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學生緊盯電腦上課 近視度數暴增200度

一名國二的學生原本兩眼近視約150度,近來眼睛痠麻腫痛,視力模糊,甚至無法對焦,家長非常憂心,求診後發現近視竟暴增至350度,假性近視高達200度,家長表示,孩子因為疫情改成在家線上教學,整天盯著電腦螢幕。陳瑩山表示,睫狀肌檢查後,學生睫狀肌過度使用肌肉充血僵硬,經過睡前肌肉放鬆藥水點用,目前眼睛不再痠痛。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學生一整天近距離,盯著電腦螢幕線上教學,造成睫狀肌肌肉長期用力,導致充血,產生眼睛痠腫痛,眼睛疲勞。因此提出三大建議:

第一: 線上教學30分鐘,中間休息10分鐘

學校或補教業規劃線上課程,儘量上課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學生在休息時間可以站起來離開座位,閉眼、眼球動一動,頭也動一動。手插腰、伸懶腰,自然擺動約5分鐘,在家走動約5分鐘,讓眼睛休息,保護眼睛。

第二:休息時間是要讓眼睛真的休息

休息時間是真的讓眼睛休息,不要趁機又拿手機出來打電玩,以為不用電腦就是休息,手機的螢幕更小,更容易傷眼。

第三:均衡飲食,每天一顆蛋

陳瑩山建議,這段期間一定要均衡飲食,儘量不要吃油炸食物,部分植物油經高溫油炸,可能會產生反式脂肪,增加血管硬化的風險,對眼睛也不好。建議每日五蔬果、適量蛋白質和一顆蛋。以葉黃素來說,建議一日至少需要6至10毫克,約一碗炒菠菜即可達到建議量;每天吃一顆「蛋」對眼睛也是有極大助益的,因為蛋黃本身含葉黃素、玉米黃素及鋅,吃下的營養素更能有效進入人體。葉黃素為脂溶性的類胡蘿蔔素之一,以適量油脂炒過後比水煮更好吸收。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協助老人防疫 老年精神醫學會倡「平、常、心、轉、動」

2019年底,新冠肺炎從武漢開始蔓延,已肆虐全球。台灣在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超前部署、醫療人員的竭力投入,以及全體同胞配合防疫政策之下,我們守住了第一波的疫情擴散。不過,今年4月起又因為第二波的疫情而全國進入警戒狀態。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已超過三百萬人,其中大多數為老年人以及患有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的人。老年人的免疫系統較弱,認知反應較慢,容易增加被感染的風險。在此非常時期,除了遵循政府的防疫政策及個人衛生外,也呼籲大家用心關懷身邊的長輩們。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建議民眾利用「平、常、心、轉、動」的口訣,協助年長者順利抗疫!

「平、常、心、轉、動」5口訣 助年長者順利抗疫

:

以減輕長輩過度的焦慮為目標,平心靜氣用長輩可以聽得懂的語言,舉簡單的例子,鋪直敘地說明病毒肺炎是怎麼一回事,相對應的措施又是怎麼一回事。平和地說明各種消息新聞或可能令長輩擔心的傳說,以減輕憂慮。

:

了解對於未知的病毒或疾病會感到焦慮,是人的正常反應。在這樣的時期裡,設法維持日常的規律,即便是例如定時起床,定時入睡,這樣的小事,也有助於維持身心的安定。

:

在容易焦慮的疫情氛圍中,特別要主動傳遞彼此的關愛之心。尤其關心容易受到影響的長輩,包括原本就有焦慮症,失眠,或是強迫症狀的長輩,他們可能會更加擔心,睡不好,或是不停地重複洗手。特別留心需要多加幫忙以防疫顧健康的族群,例如失智長者。他們不易記住各種防疫口訣,常會取下口罩,也常忘了已經洗過手又觸摸物品,提供適當的協助與指示很重要。

:

在疫情仍嚴峻的期間,難免新聞報導或是生活話題都圍繞著疫情為中心。建議多聊聊除了這個以外的事,恰當地轉移注意力,讓心情放鬆,並維持生活持續的運轉。比如看疫情報導以外的電視節目、拿出老照片來說說過去的故事、桌遊、歌唱、養花賞花等。防疫期間盡量減少出門,萬一有必要出門,務必戴好口罩,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安全距離(1.5公尺以上)。

:

許多人過度擔心被感染,以致於造成身心失調。建議維持適當運動及活動(如平甩功、身體的拉伸或使用室內運動器材)。因為全國進入第3級警戒,宜減少戶外活動,但盡可能維持與親友的互動。此外,疫情期間採取視訊與親友維持互動是很方便而重要的。

雖然疫情仍然嚴峻,相信透過「平、常、心、轉、動」的原則,能讓較高風險的長輩能有效防疫,並平安渡過這波疫情帶來的衝擊。

鼾聲雷動「呼呼」大睡! 一個動作暫時改善

枕邊人鼾聲如雷讓人好崩潰?睡覺打呼,受影響的往往是枕邊人,但其實本人呼呼大睡並不代表睡得好!

肌肉張力鬆弛、鼻咽喉構造異常有影響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暨睡眠專科醫師李立昂教授解釋,打鼾是因為鼻部、軟顎後方、舌根後方等解剖構造影響,或睡著時肌肉張力鬆弛,影響呼吸道部分阻塞,阻礙氣流流通與壓力改變,造成軟組織過度振動而產生。

李立昂教授進一步說明,鼻中膈彎曲、鼻甲肥厚、鼻息肉、鼻前庭塌陷等鼻部問題;口咽軟顎鬆弛、下垂或肥厚、懸庸垂過長、扁桃腺過大、舌根肥厚、側咽塌陷、會厭軟骨軟化都可以引起打呼。而年齡增長、體重增加、顱顏結構異常、神經肌肉疾病也是引起打鼾的因素。

打鼾小心潛在共病… 多階段、多方式改善

許多打鼾者睡了一整晚,隔天起來仍精神不濟,李立昂教授指出,其實約有三分之一打鼾者患有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就算是單純打鼾,也與高血壓、冠狀動脈心臟病、糖尿病、躁鬱症等共病有關係,因此兩者並稱睡眠呼吸障礙。

睡眠呼吸障礙如何改善?療程得視個別狀況「多階段」與「多方式」。李醫師指出,大部分人使用的初階治療,包括減重;調整習慣如避免睡前飲酒、過度勞累、晚睡、使用安眠藥、側睡與使用止鼾枕等。

李醫師進一步說明進階治療,像是使用陽壓呼吸器及負壓呼吸器,改善呼吸道氣流阻塞的狀態;透過齒咬合矯正器矯正下頷內縮,避免舌根後塌影響;以藥物及外科手術治療鼻塞;再來就是以不同手術方式如軟腭微創手術、懸庸垂腭咽成型手術,或是針對顱顏骨骼採取正額手術,改善解剖構造異常。

「調整睡姿」暫時改善打鼾 仍須隨時注意自身症狀 

若被枕邊人吵得不得安眠,李醫師提供幾個方法,包括改變其睡姿,從仰睡調整為側睡;或睡前以止鼻鼾噴劑、洗鼻鹽冲鼻,改善鼻塞,減少張口呼吸。

醫師強調,這些方法僅能短效治標,無法改善背後潛在的共病風險!提醒民眾留意鼾聲越來越大、忽大忽小,伴隨呼吸費力、日漸精神差等狀況,建議到睡眠門診尋求進一步診療。

心房顫動患者「中風機率高5倍」 高風險群早篩丶早診丶早治癒後好

年紀越大罹病率越高! 心房顫動為成年人最常見心律不整

心房顫動是成年人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疾病,心臟電流訊號紊亂,讓心跳異常,快而不規則,發生率會隨著年紀增加,罹患心房顫動高風險群包括三高、肥胖及肺部疾病患者。心房顫動讓心臟容易形成血栓,因此中風機率也比常人高出五倍 以上。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系副院長張坤正醫師指出,許多心房顫動患者在發作時會覺得心悸、胸悶、喘不過氣,更嚴重者甚至會昏倒,也有部分患者在心房顫動發生時沒有明顯症狀。

服藥控制率5成 心導管介入有效率最高達8成

張坤正醫師說,心房顫動若只靠藥物治療,控制率僅有不到5成,若是藥物控制效果不佳,或因服藥產生副作用,或是不想終生服藥的患者,可以透過心導管電燒或冷凍消融手術進行治療。2010年至今,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已完成250例心房顫動心導管手術;2018年引進冷凍消融心導管手術,因為患者接受度高,也迅速累積近60個成功案例。

「心導管手術治療心房顫動,最重要的是做肺靜脈阻斷。」張醫師表示,電燒與冷凍消融兩種手術療效相當,術後有7至8成機率,能將心房顫動發作頻率降到極低或根治, 大部分患者能在術後第二天出院。

張醫師補充,電燒治療主要是用導管深入至左心房肺靜脈交接處,一點一點的電燒來阻斷電流傳導; 而近年來新發展的冷凍消融心導管手術,則能透過冷凍球囊,一次性的將肺靜脈與左心房的電流傳導做隔離阻斷,和電燒手術相比能減少一半以上的手術時間,對病人而言,舒適度與術後恢復情況較佳。

學習自我測量脈搏, 確診靠心電圖檢查提醒心房顫動高風險族群,學習自我測量脈搏,留意是否每分鐘心跳超過100次以上;當懷疑心律不整時應及早就醫,透過24小時或7天、14天的心電圖監測,或監測時間更長的植入式心律監測裝置來確診並接受治療。

中國附醫心血管團隊專業分工 經驗豐富

中國附醫心血管團隊有多達30位以上主治醫師,主要分為心導管介入、心律不整及心臟影像團隊,曾獲SNQ國家品質認證標章。心導管手術經驗豐富,2020年6月導入AI輔助判讀急性心肌梗塞心電圖系統, 獲得2020年國家新創獎;另外,在左心耳封堵術用於預防心房顫動腦中風及新型希氏束起搏術的經驗上,在國內也是數一數二,常受邀到全台各大醫院指導手術。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