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天冷運動慎防運動傷害 「完整步驟」一個都不能少

天氣冷颼颼,窩在家裡看劇吃零食,小心只吃不動不僅囤積脂肪,還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並增加大腸癌、高血壓、骨質疏鬆、脂質失調症(lipid disorders)、憂鬱、焦慮的風險。但說了這麼多,天氣冷也不能貿然運動,一不小心可能造成運動傷害,要如何兼顧冬季運動及安全,復健科醫師解釋何謂「完整運動」,從暖身、運動到收操一個步驟都不能少!

冬季為運動傷害高峰期 氣溫低使血管、氣管收縮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祐民指出,冬天運動更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原因是氣溫低會導致下列影響:

(1) 周邊血管收縮,使流經四肢軟組織血流減少,延展能力及活動度因此而下降,導致肌肉、肌腱拉傷,或是關節韌帶扭傷等傷害發生機率上升。

(2) 氣管收縮,運動時更加容易出現易喘、胸悶不適等情形。

(3) 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導致反應較平時慢半拍,運動中不易應變突發狀況。

(4) 進行戶外運動時,出汗或天氣濕冷都可能使皮膚表面潮濕,若再碰上颳風,可能導致體溫下降,進而引發抽筋、疲倦,在高海拔山區甚至可能出現失溫等現象。

何謂完整運動? 做好「暖身─運動─收操」

要降低冬季運動傷害發生,簡祐民醫師表示,運動前暖身相當重要。一般而言,暖身時間需儘量佔整體運動時間的5-10%,可做全身性動態伸展如馬克操或動態轉體、跨步,每次10-20下,再加上輕度活動大概10-15分鐘,讓身體每個大關節都有活動的機會。良好的暖身習慣不僅可以提升心肺耐力、優化活動表現,也能讓關節壓力下降,進而減少運動傷害。

而運動中要注意水及能量補給,當出現胸悶、喘不過氣、頭暈、心跳急速上升、面色蒼白或肢體感覺異常,應立即停止運動並休息,如情況未改善即需儘速就醫尋求專業處理。

運動後的收操以靜態伸展為主,每個肌群伸展10-30秒,並重複三次,以達到最佳伸展效果。簡祐民醫師強調,收操可協助減少運動後的肌肉反射性收縮,避免抽筋且降低疲勞感,同時增加關節柔軟度或身體平衡性,對往後的運動有加分效果。

有慢性病史、心血管疾病族群 首重醫師事前評估

天冷時不管是何種運動,簡祐民醫師指出,事前的評估相當重要,若本身有慢性病史、心血管疾病,或運動時曾出現強烈不適的狀況,都建議先與專科醫師討論,或施作相關檢測後,確實掌握自身身體情況再進行。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https://www.mohw.gov.tw/cp-3159-24035-1.html

過年假期活動多感到倦怠壓力? 關鍵6招調適身心

今年(2022)過年一口氣放了9天連假,放假固然美好,但也有不少人為了過上一段「完美」的假期,迎接新的一年,擬定不少新年計畫,例如規劃一長串購物清單;四處拜年忙到不可開交;安排家庭旅遊;連夜開車返鄉;準備超大量年菜卻好幾天吃不完,甚至還會擔心吃太多變胖等著要還債,本應是一年當中最快樂的時光,反而變成壓力、緊繃,甚至引發很大的倦怠感,失去了休假的意義。在換季或是新的一年,該如何真正放鬆身心?CNN報導提供6種方法,幫助你過上好品質新年。

1.優先處理自己的事情

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兒科研究科學家莎拉‧克拉克表示,有些人認為需要凡事「竭盡全力」才能度過一個愉快的假期,但事實並非如此。「家庭成員間,應該要互相交流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活動』,捨棄那些沒有實質意義的守舊傳統,但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因此必須要好好溝通」。

2.透過烘焙與他人建立聯繫

《酵母文化:從古代到現代麵包師的麵包製作史》一書的作者,麵包師埃里克‧帕蘭特表示,烘焙可以是一種將人們聚集在一起的「療癒活動」。烘焙麵包時需要愛和關懷來製作,還可以讓人們從生活的喧囂中休息一下,重新建立連結。「花時間親手做麵包並與其他人分享,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妙的呢?帕蘭特說。

3.散步

散步是減少焦慮、減輕壓力的好方法,尤其是步行於在大自然中,可以幫助提高能量,有更多的耐力來完成清單上的任務或與親人一起玩樂。新澤西州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運動科學副教授埃文‧馬修斯表示,其實其他形式的運動也一定會有諸多健康益處,但對於那些不習慣運動的人來說,散步是很好的選擇。埃文‧馬修斯補充,「而且很多人接觸新的體育項目時,因為不熟悉、要花時間學習,反讓許多人害怕,容易就此放棄,因此,散步是大多數人都可以簡單達成且能發揮效果的運動。」

4.放下手機

美國心理學會衛生保健高級主管維爾‧賴特說:「每天瀏覽上百個社交媒體文章、影片,是人們在忙碌一天之後,休息的一種方式,但實際上會增加壓力,而要放下是難做到的,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永無止盡的滑手機。一定要懂得為自己界定一個限度,建議一天當中找一個時段把手機放下、關閉鈴聲通知(包括智慧手錶),如果需要其他人來幫助你成功達成放下手機的任務,可以找親友一起把手機放下,接著相約到戶外散散步等。

5.小睡一會兒

假期間充斥許多活動,睡眠時間也會跟著大打折扣,但是睡眠非常重要,一般成年人每晚應該至少睡七個小時,但面臨假期不可避免的行程,或許可以讓自己「小睡片刻」。南加州大學凱克醫學院臨床醫學副教授達斯古普塔表示,小睡片刻能讓您精神煥發,並準備好迎接一天當中的剩餘時間。不過,午睡時間不應超過 20 分鐘,否則會讓身體進入更深的睡眠階段,導致中途醒來時,會出現認知能力和感覺能力下降,比睡覺前更加昏沉疲憊,這種現象也稱之為「睡眠慣性」。

6.打電話給親人

根據《JAMA Psychiatry》發表的研究,當您感到不知所措或是壓力時很容易情緒失控,但是打個簡短的電話給信任的親友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德克薩斯大學人口健康副教授Kahlon表示,只要和所愛的人電話交談10分鐘,孤獨感就會下降。但關鍵是要確保電話另一端是一個善解人意、積極的傾聽者。

另外,您也能成為其他親友的傾聽者,Kahlon表示, 這些簡單但有意義的方式,可以減輕自己、或幫助減輕他人的壓力、負擔。

文章來源: The holidays can be overwhelming. Follow these self-care tips to relieve stress

不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 從內在找到真正的安定

一個人如果現在擁有了很多錢,有錢又有時間,那麼他的確是有很大的機會,可以過他想過的人生,當他可以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時,是否等於他是快樂的?也許是,但也或許不是。我們常以為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問題只要被解決了,我們就會快樂,然而事實上,當問題被解決的同時,過上一陣子舒服舒坦的好日子,過不了多久,那個問題被解決出來的空缺,很快的我們就會再看到另一個問題,然後我們又覺得想要去解決,忍不住跳進去跟問題搏鬥,彷彿問題要被解決,我們才會解脫一樣。

當我們盲目於問題解決的同時,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不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

慾望不會停止 追求美好的背後是焦慮

當我們藉由一個問題解決後,又再跳入另一個問題,以為這些問題只要都解決了,我們就可以得到平靜,或是我們就會開心,當你習慣於這樣的模式後,你將發現帶來的美好效應將越來越短暫,而你的生活將越來越忙碌。就像已經考到98分的學生一樣,用盡所有的努力,可能考到了99分,萬一真的考了100分,那還得擔心下一次能不能維持,得到的自我滿意與成就感的曲線,也許是往下遞減的。

如果我們的焦點跟視野是在外在,那麼跟人比較以及要解決的問題,是永遠也不會結束的。如果我們的焦點跟注意力是往內看,跟我們真正的不安全感相處,當不安全感被看見、被照顧了,就像哭鬧的嬰兒被安撫了,他於是擁有了跟自己的不安相處的能力,當他真正的擁有這能力時,他已經離開了不安全感,進入了安全的狀態。

當一個人是安全的,即便是一個人獨處,也不會覺得害怕或孤單;當一個人是安全的,在兩個人的伴侶關係上,能夠真正的領會幸福的真諦,而不是要靠另一個人來給自己安全感,或是要給別人安全感才覺得自己有價值。可以跟自己內在的穩定同在的人,就能夠體會安全感真的是人生最大的財富,能夠跟自己安在的人,那樣的人可說是最富足的人了。

(文/資深心理治療師簡綾凡)

文章來源:不快樂其實是一種習慣

拒絕做「吼叫父母」 心理師授高EQ教養6大方針

電視劇《三十而已》裡面的女主人翁顧佳,在形容自己為人母的感觸時說道:「我出月子的第一天,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顧佳的兒子)的媽媽。」在成為人母人父的那一瞬間,我們從此不再是一個人,必須承擔另一個新的生命!但即使我們付出了所有的心力,要成為「夠好」的父母卻依舊不容易。靳宇晨臨床心理師表示,那些自我期許下的龐大壓力,反而經常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讓我們失去自己,也在不經意中傷害或烙印了孩子,變成孩子口中「總是大吼大叫的父母」。

父母以打罵、大吼回應 影響孩子發展

事實上,多數孩子無法控管自己憤怒的情緒,他們可能經歷了與我們相同的情緒感受,但受限於表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都還沒有發展完全,他們只能夠選擇。

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來展現情緒,像是哭鬧、尖叫、在地上打滾,甚至攻擊自己或他人。 過程中,父母可能會為了制止孩子的脫序行為,生氣地大叫、嘶吼,或直接出手制止,但對別人「表達」怒氣,只會強化並提升對方的憤怒程度,更可能使得孩子感到受傷、害怕或生氣,以致情緒崩潰,讓場面變得更加無法收拾。 因此,協助孩子正確地處理情緒變成了我們的工作,但要是我們在教養的過程中早已壓力過大、精疲力竭,又該如何給予孩子具有建設性的幫助?國內外許多親子教養專家有感於為人父母在教養上的棘手過程,協助整理了相關理論,幫助我們免於混亂的狀況,做個平和的父母,方能夠協助孩子在情感、才智以及社交能力上獲得健全的發展。 靳宇晨臨床心理師在參考國內外親子教養專家的相關著作下,整理出下列五項自我調整策略,協助父母在教養過程中保持心理健康,同時歸納出一些協助孩子調節、處理情緒的策略,幫助我們在孩子處於負面情緒裡頭時,能夠有效的協助孩子緩解情緒,幫助我們教導出快樂的小孩。

父母自我調整策略

一、覺察自己的情緒,在過程中好好照顧自己,並隨時幫自己充飽電。 二、提醒自己這不是緊急狀況!當注意到自己準備要發怒、大聲起來之時,幫助自己做「暫停、放下、深呼吸」等動作,再回到意識當下,避免受情緒牽制。 三、在準備管教之前,做任何可以冷靜身體戰鬥或逃跑反應的事情(例如:深呼吸、用冷水洗臉,或離開當下環境),避免威脅、訴諸肢體暴力。 四、隨時提醒自己:「你是大人。」你的孩子正在觀察你的每一個行為,學習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情。 五、找方法處理自己的情緒。請記住,你也需要宣洩!當覺察到自己無時無刻都被憤怒所困擾,且已經無法控制那些憤怒時,請尋求諮商協助,以避免在身體或心理上傷害孩子。

三項情緒處理原則

舒緩情緒:我們可以透過情感描述,幫孩子「把情緒說出來」,讓孩子感到被理解,藉此平復下來。(例如:你現在看起來很難過,你好像需要媽媽抱一下!) 一、行為設限:建議可以採用「直述句」的方式,堅定地針對孩子的問題行為予以「設限」(例如:這個東西不是用來丟的) 二、解決問題:建議可以給予孩子一些「替代方案」(例如:現在必須離開,你可以選擇牽媽媽的手走,或你自己走!),或引導孩子去思考「新的處理策略」(例如:這次遊戲失敗了,不過沒關係,我們可以一起來想一想,還有哪一些方法,可以讓我們下一次做得更好!) 參考書籍:《與孩子的情緒對焦》、《愛上當爸媽這件事》、《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等。

文/靳宇晨臨床心理師

文章來源:https://www.pohai.org.tw/health_detail.php?PKey=1210#sidebar_1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