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致力加強街市服務

主席、各位委員:

我今天很高興能夠有機會跟各位議員介紹食物及衞生局在環境衞生、食物安全及漁農發展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來年工作重點。

(一)新措施

環境衞生

政府決心提升香港市容,將多管齊下加強環境衞生和清潔。除了增撥資源,我們會探討利用更多創新科技,並加強公眾教育和執法。

為了提升現時蚊患鼠患指數的預警功能,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已改善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的公布安排,由9月起增加公布兩個階段的分區器指數,讓市民及早掌握蚊患最新情況。我們也正研究如何引入技術,更新蚊患監察系統。

滅鼠工作方面,我們會繼續致力加強全港滅鼠防鼠工作,並進一步加強跨部門協作,在出現鼠患地點採取針對性的滅鼠行動。鑑於食環署的目標小區滅鼠行動取得成效,該署會持續在各區推行有關行動,並提供技術支援予房屋署等其他部門。

跨部門合作對防治蟲鼠工作亦十分重要,防蚊患督導委員會已於今年7月重組升格為防治蟲鼠督導委員會,其督導範圍已擴大,並加強跨部門的合作機制。

食環署亦會繼續採用現代科技改善市政服務,在環境衞生方面試行機械化及自動化清潔,包括引入高速清洗盤、小型機動掃街車、吹葉機及太陽能廢物壓縮箱等。

此外,食環署會為23間位於旅遊景點附近的公廁進行翻新工程,增強通風、除臭及保持整潔。

公眾街市

我們已完成天水圍及東涌公眾街市的選址研究,並建議在天水圍港鐵站對出、面向天耀邨的天福路路段騰出地方興建街市;而東涌市中心的公眾街市則設於東涌港鐵站毗鄰的第六區商業大廈低層,即現時東涌港鐵站和富東邨之間的公共運輸交通交匯處用地。

我們已展開就街市選址和設計的地區諮詢工作,包括今日就東涌市中心新街市諮詢離島區議會,以及在本月底就天水圍新街市諮詢元朗區議會。我們亦會在下月初,向立法會研究公眾街市事宜小組委員會匯報新街市的發展方向。

同時,我們正在將軍澳及古洞北新發展區物色興建公眾街市的地點,希望新街市交通便利,為巿民購買新鮮糧食提供更多選擇。

至於現有街市,除了繼續推行20億元的街市現代化計劃,並以香港仔街市作為第一個項目之外,政府高層亦會全面審視現有街市所在地點的使用情況和發展潛力,以制訂合適的發展計劃,達到地盡其用。

可持續漁業發展

政府繼續致力推動漁業可持續發展。

我們建議設立新的海魚養殖區,以及同時恢復簽發新的海魚養殖牌照,並會在充分諮詢持份者意見及完成法定環境影響評估後,才會落實新養殖區的選址。

另外,2014年成立、為數五億元的漁業持續發展基金,至今已批出十個項目,涉及超過5,000萬元。我們會繼續鼓勵業界利用基金,以提高整個行業的競爭力。

活家禽業

政府一直支持本地禽畜業提升農場內防控禽畜感染疾病的措施,以保障公眾衞生。在考慮禽畜業界的意見後,政府正跟進修訂《公眾衞生(動物及禽鳥)(禽畜飼養的發牌)規例》(第139L章)的工作,以便利養雞場搬遷,改善其生物保安措施,從而加強防控禽流感。

促進動物福利

政府十分重視推廣和保障動物福利。我們正就修訂與動物福利相關法例擬備建議,預計明年初諮詢公眾。在聽取動物福利團體和相關持份者的意見後,我們建議,研究提高針對殘酷對待動物的罰則,以及引入對照顧動物人士施加謹慎照顧動物的責任等。

此外,就有關修訂《道路交通條例》(第374章)下司機遇到涉及傷害貓狗交通意外時須停車的責任方面,我們剛於上月底完成公眾諮詢,並計劃在明年第一季向立法會提交有關修訂建議。

(二)持續推行的措施

殯葬政策

為增加公眾骨灰安置所供應,從今年底至明年,灣仔黃泥涌道、屯門曾咀和北區和合石的骨灰安置所項目將相繼落成,提供總共約205,000個龕位,其中約21,000個龕位預計可於明年初進行編配,紓緩龕位需求。長遠而言,為更持續運用土地資源,我們會就新編配的公眾龕位訂立可續期安排,其收費建議的修訂附屬法例,將於短期内提交立法會審議。

規管私營骨灰安置所方面,私營骨灰安置所發牌委員會正從速處理140多間私營骨灰安置所遞交的超過300份指明文書申請。

推廣綠色殯葬方面,我們樂見綠色殯葬日漸普及。來年,我們會加強推廣綠色殯葬,包括增加紀念花園,設立綠色殯葬中央登記冊,並與社會各界加強合作。

新農業政策

我們將貫徹落實新農業政策。

農業園方面,我們聘請的顧問正進行詳細研究,以籌備第一期工程。政府已審視農業園工程收到的意見,並回覆所有單位/團體。此外,立法會於10月5日舉行聽證會,聽取公眾就農業園第一期發表意見。政府預計於新一年度向立法會提交第一期工程的撥款申請。

為數五億元的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已於2016年底開始接受申請,至今批出約580萬元的資助額。

農業優先區的顧問研究於10月份開始,以物色較大面積的優質農地,並探討適當的政策和措施。由於所需研究的範圍達數千公頃,預計研究需數年完成。

有關漁農業的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

因應去年7月公布的香港抗菌素耐藥性策略及行動計劃,漁護署繼續積極落實一系列工作,包括進行顧問研究,以制訂適用於本地禽畜農場及魚類養殖場抗菌素耐藥性監測計劃。有關研究預計明年第一季完成。另外,農業持續發展基金和漁業持續發展基金亦會繼續資助為食用動物農場提供獸醫服務的先導計劃。

選舉獸醫業界人士出任獸醫管理局成員

為落實有關獸醫註冊的修訂條例,我們正就有關選舉獸醫業界人士出任管理局成員的安排,草擬附屬法例,預計可於明年第一季提交立法會審議,讓管理局適時展開選舉獸醫出任成員的準備工作。

食物安全

我們會繼續做好食物安全的把關工作,包括繼續密切留意國際間就保障食物安全的發展,適時更新本地食安標準和監管安排。《2018年食物攙雜(金屬雜質含量)(修訂)規例》剛於本月經立法會審議通過。我們正檢討《食物內有害物質規例》(香港法例第132AF章),並計劃於2019年就有關加強規管的建議諮詢公眾。同時,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物安全中心會繼續提升對進口食物的數據收集、分析、風險評估及溯源能力。

在接下來的時間,我和同事樂意聆聽各位就各項施政措施的意見,以及解答各位的提問。多謝大家。

(以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10月22立法會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事務委員會介紹施政報告有關食物安全及環境衞生政策措施的發言內容)

大力支持青年創新創業

青年工作是本屆政府的施政重點。「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育人才的工作需要細水長流、持續進行。

繼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做好青年「三業三政」工作,今年施政報告在「與青年同行」專章提出多項措施,以及在其他章節均有提出培育人才的相關政策措施。

由我出任主席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先聚焦三個主要方向,包括協助青年選擇適合他們的學業出路、幫助青年發展事業和向上流動,以及加強與青年人交流的渠道。

政府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預留十億元支持青年發展委員會的工作。今年施政報告將率先撥出其中五億元推出相關的措施。其中,政府加大力度支持青年「雙創」,即創新及創業。

由於租金問題,加上一般青年人的資金有限,缺乏經驗,創業實非易事。我們明白青年的困難,因此會致力推出適切措施,幫助他們發展事業,促進向上流動。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青年共享空間計劃,獲各界積極響應,至今推出超過十萬平方尺的共享空間,受惠青年超過1,000人。參與物業分布五區(觀塘、荔枝角、荃灣、黃竹坑、灣仔),部分交由數碼港、保良局、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工業總會等非政府機構營運,為從事創新科技、創意產業和文化藝術的青年人,提供遠低於市值租金的共用工作空間或創作室。

計劃不但提供硬件配套,亦要求營運機構提供軟件支援,包括多元化和具針對性的創業指導及支援服務。我們將會繼續積極聯絡更多富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業主及非政府機構參與計劃,以創新方式支持青年發展事業,實踐創業夢。

青年是「雙創」的強大新力軍,而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將為青年帶來新的機遇,新的跑道。大灣區11個城市人口接近7,000萬,相當於英國、法國或意大利的人口。經濟規模與南韓及澳洲相若,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其潛質不能忽視。不過,由於不少青年對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創新、創業政策及基地運作和落戶方法一無所知,而市場上亦缺乏相關資訊和服務,要他們到大灣區一闖實談何容易。

有見及此,今年施政報告通過注資青年發展基金,研究推出新計劃,資助香港非政府機構為在香港及大灣區其他城市創業的香港青年提供創業支援及孵化服務,初步以試行計劃方式與香港青年聯會合作。由政府作為促進者及推廣者,而非政府機構扮演引路人和聯繫人的角色,令有意到大灣區創業的青年能夠更容易落戶當地。

為鼓勵青年實踐創業夢,政府會利用2016年成立的青年發展基金轄下創業配對基金,以資金配對的形式與非政府機構合作,為青年人提供資金和創業導師的支援服務,協助他們在本地或內地創業,每個合資格的創業隊伍可獲得的政府資助上限為30萬元。在首輪申請中,基金批出約2,400萬元予九間非政府機構推行青年創業計劃。現時共有100個創業項目,共約190位青年創業者獲基金資助,視乎創業計劃的內容,每個創業隊伍獲基金資助金額由三萬至30萬元不等。我們計劃在2019至20年度向青年發展基金注資三億元推展工作,讓更多非政府機構申請資助,惠及更多青年人。

我們的長遠目標是建構一個可持續發展、支持香港青年雙創的生態系統,為香港青年開拓更多的發展空間及機遇,打造大灣區為世界一流的國際雙創平台。

政府支持青年「雙創」之外,還有第三個「創」,就是創科發展。在創科方面,近年來政府的決心更大及更明顯。

憑着穩固的科技基礎、雄厚的科研實力,加上我們有四所政府資助大學在國際排名100名之內,能夠匯集世界頂尖大學、研究機構和高質素的科研人員。此外,香港擁有「一國兩制」獨特優勢、健全的法治、知識產權保障、完善的國際聯繫、金融中心地位,以及背靠內地龐大市場等有利條件,均有助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人才是發展創科的致勝關鍵,青年正是堅實後盾。政府明白培育人才亦非一時三刻可成。因此,我們要積極做好培育人才的工作。

我們在今年8月開展科技專才培育計劃,以培育及匯聚更多科技人才。計劃包括資助合資格機構及公司聘用博士後專才從事研發工作的博士專才庫,以及資助本地企業人員接受高端科技培訓的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

各界對計劃反應正面,截至10月中,博士專才庫已收到約190宗申請,並已批出超過160宗,涉及資助總額逾7,500萬元。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則分別收到120宗登記公開課程及43宗培訓資助的申請,其中54宗登記公開課程及34宗培訓資助(涉及62名學員)的申請已獲批准。

政府會大力在「三創」投入大量資源,提供青年向上流動的機會,讓他們成為新時代的接班人,在事業發展的新跑道振翅高飛。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10月2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促進兒童發展 建立關愛社會

何毅良主席(苗圃行動董事局主席)、王順華總監(苗圃行動活動總監)、各位苗圃的領導、各位挑戰大使、各位健兒:

大家早晨!今日我非常高興能夠再次被邀請出席「苗圃挑戰12小時」這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活動自2000年舉行至今,累積參加人次超過35,000,籌款總額更超過4,600萬港元,是年度大型山賽之一。對於能夠參與其中,我實在感到與有榮焉。

苗圃行動自1992年成立以來,透過重建學校、學額資助及師資培訓,以實際行動幫助內地貧困山區的兒童,讓他們能重返校園。自去年開始,苗圃更以緬甸為首站,將助學工作從內地擴展到海外地區,緬甸亦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另一方面,我知道苗圃亦有在香港提供學生課後輔導服務及小學生音樂義教計劃。多年來,苗圃分別在內地、香港以及近年擴展至緬甸進行資助,總資助金額已超過六億港元。苗圃對於服務位處不同地域的兒童及青少年的熱誠,實在鼓舞人心。

事實上,政府與苗圃一樣,十分重視兒童發展。本屆政府尤其關心貧窮和兒童問題,青年問題也是我們的重點工作。今年6月,政府成立兒童事務委員會,由我作為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成員包括各相關政策局的局長,和高層同事,還有其他部門,相關界別人士,長期關心香港兒童權益的團體,來自學術、社福、教育界等,是相當有代表性的組織,聚焦處理兒童在成長中面對的問題。委員會是一個常設、以行動為主導,並主動回應訴求的高層次委員會,透過跨政策局及部門、跨專業、跨界別的合作,制定政策、協調和跟進措施的落實,以推動有利兒童的工作,加强保障兒童權益和福祉,讓兒童健康快樂成長。委員會已着手展開工作,計劃聚焦一些與兒童有關的優先事項,包括兒童發展、兒童參與、兒童政策和就兒童事宜進行研究和探討,以建立數據庫等。

另一方面,政府早於2008年成立兒童發展基金,是一個結合社區和家庭、商界和政府,民、商、官三方合作的跨界別協作項目,目的是促進弱勢社群、兒童和青少年較長遠的發展,從而減少跨代貧窮。為確保基金計劃可持續發展,政府今年已向基金額外注資三億元,優先推行更多計劃,幫助家境清貧的學生。多年來政府給予基金合共九億元的撥款,惠及約三萬名香港基層兒童及青少年。

我深信通過民商官互相配合,攜手合作,再加上社會熱心人士的積極參與,例如苗圃行動,定能繼續做好推動有利香港兒童的工作。苗圃行動雖然主要服務內地貧困山區的兒童,但目的亦是促進兒童發展,以建立一個關愛社會,與政府的目標一致。就讓我們共同合作,為兒童的未來努力!

最後,我再次多謝苗圃邀請我出席今天的活動,祝今日這個慈善活動成功,各位健兒超額完成目標。多謝大家!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10月21日在苗圃挑戰12小時慈善越野馬拉松2018起步禮致辭全文)

施政報告顧及安老服務

前言

今年的施政報告長達六萬字。我相信絕大部分人都沒有閱讀整份施政報告,而大部分人都只是透過傳媒報道,知悉較為有爭議的部分。而不少人(包括部分立法會議員)的批評,誤指施政報告中沒有做這樣那樣。其實,只要用少少時間看施政報告相關的部分,便會知道更多。不少評論者亦沒有翻閱另一份施政綱領,它更詳盡列出來年施政各範疇的工作。雖然毛主席曾講過「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香港是言論自由地方,沒有看過施政報告的人仍然照樣可以批評施政報告,只可惜容易以訛傳訛。例如有一些評論指政府在施政報告中缺乏了安老服務,我且在這裏回應一下。

要找近水救近火

香港資助安老院舍宿位不足是不爭的事實,輪候時間在過往近20年都是維持在兩年至三年不等,近年更有明顯的延長跡象。我自去年7月上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後,便不斷強調,就安老宿位不足的問題,我們要「千方百計,寸土必爭」來爭取興建資助安老院。

但我亦只能坦白地告訴大家,我們今天作的努力,直到有額外安老院完成興建,都會是七年,甚至是十多年後的事,無助解決今天宿位不足的問題,這些都是「遠水」。再加上人口高齡化,服務需求不斷增加,我亦預告在未來數年,我們只會是「越追越落後」。「遠水」不能救一個越燒越大的火。但難道我們便要讓輪候宿位的長者坐以待斃?當然不是!

在施政報告中,我們定了一個大膽的目標,即是在未來五年,每年增加1,000個甲一級改善買位計劃宿位。這個目標有幾大膽呢?

改善買位計劃於1998年開展,其間不斷增加買位,至今已20年,我們只有約8,000個甲一級買位。要在五年內增加5,000個,相等於增加約62.5%,而我們一般不會就合資格的私營安老院,買超過一半宿位,否則它們便逐漸變相成資助私營安老院。

要達到這個5,000的目標,及有足夠長者願意選擇入住這些「買位院」,我們便要鼓勵及協助私營安老院提升它們的服務水平,最低限度達到甲一水平,及足夠的服務改善以提升它們的吸引力。當然,除了私營安老院外,我亦希望非政府機構可以利用自付盈虧院舍參與改善買位計劃,提供更多資助宿位予輪候冊上的長者。

雖然我們沒有魔術棒,可以在數年間變多數十間資助安老院,但以平均每間資助安老院約有100個資助宿位計算,增加5,000個買位,相等於增加50間「資助」安老院。

此外,在施政報告中宣布在未來增加5,000個買位,亦是向私人安老院巿場發出一個明確的訊息:只要他們可以改善服務質素到甲一級水平,政府便可以向他們買位,換言之,確保他們在改善服務的投資及所增加的經常性開支,可以有部分能獲得較為穩定的收入回報。

與此同時,社會福利署亦正在檢討安老院及殘疾人士院舍的註冊條例。雖然有關檢討仍未完成,但大家可以肯定的是,法例要求的服務質素基準,只會提升,不會下降,問題只是提升多少。

我們一方面大幅增加買位,另一方面,未來院舍註冊基準可能會提高,政府向私營安老院營運者傳遞的信息簡單來說是:請開始計劃如何提升服務質素。

當然,要為長者照顧者提供支援,最重要的仍是社區及家居照顧服務。可惜,現時的服務不足,平均輪候時間九至11個月不等,與院舍服務同樣出現可能不斷延長的跡象。

由於人力的限制及香港的勞工巿場緊張,故增加家居照顧服務亦只能按部就班。在施政報告中,我們在來年將會增加2,000個改善家居服務的名額,即約等於在一年內增加約28%服務名額。不過在社區照顧服務中,一個樽頸是日間護理中心名額不足。但由於找地方改建或興建需時,亦是要多年後才能完成,同樣地,我們沒有魔術棒在數年內變多數十個日間護理中心,我們便要找一個「近水」的方案。

施政報告指出,我們會嘗試在符合資格的私營及自負盈虧安老院成立長者日間護理單位,以增加日間護理服務的供應。理念上,這些安老院已有相應的支援服務及相關專業人手,只要有空間及增聘部分人手便可以開展全新的日間護理服務。而且,當有社區長者在安老院接受日間護理服務,若他們忽然有夜間暫託服務的需要,同一間安老院及長者本身便更容易承接相關的暫託安排。這種安老院暨日間護理中心的安排,在過往18年已開始在新的資助院舍中實行。現在我們要嘗試的,是在達至甲一水平的私營安老院中實行。

在施政報告中,還有一個重要宣布,政府會推出新一期私人土地作福利用途特別計劃,為參加計劃的非政府機構提供適切協助,利便其規劃或發展過程,使有關機構可就其擁有的土地申請擴建、重建或發展,以提供多元化的津助和自負盈虧設施,特別是增加安老、康復和兒童福利服務名額。

後語

在施政報告中,一般只會列出已獲得經常開支撥款支持的項目,而安老院由於興建需時,有關經常開支要在接近完成前才會獲批,所以來年會開始進行興建的安老院,不會在施政報告中報告。不過,關注社會福利的議員如有出席今年7月9日的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會議,或是有閱讀當天的文件(附件4),便會知道在未來一年,政府會在十個選址開展興建福利設施,當中包括了十間資助安老院及其他社區安老服務單位。這個一年內的開展興建的數目,都可算是一個新高峰。雖然這些都是「遠水」,但或許我們需要改變做法,將上述來年開展但多年後才會完成的項目都放在施政報告中,免得立法會議員「誤會」及批評政府「放軟手腳」。

(以上是勞工及福利局長羅致光10月21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積極探討乳癌普查可行性

霍何綺華女士(香港乳癌基金會主席)、張淑儀醫生(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范徐麗泰(香港乳癌基金會名譽會長)、梁智仁主席(醫院管理局主席)、嫻姐(嘉賓陳婉嫻)、寶珠姐(嘉賓陳寶珠)、家燕姐(嘉賓薛家燕)、廖碧兒小姐、琦琦小姐、各位嘉賓、各位參加者、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多謝香港乳癌基金會(乳癌基金會)邀請我出席今日這個有意義的活動,為各參加者打氣及一齊宣揚關注乳健的訊息。今年參加者是歷來最多,十分令人鼓舞。

這項活動已經連續舉辦了13年,乳癌基金會自2005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推動預防乳癌的工作,服務範疇廣泛,包括提高市民大眾對乳癌的認識和關注、推廣乳房健康、向乳癌患者及病人家屬提供適當支援及經濟援助等。乳癌已經是本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更是女性的第三大癌症殺手,在2015年有3,900宗新症;而在2016年就有702名婦女死於乳癌。因此,預防乳癌的工作尤其重要。

政府一向十分重視癌症防控的工作。早於2001年已成立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由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擔任主席,就有效預防和控制癌症擬訂周全的策略。委員會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亦定期檢視及討論最新的科學證據和本港實際情況,以制定有關癌症預防及篩查的建議和措施。政府推行「以證為本」的防癌教育及工作是提高婦女關注乳癌的不二法門,亦是最符合整體社會利益的方法。

醫學實證指出乳癌跟許多癌症一樣,是可以預防的,例如要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不要飲酒、多做運動、維持健康的體重等等。此外,婦女在生育後餵哺母乳也有助減低患乳癌的風險。

衞生署除了一直致力推廣健康生活模式及餵哺母乳外,也積極提倡婦女關注乳房健康,從而及早察覺有關徵狀和尋求醫生診治。政府更在今年5月宣布推行《邁向2025:香港非傳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動計劃》,因應本地情況訂立九個須在2025年或之前實現的目標,其中包括減少市民因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而早逝的風險達25%。政府會繼續致力透過與社區夥伴合作,進行多方面的健康推廣和教育工作,以期望減輕癌症對本港的負擔。

我理解社會上有訴求要求政府推行全面婦女乳癌篩查。根據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的資料,經分析科學數據,也參考了外國做法,仍然未可以肯定,推行全民乳癌普查對患癌風險一般的婦女是利是弊。

政府聯同醫學界會全速掌握更多研究和所需數據去探討是否適宜在本港為一般風險、無症狀的婦女推行全民乳癌普查。政府已委托香港大學進行詳細研究,就乳癌篩查的做法對不同乳癌風險的婦女是否有效和乳癌風險的群組概況進行深入調查。有關研究將有助政府制定更合適的預防乳癌政策方向。我會要求食物及衞生局加快速度,盡快去做。

今天的「乳健同行」可說是一個一舉兩得的活動,一方面可共襄善舉,另一方面也提高大家對乳癌預防的意識。我鼓勵大家在活動完結後亦要繼續爭取機會多做運動,實踐健康生活。

最後,我再次感謝乳癌基金會過往多年的工作和努力。祝大家身體健康。多謝。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10月21日在「乳健同行2018」起步禮致辭全文)

規管醫療儀器刻不容緩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規管醫療儀器刻不容緩,局方會在接下來的立法年度向立法會提交相關法案。

陳肇始今日出席活動後會見傳媒時說,法案規管兩個範疇, 分別為推出巿場前的註冊,以及推出巿場後的管制。

至於對使用者的管制,陳肇始表示,需要時間繼續商討。該局轄下的委員會早前已訂定部分醫療程序只能由註冊醫生或指定醫護人員進行,局方也會教育公眾,令他們明白有些醫療程序並非任何人都可以提供。

被問及大閘蟹供港情況,陳肇始指,食物環境衞生署已收到200多宗擬在香港售賣大閘蟹的申請,其中80多宗獲批許可證。

她說,附有衞生證明書的大閘蟹進口後仍需檢驗,以保障食物安全和巿民健康。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