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食安中心抽驗進口三文魚

對於有傳媒報道指北京一項調查在切割三文魚的砧板上發現新型冠狀病毒,食物安全中心表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人類會通過食物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為審慎起見,中心已抽取進口三文魚樣本檢測。

因應有關報道,食安中心已即時跟進了解事件,並從進口和批發層面抽取各地三文魚樣本檢測,以作預防。

中心表示,世界衞生組織和各地食物安全風險評估機構均認為,人類不太可能通過食物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但生水產或未煮熟水產屬高風險食物,如未經烹煮或加熱處理不足,可能受細菌或病毒污染而引致食物中毒。

中心指,市民應時刻保持個人、食物和環境衞生,以及徹底煮熟食物,保障食物安全。

食物業員工應時刻保持雙手清潔,經常清潔和消毒物件表面,確保環境衞生,並採取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如患有傳染病、懷疑受感染或出現病徵,他們應停止處理食物,並盡早求醫。

前輩指引 運動員轉型有道

羽毛球名宿陳念慈1990年退役後到美國進修,2006年成為馬會見習騎師學校首位女校長。當年本港全職運動員很少,轉投職場須重新出發,堪稱開荒牛,靠的是自己身上那股韌勁。

「進入馬圈,很多事情都不懂,幸好朋友都很熱心教我。我也把過往經驗整理,再用來教學生。」

善用優勢 永不言敗

在星星伴轉型學長計劃中,陳念慈擔任退役板球員葉詩韻的學長,分享轉型心得。陳念慈認為,運動員普遍刻苦堅毅,為轉型帶來先天優勢。

「當運動員的好處是,只要掌握遊戲規則,就可跟着練習,做的都是自己高興的事情。每天起床,都覺得有很大的挑戰,而挑戰可讓人更有動力,做得更好。」

葉詩韻退役後投身教育事業,現於中學擔任學校體育推廣主任。在她眼中,學長陳念慈處事冷靜,勇往直前,自己獲益良多,包括進修抉擇。

「還記得有一次問她,我應否讀書進修,這對我是個挑戰。她淡淡回我說,你決定要做一件事,自然就能完成。」

拓寬圈子 覓尋志向

香港運動員就業及教育計劃於2018年推出星星伴轉型學長計劃,為期兩年,八名來自不同行業的著名退役運動員應邀擔任學長。

鄭芷婷在香港欖球總會負責青少年球員培訓工作,亦為該計劃學員之一。她曾是全職欖球運動員,喜見生活圈子藉計劃得以拓寬。

「這計劃邀請的都是很具資歷的前運動員,他們當年是運動明星,今日事業有成,深明退役後轉到新行業的心路歷程。對我來說,這是很好的資源,大家藉此認識,彼此交流。」

經計劃安排,李穎詩擔任鄭芷婷的學長。李穎詩是亞運會游泳銀牌得主,退役後在2005年創立體育公關公司,曾負責超過300項國際及本地體育賽事和公關活動。

廣泛接觸 深入了解

作為過來人,李穎詩明白運動員轉投職場時的迷惘,建議他們可廣泛接觸自己感興趣的行業,逐步了解。以公關工作為例,局內局外往往就有不同感受。

「大家覺得公關工作很有趣,看到的是最光鮮一面。投身其中,其實從搬東西到熬夜都要經歷,遇上危機要懂得應對,並迅速處理,跟螢幕前所見未必一樣。」

她認為,有意投身者不妨先行體驗,培養個人所長,再定路向。

新一屆星星伴轉型學長計劃10月展開,多位知名運動員獲邀擔任學長,詳情可瀏覽計劃網站

疫情若穩定 不排除放寬聚集限制

我在3月5月曾透過網誌與大家分享防疫抗疫策略,今日我會談談在新常態下的未來路向。

抗疫五個多月,我們現已經踏入新階段。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學專家都指出2019冠狀病毒病難以在短期內消失,各地政府和市民未來一段時間恐怕都要與病毒共存,未來可能仍會出現本地個案,市民亦要適應如何在新常態下逐步回復社會和經濟等各方面的活動。

在張弛有度 (suppress and lift) 的原則下,政府需要平衡保障公共衞生、經濟影響及社會接受程度等因素,一方面維持部分減少社交接觸的措施,另一方面預留空間恢復社交活動。我們會因應疫情的發展,不時檢討已實施的相關措施,考慮到所有相關因素後重啟部分正常生活和經濟活動。

社交距離措施

法例框架

特區政府在3月27日及3月28日刊憲,分別引入《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香港法例第599F章)及《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群組聚集)規例》(第599G章)法例框架,從而賦權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就一些業務丶處所,以及群組聚集訂下實施期限不超過14天的指示。

鑑於疫情發展和相應的抗疫策略,我們在未來一段時間將繼續需要這法例框架,讓我們能夠有法律基礎來實施不同程度保持社交距離措施,以避免疫情在社區蔓延。我們已於6月2日就第599F章及第599G章下的修訂及指示刊憲,包括:

(一)延長第599F章及第599G章這兩條法例的有效期至8月31日(但在這期間內仍可以有相關的調節);

(二)繼續維持就餐飲處所及表列處所的規定及限制,並按實際情況予以微調。當中,現場表演、跳舞活動、蒸汽浴及桑拿設施等較高風險活動仍然不可進行;

(三)除獲豁免者外,我們繼續禁止於公眾地方進行多於八人的群組聚集。

上述最新指示由6月5日凌晨零時起生效,有效期為14天,直至6月18日。

限制群組聚集的考量

特區政府的所有防疫措施均以公共衞生和保護市民健康為原則,絕無任何政治考慮。早前有評論指限制群組聚集是政治打壓、針對政治集會,我必需再次嚴正指出有關的言論毫無事實根據。我們與其他國家/地區一樣,實施限制群組聚集規則純粹出於防疫抗疫的考慮,透過防止人群聚集,以阻止病毒在社區中傳播。

現時,在第599G章下,基本上所有多於八人的群組聚集都是禁止的,例如街頭演唱 (street busking)、街頭表演、集體運動(打籃球或踢足球等)、在商場舉行的宣傳活動(即俗稱「商場show」)、聯誼聚會(野餐、盆菜宴或燒烤等),未能盡錄。我希望市民能忍耐,我們會因應疫情,不時檢討相關措施。

然而根據《規例》,政府可就特定的群組聚集作出豁免,主要屬日常生活所需或維持社會運作必要的活動。例如宗教團體提出信眾參與宗教活動的需要,在適當防疫條件下,我們放寬了於慣常用作崇拜地點的宗教場所舉行的宗教活動,而不是全面放寬。

至於其他在公眾地方舉行不同類型的群組聚集,我們會因應疫情的發展,不時檢討,採取張弛有度的策略,適當地調節相關的措施。假如疫情持續穩定,我們不排除在許可的情況下,逐步放寬就群組聚集的限制,例如調節群組聚集人數的上限或增加獲豁免的群組聚集。

限制人口流動

現時,《若干到港人士強制檢疫規例》(第599C章) 以及《外國地區到港人士強制檢疫規例》(第599E章),分別規定所有在到港當日之前的14日期間,曾在中國或中國以外的指明地區的人士(豁免人士除外),不分國籍和旅遊文件,必須接受14日的強制檢疫。

因應全球疫情的不穩定情況,我們認為現時有需要繼續限制香港與其他地方之間的人口流動及實施強制檢疫措施,防止輸入個案。但我們已引入機制,在評估相關公共健康風險後可放寬就從個別國家及地區抵港人士的強制檢疫要求。

故此,今次第599C章及第599E章的修訂提供法律基礎,賦權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列明兩類指明地區,而從該等地區抵港的人士 :

  • 若屬從第一類指明地區抵港,有關人士需要接受強制檢疫的安排;或
  • 若屬從第二類指明地區抵港,有關人士則可在符合相關條件下獲免除強制檢疫安排的要求。

現時所有本港以外地區均屬第一類指明地區,然而我們不排除隨着個別地區疫情持續受控並維持低風險,可以考慮將個別地區列為第二類指明地區。

特區政府會因應本地及海外疫情的發展,評估相關國家及地區的最新健康風險,從而釐定它們所屬的指明地區,以及相關抵港人士的強制檢疫安排的要求。

我們希望在可行情況下逐步放寬強制檢疫安排的要求,令香港與有關國家及地區恢復一定程度的人員往來,從而帶動經濟活動。

我們同時把第599C章及第599E章的有效期分別延長至7月7日及9月18日。延長條例有效期並不代表所有強制檢疫措施(包括要求所有人士接受14日強制檢疫)定必會維持不變至條例有效期完結,相反今次修訂提供了法律基礎,容許政府在條例仍然有效時,考慮逐步放寬就從個別國家及地區抵港人士的強制檢疫要求。

粵港澳聯防聯控

我們一直與內地和澳門的衞生部門,在聯防聯控的工作框架下,保持緊密溝通。在此粵港澳聯防聯控的基礎上,現時似乎較有條件有限度地放寬從廣東省或澳門來港的人流,我們首階段會先考慮便利必要來往粵港或港澳的人士。有關措施落實後,我們會盡快公布詳情。

結語---新常態下的日常

在疫情持續下,世界各地專家都指出2019冠狀病毒病難以在短期內消失,在成功研發出有效疫苗或大部分人擁有抗體前,各地政府和市民未來一段時間恐怕要與病毒共存,也可能會不時出現本地確診個案。因此,我們難免需要改變一些生活模式和接受新常態,例如在公共場所要戴口罩、時刻保持手部衞生、避免出席人多的聚會、減少外遊和社交接觸等,並適應如何在這新常態下進行社會及經濟活動。我希望市民會慢慢接受這些新常態下的日常,這不但為保護自己減低受病毒感染機會,同時,亦可以保護身邊摯愛和家人,以及盡好公民責任!

特區政府會持續審視疫情發展,適時檢討相關的防疫抗疫策略和措施,以及作出適當調節,盡一切努力保護市民健康,及恢復市民期待的正常生活。

後記

世界衞生組織將每年6月14日定為「世界捐血者日」 (World Blood Donor Day)。過去一年,本港有超過14萬名熱心市民慷慨捐出超過22萬袋血液,救助病者,令他們重獲新生。捐一次血,可以救三個人,我謹向所有捐血者致敬。

但過去數月,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的血液收集,血庫存量緊張。我呼籲市民積極參與捐血活動,以維持本港的血液穩定供應。輸血服務中心亦已因應疫情,實施嚴格的預防措施,以保障捐血者及血液的安全。

在疫情下,我們要適應生活上的新常態,但同時大家不要忘記將捐血救人的精神在社會一直傳揚開去,請大家踴躍捐血!

是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614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祿泉樓居民需再次接受病毒檢測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昨日和今日經房屋署再次向沙田瀝源邨祿泉樓居民派發深喉唾液樣本瓶,以進行第二次2019冠狀病毒檢測,呼籲居民按指示收集深喉唾液樣本,並於明日至周三內提交,以便盡早進行檢測。

防護中心會強制不交回樣本者進行檢測。此外,中心會安排正在檢疫中心接受檢疫的祿泉樓10和12室單位居民在完成14天檢疫前,接受第二次病毒檢測。

中心並繼續跟進祿泉樓群組個案的流行病學調查和防控工作,昨日連同相關部門和專家到場視察,並於同日確診的患者所住單位及天台排氣管採集環境樣本。所有環境樣本經化驗後證實對病毒呈陰性反應。

截至今日下午4時,本港沒有新增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累計確診個案維持1,109宗。

醫院管理局公布,至今1,067名確診或疑似病人康復出院,留醫者共39人。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物管支援計劃已批核逾九千申請

防疫抗疫基金下的物業管理業界抗疫支援計劃至今已批核約9,300宗申請,涉及資助額約3億1,000萬元,惠及超過36,200幢樓宇及逾77,650名前線物業管理員工。

物管支援計劃資助合資格私人住宅、綜合用途、工業和商業大廈的業主組織或物管公司向前線物管員工發放抗疫辛勞津貼,並為業主組織或物管公司提供抗疫清潔補貼。

計劃至今收到申請約10,900宗,下月15日截止。

祿泉樓再多一人確診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本港新增一宗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33歲男患者居於沙田瀝源邨祿泉樓;至今本港累計確診個案1,109宗。

該患者居於祿泉樓10室單位,與上月31日確診34歲女病人居住的12室單位相鄰。衞生署本月4日採取感染控制措施疏散祿泉樓各樓層的10和12室單位沒有病徵住戶,病人於當日入住檢疫中心,同日出現發燒被送往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測試。

住院期間,病人抽取的鼻咽拭子和咽喉拭子樣本、深喉唾液和糞便樣本對病毒呈陰性反應。病人因持續發燒和患上肺炎昨日接受支氣管鏡檢查,抽取的支氣管分泌樣本對病毒呈陽性反應,他現時情況穩定。

  

患者本月4日起住院,此前主要逗留在家,除同住兩名兄長和母親外,沒有其他密切接觸者。同住三人自本月4日起住在檢疫中心,兩名兄長同日出現發燒被送往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測試,他們的呼吸道樣本對病毒呈陰性反應,兩人已退燒,其母親則沒有出現病徵。三人仍在檢疫中心接受檢疫。

  

根據衞生防護中心初步調查,病人居住的單位與上述女患者的家庭群組相鄰,有機會透過環境因素感染,此個案列為與本地個案有流行病學關連。相關政府部門和專家正跟進祿泉樓10和12室單位的環境因素。

截至下午4時,防護中心在祿泉樓收回1,399個深喉唾液樣本瓶,其中六個因樣本滲漏需要再次提交,其餘已完成病毒檢測。對於仍未交回樣本的祿泉樓居民,中心會繼續跟進情況。

另醫院管理局公布,至今1,061名確診或疑似病人已康復出院,仍然留醫者共44人。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