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進出醫院「快速通關2.0」 免接觸、少等候優化防疫流程

為減少門診預約病人於各入口讀取旅遊史時的排隊等候時間,奇美醫學中心即日起只要於看診當日,利用手機掃瞄「門診預約掛號單」上的QR Code,不用輸入身分證或居留證字號即可直接連線查詢旅遊史,經過體溫篩檢站,主動出示手機畫面和提供身分證件,並配合紅外線體溫自動量測、酒精自動洗手、戴好口罩,即可進入各醫療大樓,提供病人免蓋章、少接觸的安全貼心服務。 刷健保卡進入醫院 尖峰時等候3-5分鐘 奇美醫學中心每天門診量約5,000人次就診,施行刷健保卡進入醫院後,尖峰時段平均等候時間3-5分鐘,且因民眾進入醫院時需蓋手章,增加第一線員工與民眾的接觸性感染風險,希望藉由施行此項服務,除可減少民眾等候時間,減少民眾接觸性感染的風險。 手機掃瞄QR Code 輸入旅遊史出示畫面 奇美醫學中心結合健保署雲端旅遊史資料,針對當日門診看診後下次門診預約掛號的病人,在有簽署奇美醫學中心雲端資料下載同意書的前提下,病人於預約看診當日即可利用手機掃瞄門診預約掛號單上的「快速通關」QR Code,自行查詢旅遊史,若顯示為綠色勾勾圖案,主動出示畫面和提供身分證件,即可直接通關,快速又安全;若顯示為紅色禁止圖案,則可能為非預約看診或旅遊史註記等,需至各入口刷身分證條碼或健保卡,重新再讀取健保署雲端旅遊史。 非預約看診民眾如需進入奇美醫學中心,也可自行使用身份證條碼掃描或讀卡機插入健保卡查詢旅遊史,待體溫篩檢站員工判讀資料無誤後,即可快速通關。

新冠肺炎救命解藥「有希望沒把握」 台大藥學教授這樣分析

「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臺大藥學專業學院副教授林淑文20日表示,新冠肺炎候選藥品中,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恩慈試驗僅顯示,年輕、未使用呼吸器的患者恢復較佳;至於老藥奎寧搭配阿奇黴素使用,似乎有助抑制病毒量,但有心律不整、腹瀉等副作用,都待進一步研究。她也提醒,政府應盡早評估,必要時以「藥廠強制授權」獲得有效藥品。

新冠肺炎救命解藥 個個有希望沒把握

林淑文表示,根據中國資料,病人病程很長,若醫療體系崩盤,死亡率很高,藥物可縮短病程,促進預後,目標是提高存活率、緩解症狀、核酸檢測不到病毒(三陰性可出院)、降低併發症與後遺症。

她指出,新冠肺炎候選藥物很多,但「個個沒把握」,目前研究集中在瑞德西韋(Remdesivir)、氫氧奎寧(hydroxychloroquine)和阿奇黴素(Azithromycin)上,其他研究不多,或者效果跟安慰劑或現行的支持療法差不多。

瑞德西韋初步試驗公布 待正式實驗結果

林淑文提到,瑞德西韋原本是用來治療伊波拉病毒,但三期臨床試驗發現死亡率比單株抗體高,因此停頓。不過後來發現對於新冠病毒反應不錯,開始進行臨床實驗,但在各國都沒有上市。

瑞德西韋的機轉是抑制病毒的RNA聚合酶,阻止病毒複製。該藥物屬針劑,不太方便,一天1次連續10天,有些微肝損性等副作用,停藥後可恢復,仍待大型試驗報告。

最新53名恩慈療法研究顯示,36人(68%)狀況改善,47%出院,死亡率僅13%。副作用有肝指數上升、腹瀉、發疹、腎衰竭、低血壓。

林淑文分析,恩慈使用(compassionate use)藥品, 指病情危急或重大的病人,沒有任何藥品可治療,因此申請使用全球未核准上市的試驗用藥。此研究非隨機分派(可比較療效),僅顯示年輕、未使用呼吸器的患者恢復較佳,後續真正試驗結果會陸續發表。

老藥奎寧+阿奇黴素 有效用,注意副作用

至於奎寧類藥物,如氫氧奎寧,林淑文說,是50年前老藥,可免疫調控和抗發炎,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紅斑性狼瘡。

奎寧可阻止病毒進入細胞,並阻礙病毒複製,達到抑制病毒的效果。不過,各試驗都還在嘗試合適劑量,在療效與副作用間取平衡。法國研究顯示,一天吃3次,每次200毫克,連續10天,顯示鼻咽檢出病毒的比例可以下降,若加上阿奇黴素,病毒量下降更快,幾乎測不到病毒量。

不過,林淑文表示,奎寧合併阿奇黴素會有副作,都會造成心律不整,且年紀越大、女性的比率越高。中國等研究更指出,會有肝功能、腹瀉等副作用風險。此外,巴西研究顯示,高劑量奎寧會造成心率不整致死。

她說,美國有研究評估奎寧作為社區新冠病毒預防投藥,就要小心上述風險。

有效藥品台灣沒上市 教授:可藥廠強制授權

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已加速評估有效藥物,如果有效藥品台灣沒上市怎麼辦?林淑文提醒,可以透過藥廠強制授權,不過台灣市場狹小,有藥廠可能拒絕並放棄台灣市場的隱憂,政府應盡早規畫。

三陰性乳癌已擴散該怎麼辦? 醫籲這兩項檢測要做

「乳癌殺手」三陰性乳癌,擴散了怎麼辦?義大癌治療醫院癌症醫療副院長饒坤銘醫師指出,過去擴散的三陰性乳癌以化療為主,不過近來已有免疫治療、標靶治療,尤其是針對BRCA基因突變的標靶治療藥物PARP抑制劑,無論是縮小腫瘤、延長控制時間和整體存活時間都比只用化療佳,呼籲患者可進行免疫標的和乳癌基因檢測,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

「三陰性乳癌」預後不佳 易轉移肺部、腦部

饒坤銘醫師表示,乳癌分好多種,如果「雌激素受體/ER」、「黃體素受體/PR」、以及「人類上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HER-2」,三者都陰性就屬於「三陰性乳癌」(TNBC),佔台灣乳癌10-15%。

醫師說,三陰性乳癌好發於40-50歲,相對年輕的女性,且容易有家族遺傳;腫瘤惡性高,易轉移、特別常侵襲肺部、腦部等重要器官,但又對傳統治療易有抗藥性,再加上不能用抗荷爾蒙治療,治療選擇相對稀少,屬於預後較差的癌症。

「三陰性乳癌」轉移怎辦? 檢測免疫標的、BRCA基因

三陰性乳癌的治療,饒坤銘醫師解釋,若是早期、未轉移,建議都要開刀,再視情況加上後續輔助性治療。若是腫瘤較大或有局部的淋巴結轉移,也可以前導性化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提升手術成功效果;至於晚期轉移的乳癌,化學治療是主要治療方式,但近來還可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甚至是針對特定基因的標靶藥物。過去的晚期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有一半存活期短於2年,近年來新增上述藥物後,治療選擇已逐漸多元,控制時間更獲得延長。因此,建議晚期三陰性乳癌患者,可檢驗免疫治療標的PD-L1,陽性可使用免疫療法搭配化療;並檢測BRCA基因(包含BRCA1, 2),有突變的話,則可使用PARP抑制劑。

「三陰性乳癌」BRCA陽性 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續命

目前台灣三陰性乳癌患者,約5%帶有BRCA基因突變。饒坤銘醫師說明,BRCA突變是會遺傳的,使患者一生罹患乳癌機率達70%、卵巢癌20-40%,所以只要患者很年輕、有家族史、雙邊乳癌,或同時罹乳癌和卵巢癌,都會建議檢測BRCA,甚至患者小孩也可預先檢測遺傳情況。例如,好萊塢影星安潔莉娜裘莉就曾發現BRCA基因突變,所以預防性切除乳癌與卵巢。

針對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原理,饒坤銘醫師解釋,BRCA基因突變的乳癌細胞,基因修補能力有限,標靶藥物可進一步讓癌細胞完全無法修補受損基因而死亡,而正常細胞還有其他修補方式不受干擾。

基本上,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適用BRCA基因突變、已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在化療失敗後使用。不過,醫師說,臨床試驗顯示,一旦轉移,不等化療,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越早使用越好,有效控制機率可達6成以上,相對化療3成還高,控制時間也從4個月延長至7個月,整體存活時間提升至2年。

鼓勵患者多與醫師討論 找出合適治療

醫師坦承,已轉移的三陰性乳癌患者,面臨化療確實比較辛苦,不過目前已有更多治療方式,建議進行PD-L1和BRCA基因檢測,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若不幸有BRCA基因突變,除選擇更適當的治療方式外,也應注意後代的遺傳風險。

多發性骨髓瘤惡性高 幸好救命標靶藥物已有健保給付

年近60歲的餐廳老闆娘吳阿姨(化名),因為脊椎骨頭持續性的疼痛求診,本來以為是工作勞累導致,卻確診為癌症「多發性骨髓瘤」!因第一線治療復發,當時在醫師的建議下參加新一代抗CD38標靶藥物臨床研究,治療後,如今已穩定控制超過5年半的時間。

多發性骨髓瘤 難治療易復發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葉士芃表示,多發性骨髓瘤是血液惡性腫瘤的一種,較難治癒,也容易復發,且每次復發都讓治療變得更困難。

多發性骨髓瘤是由於骨髓內「漿細胞」的病變所導致,而癌化的漿細胞使得特定的免疫球蛋白、也就是「M蛋白」大量增生,除了影響病患免疫力,也帶來許多症狀,包括貧血;影響腎功能,會讓尿液的泡泡變多;體內蝕骨細胞活化,造成骨頭疼痛、骨質疏鬆,進而容易骨折。

新一代抗CD38標靶 助6成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達深度緩解

葉士芃醫師說明,多年前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選擇不多,只能靠化療,疾病緩解的效果有限,病患存活時間僅約1至2年,後來出現第一線治療可使用的標靶藥物,若搭配造血幹細胞移植,可延長治療的時間,平均可達2年至3年,然而疾病還是會復發。

近年來發現,多發性骨髓瘤細胞上帶有大量的CD38抗原,鎖定CD38抗原作為標靶,在治療上即可有更精準有效的成果,幫助延長患者存活時間,成為國際上的治療趨勢。

根據研究,第一線治療後復發的病患,若在第二線治療的現行療法即併用新一代的抗CD38標靶藥物,其治療整體反應率不但高達93%,近6成(58%)病患的治療可以達深度緩解延長腫瘤復發時間,是現行療法的2倍以上,同時還可以降低近60%的疾病惡化風險。

這代表疾病復發進入第二線治療後,仍有半數患者在穩定控制的狀況下,可持續接受治療長達4年半左右,且沒有惡化。葉士芃醫師說,這對患者來說是非常振奮人心,代表新的治療方式幫助病患維持良好生活品質,也大幅延長了存活的時間。

新一代抗CD38標靶治療 納入健保給付

過去抗CD38標靶藥物需要自費使用,療程動輒每月十幾萬,對許多病人是很大的負擔。如今,衛福部健保署已經核准抗CD38標靶藥物用於與現行療法併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第二線治療,經事前審查核准後給付22次輸注於具有良好日常體能狀態(ECOG < 2)的成人患者,預估能讓400位患者受惠。4月1日起正式生效,患者有機會使用更新的藥物延長生命,還能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預估年省230萬元的醫療費。

多發性骨髓瘤發生人數 10年增6

不過,根據最新105年癌症登記報告,多發性骨髓瘤當年度新增625人,而與10年前386人相較,增加了6成。葉士芃醫師提到,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0到70歲左右,過去的認知是西方人發生率較高,然而,近年觀察到台灣的發生人數持續增加,這與人口老化的趨勢有關,也有可能也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

葉士芃醫師進一步指出,臨床觀察發現,許多病人是因為骨頭疼痛、骨折就醫,檢查了之後,才輾轉發現罹患多發性骨髓瘤,此外,也有患者是因為症狀類似慢性疾病而輕忽,因此也延誤了就醫時間。由於現今治療越來越進步,癌症的治療越來越多元,葉士芃呼籲民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鼓勵患者不要因為年紀大而放棄醫治,應積極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式。

癌症治療新趨勢 「精準個別化」找出最合適方案

化學治療隨著醫療科技的發達,新藥及新療法不斷問世,延伸出近年較熱門的兩大治療方式「標靶藥物治療」及「免疫細胞療法」。恩主公醫院癌症中心陳重華顧問醫師指出,「標靶藥物治療」是指透過基因檢測解碼,找出致癌的驅動因子,打造個人化癌症醫療,找到對症的標靶治療藥物,甚至進一步了解腫瘤預後狀況及治療是否有效,提供病人更多的治療選擇。 未來癌症治療發展 免疫細胞療法

「免疫細胞療法」是近年新興的治療醫療技術,意即取出病人的免疫細胞,加以培養、誘導、活化及擴增數量後,再回輸至病人體內去對抗癌細胞,延長存活期,達到所謂的精準醫療。

有鑑於醫療技術不斷的進步,醫院積極籌備發展免疫細胞療法,並培訓多位醫師包括血液腫瘤科張根胡醫師;泌尿科王炯程主任、高銘鴻醫師;大腸直腸外科徐宇辰主任、張巨成醫師;外科部吳長晉部長、乳房外科黃星華主任、一般外科羅智賢主任、整形外科李忠憲主任、骨科王文志醫師等,目前都已完成「施行細胞治療技術醫師訓練課程」,在專業醫療團隊的支持下,預期可幫助更多癌症病人。 檢測前先與醫師討論 找出最適合療法

當然檢測項目越多,可以得知的訊息也就越詳細,在藥物的使用上會更寬廣、多元,不過,相對的檢測費用也會提高,一般來說若是自費的話,大約是4-15萬左右,主要依照檢查的基因種類而定,檢測種類越多,價格就越高,病人可與醫師討論評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另外,「標靶藥物治療」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修訂的藥品給付規定,有8種癌別可依據期別等不同條件納入健保給付方案,病人可依照符合的健保給付條件進行申請,減輕在治療上所要背負的經濟壓力。

血壓難控!美最新研究:高血壓導管治療可助達標 適用5類患者

高血壓導管治療 美醫學會:平均可降門診血壓9.2 mmHg

血壓居高不下,無法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mmHg)以下,是高血壓患者的一大煩惱,有些患者甚至吃4、5顆藥也難控制,其實現在已經有「高血壓導管治療」(或稱腎動脈交感神經阻斷術,Renal Denervation,簡稱RDN)能有效降血壓。今年3月,美國心臟學會大會發表針對331位高血壓患者所做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台大醫院心臟內科王宗道主治醫師表示,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在經過高血壓導管治療後,24小時的收縮壓平均下降了6毫米汞柱,跟沒進行治療的對照組相比,多降了4毫米汞柱;門診血壓更是降了9.2毫米汞柱,比對照組多降6.6毫米汞柱。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李應湘資深主治醫師補充,這次的研究中,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的測量結果,是在完全沒有吃藥的情況下得出的血壓值,治療效果相當顯著,表示對早期的高血壓患者而言,高血壓導管治療一樣是有效果的。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李應湘資深主治醫師

RDN手術隔天能出院 兩成患者有望停藥!

高血壓導管治療,是從鼠蹊部把針孔大小的軟管伸入腎動脈,產生微量電流局部加熱電燒,抑制腎臟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血壓的效果,手術時間1到2小時,做完隔天就能出院回家。

王宗道醫師指出,原來只吃1到2種降血壓藥物的患者當中,約有兩成可以降到正常範圍,意味著未來可能無需再服用藥物;而原本吃3、4種以上降血壓藥物的患者,則能夠減少藥物的顆粒數,顆粒數的減少仍然有非常大的意義,因為有許多研究也發現,患者服用的降壓藥物顆粒數越多,越容易忘記服藥,進而造成血壓難穩定控制。

血壓控好大降心血管風險! 5類患者適用RDN

研究發現,血壓降低5毫米汞柱,就能減少15-20%的腦中風、心臟血管疾病、死亡率風險,所以穩定控制血壓的效果不容小覷。

醫師說,高血壓導管治療適用5類患者:(一)頑固型高血壓患者;(二)患有高血壓併發症的患者;(三)藥物順從性不佳者;(四)藥物耐受性差或因藥物副作用導致治療困難的患者;(五)次發性高血壓治療後仍然難以控制的患者。

曾有一名54歲男性高血壓患者,服用5、6顆藥物後,仍然有170/110的超高血壓,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後,隔天在病房測出的收縮壓只有110,因為屬於腎臟交感神經活躍造成的次發性高血壓患者,所以手術效果相當顯著。

李應湘醫師說明,治療高血壓的目的,是要做全身血管的保養。血壓高的時候,全身血管是會受傷的,受傷經過修復後,有可能就會狹窄阻塞,狹窄阻塞發生在哪,就會造成該處的併發症,所以高血壓患者容易中風、心肌梗塞、血管疾病,甚至容易因此洗腎。

李應湘醫師進一步指出,與藥物相比,高血壓導管治療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手術風險很低,目前從臨床及全球的研究看來,並沒有特殊的副作產生,所以安全性非常的顯著。手術治療的療效是終身有效的,對患者而言日積月累下來,每天24小時,365天的血壓降幅,遠比單純吃藥的療效來得更為驚人,期待未來能得到更多研究證據支持。

722口訣 有效掌握血壓情形

高血壓導管治療的出現讓高血壓患者有了治療新選項,醫師也提出722「請量量」口訣,呼籲患者每週量血壓7天,每天起床、睡前2個時間點,測量2次取平均值,掌握血壓控制情形,有狀況即時與醫師溝通調整治療,遠離併發症的危機。

 

半數急性蕁麻疹找不出原因! 檢測過敏原有用嗎?

八歲的佑佑某天從學校回來,身體出現微凸起、略帶紅色的皮疹,一塊一塊的像蚊子叮到一樣,也抓個不停,當天晚上馬上到診所就醫,醫師診斷為蕁麻疹,但服用藥物後,症狀改善不明顯,進一步至奇美醫學中心住院檢查時,發現黴漿菌抗體呈現陽性反應,確診是黴漿菌引起的蕁麻疹。

兒童常見過敏疾病 嚴重恐影響呼吸

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陳威毓指出,蕁麻疹是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之一,發作時皮膚上會有略帶紅色、摸起來浮腫、具有癢感、稍微隆起的斑塊,如果用手去抓沒有病灶的皮膚會出現上述類似的斑塊,這些皮疹可能在幾個小時內消失;此外,當過敏反應會發生在深層的組織會產生血管性水腫,造成眼睛周圍或是嘴唇腫脹,甚至發生在喉部周圍,嚴重可能會影響到呼吸。

蕁麻疹分2種 出現超過6週為慢性

根據文獻指出每個人一生當中大約有20%機率會發生蕁麻疹。依據蕁麻疹持續發作的時間分為「急性」和「慢性」,一般來說超過六週幾乎每天皮膚上都會出現蕁麻疹會定義為慢性蕁麻疹。

常見的急性蕁麻疹的原因包括食物、藥物、昆蟲叮咬、過敏原接觸、輸注血液製品、感染(A型鏈球菌、黴漿菌、鼻竇炎、肝炎、EB病毒等);至於慢性蕁麻疹的原因更加複雜,約有60-70%是慢性特發性蕁麻疹、約30%是誘發性蕁麻疹(冷刺激、運動、洗熱水澡、流汗、皮膚劃紋、壓力性等),少數則是因為自體免疫疾病、血管炎、甲狀腺疾病、腫瘤所引起的。

治療需視症狀而定 過敏原檢測僅對食物型、接觸型才有效

陳威毓主治醫師說明,蕁麻疹在治療方面,若僅有皮膚上的症狀,如紅腫癢等,可以冰敷或輕拍緩解症狀;藥物方面,目前以抗組織胺藥物為主,不過,若是細菌或是黴漿菌感染引起的則要使用適當的抗生素治療;另一方面,若為較嚴重的蕁麻疹合併血管性水腫,甚至影響到呼吸,須至急診處理以維持呼吸道暢通,也可能要使用腎上腺素或是注射類固醇。

而臨床上診斷蕁麻疹並不困難,但是要找出原因並不容易,即便是急性蕁麻疹仍有超過50%找不出原因,門診中常有家長詢問需不需要檢驗過敏原來找出蕁麻疹的原因,通常過敏原檢測對於食物過敏型或是接觸過敏原後產生的蕁麻疹診斷上才有幫助。

呼吸器可以共用救命嗎? 重症醫師:表面公平,卻無助治療

新冠肺炎病人暴增,紐約有醫院正研究共用呼吸器,解決設備不足問題。不過美國多個醫學都發表聲明,反對共用呼吸器。12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專家研討會上,北榮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陽光耀表示,當共用的病人病情不同時,呼吸器該分配給誰?台大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古世基則指出,貿然共用呼吸器,可能使所有病人都產生不良預後。

共用呼吸器 醫:表面公平,卻無助治療

《紐約時報》報導,紐約長老會醫院考慮讓兩名病人「分享呼吸器」,解決呼吸器設備不足的問題,這類使用方式只有少數研究,過去美國曾兩次使用這種方式。

不過,美國胸腔醫學會、重症醫學會、呼吸照護醫學會都發表聲明,反對共用呼吸器。陽光耀表示,當兩病人症狀、嚴重度一樣,共用呼吸器時,「如果有一人要急救怎麼辦?另外一名患者就沒有呼吸器用了嗎?當兩病人病情不同時,呼吸器要給誰?」他強調,呼吸器共用不能解決數量問題,只會增加病人死亡率。

「表面上公平,對治療卻沒有幫助。」古世基指出,多位病人共用呼吸器,除了無法針對個別並病人調整呼吸器設定外,也會造成呼吸驅動和警示系統問題,並增加交互感染的機會,貿然共用呼吸器,可能使所有病人都產生不良預後,

面臨生死兩難 醫師該如何抉擇?

呼吸器是救命設備,義大利媒體指出,設備不足,老年人恐被犧牲,無法使用呼吸器。陽光耀強調,實際上根據論文,75歲以上病人有8成在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醫生不會因為年紀、種族,放棄任何病人,認為那些病人不該救。即使在義大利倫巴底重災區,年輕人和老年人呼吸器使用比率都相同。

「醫師照顧病人不是誰先來先救,很簡單,能救最多病人最好,盡可能救需要救的病人。」陽光耀說,普世原則下,當病人狀況都一樣時,醫護人員要先救,讓這些醫護可以救更多病人。而年輕人也一定會盡量救,「他們好了可以幫助更多人,且年輕人不治好很容易傳染給更多人。」

台灣呼吸器夠嗎? 疫情指揮中心統計:相對充足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統計,全台的呼吸器約有1萬4000台,呼吸器擁有率約每10萬人就有61台,比起德國24台、英國12台,以及義大利的5台,可說是相對充足。

陽光耀說,其中1300台是空機,萬一不夠,還有呼吸器庫存可使用,也可修復舊的呼吸器。不過,即使呼吸器和加護病房充足,他提醒及時人力訓練和保護醫護人員,人力才會充足。

參考資料:

The Other Option Is Death’: New York Starts Sharing of Ventilator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