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3C產品早晚用不停! 小心乾眼症找上門

現代人上班看電腦,下班看電視、滑手機,用眼需求大增,小心乾眼症找上門!眼睛乾澀並不代表就是罹患乾眼症,但確實可能是其中一種症狀,三軍總醫院眼科部角膜及屈光專科醫師翁子恆、簡乾証指出,乾眼症是一種眼表多因子的慢性疾病,常見症狀包含乾澀、疲勞、溢淚、眼睛異物感、視力模糊、睫毛四周出現皮屑,甚至眼睛灼熱、刺痛感及紅眼等。而其病因及造成風險的可能因子非常多又複雜,需透過持續觀察及治療、追蹤,方能有效減緩乾眼症之不適,改善患者生活品質並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發生機率。

乾眼症分三類 多數合併不只一種型別

翁子恆醫師、簡乾証醫師表示,正常的眼睛表面有一層淚膜,經由眨眼的動作而均勻分布,覆蓋在眼角膜及結膜上,形成一個潤滑保護膜。由外而內又可分為三層,分別是脂質層、水層與黏液層,也因此可以將乾眼症分為三類

(1) 缺水型:當淚腺無法產生足夠的水分,會出現水層缺乏型乾眼症,常見於風濕免疫相關的乾燥症患者。

(2) 缺油型(較常見):當淚膜中的脂質層不足,水分蒸發速度較快時,為脂質缺乏型乾眼症,也稱為過度蒸發型乾眼症,常見於瞼板腺功能障礙患者。

(3) 缺黏液型:當淚膜中的黏液層缺乏時,淚膜無法均勻平鋪於眼球表面,亦會造成乾眼症狀。

而經國內外研究顯示,多數乾眼症患者常合併上述不只一種型別,又稱「混合型乾眼症」,故如何仔細檢查分析並對症下藥,才是治療乾眼症之精要所在。

眼睛缺乏油脂? 認識「瞼板腺功能障礙」

翁子恆醫師、簡乾証醫師說明,瞼板腺是分布在眼皮(眼瞼)內部的一種皮脂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淚膜中的油脂層,進而降低淚水從眼睛表面蒸發;而瞼板腺功能障礙就是當瞼板腺開口阻塞或發炎時,其分泌的油脂質或量異常,使淚膜快速崩裂,導致眼瞼炎症,併發乾眼症。

瞼板腺功能障礙常見症狀為灼熱感、眼睛癢、視覺品質下降、眼皮及結膜紅腫、早晨起床眼皮沾黏、睫毛根部四周出現皮屑等;其中油性膚質、酒糟鼻患者、年長者、眼周及寢具清潔不佳者導致眼瞼內蟎蟲增生,皆是好發族群。此外文獻指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的乾燥症、長期服用抗憂鬱劑、降血壓藥和眼皮或角膜手術等,也較容易有瞼板腺功能障礙,為過度蒸發型乾眼症的主要原因。

改善不適症狀 乾眼症治療新利器

當瞼板腺無法正常分泌油脂時,就需醫療介入,翁子恆醫師、簡乾証醫師提到,目前新治療技術包含:

脈衝光乾眼治療( Intense Pulsed Light)

透過在眼瞼周圍施打專為眼科設計的高固頻脈衝光來(1)產生熱效應,融化阻塞的脂質,疏通瞼板腺(2)封閉眼瞼周圍的微細血管,減低發炎反應(3)刺激瞼板腺,提升瞼板腺分泌脂質的能力(4)改善瞼板腺微環境,降低局部發炎因子,活化瞼板腺功能,達到緩解相關乾眼症狀的作用,為乾眼症之進階療法。

熱脈動治療 (Thermal Pulsation Treatment )

熱脈動儀器會穩定增溫,經由 12 分鐘42.5°C 脈動式擠壓,為眼瞼提供溫暖而適切的熱能,同時以電腦調控進行持續性眼瞼按摩,這種組合可軟化阻塞的腺體及疏通瞼板腺、促進腺體分泌新的脂質,避免阻塞造成的瞼板腺萎縮。經過一段時間的熱脈動治療後,腺體將能夠恢復其自然產生的淚膜油脂。淚膜中有足夠的脂質層,淚液就不會再蒸發太快,確保更健康的眼表。

原文作者:翁子恆醫師、簡乾証醫師

原文網址:https://enews.tsgh.ndmctsgh.edu.tw/edm/content_detail.aspx?eid=1787

中藥也能治骨質疏鬆 填充骨內精氣靠「這幾味」

骨頭與許多的組織相同,都會進行新陳代謝,使骨頭的代謝處於平衡的狀態。但這樣的平衡卻可因體質、性別、年齡老化、營養狀態、後天疾病、抽菸、喝酒、少運動,甚至是藥物等因素而出現偏差,提高骨質疏鬆的發生率,甚至出現骨折,讓患者的生活品質面臨嚴重的考驗。

骨內精氣不足 支持功能弱、易骨折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胡展榕醫師表示,「骨頭」在中醫的生理概念中,有包護與支持身體的功能,也是人體儲藏精氣(古人稱為「精髓」)的位置之一。而骨頭中儲藏精氣的充盈與否,與人體內在的臟腑功能、經絡調控密切相關。

先天體質及後天疾病及面對老化的保養等,都影響著人體的臟腑與經絡功能。是故,若因上述因素導致填充於骨內的精氣減少,則骨的支持功能變會減弱,從而提高骨折的風險。

中醫處理分兩面向 填充精氣及治療痛症

已出現骨鬆或罹患未來較易導致骨鬆疾病的患者,除接受現代醫學的治療追蹤外,也能透過中醫的處置達到增進骨質密度與改善生活品質的目標。

胡展榕醫師指出,中醫處理骨質疏鬆一般會有兩個面向同時進行:一是分析患者體質特色進而加以調整並加強骨質填充,使臟腑與經絡的運作功能良好,並透過中藥的作用使精氣填充於骨內,改善骨質密度與緩解骨鬆的進展,其中杜仲、續斷、補骨脂、何首烏、鹿角膠、龜板膠等,是中醫常選擇用以填充骨內精氣的用藥。第二,協助處理患者出現骨疏的原生疾病,或是骨鬆導致的骨折、姿態變化導致的疼痛,中醫師會按照患者的病情進行分析,選擇適合的方藥進行治療。

調整日常作息 預防骨鬆從年輕做起

在骨質疏鬆預防方面,胡展榕醫師提醒,不僅高齡族群需要保養與預防,少壯年的民眾也應一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規律作息、適當的營養、適度戶外活動及避免菸酒等,不僅可減少發生疾病的機會,更能使人體儲藏於骨內的精氣充盈飽滿,以應付日後因疾病與老化等人體精氣的消耗,減少骨質疏鬆的發生率。

原文作者:胡展榕醫師

原文網址:https://enews.tsgh.ndmctsgh.edu.tw/edm/content_detail.aspx?eid=1653

老年生活怎樣才能幸福? 達到「健康的生活機能」

社區裡住著兩位奶奶,楊奶奶和蔡奶奶,兩位長輩身體健朗,行動自如、家境小康,晚年不需為金錢煩惱,她們的成長背景、家庭狀況相似,然而卻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晚年生活。

同樣背景 生活寫照卻大不同

楊奶奶和蔡奶奶是好朋友,住在同一個社區好多年了,還一起參加社區排舞班,固定和一群老伙伴跳舞,運動後相約吃早餐,興致來了還會在公園野餐。楊奶奶經常精神抖擻,笑口常開,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妥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參與,諸如長青歌唱班、進香活動,還嘗試學習新事物:報名攝影班,學習用類單眼相機拍照。其他時間則處理家務,偶爾和孩子們到外聚餐、逗逗孫子女。 蔡奶奶則是經常面露疲憊,表現匆忙,譬如朋友聚餐時不時姍姍來遲或早退,因為要趕回去煮飯。大夥聊天時常常唉聲嘆氣,抱怨自己很累,要料理家務、協助先生的公司管帳,抱怨媳婦懶惰,不僅不幫忙分擔家務,還要她接送讀國小的孫子女。令蔡奶奶心酸的是,她付出如此多,家裡的人卻鮮少感謝她,反而抱怨連連。

找到老年生活的平衡點 造就幸福的老年

其實,蔡爺爺的工作有員工協助,成年孩子們會負擔家務與照顧孫子女,蔡奶奶是可以不用如此辛苦的,只是蔡奶奶不敢、也捨不得放下權力與責任,為自己招攬太多事情,沒有考量65歲後,體力、身體靈敏度與做事情的效率會自然減退。蔡奶奶尚未找到老年後生活的平衡點,也還沒有規劃與安排期待的老年生活,似乎仍習慣以過去中壯年時的生活方式過著生活。 各位讀者想像過自己的老年生活嗎?您期待的老年生活是什麼樣子的呢?如楊奶奶般開心、閒適,還是如蔡奶奶般辛苦、疲憊?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下簡稱 WHO)近年不斷提倡健康老化,「健康老化」意指發展並維持「生活機能」(Functional ability)之過程,而有健康的生活機能便能夠造就幸福的老年。為達到健康的生活機能,以下五個面向需要努力,包含:

1. 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即食、衣、住方面獲得基本滿足。

2. 具行動能力,能夠去想去或需要去的地方。

3. 建立與維持人際關係,持續與他人有正向互動。

4. 持續學習,吸收新知。

5. 社會參與及貢獻,參與家庭或社會活動,並提供能力所及的付出,獲得歸屬感與成就感。

蔡奶奶為例,已經滿足的部分有維持基本生活需求、具行動能力,以及持續學習,但在建立與維持人際關係、社會參與及貢獻這兩部分可以再做些調整。蔡奶奶與家人的關係較緊張,若能減少一些不屬於自己的工作,像是由員工管帳,蔡奶奶只要進行最後核對,不須全部親力親為;由子女負責孫子女的照顧,蔡奶奶偶爾支援。如此,減少疲憊與抱怨,進而增加與家人間的正向互動與成就感,更能接近「健康老化」的目標。

各位讀者,您期待自己以健康、正向的態度面對自然老化嗎?您期待自己邁入老年後,能夠怡然自得嗎?不妨參考WHO的建議,開始思考自己現在可以如何準備,以實際行動謀畫一個您想要的老年生活吧。

文章來源:https://mental-health.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82A4603D79803911&sms=F699D0A0E5E848C2&s=EE3829123AA7037D ; 文/李思儀 臨床心理師

 

 

開心出門平安回家 過年「登高望遠」暖身要做足

「登山」是許多人的休閒愛好,尤其台灣坐擁秀麗山林,趁著長假,山友相揪去親近大自然,不只可以鍛鍊心肺耐力,還能訓練腿部肌力。除此之外,成功登上山頭帶來的成就感或從高處眺望美景,都可協助紓解平日生活累積的壓力,這些也都是許多人熱衷爬山的原因。但民眾要特別注意,冬季從事運動若未多加注意,更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尤其今年冬季氣候不穩定,天氣時暖時冷,過年時期去爬山,不只要注意保暖,運動前也要做足暖身,才能避免好好的假期泡湯。

冬季爬山衣著分三層 慢慢爬、不宜快

對過年想要「登高望遠」,出外爬山的民眾,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簡祐民提醒,12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區域容易產生高地反應,因此衣著一般建議分三層。最內層著重排汗機能,讓汗水均勻分布發散;第二層為保溫隔熱,多以羊毛、棉等材質衣物為主;第三層因應台灣冬季濕冷氣候,則會注重防水、防風,以防山區颳風下雨。除了衣服之外,也要特別注意頭部保暖,戴帽子可協助保暖,同時降低山區強風所帶來的不適。

另外,活動量急遽上升可能造成缺氧,因此冬季登山也要特別注意「速度」,不宜快。放慢登山速度不僅可以讓身體逐漸習慣高度、溫度及運動量,也能儘量減少排汗,維持體溫同時也保留體內水分。

攜帶登山杖幫助平衡 分散膝關節承受之壓力

簡祐民醫師表示,若地形類型為平緩上升,攜帶登山杖可協助降低爬山過程中膝關節的壓力。簡祐民醫師分享,上山時可將登山杖長度調短,增加支撐力;下山時再把長度調長,平衡釋放下山膝關節承受之壓力。除此之外,若山區路面濕滑,或行經小溪,登山杖都可協助平衡,以防意外跌倒導致受傷。

避免飲酒 恐使血管擴張加快體溫散失

好友登山相聚,一時興起可能攝取酒精性飲料助興,簡祐民醫師強調,登山中飲酒會造成血管擴張,民眾可能會覺得飲酒身體暖呼呼,但其實血管擴張會使體溫下降加快,進而導致失溫風險,若挑戰高海拔山地更危險,飲酒會使體內呈現低壓、低氧狀態,可能造成注意力渙散、專注力下降,發生高山症相關症狀或意外機率也會隨之增加。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