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防疫守門員

本港1月確診首宗2019冠狀病毒病個案後,加強化驗室監察計劃持續擴展,扎根社區,涵蓋公立醫院和門診、私家醫生、機場抵港旅客、巴士司機等,以期盡早識別患者,減低社區傳播風險。

當局安排收集有關人士的深喉唾液樣本,每日送往位於石硤尾的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化驗。

當日發現首宗初步陽性個案的情景,醫務化驗師伍婉儀仍歷歷在目。「那是臨近下班時間,五點左右,大家都很緊張,一再抽取樣本,反覆化驗。那天正巧是我生日,結果我沒出去吃飯慶祝,只留守工作。」

檢測量增 隨時候命

在疫情高峰期,化驗室既要處理以倍數上升的檢測量,也忙於應付突發事件,例如2月世界夢號郵輪檢疫、6月沙田瀝源邨祿泉樓居民撤離等。

化驗室的最高紀錄是一日內檢測4,000個樣本,20多位病毒分子生物化驗師日以繼夜接力,原本負責化驗細菌、食物安全等範疇的人手也調派增援。

伍婉儀說:「我們每天要完成所有檢測,團隊成員吃飯時間才10多分鐘,吃完又要繼續化驗。」

除檢測交來的深喉唾液樣本外,化驗室也化驗環境樣本。以北角福慧精舍佛堂為例,該佛堂2月出現群組感染個案,衞生署隨即派員到場採集經書、跪毯等樣本,由化驗室檢測。

她說:「環境樣本的病毒數量通常偏低,每個樣本最少要化驗十次,並要連續十次呈陰性才把結果定為陰性。」

核酸檢測 自行研發

公共衞生化驗服務處科學主任鄭國柱表示,核酸檢測是目前檢測2019冠狀病毒的最準確方法。

樣本送抵化驗室後,化驗人員先作前期處理,再抽取核酸,添加試劑,用上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便可藉樣本釋出的螢光信號確定是否對新冠病毒呈陽性反應。 

鄭國柱一手設計PCR檢測所需的引物和探針,技術經香港實驗所認可計劃認可。他表示,此技術可配合化驗室已有儀器和試劑,檢測結果十分準確。 

「即使每毫升標本只有病毒個體200個,我們的PCR都可檢測出來,靈敏度達99至100%。我們並測試特異度,證實不會出現假陽性、假陰性結果。」

截至6月16日,當局共檢測逾30萬個樣本。自上周起,衞生署把監察計劃進一步擴至巴士司機。

抗疫五月 重啟活動

「民以食為天」,何況香港是美食天堂。剛剛過去的父親節是政府接近全面放寬管制食肆社交距離措施後的首個星期日,我們樂見市民一家大小、親朋戚友到酒樓餐廳慶祝,而食肆老闆和員工亦因生意額上升而感到振奮。正如業界代表張宇人議員所說,希望食肆多聘用員工,稍後飲食服務業的失業率可回落到單位數字。

上述的現象正好說明了香港疫情已趨穩定,特區政府的 “Suppress and Lift” 防疫抗疫策略,亦已在公共衞生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進入放寬限制的新階段,各類經濟活動逐步恢復,市民生活亦大致回復正常。但「張弛有度」不等如鬆懈,在有效疫苗未出現和廣泛應用前,我們仍須提高警覺,隨時準備迅速應變。

疫情發展

香港的疫情持續穩定,過去一個月(5月25日至6月24日)共有114宗確診個案,其中102宗是輸入個案,依次是分別由巴基斯坦、菲律賓、印度、孟加拉等國回港的香港居民或他們的緊密接觸者。這些個案都是透過對海外抵港人士作病毒檢測所發現,而由於我們採取 “test and hold” 的措施,即抵港人士須待有了檢測結果才可離開指定地點,病毒進入社區的機會被減到最低。

較令人關注的是12宗屬同一群組的本地感染個案,至今源頭未明。這12宗個案涉及其中首名確診者的家人、同事、住在同一大廈的住客,更在本港首次出現一名救護員懷疑在護送確診者入院時受到感染。由於感染層面較廣泛,我們都大為緊張,衞生防護中心和相關部門人員及專家第一時間前往現場視察、追蹤接觸者、為風險較高人士(與確診者同一屋邨住客、同事等)進行大範圍檢測、加強設施清潔等。及後由於發現有五名確診病人均居住在同一大廈不同樓層的相同單位,為審慎起見,我們疏散了有關單位的24個住戶,安排他們入住檢疫中心。在這個群組中,首位病者在5月31日確診,而最後一位病者於6月 13日確診,之後沒有再出現感染個案,令人舒一口氣。可惜其中兩位被感染的長者住客日前離世,成為本港疫情的第五及六位死亡人士,我謹向他們的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本地個案群組的間歇性出現再次提醒我們,社區仍有隱形患者,政府必須加強病毒檢測,繼續以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方法控制疫情。

抗疫工作

本地疫情大體上維持穩定,我們繼續按上月開始的方向,分階段適度放寬防疫措施。在保持社交距離方面,現時幼稚園高班至中五學生已全部復課,早前須關閉的公共設施及商業處所(包括兩個主題公園),在滿足防疫要求後已可重新開放,而在公眾地方群組聚集的人數上限亦已由8人放寬至50人。對疲弱的經濟和持續上升的失業率,這些放寬可算來得及時,也可滿足市民希望回復社交生活的訴求。

我們按着專家建議擴大病毒檢測,以掌握病毒在社區存在的情況。6月上半月公營部門平均每日進行4,000個檢測,較5月上升超過六成。我們的短期目標是把公營部門的檢測量提高至每日7,000個。隨着稍後推出適用於粵港澳出行的「健康碼」和與特定海外國家建立的「旅遊泡泡」(travel bubble),市民對病毒檢測的需求會大幅增加,衞生署正聯絡私營機構的負責人,協助它們提升檢測能力。

過去一個月政府因應疫情發展落實的主要措施載於下表︰

5月26日

政府宣布四類早前關閉的商業處所,包括卡拉OK場所、夜店或夜總會、浴室和派對房間,在滿足一些預防措施後,可於5月29日起重新營業;香港國際機場6月1日起恢復乘客轉機服務

5月26日

康文署公布6月1日起重開轄下表演場地,音樂事務處各音樂中心亦會全面恢復服務

5月27日

中三至中五學生復課

6月1日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發信提醒所有私家醫生,若發現病人有呼吸道症狀或其他病徵,就算病徵十分輕微,都要安排病人進行病毒測試

6月2日

政府公布考慮到出現新增本地個案,維持就餐飲處所及表列處所的防疫規定及限制,以及繼續禁止在公眾場所多於8人的群組聚集至6月18日。對從內地、澳門和台灣以及從外地入境人士實施的強制檢疫,有關法例有效期延長

6月8日

小四至中二學生復課

6月10日

康文署公布重開更多公眾游泳池、刊憲泳灘以及更多圖書館和博物館,亦放寬羽毛球場、桌球室及乒乓球室隔場/隔枱安排。部分陸上康體設施、婚禮場地開始接受預訂/申請

6月15日

幼稚園高班至小三以及中三至中五年級跨境學生復課,跨境學生獲安排乘搭校巴直接往返管制站及學校

6月16日

政府公布6月19日起放寬部分社交距離措施,為期14天至 7月2日,包括公眾地方群組聚集人數限制由8人放寬至50 人;擴闊群組聚集豁免類別至包括餐飲業務處所,但仍須遵守相關防疫措施和限制;放寬餐飲業務及表列處所有關減少社交接觸的措施:撤銷餐飲業務處所可同坐一桌的人數限制;酒吧/酒館可同坐一桌的人數則由4人增至8人,表列處所內可同時處於每一設施、組、房 間的人數由8人增加至16人;現場表演和跳舞活動亦可在符合相關控制感染措施下恢復

6月17日

康文署公布陸續重開更多康樂文化設施及場地,包括球場、兒童玩樂設施等

6月18日

因應北京市的疫情,政府公布在香港國際機場從北京抵港人士必須提交深喉唾液樣本和在指定地點等候檢測結果,確認陰性結果之後接受14天強制家居檢疫

此外,在過去一個月,政府亦安排了多班專機接載超過900名滯留在印度和尼泊爾的港人回港。

張弛有度

我們已準備好與病毒打持久戰,並將貫徹 “Suppress and Lift” 策略,希望做到張弛有度。我過去曾以「三人拔河」來形容在調整抗疫措施時,須平衡公共衞生、經濟影響和市民接受程度。這是知易行難的事,不是簡單科學計算,而是需要考慮各項因素後作出果斷決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政治考慮不是一個須評估的因素。因此,有人指維持禁止50人以上群組聚集的決定滲入了打壓示威遊行的考慮,是毫無事實根據的指控。事實上,受此限制影響的大型活動種類繁多,包括球賽、露天音樂會,甚至一年一度的龍舟賽事等。

防疫物資

為讓市民打好抗疫這場持久戰,我們早前向每位香港市民免費派發可重用多次的銅芯抗疫口罩,反應理想,在一個月的登記期內合共收到超過144萬宗登記,涵蓋逾393萬人,口罩已經由香港郵政順利送遞到市民手上。政府亦已直接派發「銅芯抗疫口罩」到學校、住宿院舍和社福機構,方便有關市民使用。

此外,我們將由下星期開始,透過香港郵政免費派送一次性口罩至全港每個住宅地址,每戶一包,內附十個一次性口罩。這些口罩是政府在本地口罩生產資助計劃下首批採購的口罩,希望與民共享,同心抗疫。

求香港穩定

經此一「疫」,市民更應珍惜得來不易的穩定疫情,讓我們可以 重振經濟、改善就業。同樣地,香港也經不起亂;暴力破壞、鼓吹「港獨」、私藏爆炸物品及槍械等活動和行為,已明顯危害國家安全。中央今次由國家層面為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立法,是要堵塞法律制度和執行機制的漏洞,讓香港社會早日恢復安寧,國家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這是香港特區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也是包括港人在內的全國人民的共同義務。

(以上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6月25日在網上發表文章

本港新型肺炎個案增兩宗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截至今日下午4時,本港新增兩宗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患者一男一女,年齡55及47歲,潛伏期身處菲律賓;至今本港累計確診個案1,179宗。

防護中心重申,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仍應盡量與他人保持適當社交距離,減少外出,避免聚餐或聚會等社交活動,以減低社區出現群組個案的風險。

鑑於全球各地的疫情仍然非常嚴峻,各地個案數字不斷上升,防護中心強烈呼籲市民避免所有非必要的外遊計劃。

市民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乘搭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擠迫的地方逗留時應佩戴外科口罩,並時刻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

此外,醫院管理局公布,至今1,086名確診或疑似病人康復出院,留醫者共86人。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先導計劃擬有限度放寬粵港人流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粵港兩地政府正考慮推出先導計劃,有限度放寬兩地過境人流,以便利必要來往粵港人士,詳情會盡快公布。

陳肇始今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回答議員李慧琼的提問時指,粵港兩地關係密切,經貿活動頻繁。而現時廣東省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已經相對緩和,特區政府正與廣東省政府在聯防聯控的工作框架下積極磋商放寬過境安排。

陳肇始說,先導計劃首階段可獲豁免檢疫的人士有數目、適用範圍的限制。當局會考慮合適的機制分配限額,例如預約制度。豁免人士也必須在出境前14天不曾離開香港或廣東。

粵港兩地政府會互相認可由合乎標準指定檢測機構所進行的2019冠狀病毒病檢測結果,並透過兩地的健康碼進行互認。特區政府其中一項準備工作是開發香港健康碼系統,將本港參與先導計劃人士的檢測結果上載至該碼。

檢測結果呈陰性的合資格人士離港前,可使用智能手機或流動裝置透過瀏覽器接達電子平台,在網上申請香港健康碼並下載至手機或裝置。

為配合兩地邊境管制人員互認檢測結果,參與先導計劃人士可自行選擇將香港健康碼轉換至廣東的粵康碼系統,作入境廣東的健康申報用途。由廣東到港的合資格人士也可選擇使用粵康碼的轉碼功能,把有效核酸檢測結果直接轉換至填寫入境香港的電子健康申報表平台。

此外,豁免人士必須在特區政府認可的私家醫院、診所或化驗所,進行病毒核酸檢測,而檢測結果必須呈陰性。特區政府正與私營檢測業界積極探討如何在保持檢測水平的大前提下盡量降低成本,從而降低檢測的價格。

陳肇始又說,香港特區政府正與澳門特區政府商討互認病毒檢測結果和豁免跨境人士強制檢疫安排,完成商討工作後會另行公布。

有機西瓜節推介三特色品種

漁農自然護理署舉辦本地有機西瓜節,推介三個特色有機西瓜品種,包括「哈密」、「超甜黑美人168」和「黛安娜」。

日本品種「哈密」呈橢圓形,果皮鮮綠色並帶條纹,果肉呈橙黃色,味道清甜。從澳洲引入的「超甜黑美人168」呈小球形,果皮綠色帶深色條斑,果肉鮮紅多汁。來自台灣的「黛安娜」則呈橢圓形,果皮鮮黃帶斑條,紅肉清甜。

漁護署一直致力推廣優良作物品種,加強本地農業可持續性。為協助農戶擴大銷售網絡,並與市民分享種植成果,漁護署今年繼續邀請本港有機農墟參與西瓜節。

市民可到有機農墟購買本地有機西瓜及其他時令蔬果,也可通過「本地魚菜直送」手機應用程式或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網頁選購。

確診新型肺炎七旬翁離世

一名72歲2019冠狀病毒病男患者今日凌晨在威爾斯親王醫院離世,累計死亡個案增至六宗。

患者本月4日入院接受治療,他當時未有病徵,情況穩定,其後情況轉差,本月10日轉送深切治療部,需洗腎和使用人工心肺機協助呼吸,並需輸注強心藥。

患者治療期間病情持續惡化,至今日凌晨2時19分離世。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