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貧窮人口輕微上升

身兼扶貧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去年貧窮人口在政策介入前按年微升至1,376,600人,貧窮率為20.1%,而在恆常現金政策介入後,貧窮人口降至1,008,800人,貧窮率也降至14.7%,維持2016年的水平,反映整體貧窮情況大致平穩,政府的扶貧成效增加。

張建宗今日舉行記者會公布去年香港貧窮情況。他指,整體工資水平按年上升3.8%,導致按住戶人數劃分的貧窮線門檻也隨之上升,加上貧窮線單以住戶收入作為指標,不計算資產和負債,有資產的低收入士或會被界定為貧窮,其計算方法可能高估貧窮情況。

他說,去年推出的部分扶貧措施,效果並未完全彰顯,例如政府去年5月起優化長者生活津貼,放寬資產上限和推出高額長津,令更多長者受惠,但去年的貧窮數據只反映優化長津推行八個月的成效,全年成效有待反映在2018年的貧窮數據。

在2017年,長者生活津貼令91,200名長者脫貧,長者貧窮率下降8.2個百分點,是減低長者貧窮率最有效的恆常現金項目。

張建宗指,貧窮人口輕微上升並不表示政府投放在扶貧工作的資源及其成效減少,相反,政府投放在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持續增加,2018至19年度社會福利的預算經常性開支達798億元。政府會繼續優化措施,其中在職家庭津貼計劃已於今年4月推出,取代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計劃。

新康復計劃方案下月諮詢公眾

康復諮詢委員會下月5日起至明年4月4日就制訂新的《香港康復計劃方案》展開第二階段公眾諮詢。

康復諮詢委員會在香港理工大學顧問團隊協助下完成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收集巿民對新方案涵蓋範疇的意見,逾1,000人次參與有關活動,顧問團隊共接獲70份書面意見。

顧問團隊下月在油麻地、荃灣、將軍澳和灣仔舉行四場公眾諮詢會,並於明年第一季舉行15場研討會,收集持份者對優先探討課題的意見,委員會轄下五個專責小組也會舉辦持份者會議,制訂策略方向和建議。

公眾諮詢會報名方法、研討會安排載於顧問團隊網站;意見或查詢可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至顧問團隊。

機械小星 自閉童學習良伴

自閉症患者外表雖大多與一般兒童無異,但有獨特的學習需要。為協助自閉症兒童改善語言溝通技巧和加強自理能力,香港一所大學研發機械人戲劇教育項目,並獲政府創科生活基金資助逾280萬元,開發20個劇目,冀為900名自閉症學童提供訓練。

戲劇教育

數名患自閉症的小學生獲學校安排,參加由中文大學教育心理學系免費提供的機械人戲劇教育,由機械人擔當演員,通過情境戲劇,教導兒童在不同處境下應有的行為。

機械人在劇中扮演不同角色,例如機械人小星扮演自閉症兒童,會發脾氣或做出不恰當行為;其他機械人則扮演老師或家長,教導表達情緒的適當方法,吸引兒童全神貫注學習。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學校是參與機械人戲劇教育項目的學校之一。校長林家儀表示,機械人表情少、動作重複,容易為自閉症學童接受。

「你看他們望着機械人時,是挺高興的。表情太複雜,有時會令自閉症兒童感到害怕;但機械人沒有太多表情,只有兩隻眼睛的燈光一閃一閃的,嘴巴也不會動,反而讓自閉症兒童心安,注視機械人的時間會長一點,有助他們學習。」

安撫情緒滿

機械人戲劇教育項目由中大教育心理學系副教授蘇詠芝於2015年研發,利用機械人教導自閉症兒童社交和溝通技巧,並通過話劇和模擬情境介入治療,減低兒童不安情緒,提升學習動機。

「小朋友進入房間,看到機械人已甚感興趣。他們會看看機械人的裝扮、顏色,並不會感到有威脅。機械人的指令清晰而重複,即使是問好,也是固定和單一的,可以滿足自閉症兒童的需要。」

團隊也向自閉症患者提供個別的機械人戲劇教育。陶陶是參加者之一,他的媽媽表示,兒子參與計劃後,改善了偏食問題。

「他以前是不吃青瓜的,後來他看到青瓜,跟我說:『媽媽,我記得小星說過,這是有營養的食物,我也想試一試。』我感到很驚喜。」

政府資助 擴展服務

蘇詠芝的團隊早前獲政府創科生活基金資助,由2018年度起三年內,將開發20個機械人戲劇劇目,希望訓練900名患自閉症的學童。

創新及科技局去年5月推出五億元的創科生活基金,鼓勵及資助社會各界運用創新意念及科技,開發令巿民生活更方便、舒適和安全,或照顧特殊社群需要的項目。

基金2017至18年度起運作,為期五年。至今年11月中,創科生活基金秘書處共收到62份合資格申請,其中16份獲批,涉及款項共5,000萬元。

私營醫療機構註冊分階段進行

立法會通過《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草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說,衞生署會成立專責辦公室負責發牌和巡查。根據兩層投訴機制,醫院或診所先行處理市民投訴,再有問題則交私營醫療機構投訴委員會處理。

陳肇始今日出席活動後會見傳媒,指註冊分階段進行,明年先向私家醫院發牌,隨後兩年分別為日間醫療中心和診所註冊。

她說,普通美容程序不屬條例規管範疇,但在日間醫療中心或診所進行高風險程序如有美容成分,仍會受到規管。

接種流感疫苗方面,陳肇始表示今年情況不錯,接種量已達45萬多劑,而到私家醫生接種數目也較去年同期上升六成,顯示市民預防流感意識增加。

她表示,醫管局各聯網也鼓勵醫護人員接種疫苗,多作推廣,成績不俗。

外賣走塑運動鼓勵市民自備餐具

環境保護署、環境運動委員會與香港飲食業聯合總會合作,推行「外賣走塑 餐具先行」宣傳及公眾教育運動,鼓勵市民外賣「走塑、走即棄」,減少使用即棄塑膠餐具。

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今日在啟動典禮上表示,政府十分重視塑膠廢物對環境的影響,鼓勵各界支持自備可重用餐具,減少製造一次性塑膠廢物。

運動首階段以先導計劃形式,在全港大家樂、大快活、美心MX連鎖快餐店推行,為期約兩個月。市民明日起在這些食肆購買外賣時,凡免取一套即棄餐具,即可獲一枚印花,集齊六枚印花可免費換領一套可重用的不銹鋼餐具,或獲贈一杯熱飲。

環保署和環運會將視乎先導計劃的推行情況和運作經驗,把外賣走塑運動延伸至更多餐飲企業,讓「走塑、走即棄」文化植根社區。

黃錦星指,三間大型連鎖快餐店率先參與這次運動,可發揮牽頭作用,鼓勵更多業界加入走塑行列,提升社會大眾的走塑意識,是民商官三方協作的良好示範。

政府也會繼續推行減少即棄塑膠餐具措施,明年1月起,帶頭在服務政府員工的場所,禁止提供膠飲管和發泡膠餐盒,以及在招標簽訂新合約和續約時,要求政府場所的食肆營辦商,避免使用即棄塑膠餐具。

長遠而言,政府會研究管制或禁制即棄塑膠餐具的可行性、範圍和機制。

私營醫療機構法案通過

立法會通過《私營醫療機構條例草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歡迎,認為新規管制度可保障病人安全和消費者權益。

醫院、日間醫療中心、診所和衞生服務機構四類私營醫療機構均受規管,須按照衞生署的安排申領正式牌照。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今日在立法會向傳媒表示,局方和衞生署會隨即展開新規管制度的籌備工作。她估計,須向衞生署申請牌照的私營醫療機構逾2,000間、須向衞生署申請豁免書的小型執業診所約3,000間。衞生署會成立私營醫療機構規管辦事處負責執法。

政府明年首先展開私家醫院的註冊工作,而日間醫療中心和診所的註冊工作則分別於2020年和2021年展開。

《私營醫療機構條例》本月30日刊憲,設過渡安排,當日已投入運作的日間醫療中心或診所,其營辦者日後申請牌照時,只要符合條件,便可獲發暫准牌照繼續經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