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厄瓜多爾德國列高風險地區

鑑於全球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發展和嚴峻程度,政府刊憲將厄瓜多爾和德國列為極高風險地區。本月28日起,登上來港航班當日或之前14日內曾到訪兩國的人士須提供病毒檢測等證明文件。

食物及衞生局表示,全球2019冠狀病毒病新增個案由3月底至5月中的每日七萬至十萬宗,升至本月中每日66萬宗的新高,香港入境防控措施不能鬆懈。

考慮到最新的公共衞生風險評估和疫情發展,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刊憲維持現行條件,並將厄瓜多爾和德國加入指明地區,本月28日生效,直至另行通知。

根據最新指明,到港人士如在登上從香港以外地區到達香港的民航飛機當日,或在該日之前14日內曾在指明地區停留,必須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的報告、在香港酒店預訂房間最少14天等證明文件。

政府早前訂立香港法例第599H章《預防及控制疾病(規管跨境交通工具及到港者)規例》,向從極高風險地區到港人士實施檢測和檢疫條件,減低他們對香港構成的衞生風險。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早前刊憲指明有關措施適用於15個指明地區,即孟加拉、比利時、埃塞俄比亞、法國、印度、印尼、哈薩克斯坦、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俄羅斯、南非、土耳其、英國和美國。

傳播鏈續增 疫情或急速大反彈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正跟進逾20宗2019冠狀病毒病初步確診個案,中心總監黃加慶說,若有關個案最終確診,並多屬源頭不明,將證明社區傳播鏈持續增加,疫情可能急速大反彈,市民須提高警覺。

黃加慶今日在簡報會上表示,初步確診個案大部分屬本地個案,來自全港多區,涉及不同社會層面,疫情發展令人擔心。他呼籲市民盡量避免非必要的外出和聚會,堅守社交距離,注意個人衞生,以防疫情進一步惡化至不可收拾。

此外,由星期日至今日中午,衞生防護中心錄得最少133間小學和一間中學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爆發個案。

黃加慶指,雖然幼稚園和幼兒中心已暫停面授課堂,但院舍和學校爆發上呼吸道感染情況未有停止,且有進一步惡化趨勢。為謹慎起見,防護中心會為出現爆發個案的學校安排派發深喉唾液樣本瓶作2019冠狀病毒檢測,並由昨日起建議有關學校在未獲得檢測結果前停課不少於七日作為預防措施。

他說,如發現子女出現病徵,家長不應安排他們上學,也應減少課餘活動。防護中心不排除有需要時會建議當局加強社交距離措施。

就有學校對停課安排有疑問,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解釋指,早前建議爆發上呼吸道感染個案的學校按受影響班別停課三日,後來由於個案迅速蔓延,昨日起建議往後出現爆發的學校全校停課最少七日,以阻截病毒傳播,並安排相關學生接受檢測。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醫管局增資源應對服務高峰期

醫院管理局預計,今年冬季除了應付服務高峰期,還面對2019冠狀病毒病的挑戰,因此提早分配資源,增加病床和人手,並加強化驗服務,為病人提供合併測試,一次過化驗2019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張子峯今日在記者會上說,流感流行是服務需求大增的因素之一,該局會加強流感預防工作,並鼓勵市民和醫護人員接種流感疫苗。

張子峯指,醫管局早於4月向七個醫院聯網提供逾十億元,用以添置醫療用品和流感疫苗等,為服務高峰期做好準備,而按照2020至21年度計劃,該局會加開416張新病床,並預留資源,按服務需要開設臨時病床。

人手方面,預計 2020至21 年度醫管局將增加 170 名醫生、逾1,100 名護士和 400多名專職醫療人員。張子峯表示,過去數月離職人員減少,而自選兼職招聘計劃的招募情況理想,目前已有170多名醫生和800多位護士登記,也有專職醫療人員參加。

醫管局會繼續聘請全職、兼職、自選兼職和臨時醫護人員,同時實施特別酬金計劃,以鼓勵現職同事參與冬季服務高峰期的工作。

張子峯說,為協助前線醫護人員盡快作出醫療決定,優化服務流程,醫管局會加強化驗服務,為病人提供合併測試,一次過化驗2019冠狀病毒和流感病毒,包括甲型和乙型流感。小童試劑更可驗出17種常見病毒,包括最近在學校爆發的鼻病毒和腸病毒。

多管齊下妥善管理逾800公廁

食物環境衞生署表示,部門以多管齊下策略提升其管理的逾800間公廁設施及服務,並會加強公眾教育及監察督導工作,提升公廁衞生水平。

行政長官在2018年施政綱領宣布為使用率較高或在旅遊熱點的食環署公廁進行翻新工程。就旅遊景點附近的23間公廁,該署年底前會完成22間公廁的有關工程。2019至20年度財政預算案宣布增撥資源讓部門分階段翻新公廁,預計開支超過六億元,涉及約240間公廁,其中91間在首兩個財政年度展開工程,17間已完成工程並啟用。

食環署亦不遺餘力為設有廁所事務員的公廁改善值勤室設施,以灣仔摩頓臺公廁為例,由於廁所空間限制,部門探討在毗鄰地方為廁所事務員提供值勤室。如一切順利,有關工程可望明年上半年竣工。

食環署亦為約200間公廁的值勤室提供枱櫈及儲物設施,並正積極跟進電源插座、通風和照明等設備,約60間公廁值勤室已完成相關工作。此外,該署自去年3月為廁所增設專責徹底潔淨工作小隊的服務,以減輕廁所事務員工作量。

為善用資源和提升公廁服務質素,食環署正開發智能公廁系統雛型,透過實時監察系統收集人流、氣味、濕度和溫度等數據,並設訪客反饋系統收集公廁使用者意見,計劃明年第二季在灣仔修頓中心和尖沙咀東公共運輸交匯處公廁試行。

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方面,該署已採取有效措施,包括加強公廁消毒清潔、分階段增設自動感應式手部消毒機和自動感應式廁盆座板消毒機,並於高使用量公廁試用抗菌塗層技術,在廁格門柄和扶手、坐廁表面和乾手機表面噴灑抗菌塗層。

食環署亦會加強公眾教育,提醒市民使用公廁時應保持公德心,並在部分公廁設置流動宣傳站,宣揚保持廁所衞生及正確使用廁所的信息。該署與建築署合辦設計比賽及工作坊,尋找公廁在服務、設計和管理的創新意念,構建現代化公廁。

政府修例限制旅館群組聚集

因應本港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發展,政府刊憲修訂相關法例,以便稍後推出措施,限制旅館內的群組聚集和加強旅館的防控感染措施,同時加強相關法例的執法效力。

食物及衞生局表示,考慮到第四波疫情隨時出現,政府需防患未然,採取針對性措施減低未有佩戴口罩的聚集活動帶來的感染風險。

該局指,留意到近期市民到旅館包括酒店度假,一般稱為staycation的活動日益增加,相關聚集活動參與者往往未有佩戴口罩,且部分活動參與人數也相當多,加上早前已出現與此類型聚集活動有關的感染群組,其衞生風險不容忽視。

此外,由於現時所有在中國以外地區的一般到港人士必須在酒店進行14天強制檢疫,當局認為有需要加強措施,減低檢疫人士和本地住客間的傳播風險。因此,政府將修改相關法例,針對性地限制旅館的聚集活動和加強旅館內的防控感染措施,並對組織或參與受禁群組聚集者施加法律責任。

政府決定修訂香港法例第599F章《預防及控制疾病(規定及指示)(業務及處所)規例》和第599G章《預防及控制疾病(禁止群組聚集)規例》,將在《旅館業條例》下所指的旅館納入第599F章下的表列處所,並加強這兩條法例的執法效力,包括將第599G章下禁止群組聚集的規定延伸至第599F章下表列處所中的非公眾地方,例如會址內的地方,令處所內的群組聚集只在參與者遵守相關聚集規定和限制時才可獲豁免,否則參與者可被票控。

政府也將相關法例下獲授權人員的執法權力修改成一致,以及容許已盡合理責任確保群組聚集符合要求的表列處所管理人以此作合理辯解。

有關法例修訂本周五生效。政府與旅館業界商討細節後,會另就第599F章下的指示刊憲,就限制旅館內的群組聚集和加強旅館防控感染措施訂出細節和生效日期。

當局指,與現時由旅館勸諭顧客自律的做法比較,是次修例可協助旅館營運者更有效地作防控感染管理。

此外,衞生署已收緊要求,所有於酒店接受強制檢疫人士檢疫期內不得接受探訪。如受檢疫人士需要補充物資或食物,可由親友或酒店職員協助放於房門外,讓受檢疫人士在沒有面對面接觸的情況下拿取。

於酒店接受強制檢疫人士如需照顧者照顧,需先獲衞生署批准,照顧者需同時在酒店內進行檢疫,直至檢疫期完結。任何人違反檢疫令,擅自離開檢疫地點或容許探訪者進入接受檢疫酒店房間均屬刑事罪行,一經定罪,可被判監禁六個月及罰款25,000元。

領館人員檢測及隔離安排收緊

政府明日起收緊獲豁免到港檢疫的外國領館及機構人員檢測及隔離安排。

政府表示,鑑於全球疫情發展,政府按防控風險評估後全面收緊入境防控措施。

外國領館及機構人員過去14天若曾到訪極高風險地區,必須於出發前48小時內在獲當地政府認可的檢測機構接受2019冠狀病毒核酸檢測並取得陰性結果;抵港後須到衞生署臨時樣本採集中心接受病毒檢測,並於該處或指定地點等候檢測結果;除總領事或同等職級駐港代表外,這些人員須於所屬機構安排的地點自我隔離14天。

至於過去14天未曾到訪極高風險地區的外國領館及機構人員,如於出發前48小時內取得陰性檢測結果,抵港後須到臨時樣本採集中心接受檢測方可離去;如於出發前48小時內未在認可機構接受病毒檢測,抵港後須到採集中心接受檢測,並於該處或指定地點等候結果。

所有外國領館及機構人員抵港時均會獲發樣本瓶,並須於來港後第12天自行收集及交回深喉唾液樣本,以再次進行檢測。他們須使用所屬機構提供的點對點交通,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政府表示,當局認為有需要收緊相關豁免安排,以加強防範輸入個案,同時避免相關人員在豁免檢疫期間與本地社區接觸,務求達致精準防控目標。當局會密切監察各地疫情,並檢視包括豁免人士在內所有入境人士的檢疫及病毒檢測安排。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