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染疫後有抗體不一定有免疫力? 感染症專家不認同

世界衛生組織專家日前警告,無證據顯示感染者體內有抗體,代表對新冠肺炎有免疫力。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李秉穎認為是錯誤認知,表示世衛推論基於「有抗體的人,體內有偵測出病毒核酸」,不過偵測病毒核酸不代表有活病毒,強調新冠病毒感染人類後應會有免疫力,不會再次感染。

有抗體會免疫嗎? 專家這樣分析

世衛組織日前提醒各國,若各國只憑抗體檢測結果作為復工及鬆綁旅遊限制的指標,或發放免疫通行證或無風險證明書,可能使康復者疏於防疫措施,增加病毒傳播的風險。

李秉穎說明,世衛的推論基於,病人已經有抗體,還可以檢測到病毒核酸,提醒感染以後不一定會有免疫力。不過,目前核酸檢測只是檢驗病毒核酸的存在,不是活的病毒株,「所以有抗體的人,在呼吸道檢測出有病毒核酸,不代表有活的病毒。」

醫師也提出另外一種可能,有抗體的人,其實體內病毒已被消滅,只是體外黏沫的病毒還存在。李秉穎說,新冠病毒感染人類一定會有免疫力,不會再次感染。

「免疫通行證」可行? 大規模感染國家才要考慮

至於有國家討論執行「免疫通行證」,准許有抗體免疫的人回歸正常生活,可行嗎?李秉穎指出,已有抗體的人,身上病毒會慢慢消失,發病一段時間後,若確定受感染的人產生抗體,理論上可以自由通行,因為沒有再度感染的可能性。

不過,醫師強調,即使疫情嚴重國家,抗體陽性率還是有限,僅約5-20%,也就是70%人群還沒有抗體,尤其台灣抗體比率又更少,對於免疫通行證的做法,可能是在大規模感染的國家才需要考慮。

男不菸不酒,肝癌卻悄悄盯上他 背後原因竟是...

B肝病史20多年原住民,診斷出肝癌後諱疾忌醫,腫瘤1年內從3公分暴增到13公分,幸運的是腫瘤雖然已經很大但包膜完整,由臺中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成功切除。余政展表示,不是每位肝癌病人都能如此幸運,提醒B、C肝帶原病人一定要接受治療並定期追蹤檢查。

B肝帶原從未追蹤治療 爆瘦23公斤

田先生是來自東部的67歲原住民,明知自己B肝帶原,但從未追蹤治療。前年初,162公分高的他,從80多公斤一下子瘦到57公斤,變得又瘦又黑,吃不下飯,他苦笑說,連自己照鏡子都會被自己嚇到,當時醫療巡迴車到部落,透過X光檢查發現肝臟腫瘤3公分,他卻沒在意;沒想到,1年後再檢查,腫瘤已翻數倍長到13公分! 田先生在教會姊妹推薦下到臺中慈濟醫院就診,一般外科主任余政展進一步檢查確認,田先生肝臟功能異常,且巨大腫瘤位於肝的正中位置,狀況並不理想,萬幸的是左右兩邊的肝臟血管沒被侵犯,且腫瘤包膜完整,透過精細的保留血管與剩餘肝組織,仍有機會手術一拚。

肝癌悄悄盯上他 定期追蹤檢查不可少

田先生很不甘心的是,部落裡人人都知道他不菸不酒,肝癌怎會找上他?余政展主任解釋,其實田先生是B肝帶原的病人,肝癌早就悄悄盯上他了,但他自恃不菸不酒,以為不必治療,連定期追蹤檢查也沒做,才會讓肝癌悄無聲無息的長到那麼大。 田先生全心投入家事、農事與教會事務,自稱是閒不下來的「大忙人」,此次田先生終於在驚險手術後感受身體健康的重要,願意以自己為例提醒年輕人,一旦知道有病史就應追蹤、治療,適當休息愛護自己的身體真的很重要。

抗精蟲抗體導致不孕 中醫調理喜得子

所謂「壯志未酬身先死」,一隻精蟲若在未達陣之前就已僵死,便是應驗了這句話,這也是「抗精蟲抗體」的不孕病患最真實寫照。不孕患者蔡小姐,她經由大醫院醫學中心檢查發現體內有很高的「抗精蟲抗體」,導致進入她體內的精蟲活動力大減,呈現僵死狀態,根本無法與卵結合。所幸,後來尋求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接受中藥治療4個月,順利自然懷孕。

精蟲提早陣亡 無法與卵結合

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表示,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產生排斥精蟲的抗體,男性從精液檢查當中可發現,而女性的抗精蟲抗體則存在於子宮頸黏液或血清當中,必須做同房測試或抽血檢查才能發現。對於具有抗精蟲抗體的女性而言,即使先生精蟲檢查都正常,但同房後測試會發現精蟲多數在陰道或子宮頸陣亡,根本無法達陣與卵子結合,導致不孕。

她抽血檢查才知 抗精蟲抗體超過正常人三倍以上

病患蔡小姐因長久不孕,做過各項檢查,就是找不出原因。後來聽親友提及所謂「排斥精蟲」,才到大醫院醫學中心檢查,赫然發現自己體內抗精蟲抗體非常高,高達500多(抽血正常值必須小於150mlU/ML),是正常人三倍以上,醫師建議她做試管,但因害怕轉而尋求中醫治療。

「心肝火旺」 是抗精蟲抗體最常見體質

經過林襄穎醫師診斷,蔡小姐屬「心肝火旺」體質,這恰好也是抗精蟲抗體最常見體質。中醫認為適度的「火」存在體內,能維持陽氣正常運作,對身體有益;但過度的「火」反而造成「陽盛陰虛」,破壞體內平衡。治療辦法則是「降火、抑陽扶陰」,使用藥材是黃芩、黃連、生梔子、龍膽草、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茯苓等。蔡小姐服用林襄穎醫師開立的處方,4個月順利自然懷孕。

林醫師強調,因不易察覺,很多人像蔡小姐拖了許久,才意識到自己多年不孕與抗精蟲抗體有關。因一般病患並無異常,病因為何尚不明確,少數認為與子宮頸發炎有關、多數則毫無跡象可循,根本不清楚為何體內會產生排斥精蟲的抗體。

若按照中醫體質學說,便能有完整解釋並加以治療。中醫所謂「心肝火旺」體質通常與飲食或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例如:喜愛高熱量甜食、辛辣油炸物、紅肉海鮮攝取過多;或是熬夜晚睡、勞心過度、壓力緊張、甚至與個性事事計較、情緒暴怒都有關。林醫師提醒,除了適當中藥調理,改善不良習慣也有很大幫助。

發炎、感染來勢洶洶! 小心繼發性免疫缺乏病

患有惡性腫瘤、慢性疾病,或接受血液幹細胞移植前後,當反覆出現上呼吸道、鼻竇、肺部等感染,卻無法找出明確病因時,就要注意可能患有繼發性免疫缺乏病 (SID)。

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侯信安醫師指出,SID造成的感染通常來勢洶洶,一次比一次厲害,所以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高危險的病患很關鍵,尤其是相對少見的發炎情形,譬如肝臟、脾臟的膿瘍狀況,就表示病人廣泛性免疫球蛋白低下。

SID治療報你知 免疫球蛋白輸注改善抵抗力

SID治療上會先判別是否由原發性疾病或藥物所引起,譬如本身惡性腫瘤所造成、或腸胃道吸收不良導致,優先針對根本原因診治有助預防下一次的嚴重感染。

侯信安醫師說明,如果是免疫球蛋白低下,合併嚴重感染,其他器官受到影響的嚴重SID,健保有提供國血製劑免疫球蛋白的輸注,可以提升免疫球蛋白,改善患者的抵抗力。

惡性腫瘤嚴重到接呼吸器 免疫球蛋白治療脫險

曾有一名35歲男性惡性淋巴瘤病患,一開始肺部發炎合併其他多處器官感染,嚴重到進加護病房接受呼吸器治療,後來觀察發現免疫球蛋白低於300 mg/dl,遠不足750-800 mg/dl的正常值,在合併抗生素加上國血製劑免疫球蛋白補充治療後,肺部功能才逐漸恢復,繼續接受腫瘤的追蹤與治療。

留意SID 預防治療避免影響原發疾病

侯醫師表示,每次感染的發生會讓治療腫瘤在時間上受到延誤,對腫瘤治療不太好,因此控制感染一定要結合好的抗生素、抗黴菌藥物、好的免疫能力,也就是適度的免疫球蛋白輸注以及本人的抵抗力。針對一些高危險族群,或是感染時會出現較大併發症的病患,甚至可以預防性地接受免疫球蛋白輸注。

醫師指出,突發感染對治療計劃大有影響,因此有惡性腫瘤、慢性疾病及接受血液幹細胞移植等高危險群應密切留意,第一時間辨別是否為SID,健保針對免疫球蛋白治療有相關補助規範,遵囑醫師建議,接受免疫球蛋白注射合併治療,避免影響原發病情,打亂治療節奏。

打造VR手術模擬中心 隨時與世界頂尖醫院跟刀

隨著創新科技的應用,為了打造新世代的教學方式,臺中榮民總醫院在惠康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積極贊助下於2020與健康醫療團隊合作,建置以VR虛擬實境為主要技術應用的「VR臨床技術模擬中心」,不僅能透過虛擬的手術室,反覆重複練習不同的術式,也能幫助醫學生學習,並且提升醫師手術能力。

打破過去學習限制 可隨時與世界頂尖醫院跟刀

VR臨床技術模擬中心結合醫病溝通3D Organon、實境手術資料庫GIBLIB、骨科手術模擬器FundamentalVR及腦波分析設備Looxid Labs等,打破過去學習的限制,操作者可執行自己需要學習的手術,隨時進入不同世界頂尖醫院跟刀;臺中榮民總醫院臨床技術訓練中心主任謝祖怡指出,透過體感回饋的進步,不僅能提升真實手術的觸感,也能將實際經驗與虛擬重複練習完美搭配。

VR互動科技應用 讓病患更理解手術內容

此外,利用虛擬實境、混合實境的技術,不需要搭建實體場景及設備,就能將各種醫學情境重現在此模擬中心,且在突破傳統臨床訓練需要移動場所及需要大體老師、動物教師的限制下,能精確提供出血量、各階段技巧操作時間等量化客觀數據,臺中榮總也根據醫學訓練學習理論,結合創新科技的技術,讓醫學生學習手術空間認知及訓練醫師進行醫病溝通,透過VR互動科技的應用,讓病人及家屬理解醫師的手術說明內容。

結合創新科技應用 中榮創醫學訓練標竿

資淺外科醫師也可隨時利用線上實境手術資料庫GIBLIB,與包括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與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等世界頂尖醫院參與手術實境教學過程;謝祖怡主任表示,未來中榮也將針對醫院客製化臨床照護標準流程SOP,開發VR教學內容,透過創新科技的應用,可望能創造世界頂尖醫學訓練標竿。

先天失明有救了? 這項「奈米鑽石」有望修補視網膜突變

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XLRS)是一種嚴重的視網膜退化遺傳疾病。其發病率約五千分之一至兩萬五千分之一,大部分都發生在十歲左右的男童,這個疾病會造成視網膜剝離而導致視力永久喪失。目前已經知道RS1基因突變是造成此疾病發生的重要原因,但現有的藥物基因治療方式,仍然出現病患治療二年後視力皆無明顯改善的情況,突顯出開發新式基因治療的迫切性。日前,陽明大學藥理所教授邱士華成功以奈米鑽石作為載體,遞送基因剪輯組件修正突變基因,開啟此疾病基因治療的希望。

病患誘導性幹細胞中 成功找到治療可能性

邱士華以及他的學生黃抗節,去年利用誘導性幹細胞(iPS),成功建立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病人的誘導性幹細胞,並進一步成功分化為立體3D視網膜類器官(XLRS-iPS Organoids),也證實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能夠應用在這樣的視網膜類器官中,開啟了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治療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的可能性。

「奈米鑽石」遞送基因剪輯組件 有望修復視網膜突變基因

在這樣的基礎下,邱士華團隊與交通大學分子生物與生物工程研究所教授張家靖、成功大學微電子工程研究所教授曾永華合作,開發以奈米鑽石作為CRISPR基因編輯的非病毒載體。透過這樣的奈米載體,成功在人類誘導多能幹細胞和小鼠視網膜中,遞送CRISPR/Cas9基因剪輯組件進行基因編輯,將可以用於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突變基因的修正,並具有開發成為基因治療藥物的潛力;此一成果將為治療先天性視網膜裂損症,提供革命性的通用新思路,為眼睛失明患者帶來重見光明的新希望。此項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刊物《Advanced Science》(先進科學)。

莫輕忽遭輾壓傷口 出現水泡和黑班時快就醫清創

不慎遭輾壓的傷口可別輕忽,除了外觀的撕裂傷外,要小心是否有撕脫傷情況;臨床上,一名80歲林阿姨,騎車時不慎和貨車擦撞,造成手掌和小腿下部剛好被貨車輪胎輾壓,緊急送往醫院治療,經開刀後,施以骨折固定及傷口清創併止血,經過3至4天觀察期,後續皮膚開始出現水泡和黑斑,確診為撕脫傷現象,因此再安排住院治療。

撕脫傷導致皮膚缺乏血液 恐使皮膚出現壞死

撕脫傷就是皮下筋膜和上層皮膚跟脂肪層因為分離,導致皮膚可滑動,尤其臨床上許多類似遭輾壓過皮膚的案例,往往患者與家屬都容易低估傷口嚴重度;安南醫院整形外科醫師王冠智指出,撕脫傷會造成穿通支經的血流被阻斷,導致皮膚缺乏血液,才會使患者經3至4天後皮膚已開始出現水泡、黑斑等壞死症狀,這時就給透過多次清創手術和植皮甚至局部皮瓣重建來處理。

手術治療效益佳 有效降低患者疼痛

治療上,若為無移位的鎖骨骨折或斷端處去壓迫皮膚,可採保守治療,透過三角巾來保護受傷手臂,約3個月左右就可初步癒合,但若移位過多的情況,則得採以開刀固定骨折較佳;骨科醫師許峻誠指出,根據臨床醫學資料顯示,手術治療會比保守治療效益更佳,尤其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加上鎖定骨板的發明,不僅能服貼骨頭,骨釘也較不易鬆脫,有效降低疼痛度,且改善鎖骨骨折癒合不良所導致肩部外觀變形等後遺症。

經清創且植皮方式 患者已能恢復行走

此個案經後續接受清創手術去除壞死皮膚,且採以植皮方式來重新置換全小腿下部及足背三分之二的皮膚,連續追蹤3個月,目前已能正常恢復行走;王冠智醫師提醒,筋膜分離外觀本來就較不容易察覺,嚴重時恐造成缺血導致壞死,不得輕忽嚴重性。

返老還童、1秒殺死癌細胞... 2023醫療大躍進不是夢?

未來的醫療技術將隨著科技逐漸發展,你能想像最新的癌症放射線治療方法,只要一秒就能降低放射線的副作用嗎;作者朴英淑與傑羅姆.格倫在《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一書中指出,預計2020年人體臨床試驗的癌症治療新機器將正式啟動,屆時能在不傷害其他細胞的情況下進行癌症治療,且只要一秒就能殺死所有癌細胞,勢必是未來翻轉癌症治療版圖的創新設備。

新的癌症治療創新技術 可望幫助更多癌友

此項設備是由美國能源部的SLAC 國家加速器實驗室與史丹佛大學合作使用加速器所開發,透過直線加速器的原理進行改裝,並縮小至可以進到貨櫃的尺寸,方便病患可輕易接受治療;《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書中提及,病人們未來再也不用躺在大型機器裡接受高能量的放射線治療,儘管預防勝於治療,但在未能成功達到預防癌症之前,新的治療創新技術,可望能開拓更輕鬆又快速治療癌症的道路。

老化被指疾病一種 抗老化藥物已邁入實驗

除了癌症,老化也是未來社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書中描述,老化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稱為可治療的潛在疾病,換句話說只有治癒這疾病,便能返老還童,延長壽命,目前抗老化藥物最先在美國獲得人體實驗許可,這款藥不僅能清除人體內老化的細胞,也能增進器官效能,是一般糖尿病藥物,目前已被證實能延長動物壽命的功效。

抗老化劑療法 可望延長健康壽命 

此外,來自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長壽學研究員尼可拉斯.莫西的研究發現,病患們服用某種治療白血病的抗癌藥物九次和一種植物性抗氧化劑類黃酮素的槲皮素後,都比以前走得更遠,也有效舒緩症狀,這是第一次人體實驗的結果,因此意義重大;《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書中指出,雖目前沒有一位科學家相信人類可以長生不老,但我們要追求的方向應該是專注在延長健康壽命,也許未來透過「抗老化劑」等適合療法,能讓我們繼續享受健康長壽的人生。

(參考資料:《2030世界未來報告書》高寶出版社)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