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抗疫督委會今午開會檢視疫情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本港近日再次出現2019冠狀病毒病本地感染個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抗疫督導委員會今日下午召開會議,全面檢視疫情和抗疫措施。

林鄭月娥今日出席行政會議前向傳媒說,本地個案再現,顯示社會仍有病毒傳播風險。由她擔任主席的抗疫督導委員會下午會開會,全面檢視目前疫情,包括是否找到感染源頭、是否適宜再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以及檢疫中心容量和病毒檢測能力是否足夠等。

她表示,位於竹篙灣的檢疫設施預計本月落成啟用,她希望能按早前公布,於本月底停止使用駿洋邨作檢疫中心,讓準租戶入住。

抵港機員船員明起須接受病毒檢測

鑒於最近有獲豁免強制檢疫人士確診感染2019冠狀病毒病,衞生署宣布,明日起強制所有經香港國際機場抵港的飛機機組人員和船員前往位於亞洲國際博覽館的臨時樣本採集中心,提交深喉唾液樣本以進行病毒檢測。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今日在簡報會上表示,疫情急速變化,本地個案增多,形勢嚴峻。他指出,近日確診的九宗個案中有五宗感染源頭未明,患者職業不同,居住和工作的地區也不同,反映社區傳播鏈一直存在。

黃加慶又說,在一名居於安老院舍的長者確診後,防護中心連同社會福利署和醫院管理局隨即派員到院舍視察和評估,發現有不少密切接觸者,已安排他們入住位於薄扶林的香港傷健協會賽馬會傷健營接受檢疫。

公院推出措施應對新一波疫情

因應多宗源頭不明的2019冠狀病毒病本地感染個案,醫院管理局將按張弛有度原則,加強感染控制以應對新一波疫情,包括在急症室再次實施分流措施,並適當調節已恢復服務的進度。

醫管局表示,公立醫院明日起逐步在急症室重新設立分流檢測站,於醫院合適地點設置指定等候區域,讓病徵相對穩定的懷疑個案病人接受病毒測試及等候測試結果,讓急症室把懷疑感染病人與其他病人分隔照顧。

隔離設施方面,醫管局在可行情況下會暫緩部分年度維修保養工程,確保有足夠第一線隔離病房設施接收懷疑感染和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病人。各公立醫院亦重新檢視二線隔離病房的情況,有需要時會調配啟用,以分流病情較穩定和康復中的確診病人。

至於早前逐步恢復的公立醫院非緊急服務,醫管局會密切留意疫情發展和醫院運作情況,適當調節有關服務的進度,以減少醫院範圍的人流。

經點算個人防護裝備,有關存量估計足夠約三個月使用。局方會繼續採購所需防護裝備、藥物和病毒試劑等物資。

鑑於有長者院舍出現感染組群,為減少醫院人流及住院病人感染風險,醫管局周四起暫停在部分非急症醫院實施的特別探訪安排,並繼續在可行情況下作恩恤安排或視像探訪。

醫管局會與衞生防護中心保持緊密聯繫,謹慎監察疫情最新發展,盡力抗疫。

現行群組聚集限制維持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會見傳媒的手語翻譯短片。)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表示,近日出現多宗源頭不明的2019冠狀病毒病本地個案,當局會密切留意疫情發展,並維持對公眾地方舉行群組聚集的現行限制。

陳肇始今日會見傳媒時表示,因應疫情發展,行政長官今日下午召開抗疫督導委員會會議,聽取衞生署和醫院管理局的最新匯報,並作出風險評估,以制訂最新應對措施。

她表示,減少社交距離方面,早前因疫情趨穩定,當局原本認為在張弛有度的策略下,有條件放寬有關抗疫措施,包括香港法例第599G章下對在公眾地方舉行群組聚集的限制。

隨着最近出現源頭不明的本地個案,當局認為有需要繼續觀察情況,現階段會維持群組聚集的人數限制,也會進一步檢視豁免群組聚集的相關條件,包括研究收緊限制宗教活動參與人數的處所容量限制。

陳肇始指出,近日多個本地個案顯示,不佩戴口罩進行活動的風險相當高,當局認為有必要檢視香港法例第599F章規管的餐飲業務及表列處所開放營運的相關條件,包括營運模式和所涉風險,並會研究收緊餐飲、娛樂等場所的人數、容量限制和其他感染控制規定。

她又說,當局會密切留意疫情發展,適時公布最新防疫措施,需要時或會在現行指示有效期本月16日完結前發出新指示。

坪石邨患者同事確診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截至今日下午4時,本港新增17宗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其中一宗為本地個案,男患者與早前確診的食肆員工份屬同事,另16宗則為輸入個案;本港累計確診個案1,285宗。

本地個案男患者30歲,居於大角咀嘉善街福祥樓,在坪石邨一間食肆工作。他最近沒有外遊,7月3日與59歲確診同事會面。

患者過往健康良好,7月4日出現喉嚨痛,昨日前往廣華醫院求診,其呼吸道樣本證實對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冠狀病毒2呈陽性反應;他目前在伊利沙伯醫院接受治療。

新增輸入個案涉及11男5女,年齡3至78歲,潛伏期身處巴基斯坦、印尼和印度。

防護中心重申,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仍應盡量與他人保持適當社交距離,減少外出,避免聚餐或聚會等社交活動,以減低社區出現群組個案的風險。

鑑於全球各地的疫情仍然非常嚴峻,各地個案數字不斷上升,防護中心強烈呼籲市民避免所有非必要的外遊計劃。

市民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乘搭交通工具或在人多擠迫的地方逗留時應佩戴外科口罩,並時刻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

此外,醫院管理局公布,至今1,157名確診或疑似病人康復出院,留醫者共111人。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抗疫最前線

2019冠狀病毒病來勢洶洶,接收首批確診患者的瑪嘉烈醫院傳染病中心沉着部署,醫護人員緊守崗位,內部改建工程也迅速展開,增加隔離設施,加強防控,減低感染風險。

傳染病中心副顧問醫生陳文俊是首批參與治療確診患者的醫護人員,40歲的他在俗稱沙士的非典型肺炎爆發期間尚未入行,但他曾參與防治人類豬型流感和中東呼吸綜合症,處理傳染病經驗豐富,足以與醫療團隊一同對抗疫症。

「我首次協助治療確診患者是在1月25日大年初一,因為日子很特別,所以印象深刻。當時我有點緊張,後來確診個案越來越多,陸續有同事自願加入抗疫,他們來自胸肺科、腸胃科、腎科、老人科等,專長各異,但守護的心卻相同。」

身兼數職 不辭勞苦

醫生定時巡房,進入隔離病房前會穿上全套保護裝備,然後為病人抽血、注射鹽水、做心電圖,碰上用膳時間,還會順便送餐。

配合患者症狀和病情,醫生處方不同藥物,也有病人不藥而癒。一般來說,傳染病中心採用組合式療法,包括處方干擾素、蛋白酶抑制劑、抗病毒藥利巴韋林,小部分病人會試用新藥瑞德西韋。

患者若能康復出院,便是醫護人員最大的安慰。陳文俊說,本港先後出現不同群組感染病例,其中一對夫婦確診入院接受隔離治療,妻子病情惡化,一度在深切治療部留醫。

「當時我每日經過病房都會在門外跟他們打招呼,兩人開心地揮手示意。作為醫療團隊的一員,看到這情景會感到溫暖,若能看到病人由情況危重轉為康復出院,滿足感更大。」

家人支持衷心感激

31歲的區子軒是傳染病科專科護士,在傳染病中心工作六年,抗疫期間主要負責在隔離病房照顧確診患者。他說,起初疫情反覆,自己也不敢回家,但家人默默支持,他深受感動。

「放工回家後,我不會多談公事,因為不希望個人情緒影響家人。媽媽很體貼,只着我每天回家吃飯,而那段時間每餐都加菜,雞腿也留給我吃。我十分感謝家人無聲支持。」

改建設施加強防控

因應疫情,傳染病中心內部改建隔離設施,包括安裝對講機,加強醫護人員之間的溝通,理順防疫流程。

陳文俊介紹說,對講機設於走廊和醫護人員進入病房前的中間房。資深醫護人員可在走廊指導身處中間房的後輩更換個人保護裝備步驟和注意事項,減低感染風險。

防疫 絕不鬆懈

在全港市民攜手努力下,疫情轉趨穩定,但病毒變化莫測,醫護人員希望市民繼續保持警覺,配合政府各項疫情防控工作,注意個人衞生,同心抗疫。

區子軒說:「香港人很自律,他們主動佩戴口罩,又常備酒精搓手液,正因如此,香港疫情才沒有進一步惡化,我感謝他們。」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