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抗凝血劑的新出路! 降低骨折及骨質疏鬆風險

與傳統口服抗凝血劑(Warfarin)相比,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NOAC)能降低病人骨折及骨質疏鬆症的風險,花蓮慈濟醫院研究新發現。

全球高齡化趨勢 抗凝血劑預防中風

全球高齡化社會趨勢下,老年人疾病逐漸受到重視,包含心房顫動引起腦中風以及骨質疏鬆骨折的風險增加。花蓮慈院家庭醫學科醫師黃暉凱在高齡暨社區醫學部羅慶徽副院長的指導下,陸續完成兩篇研究文章,刊登在《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和《美國心臟協會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其中前者為心血管系統類別排名第一的國際權威期刊。

抗凝血劑經常被使用在心房顫動患者上,以預防腦中風。近幾年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上市,比起舊型口服抗凝血劑,對於腦中風預防,有著安全有效的優點,在全世界的使用率逐漸增加。

骨鬆骨折老患者 藥物使用要當心

黃暉凱醫師指出,研究團隊針對高齡長者中常見的心房顫動、骨質疏鬆性骨折病人,研究他們在長期使用腦中風預防藥物時,哪一種藥物可能有比較低的骨質疏鬆症及骨折傷害風險,讓臨床醫師以及病人在選擇藥物上,能夠更加放心。

黃暉凱醫師表示,人體內幫助骨質生成的重要元素除了維生素D之外,維生素K也是必要的元素,但傳統口服抗凝血劑,為了防止血栓形成而抑制維生素K,可能導致影響骨質生成,讓骨質疏鬆或骨折的風險增加。而新型的抗凝血劑,並不影響維生素K,使得新型抗凝血劑有著比較低的骨折以及骨質疏鬆的風險。

高齡病人防中風 抗凝血劑有療效

這項研究發現也得到國際間熱烈的討論與迴響。其中來自日本的學者提出問題後,黃暉凱醫師透過全球網路進行各地資料的完整搜尋後,針對容易造成病人死亡或者嚴重失能的髖骨骨折進行統合分析。而這樣熱烈討論的結果,再一次登上世界頂尖的期刊《歐洲心臟雜誌》(European Heart Journal)。

黃暉凱醫師表示,希望這項研究有助於醫師在面對高齡病人選擇抗凝血藥物時,除了要考慮腦中風預防藥物的療效外,更需要考慮藥物所造成的風險。

腰部劇痛原來是椎間盤破裂 新式微創手術更給力

李小姐在南部科學園區擔任作業員,常需要彎腰搬重物,32歲的她,半年前彎腰工作時突然腰部劇痛,且一路延伸至左大腿及小腿後側,痛到無法行走,睡覺時也經常痛醒。診所醫師告知應是腰椎椎間盤突出導致坐骨神經痛,除開給她消炎及止痛藥物控制疼痛外,也安排復健及腰椎牽引等治療,但疼痛仍無法緩解;後來轉診至成大醫院脊椎骨科,經腰椎磁振造影檢查發現,其腰椎第五節和薦椎間的椎間盤破裂,導致神經根壓迫,因此造成嚴重疼痛。

新式脊椎內視鏡手術 傷口小、安全性高、復原快

成大醫院骨科部脊椎骨科主任林政立醫師表示,微創是外科手術的趨勢主流,手術傷口小、組織破壞小的特性,配合手術治療的成果,能讓病人恢復更快。評估後,李小姐的病況適合使用新式的脊椎內視鏡手術治療,經腰椎內視鏡椎間盤切除手術,當天疼痛立即獲得改善,術後2週回診拆線時已完全不需使用止痛藥物,走路及日常生活狀況也回復正常。

林政立醫師說明,脊椎內視鏡手術利用常人皆有的椎間孔或椎板間空隙等自然孔洞作為手術入徑,再搭配微創化的手術器械,身體因手術的損耗降到最低,並有手術傷口小、組織破壞小、手術視野更清晰、提高手術安全性且手術後恢復較快等優點。

退化疾病、感染症也適用 專業醫師評估療效更理想

脊椎內視鏡手術剛發展之初,僅應用於椎間盤突出,林政立醫師指出,因為技術的進步及相關器械的發展,應用範圍除已擴展到頸椎及胸椎疾患,並可應用在退化性疾病及感染症的治療,如脊椎管狹窄、胸腰椎感染等,並依病患狀況及病情選擇全身麻醉或僅使用局部麻醉,手術成效良好且病人恢復速度快。

但林政立醫師強調,並非所有脊椎疾患都能做脊椎內視鏡手術,仍需要由專業脊椎科醫師進一步評估,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治療成效。最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生活及工作需注意姿勢及避免不當施力,以免造成傷害。

中風患者何時回歸職場? 研究:步速要大於這「數值」

中風康復後多久可回去工作,步速會知道!美國心臟協會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旗下期刊《中風》一篇研究指出,中風康復患者何時準備回歸職場,步速達每秒0.9公尺(3英尺)是關鍵數字。曼徹斯特都會大學助理教授Hannah Jarvis表示,步速測量方便,更可以做為復健的指標,幫助患者盡速回歸職場。

中風患者易失能 回歸職場難度高

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網站,每4人就有1人中風患者年齡低於65歲,其中44%無法回歸職場,大部分都是走路困難。

Hannah Jarvis表示,中風會傷害動作控制和運動功能,若患者想回歸職場,至少能夠走去開車、公車站,到了公司後還要走去會議室開會,若行動不便或走路後容易疲倦,回歸職場將困難重重。

步速達每秒0.9公尺 中風回歸職場關鍵

對此,研究團隊招募了46位中風患者,年紀介於18-65歲,與15名未中風的健康者,比較步行速度,測量3分鐘內走多遠的距離。

比起健康民眾,中風患者走路明顯較慢,且更容易疲累。研究發現,共23%中風患者成功回歸職場,其中90%步速都高於每秒0.9公尺(3英尺),大多達每秒1.8公尺(6英尺)。

針對這份研究Hannah Jarvis指出,中風患者復原程度差距很大,有人很快回歸職場,有些人卻深深被疾病影響。她認為,步速測量方便、成本低且有效率,更可以做醫療人員觀察患者的復健的指標,甚至盡力幫助患提升步速和走路品質,有助患者盡速回歸職場。

根據國健署,中風是造成全球人口死亡與失能的主要原因,終身的發生率是六分之ㄧ;失能後遺症也是台灣成人殘障的主因之一,不僅造成病患與照顧者沈重的負擔,也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依據衛福部105年十大死因統計顯示,腦血管疾病為10大死因的第4位,共奪走11,846條寶貴的性命,平均每44分鐘就有1人死於腦中風,初中風的患者1個月失能比達6成以上。

參考資料:

1.Is a stroke survivor ready to go back to work? A simple test might tell

乳癌患者保有生育力不是夢! 抗荷爾蒙治療後如願得子

罹患乳癌的女性朋友想保有生育力不是夢!一名34歲楊小姐(化名)是一期停經前乳癌患者,同時為荷爾蒙受體陽性及HER2陽性的病人,先接受化療及一年的標靶治療。之後考量要結婚生子,經新光醫院乳癌中心主任、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鄭翠芬評估後,施打促性腺激素釋放素藥物達5年,抑制雌激素,暫停卵巢功能,後來疾病控制,停藥恢復卵巢功能,婚後如願生子,夫妻倆相當喜悅,帶著孩子回門診感謝醫師。

雌激素恐致乳癌復發 荷爾蒙受體陽性可採藥物控制

鄭翠芬醫師指出,許多停經前的年輕乳癌患者,常於化療一年半載後,卵巢又開始分泌雌激素,有較高的機率助長癌細胞繁殖,可能導致乳癌再度復發的風險。因此,這類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患者,通常在化療後,常需搭配抗荷爾蒙治療,來抑制卵巢分泌雌激素。

現今有許多抗荷爾蒙藥物,可供乳癌患者治療選擇,鄭翠芬醫師說明,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促性腺激素釋放素,適用於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患者,施行於早期乳癌作為手術後輔助性治療以預防轉移復發,治療方式相對溫和,有機會保留乳癌病人的卵巢功能,相對於傳統手術摘除卵巢及化療來說,能降低卵巢永久性失去功能的風險性。

藥物作用腦部下命令 卵巢暫時休眠有利保留生育力

停經前荷爾蒙受體陽性的乳癌病人,若想保有生育力,鄭醫師建議可以採用促性腺激素釋放素治療。醫師解釋,促性腺激素釋放素治療的作用機轉,可以將腦部的下視丘想像成「總開關」,把卵巢想像成「插座」,只要把總電源關掉,雌激素就無法通電抵達卵巢,「插座」也不會壞掉,只會讓卵巢暫時休眠,癌細胞就無法繼續生長。

圖片

但是以促性腺激素釋放素來治療停經前乳癌,因為抑制荷爾蒙,有停經症狀,例如熱潮紅、情緒較不穩定;相對於化療,對身體及卵巢的衝擊來說,溫和許多,目前健保也有給付此類的抗荷爾蒙藥物。

促性腺激素釋放素在臨床上,有每個月施打一次的短效型及三個月施打一次的長效型。根據2020年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治療指引(NCCN guidelines)及晚期乳癌治療共識(ABC 4 guidelines)都建議,促性腺激素釋放素使用每月施打一次的劑型,做為治療選擇。

促性腺激素釋放素 適用於這些乳癌患者

鄭翠芬醫師指出,促性腺激素釋放素適合用於較低復發風險的乳癌患者,像是腫瘤小(1.5公分以下)、乳癌第一期及二期患者(淋巴轉移少於3顆)、停經前(50歲以下)等等。乳癌病友可每四週固定回門診注射。

針對高復發風險的患者,施以化療後,若未停經且還有生育打算可使用此藥直到準備懷孕前再停藥,等待經期恢復。鄭醫師提醒,在治療過程中,應先與主治醫師詳盡討論,若出現任何疾病或藥物問題,應立即諮詢專業醫師,且定期半年或一年至婦產科檢查。

紐約疫區前線醫護員獲新北聯醫治癒 17採陰性康復出院

防範新冠肺炎疫情,新北聯醫從疫情初期即展開防疫超前部署,不僅召集院內各單位啟動應變措施,更配合政府防疫政策,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日前一名31歲確診個案,歷經17次採檢的反覆陰轉陽結果,終於在5月13日連續3次採檢陰性,順利病癒出院。

從國外返台確診 住進負壓隔離病房

這名個案自4月從國外返國後,出現發燒、胸痛、腹瀉等症狀,確診為新冠肺炎,並收治於新北聯醫,期間住進負壓隔離病房41天;個案表示,當時身處在美國疫情最嚴重的紐約,加上自己也為前線醫療人員,但在防護用具及設備不足情況下,和同事接連病倒,自己也陸續出現相關症狀,經多番考慮,最後決定做足防疫措施回台就醫。

經醫療團隊照護 個案近日康復出院

個案經由感染科、護理師、心理師、放射師、營養師等團隊用心治療及照護,不僅症狀逐漸舒緩,身體各方面機能也獲得改善;對於能在台灣就醫康復出院的個案,也表示心懷感恩,尤其在親眼目睹且聽聞紐約的病人及朋友因病相繼過世後,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防疫仍不鬆懈 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新北聯醫自1月27日收治第一位新冠肺炎病人以來,所有同仁承受著極大壓力,對於能康復出院的患者,也給予參與照護之醫護團隊很大的鼓勵;新北聯醫院長項正川強調,面對國內疫情逐漸和緩,雖可放鬆仍不能鬆懈,民眾需持續配合防疫措施,做好個人衛生習慣,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

搶救人命是天職 醫師反思病患是否真需要

《病人自主權利法》雖能給民眾選擇善終的權利,但起動條件卻得符合包括生命末期、不可逆轉昏迷、嚴重失智症、植物人、政府公告重症等5種因素之一;在 《樂活一生:有尊嚴又快樂的活一輩子》一書中,慈濟醫院急診室主任賴佩芳提到,基本上部分的臨終狀態,並不會在這些條件下,因此就算已簽署的民眾,臨終也不是走這條路。

搶救時侵入式治療 病患卻未有選擇權

加入預立醫療決定諮詢團隊的賴佩芳,當初是為了想了解《病主法》對急診醫師的執業會有什麼影響;賴佩芳主任表示,加上急診的病患多為危急且面臨生死邊緣,在醫師盡全力搶救中,治療過程所使用的侵入式治療是否是病患所想要,其實是很多醫師們常常在思考的問題。

夫妻倆開心簽預立醫療書 讓兒女了解意願

賴佩芳主任舉例,曾有一對夫婦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時,不僅帶著雙胞胎女兒同行,夫妻倆也相當健康且非常健談,不僅能清楚表達意願,也因此讓女兒感到輕鬆,同時轉告其他兄弟姊妹,父母真心覺得想這樣走完人生,將來可直接按照他們的意願,也因此讓她非常印象深刻。

諮詢民眾超過百人 又以女性佔多數

但其實大部份來諮詢的民眾多半是失望的,主要因以為簽署後,即使送進醫院也不會有侵入性或積極治療,直到諮詢後才發現得在5個情況之下才成立;花蓮慈濟醫院社工師陳盈羽補充,目前到醫院進行諮詢的民眾已超過百人,其中以60到69歲是最大宗,女性佔大多數,顯示許多人對於自己的善終非常重視。

(參考資料: 《樂活一生:有尊嚴又快樂的活一輩子》/時報文化出版)

什麼是「爪狀趾」 醫師跟你說清楚

由於媒體的宣導,人們都知道骨骼、關節會退化,骨骼的退化就是骨質疏鬆,而關節的退化就是退化性關節炎,其皆有相對的商品在販賣。肌腱退化由於沒商品可賣,所以這樣的觀念就沒人宣導。因此人們常常忽略肌腱也會退化,而肌腱退化也是造成爪狀趾的元兇之一。專精足踝外科名醫朱家宏於《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中分享,現代人根本沒機會運動腳趾,尤其大拇趾以外的小趾更是長期閒置,時間一久,肌腱自然退化失去平衡,也就容易產生爪狀趾。

爪狀趾的疼痛大多來自於弓起來的腳趾,趾節摩擦到鞋子,或者弓起來的腳掌下壓力增加,這兩方面都可以藉由一些方法,如穿著特殊鞋墊或寬鬆一點的鞋子來減緩疼痛;至於美觀的考量,因為腳趾都包覆在鞋子之中,很多老一輩的人更是不在意。

截肢看起來或許是個簡單的選擇,尤其對活動力低的老年人來說,但如果不是不得已,我們都不應該切除還有功能的肢體,且截除一趾可能造成另一腳趾的歪曲,就像缺了一顆牙的牙齒排列一樣。爪狀趾的治療牽涉內在肌、外在肌、關節等很多方面的平衡,其實各方面的考量非常複雜。因為爪狀趾算是不同病因所引發的症候群之一,所以對於爪狀趾的治療,必須先探究它的原因,再針對病因來治療。爪狀趾的產生可以分為退化、外傷與神經病變三大成因: 成因1:肌腱退化 天天運動腳趾就可改善 這類屬於小趾頭肌腱退化所造成的爪狀趾,如果長期沒有改善而有疼痛、穿鞋困難的問題,可利用一些肌腱轉位或鬆解手術來改善,但在手術之前,還是建議先做自我復健與腳趾運動,有空就多活動腳趾頭,把腳趾頭盡量往下抓、往下壓,或練習以腳趾頭抓取東西,天天5分鐘,讓腳更有彈性,這樣可以減低足底壓力。 只要功能還未退化到僵直性攣縮,透過這樣的腳趾運動通常會改善很多,不一定要手術。但是切記,運動腳趾的活動必須持續!絕對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成因2:外傷造成爪狀趾 肌肉鬆解術簡單速效 有些人的腳遭受骨折等嚴重外傷,在經過復位固定之後,傷口看似漸漸痊癒,但沒想到過了兩、三個月後卻出現爪狀趾,這是因為經過嚴重的外傷後,軟組織嚴重受損,出血充滿小腿的某個腔室造成缺氧,使肌肉萎縮而引發攣縮,造成爪狀趾現象(腔室症候群)。在這種情況下,醫師會建議進行肌肉鬆解術。

有些醫師可能缺乏足踝專科的訓練,看到爪狀趾就直接從趾頭部位做放鬆術,這種做法不僅事半功倍,而且傷口很大,術後效果也不好。除了確認部位外,針對攀縮的腔室做放鬆手術,必須考慮患者是否還有因外傷所造成肌肉結構不平衡的問題,如果有的話,就必須再加上一些骨骼的縮短術或關節的整形術。

成因3:神經病變造成爪狀趾 治療方式因人而異 「神經病變」顧名思義,就是因為神經性疾病造成腳神經不協調所引發的現象,如小兒麻痺、腦性麻痺、糖尿病足(因為糖尿病會破壞運動神經)等,這類型的爪狀趾治療最為複雜,因為其成因牽涉的範圍甚廣,爪狀趾現象只是整個系列問題中的一小部分。 在爪狀趾病徵外,可能還連帶關節的垂足攣縮、合併肌腱等多重問題,除了需要更大範圍的肌腱轉位術、鬆解術之外,還必須考慮患者可能因為垂足攣縮,慣用前腳掌著地,如果硬把它矯正成一個正常平足的話,會使腳的長度縮短,也可能使某些肌腱的力量不足,影響到往後足踝的功能。 腳不只大拇趾 小趾也很重要 在足踝分科中,踝關節、距下關節、跟骨等後足器官,一旦受損所引發的痛苦,一般來說會高於前足器官,而且多會立即影響行動力,所以後足疾患受到的重視普遍高於前足,至於在前足中,大家目光的焦點也多集中於大拇趾,相對來說,其他趾頭所能分到的關愛眼神微乎其微。 但是隨著生活品質與機能意識的抬頭,「小趾疾患」所造成的病徵也漸漸受到重視,台灣近年足踝醫學會討論的主題,也從以往的後足、大拇趾,轉變為「小趾疾患」,其中便包括了爪狀趾、蹠痛等症狀。朱家宏醫師表示,非常樂見這樣的轉變,因為以爪狀趾來說,雖然常常被放在治療的末端,不被人所重視,但當中有非常深的學問,如果醫師與患者沒有深入了解,不知道探究背後複雜的病因,就很難得到良好的治療效果。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重症肌無力孕期易加劇 治療期間應避開懷孕

重症肌無力會使病患反覆出現眼皮、臉部、咽喉部甚至是呼吸肌肉無力等情形,屬於自體免疫疾病,也常合併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又以甲狀腺疾病最為常見;臺大醫院新竹分院婦產部林明緯醫師指出,尤其當病患出現嚴重全身肌肉無力,影響到吞嚥及呼吸功能,就稱為重症肌無力危象,多好發於診斷後前一至兩年,因此有文獻建議剛發病的女性患者應避孕一至兩年。

29歲孕婦有重症肌無力病史 30週胎兒缺氧緊急剖腹產

臨床上,一名29歲孕婦,過去有重症肌無力和葛雷夫氏症病史,這次懷孕時診斷出妊娠糖尿病,在懷孕30週時,發生早期子宮收縮合併子宮頸閉鎖不全,轉至醫院住院安胎,後來又因胎兒缺氧,緊急剖腹產下一名男嬰,術後轉至加護病房觀察;林明緯醫師表示,所幸女子呼吸功能恢復順利,術後第5天出院,寶寶則因早產與輕微肌無力和呼吸喘等情況,仍在加護病房觀察和照護。

重症肌無力多發生於女性 又以20至30歲居多

根據國外統計,重症肌無力並不會提高懷孕流產率、子癲前症等發生率,但重症肌無力的孕婦在懷孕期間約40%症狀會加劇,甚至恐得插管使用呼吸器治療;林明緯醫師解釋,重症肌無力的發生率雖僅約五千分之一,但女性發生率為男性兩倍,且又以20至30歲年齡層為高危險族群。

出現重症肌無力相關症狀 應積極治療

治療上,過往研究指出,患者若懷孕時服用大力丸和類固醇,一直到產後哺乳都屬安全,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都應配合醫師治療,並按時服用藥物;林明緯醫師強調,重症肌無力孕婦的新生兒也可能透過母體影響,導致約10至20%新生兒會發生重症肌無力,因此新手爸媽也應特別留意自己的寶貝,通常在出生後12小時到數天內發生,不過也不用特別擔心,大部分新生兒約3至4週後會逐漸自然恢復。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