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解決濕疹問題 依體質從體內改善才是根本

一名38歲女性,只要天氣開始濕熱,皮膚就會出現紅色丘疹,且紅疹還會持續擴散全身,甚至搔癢不止,嚴重影響睡眠,就醫檢查後,確診為濕疹,但過去曾接受多種療法,症狀依舊未改善,直到接受中醫調理,透過清熱祛濕等藥材,舒緩患者濕熱和宿便問題,數個月後,患者已逐漸改善症狀,且睡眠品質也大幅提升。

濕疹若僅解決皮膚問題 恐無法治根

這名患者膚質偏油性,且身上長出的疹子呈現紅色,部分還有滲出液,加上患者本身有胸悶、失眠、口乾和大便不順等問題,因此才採以清熱祛濕等藥方調理;桃園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內兒科主治醫師高定一指出,濕疹主要是因體內濕、熱、風、燥等問題引起,若僅是購買止癢藥膏解決皮膚問題,恐無法治根。

根據不同型患者 中醫給予適合調理

高定一醫師進一步說明,濕疹患者通常分為濕熱型和血虛風燥型兩種,以濕熱型而言,患者會出現膚疹紅腫、搔癢劇烈、患處滲液等症狀,中醫治療上就會選擇連翹、薏苡仁或苦參膏等中藥材治療;若為血虛風燥型患者,因容易有頭暈、疲倦等現象,且皮膚會脫屑、丘疹細小密集,這時生地黃、當歸等藥物可幫助舒緩。

除了中醫調理 飲食及作息也是關鍵

除了透過中醫調理外,飲食上也要多注意,包括油炸、辣、冰品等刺激性食物都應避免,另外像是芒果、竹筍或帶殼海鮮,因容易引起皮膚過敏,也應少吃為宜;高定一醫師呼籲,調整平時生活作息,且配合運動,加上中醫調理,就不用擔心濕疹復發,影響生活品質。

原來骨骼成長到25歲 這樣吃健骨防骨鬆

要保持骨骼健康,從年輕開始就要懂得保養,才能避免邁入老年後,因骨骼漸漸變薄,引發骨質疏鬆困擾;台大醫院營養室營養師柳宗文指出,除了透過運動幫助增加肌力外,如何從飲食獲取身體所需的營養,幫助增加骨骼強壯也是關鍵。

把握骨骼成長期 延緩日後骨鬆發生

通常骨骼成長期可持續至25歲左右,這時若能使巔峰骨量增加10%,就能讓骨鬆發生延緩13年,直到邁入中年後,骨骼就會慢慢流失,尤其更年期婦女更為加劇,男性則約60至70歲後,流失速度才會加快;營養師柳宗文表示,因此若能透過健康飲食,補足骨骼和肌肉機能,就能減少未來骨折風險。

攝取鈣質、適度日曬 有助骨骼形成

營養師柳宗文進一步說明,骨骼中最重要營養素之一就是鈣,除了乳製品,其他如綠色蔬菜、堅果和豆腐等,也都是不錯的鈣質攝取來源;而像是鮪魚、沙丁魚、蛋黃等,因具有維生素D能幫助維持骨骼形成;也可在每天上午10點前或下午2點後,適度日曬(每天大約20分鐘),有助於皮膚自行生產出維生素D。

均衡飲食配合運動 遠離骨質疏鬆

另外,像是奶類、豆、魚、肉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也可適量取用,尤其對於兒童和青少年而言,蛋白質是生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即使老年人也可能會因蛋白質攝取不足,使得骨骼持續衰弱;營養師柳宗文提醒,透過均衡飲食,且配合運動,從年輕開始保養骨骼,就不怕老年受到骨質疏鬆困擾。

婦女3.5公分膽結石 碎四次才清光光

一名67歲婦女,腹部疼痛不已且還出現發燒症狀,就醫檢查發現總膽管有一顆3.5公分的大結石,透過內視鏡膽胰管治療術,不需開刀,患者已順利恢復健康;臺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周偉強指出,這名患者已不只一次出現膽管結石,過去曾三度就醫治療,還拿掉膽囊,以為不再有結石困擾,沒想到又再次出現。

體質、膽汁成分 埋下膽結石危險因子

其實拿掉膽囊並不表示膽管不再出現結石,多少會受體質、膽汁成份等因素影響,慢慢累積成結石;周偉強醫師表示,這名患者雖經歷三次手術,留下有如YKK拉鍊的疤痕,多年不曾發作,即使有胃痛現象,也僅服用止痛藥舒緩,不以為意,沒想到卻還是長出膽結石。

內視鏡膽胰管治療術 順利清除大結石

所幸透過內視鏡膽胰管治療術,利用內視鏡切開總膽管開口,前後四次碎石,總算把結石清理乾淨;周偉強醫師說,比起手術開刀,內視鏡風險相對比較低,且1公分以上的結石在臨床上已算大顆,因此要解決患者3.5公分的結石,這得運用機械式碎石,才能真正清理乾淨。

內視鏡治療風險低 有異狀應盡快就醫

內視鏡膽胰管治療術可說是微創手術先河,目前解決膽結石問題,都透過內視鏡方式治療,除非失敗才考慮傳統開刀方式;周偉強醫師呼籲,內視鏡膽胰管治療術已日益進步,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對症下藥,才能避免症狀加劇,影響健康。

三伏貼有效嗎? 4大症狀改善特好

根據國內研究顯示,逾7成罹患過敏性鼻炎患者,接受三伏貼治療症狀獲得改善。中醫師劉佳祐強調,三伏貼治療針對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反覆感冒的治療效果特別好,也可搭配內服中藥、針灸治療等整合性治療,內服外用加強治療效果。

逾7成過敏症狀獲改善

根據近代文獻及國內中醫部門研究顯示,使用三伏貼穴位治療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臨床研究效果,總有效率都在70%以上。國內醫院2011年冬天針對當年夏日接受過三伏貼的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5%以上患者,認為打噴嚏、流鼻水、鼻塞、反覆感冒有顯示改善。

可減少就醫、用藥次數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兒科主任劉佳祐指出,臨床觀察發現,接受三伏貼治療的患者,多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及反覆感冒等疾病;接受治療後,日後到門診求診次數及使用西藥的次數都能減少。

內服外用調理體質

劉佳祐主任表示,針對12歲以下的氣喘病童,可經由醫師評估進行健保給付的小兒氣喘中醫加強照護門診,在中醫門診同時接受多項治療,包含穴位敷貼、內服中藥、針灸治療、推拿按摩等全方位的整合照護,透過內服外用進行體質調理,更能夠改善病情、減緩症狀的發生。

帶管制藥品出國 記得事前申請證明

暑假到來,許多民眾都會把握假期出國旅遊,但其實除了基本生活用品得攜帶,部分民眾也會攜帶一般藥品,以防萬一;為恭紀念醫院藥師顏群芳指出,但要注意若為第一級、第二級和第三級管制藥品,就必須向衛福部食藥署申請證明,否則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不清楚管制藥品分類 可上食藥署網站查詢

包括嗎啡等鴉片類止痛藥、治療過動症狀的利他能和專司達等,都屬於一到三級的管制藥品,民眾若不清楚,可連結到食藥署網站,查詢管制藥品分類,就可馬上了解藥品品項和分級;顏群芳藥師表示,一旦要攜帶管制藥品出國,一定要記得去申請一至三級管制藥品入出境證明書。

備妥相關資料 申請證明不困難

但到底該如何申請呢?顏群芳藥師說,首先可先去食藥署網站的便民服務中下載專區下載聲明書,且需備妥患者護照影本和醫師診斷證明書,重要是診斷書上必須詳細記載疾病名稱、治療過程以及每天服用量等訊息,以備不時之需,且藥品說明書也必須備妥影本或標籤一份。

民眾別擔心 申請證明不需花錢 

最後就可將相關文件寄到食藥署申請,民眾也不需擔心,申請並不需要任何費用,僅需耐心等待審核通過即可;顏群芳藥師提醒,備妥管制藥品證明書,就不必擔心不必要的麻煩,開開心心出國去。

癌友戰勝病魔 飲食調整是關鍵

面對癌症治療,最關鍵就是要讓患者擁有正確的飲食方式,才能有體力對抗疾病;鹿港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吳思賢指出,臨床上,許多癌症患者常常抱怨胃口不佳,主要是因癌症治療帶來的後遺症,容易使患者出現噁心、腹瀉等症狀,這時患者就必須調整飲食方式,來補足身體所需營養。

攝取足夠蛋白質 補足營養所需

但到底該如何改善,才能真正符合癌患營養需求,又能提高食慾呢?營養師吳思賢表示,首先得注意蛋白質是否攝取足夠,主要是蛋白質能幫助體內合成白血球等,提升抵抗力,因此像是豆腐、雞蛋、雞肉等都是不錯的蛋白質來源,可適量攝取。

補充營養品 需依照個人所需 

營養師吳思賢進一步說明,癌友也可選擇將三餐改成六小餐的份量,且餐間可補充高蛋白等營養品,或改以喝果汁、麥片飲品,補足一天熱量所需。不過要注意補充營養品,最好經由營養師評估個人所需的補充量,才能避免造成身體負擔;且因治療期間免疫力下降快,這時應避免生食,以降低感染機率。

保持良好營養狀態 有助於癌症治療

另外,癌友也應養成監測體重的習慣,若發現體重降低幅度大於5%,就可能是營養不良的徵兆,應盡快調整飲食方式;營養師吳思賢呼籲,只要攝取足夠熱量,且均衡飲食,讓自己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就能對抗癌症,也能降低副作用帶來的身體傷害。

帕斯堤力量攝影展 打破愛滋迷思零歧視

台灣露德協會、護理人員愛滋病防治基金會及加拿大亞裔感染者協會,攜手舉辦「帕斯堤的力量攝影展」,由台灣跟加拿大跨國同步聯展,共展出69件愛滋社群攝影作品,期望透過攝影作品打破愛滋迷思,建構零歧視的友善社會。

攝影作品展現豐富生命力

露德協會秘書徐森杰表示,此次由帕斯堤社群自發的攝影展,透過一幅幅的攝影作品,激發民眾省思對愛滋既有的刻板印象,並共同感受帕斯堤朋友豐富的生命力。從作品中可以看見,在帕斯堤自身的積極、伴侶及家屬的支持、醫護人員的協助、照顧者及助人者的陪伴,重新活出生命的意義。

愛滋不可怕 打破歧視偏見

「愛滋不可怕,可怕的是歧視分裂了人與人間的親情、愛情與友情。」護理人員愛滋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劉麗芳表示,透過鏡頭以不同角度,讓更多人看見帕斯堤的積極、溫柔與勇敢,進而去除對帕斯堤社群的偏見、恐懼。

作品展出兼電影欣賞與主題分享

「帕斯堤的力量攝影展」展覽期間為7月15日至8月14日,在華山離線咖啡館展出,共計69件愛滋社群攝影作品,其中52件是帕斯堤朋友的創作,展出期間每周五晚上,分別舉辦電影愛回來欣賞暨映後座談、主題分享會及開閉幕音樂會活動。

冬病夏治、遠離過敏 三伏貼幫大忙

你是否也有每天早上起來就打噴嚏、流鼻水,晚上鼻塞又睡不好,經常反覆感冒的困擾?其實,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反覆感冒是體質虛弱的常見表現,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也因為要經常看診掛病號而身心俱疲。

冬病夏治趁三伏天

現在時序進入夏天,天氣越來越熱,根據傳統農民曆,這幾天正是一年之中天氣最熱的三伏天,而中醫調理過敏性疾病有許多方式,除了口服藥物,像過敏這些天冷容易發作的「冬病」還可以把握「夏治」的預防方式,特別是利用三伏天陽氣隆盛,肌腠疏暢,藥物容易吸收,使用中藥白芥子、肉桂、麻黃、延胡索等溫熱藥物敷貼在穴位,達到溫經通絡、溫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

三伏天 藥物最容易吸收

三伏天是每年最熱的時間。林怡君醫師表示,根據農民曆,在夏至後第三個庚辛日稱為「初伏」,第四個庚辛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辛日為「末伏」(今年初伏是國曆7月17-18日、中伏是7月27-28日、末伏是8月16-17日)。這段時間是天氣炎熱、陽氣旺盛而肌膚腠理開泄的時候,藥物容易吸收,為溫煦陽氣、驅散寒邪的最好時節。除了三伏天這幾天,在夏天天氣熱的七八月份都可以做敷貼,讓藥餅吸收後發揮作用。

敷貼穴位及飲食要注意 3種人不適合敷貼

穴位敷貼時,運用對應於軀幹背部的定喘、肺俞、風門、脾俞等穴位,一般來說,成人每次貼2~4小時,兒童貼0.5~2小時,因個人膚質不同,有的會有輕微發泡的情況發生,如局部有灼熱感或疼痛時,可提前取下。除了敷貼後不要劇烈活動,以免藥物脫落;同時,敷貼當天不要吃發物、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穴位敷貼後,有的人會有局部發紅、發癢及燒灼感,極少數患者起少量水泡。孕婦、小於一歲以下嬰兒及嚴重藥物過敏者,並不建議使用此法。

過敏性體質者還要注意飲食作息調整

除了冬病夏治的三伏貼對於過敏性疾病可以改善,民眾也可以透過中藥調理、藥膳養生,以及日常生活起居注意避開過敏原、不要吃太冰冷的食物,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夠全面地減少過敏性疾病的發作。(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任顏宏融)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