局不斷因應經濟模式的變化而轉型,逐步深化它的工作;由最初集中數個行業進行以宣傳推廣為主的工作,至今天全方位推動整個社會職安健文化。除宣傳和推廣工作,職安局近年也推出多項先導計劃、資助計劃、認證計劃等,協助大中小企業和不同行業推行職安健。

展望未來,職安局會展開不同範疇的研究工作,開拓推廣職安健的新領域,確保策略永遠與時並進。位於青衣的職安健學院即將成立籌備多時的身歷其境職安健體驗中心,應用嶄新的沉浸式虛擬現實技術,模擬近乎真實的工作場景,令學員在安全的情況下感受「工作意外」,使他們體會到做足安全措施的重要性,相信屆時會將職安健訓練提升至另一個水平。

這裏亦勾起我當時的回憶,因為職安健的「綠卡」(平安卡)是我出任勞工處處長時推出的。如果大家對平安卡有認識的話,「綠卡」是由我在當年推出的。當年推出時反應一般,因為有部分工人認為申請會阻礙他開工,還要交費用,所學習的亦不是那麼實際。初時的反應是有意見的。故此我想:「不若我自己親自去試試上課,看看是否真的這麼沒有用處。」當時,建造業訓練局唐一柱行政總監安排我做插班生,與數位判頭同一班,我在星期六上午去上課,到中午飯時與工友搭訕,問到政府有甚麼可以幫助他們。他們的回答是,只要勞工處不要害我們就可以,無須幫忙。結果在放學前要筆試,僥倖筆試我也全部合格,我20條全答對。課程結束後,我問他們課程有沒有用處,他們都回答有用,有很多與他們原先理解的概念不相同。這證明很多事情經過一個發展過程後會發揮作用的。今日如果你沒有「綠卡」(平安卡),是不能進入地盤。

除本地工作外,職安局亦致力提升在國際上的專業地位,積極加強與海外機構的聯繫及交流經驗,確立及鞏固在地區上的領導角色。職安局的工作近年亦屢獲國際肯定,其中包括於2016年國際安全媒體大賽獲得銀獎;去年,「師傅再出馬」飲食業安全短片於新加坡舉行的世界工作安全與衞生大會的國際職安健影片及多媒體比賽中,在235部作品中脫穎而出,勇奪「影片組別大獎」,為香港增光之餘,亦進一步宣揚香港在職業安全健康上的工作。

職安局能夠持續30年推動職安健並且獲得認同,實在不容易;我亦非常高興今年有機會表揚在職安健方面持續有卓越表現的企業和機構。讓我在此衷心祝賀各得獎機構,期望你們繼續努力,進一步提升香港的職安健表現。另外,我祝願職業安全健康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多謝各位。

(以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10月25職業安全健康局30周年、卓越同行職安健大獎頒獎暨「零傷亡願景」香港啟動禮的致辭全文)

殘疾人士體育訓練計劃接受報名

殘疾人士體育訓練計劃現正接受報名,24項專為肢體傷殘、智障、聽障和視障人士而設訓練課程下月至明年3月舉行,費用全免。

計劃屬試驗性質,訓練項目包括羽毛球、滾球、地板曲棍球、乒乓球、身心伸展運動和徒手健體。參加者可帶同一名照料者出席,協助參與活動。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表示,計劃藉有系統的專業體育訓練,引發殘疾人士對康體活動的興趣,促進身心健康。

查詢可致電2414 5555。

流感季節將至 籲市民接種疫苗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今日到訪西灣河普通科門診診所,了解2018至19年度政府防疫注射計劃首日推行情況。她說,冬季將至,流感季節隨之來臨,呼籲市民接種流感疫苗。

陳肇始表示,由政府資助的多個疫苗注射計劃本月10日陸續展開,今年新增受資助群組包括50至64歲人士,她呼籲該年齡組別人士接種疫苗。

衞生署為學童推出的學校外展疫苗接種先導計劃,由該署或公私營合作的外展隊到學校為學生接種流感疫苗,約有184間學校參加;另一項優化外展接種計劃,由私家醫生到校為學生接種,兩項計劃共有逾250間小學和幼稚園參與。

陳肇始表示,計劃反應良好,展開兩日已為兩間學校學童接種1,000劑疫苗。

她又說,政府就疫苗資助計劃訂購約75萬劑流感疫苗,私家醫生向政府申領資助的疫苗則有近九萬劑,較去年同期增加34,000劑,反映新增資助群組如小童和50至64歲人士對接受疫苗注射有好開始。

免費流感疫苗接種明展開

2018至19年度政府防疫注射計劃明日展開,合資格人士可免費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應對冬季流感季節。

注射計劃分階段推行,領取綜合社會保障援助或持有醫療費用減免證明書的孕婦和六個月至未滿12歲兒童、領取綜緩某年齡組別人士、領取傷殘津貼人士、安老院舍及殘疾人士院舍院友、公營及院舍醫護人員、家禽和養豬業人士等合資格者,明日起可到所屬服務提供者免費接種疫苗。

65歲或以上居於社區的長者,則可由11月5日起,到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診所和衞生署指定長者健康中心接種。

疫苗資助計劃亦已於10月10日展開,合資格年齡組別擴至50歲或以上人士,流感疫苗資助金額提高至每劑210元。

政府今年推出學校外展疫苗接種先導計劃,該計劃昨日展開,衞生署外展隊或公私營合作外展隊到184間小學為學生接種流感疫苗。

此外,合資格人士可通過政府防疫注射計劃和疫苗資助計劃,繼續免費或獲資助接種肺炎球菌疫苗。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