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類風濕性關節炎關節疼痛難忍 提早調理減緩痛楚

關節紅腫疼痛難忍,影響生活品質!中醫師楊斯宇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爲避免關節不可逆的變形,必須在發病初期開始使用藥物控制,及早治療,生活品質越好,雖然需要長期服藥,病情穩定仍有減藥的可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 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楊斯宇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多關節發炎的疾病,最常見的症狀是關節疼痛,活動時加重,而清晨剛睡醒時,容易感覺關節僵硬,且會持續1小時以上。好發於手腳關節處,此種疾病會不斷進展加重,初始症狀是關節紅、熱、腫、痛、按壓疼痛、活動不良,若不及時治療,最終軟骨、硬骨會被破壞,導致關節變形。通常會發作在任何年紀,其中又以中年女性發生的機率最高。

疾病會進展加重 全身關節都會受影響

楊斯宇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並非關節感染引起的發炎,而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它是身體免疫系統將關節滑膜視為外來物,進而產生抗體攻擊,造成關節滑膜炎,其所產生的抗體除了會攻擊關節導致變形與僵直之外,也會侵犯其他器官,如肝臟、脾臟、心臟、肺臟、血管、神經系統、淋巴系統等。

把握黃金治療時期 發病初期積極用藥

楊斯宇解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中醫「痹證」,可見於中醫醫書「歷節病」、「骨痹」等篇章中,是「筋骨」出了狀況導致疼痛,中醫認為,「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功能失調導致「風寒濕熱」邪氣侵襲筋骨關節,而致關節腫脹變形,例如:多關節(風)、關節腫脹(濕)、關節紅熱(熱)、關節僵硬活動不良(寒)來表現,爲了避免關節不可逆的變形,強調必須在發病初期開始使用藥物控制,且需要長期服藥。

針對中藥治療方面,楊斯宇分享,中醫治療「歷節病」的歷史久遠,在東漢張仲景醫師《金匱要略》書中,提到「歷節病」的症狀:「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條文中的諸肢節疼痛、腳腫、不可屈伸、疼痛,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的症狀非常相似,臨床中經常使用這兩個藥方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後期關節嚴重變形與僵直時,中醫認為這是一種經絡的「痰瘀阻滯」,藥物治療過程中會加入「化痰」、「化瘀」的藥物來治療。

提早治療減輕痛楚 於病況穩定有望減藥

楊斯宇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無法完全治癒,及早治療,生活品質越好,雖然需要長期服藥,但病情穩定仍有減藥的可能,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避免一些誘發因子,如:感染、紫外線、溫濕度、荷爾蒙變化、壓力、菸酒等,因此生活作息正常、保持心情愉悅、定期回診、規律服藥、學習與疾病共存是很重要的。

中年男性抑鬱TOP3原因曝光! 專家教「好家在」原則找自信

陳先生將頭深埋在雙膝間,無聲的淚水伴隨悔恨地語氣說著「我真的好想死!我一直以為一個好男人就是拼命地賺錢養家、讓妻女溫飽、衣食無缺就是好先生好爸爸!結果打拼十幾年,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女人卻讓我覺得像最熟悉的陌生人,一點都不了解我的痛苦!」

中年男性抑鬱 有3大原因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108年全國自殺死亡人數為3,864人,其中45~64歲中年族群佔38.4%,在這群人中男性又佔5.4%。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針對109年45-64歲中年男性進行自殺通報原因分析發現,前三大原因為:精神健康與物質濫用問題(50.1%),情感、家庭及夫妻問題(42.9%)及職場工作及經濟問題(27.4%),且有42.5%合併兩種以上原因,表示中年男性自殺意念成因複雜多元。

男性固有特質 升高鬱悶指數

長期關注男性身心健康議題的張老師基金會「城男舊事心驛站」黃重仁主任表示,男性長久以來被灌輸要「堅強」、「勇敢」、「有擔當」等,以至於容易忽視自己的情緒反應與需求。

隨著性別平權的倡導,男性除了負責家庭部分經濟來源,在家事分擔及子女照顧的期待也逐漸升高,「新好男人」的風評令人嚮往,但過度壓抑情緒,而未尋求協助及抒發,將招致自我傷害。

感受伴侶互動找回彼此的「好家在」

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呼籲,中年男性及年長帥哥們,運用「好家在」原則,一起找回你我的那個「好家」:

「好」的溝通是成功的一半:很多男性在工作事業上表現亮眼、受到部屬尊崇、長官愛戴,但回到家裡,卻被家人批評得一無是處。家人間有效的溝通將有助於情感交流及相互了解,透過雙向溝通及正向鼓勵,將化解家中緊張的氣氛、拉近彼此的距離,也有助於各個家庭腳色功能的發揮。

「家」比你想像中更重要:家是愛與共同生活、互相關心的地方,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越多,家人間的緊密、婚姻的幸福感及親子的穩定性就越好。家庭成員也會因應家中氛圍及親密關係學會付出與犧牲,而互相關愛扶持成長。

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我們常因他人的批評與評論而否定自己:忽略自我價值;從現在開始學著將自我肯定的基礎放在自己的生活目標上,做好自己該做的,按部就班完成,並學會肯定自我,不被他人的評價牽著走。

牙周病好了又復發? 全口牙周病治療維護牙健康

55歲的A姓婦人,因右上後牙的牙齦腫痛、牙齒微微動搖、咀嚼疼痛至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牙周病科主治醫師林玫吟門診求診。經林醫師問診並檢查後發現,A姓婦人在三年前完成全口牙周病治療後,並未持續定期回診追蹤,而導致右上後牙牙周病再犯,經牙周清創與牙根整平深部治療後,A姓婦人牙齒順利恢復牙周健康狀態。

牙周病盛行 口腔衛生差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調查,臺灣牙周病盛行率高達90%。牙周病是由黏附在牙齒表面的牙菌斑所引起,若口腔衛生欠佳,牙菌斑長期累積在牙齦周邊,而細菌便會分泌毒素,刺激牙齒周圍的組織發炎並導致破壞。

牙周病為慢性疾病,臨床症狀並不明顯,除非急性發炎時引起牙齦腫痛或經由牙醫師定期檢查,才會被診斷出來。牙周病通常伴隨牙周囊袋加深與齒槽骨的破壞,常見的症狀包括:牙齦紅腫或發膿、牙齦易出血、牙齦按壓疼痛或悶痛感、牙齦萎縮、牙根敏感、口臭、牙齒縫隙或動搖度變大、牙齒位移或變長、咀嚼酸軟無力等等。

牙周統合照護計畫 維護牙周健康

林玫吟醫師說明,為了維護全民牙周健康,健保推行牙周統合照護計畫來提供民眾全口牙周治療,內容包含第一階非手術治療,包括:X光檢查、牙周探測、口腔照護衛教與正確潔牙指導、牙齦下刮除和根面整平術,並在追蹤四到八週的牙周復原情況後,視需求及專科醫師評估後接受進一步的牙周手術治療,以求達到更深部有效的清創、減少牙周囊袋深度並予以牙周組織再生的機會。

牙周支持性治療 減少復發機會

此外,牙周支持性治療還包括專業洗牙與牙周囊袋再探測,絕對是完整牙周治療的一部分。因為隨著時間,高標準的口腔清潔通常會退步,牙菌斑的定期維護和牙周狀況的嚴格把關控制,才能確保牙周維持穩定健康且減少復發的機會。

徹底清潔牙齒 定期回診檢查避免牙周病

林玫吟醫師呼籲,在治療牙周病之後,必須持續正確徹底清潔牙齒,同時也要增強個人抵抗力,如:均衡營養、遠離高風險因子(如:抽菸)、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更千萬別忽略定期回診檢查的重要性,如此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介入治療且預防牙周病菌的再度侵犯。

ICU症候群是什麼? 醫:身心健康的人也會發生

隨著疫情升溫,第一線醫護人員工作量超標,連休息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沒想到日前台北慈濟醫院,出現一名患者入住專責病房,卻出現混亂行為、意識障礙及失憶等急性精神症狀,患者脫光全身衣物奔出病房,幸好被穿著隔離服的護理人員發現,緊急安置回房並會同身心科醫師問診。

生理疾病或藥物 加上心理壓力造成

急性精神混亂又稱為ICU症候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明,由於住進加護病房通常已是嚴重疾病,如肺炎、腦部外科術後等,因為單調且封閉的環境,加上可能服用止痛藥物、心理壓力、術後感染、大量失血、電解質失衡等,都會造成心理及行為異常。

年紀大、慢性病患者易出現 身心健康者也有機會

這類急性譫妄症狀,患者會對人、事、時、地、物產生混亂,或是意識不清、出現幻覺、幻聽、妄想、定向感偏差等,楊聰財醫師指出,若患者年紀大於65歲,本身有慢性疾病、服用多種藥物或是身心狀況不穩者、失智者,出現的機率更大。有時候常會表示看到不存在的人、胡言亂語,讓家屬反而誤會是否迴光返照。

但同時也表示,身心健康者一旦長時間被迫待在單調的環境且無法下床,也可能會出現ICU症候群。

疾病好轉後多半可緩解 三點避免ICU症候群

不過通常都是短暫現象,疾病好轉後轉往普通病房多半可以緩解,若情緒躁動無法安撫時,醫師也會視情形給予精神安定藥物。楊聰財醫師指出,若要避免ICU症候群,可以做到三點,首先就是穩定患者病況並改善,第二是布置簡單安全的環境,允許的話可以放些音樂,第三是在患者身邊放置一些熟悉的事物、人物照片,以降低不安全感。

由於患者生理及心理壓力過大,才會產生ICU症候群,加護病房的資深護理師也表示這種情況很常見。在疫情高峰時,有許多患者必須待在隔離病房、專責病房、加護病房,家屬可以有適當的認知,並適時給予家人、朋友陪伴與鼓勵,即使不能見面,也可以透過視訊、電話等方式安撫患者的情緒,避免出現急性譫妄等情形。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