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中風患者自理生活 團體復健是功臣

今年52歲的趙先生,外表看來健康又開朗,完全看不出來1年多前因中風住院,還曾被醫師宣判半身不遂。經過團體復健,現在可自行外出、開車。在復健班的同學們還尊稱熱心助人的他為「班長」;而65歲郭女士,中風已超過6年了,起初因中風在加護病房、普通病房來回穿梭長達3個月,經過復建,原本下半生需要以輪椅代步,但堅定的郭女士努力復健,現在也可自己獨自搭乘捷運外出。

收治病例的亞東醫院針對重症病人創立「團體治療」和「花園復健」,復健科邱正民主任表示,一旦病患的生命跡象穩定,就是最佳的復健時期,而醫師也會鼓勵病患把握3-6個月復健黃金期,讓肌肉逐漸產生張力,且可主動收縮,重點在於維持關節的柔軟度與肌力。

團體復健係針對中風、癌症和做完大手術等重症病人,結合空中花園發展出「團體復健」讓需要坐輪椅、拿拐杖的病人接受密集運動訓練,大約有7成的患者可獨立上下樓,5成可自行坐捷運,甚至有2成的民眾可以重返工作崗位。

民眾對於復健總有單調又無聊、整天面對機器運動的印象,而邱正民為了讓患者更加投入復建,建立SMART治療方式,如花園療育、分級活動、同儕支持、快樂復健等,利用這些核心概念,讓病患能夠接受復健,進而早日重返日常生活。

腦中風可分三階段復健:

一、急性期復健:為了讓閉患早日離開臥床生活,因此,只要生命跡象穩定時就可由治療師到床邊幫助復健,適合的運動有翻身、轉位,同時要避免褥瘡、防跌倒、避免關節沾黏。

二、中期復健(中風後七天內):為促進腦部神經細胞整合,恢復肌肉動作控制,且加強病人肢體協調與平衡感,進而讓病患能夠自理生活。醫師建議可幫助病患「從坐到站」,且可平衡站立、行走,但需留意,避免跌倒。

三、後期復健(一個月內):若是可讓病患完全自理生活、重返工作,可矯正和訓練步態,同時應加強體力與肌力,但運動時如果產生不舒服情況,應盡速就醫。

 

兒童抽血不再怕 竹苗首創「兒童抽血櫃台」

「妹妹不怕打針,妳好勇敢!抽完血了,好棒!阿姨給妳熊熊貼紙!」一般人對小孩接受抽血的既定印象,不外乎是抽血櫃台不時傳來「哇!」的哭聲,夾雜著醫護人員努力找血管與父母焦急的表情,從10月起,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正式啟用「兒童抽血櫃台」,是竹苗地區唯一專屬於兒童的抽血服務,將完全扭轉兒童接受抽血的既定印象。

呼應將兒童醫療獨立出來的世界潮流,新竹馬偕率先設置竹苗唯一的「兒童抽血櫃台」,專責服務12歲以下的小病患。馬偕紀念醫院新竹分院檢驗科技術主任羅芳芳表示,「回應兒童需求,我們希望每個來兒童抽血櫃台抽血的小孩,都能獲得最溫柔耐心的醫療服務」,透過軟硬體的規劃和設計,盡可能降低兒童面對打針的恐懼,減少對醫院的排斥情緒,更多一份溫韾感受。

「兒童抽血櫃台」的設置歷經三個月,馬偕醫院新竹分院院長李宏昌表示,新竹馬偕在竹苗地區不但擁有最廣大的兒童顧客,同時也是竹苗地區擁有最完整小兒科醫療資源的醫療院所。「兒童抽血櫃台」在硬體方面,12歲以下要抽血的兒童,都會導引到兒童抽血櫃台,小孩不必再和大人共用抽血櫃台,不但小孩有專屬空間,醫檢師也更能專注服務這些兒童,讓每位兒童感受到專屬照護 ; 軟體方面,由專業資深的醫檢師專責擔任兒童抽血醫檢師,讓家長們放下緊繃的心,安心的將寶貝交給我們,若是服務嬰兒病童,則會鋪上軟墊,方便他們仰躺抽血,「把兒童以兒童待之(Let kids be kids)」,力求做到與成人醫療分流,打造兒童友善醫療環境。

 

警報未解除! 未滿月男嬰腸病毒確診

中部一名未滿月的男嬰確定感染腸病毒克沙奇B5型重症,對此,疾病管制署莊人祥副署長表示,雖已入秋,但腸病毒仍處流行期,請家中有嬰幼兒的家長、照護者提高警覺,並且注意個人衛生。

該男嬰於9月25日出生,出院後與母親入住產後護理之家, 2日下午出現發燒現象,就醫後隨即收治病嬰室,7日因出現意識變化、心跳加快、血壓下降等症狀,遂轉至加護病房,檢查後確定感染腸病毒克沙奇B5型,目前寶寶仍住院治療中。

莊人祥表示,目前仍為腸病毒疫情流行期,而學齡前嬰幼兒是重症的高危險群,因此,家長及照顧者應特別注意個人衛生習慣、防護措施,並留意嬰幼兒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以降低重症發生機會。 此外,此類腸病毒傳染力極強,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應特別注意寶寶的健康狀況,若是家長有感冒、發燒等情形應避免與寶寶接觸,並且應勤洗手、戴口罩,若家中嬰幼兒確診感染腸病毒時,應避免與其他嬰幼兒接觸,才可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

而父母也應留意寶寶是否有轉為重症之跡象,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都應盡快就醫治療。

 

百歲人瑞健康兩原則 全食物+足熱量

台灣百歲人瑞數破3千人,引起不少人好奇,究竟人瑞們如何飲食來維持健康呢?老年健康與一般人又有何不同呢?

根據台灣大學社會工作系與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及臺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陳亮恭主任共同研究人瑞的健康、生活狀況,來了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的台灣。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楊培珊表示,從調查中發現,人瑞的飲食相當多元,無法歸納出「人瑞養生法」,也無法具體說明人瑞最愛吃哪種食物,但在訪談中,發現有3成3的人瑞都愛吃蔬菜水果。 但部分人瑞也有特殊的飲食習慣,如愛吃麵條扮糖粉、荔枝沾醬油、喝含糖飲料,甚至也有人瑞喜歡在半夜吃泡麵,對此,馬偕醫院營養師趙強及家有一百零三歲人瑞老爸的台北醫學大學教授韓柏檉一致表示,人瑞愛吃「全食物」,其次是家中自製的食品,外食較少。

韓柏檉教授還說,別看人瑞吃食多樣,甚至有點詭異,其實,相較於清淡飲食的人瑞,他們吃下較多的蛋白質及油脂,因此熱量足夠,對於保持精神及體能都有正面幫助。 此外,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楊培珊研究發現,台灣有近9成的百歲人瑞偏好居住在家中,102年老人狀況調查中,65歲以上居住家中人口也高達97%。顯然,台灣老年人口較多是居住在自家社區。另外,人瑞的主要照護者都為子女,但其子女的年紀也不小,造成「老人照顧老人」的問題越見嚴重,因此推測未來社區型照顧服務及社區型機構需求可能成為趨勢。至於經濟方面,除了子女奉養外,也有不少的長者依靠政府救助津貼生活,因此,未來在老人津貼的政策面也應省思。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指出,從國際文獻來看,人瑞有非獨居、城市居、家族傾向及擁有宗教信仰等特質。雖有6成人瑞自評健康狀況良好,但是根據297位人瑞於2012年的健保就醫紀錄分析,人瑞門診就醫次數低於一般老人,疾病以高血壓、骨關節退化等退化或慢性病為主,罹患癌症,心血管疾病等致命比率低。 不過,人瑞急診次數多、住院次數也偏高,尤其人瑞因肺炎等感染症住院費用成為主要醫療支出。陳亮恭說,感染症是人瑞最大的健康殺手,而肺炎是人瑞住院疾病與死因之首,呼籲高齡長者應特別注意因感染症、傳染病引發敗血症。

 

人活著就要動 避免血栓找上你

現年32歲的顧先生,全身多處從腳到頭發生多處靜脈阻塞,他早在17歲時就因為腰痛就醫,發現腎臟栓塞,經過治療病況緩解後出院,本以為只是偶發事件,但兩年後又因為咳血求診,診斷為肺栓塞,因為反覆發生血栓,且家族中也有人有相同的問題,進一步檢查發現他的凝血調控功能異常,診斷為抗凝血酶缺乏,在給予抗凝血藥物治療後,狀況穩定後出院,因病人自身認為已無大礙,便沒有回門診繼續追蹤;但在民國94年23歲時,又發生上腸系膜靜脈栓塞、門靜脈栓塞以及脾靜脈造成小腸缺血併發腸壞死,不得已只好將壞死的腸子切除,一番折騰後保住性命,開始長期使用抗凝血劑,預防不正常的血栓形成。

彰基醫院血友病醫療暨血栓中心主任沈銘鏡教授表示,血栓就是血管(包括動脈或靜脈)阻塞不通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下肢深層靜脈栓塞在臨床上很常見,其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患處皮膚變褐色等。

檢查時會出現大小腿壓痛、單側水腫、發熱、皮膚變褐色以及表層靜脈擴張的現象;大腿近端的深層靜脈血栓常會脫落流入肺部,引起肺栓塞,嚴重時還會導致嚴重血液循環障礙、下肢壞死,如果發生大量肺栓塞常會導致休克而死亡。 臺灣地區遺傳性靜脈血栓好發症的主要病因是S或C蛋白缺乏或者缺乏抗凝血酶,沈銘鏡醫師的研究指出,不明原因的靜脈血栓症約有50%是先天性遺傳,另外一半則不知道原因。凝血功能異常的病人身上,一旦身體處於某些可能造成血液滯留或是傷害時,身體無法良好地調控凝血功能便會造成可怕的併發症。今天是「世界血栓日」,沈銘鏡醫師表示,目前血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服用抗凝固劑,可以有效控制血栓惡化。然而,人要活就要動,「不動」才是造成血栓的主因,「活動」也是防治血栓的重要方法。

 

近視妹晚上帶「隱形眼鏡」 白天上學視力清晰

日前北市衛生局公布調查報告發現,台灣國小三年級學童近視率竟高達5成,其中近視三百度以上的就占了6.4%!而且家長還發現,孩子都配了眼鏡,為什麼近視會越來越深?眼科醫師表示,在近視最容易惡化的學生時期若無獲得良好控制,度數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而且,醫師預估未來數字持續增加的機率不小。

根據眼科診所統計,截至目前為止,今年矯正視力的孩童增加了25%,可知父母對於孩子的「惡視力」逐漸重視。眼科診所院長李文富醫師表示,學童應定期檢查視力,若出現視力退化的情況時,就應當及時就診。此外,醫師透露,若患者持續點散瞳劑加上框架眼鏡矯正近視仍度數增加,就建議以「角膜塑型術」來控制及矯正視力。

今年10歲的柯小妹,因家族遺傳有弱視、散光等問題,從3歲起就開始戴眼鏡,爸爸擔心女兒在學校會因為碰撞導致鏡片破裂,讓孩子受傷,就讓柯小妹每天晚上配戴角膜塑型片入睡,讓她白天不須戴眼鏡上學。 醫師解釋,所謂角膜塑型術,即為Orthokeratology,由 Ortho+ Kerato+Logie 所組成,意思就是『矯正角膜的科學方法』,台灣俗稱 OK lens,利用特殊設計的高透氧隱形鏡片來改善角膜弧度,晚上睡覺時配戴,白天不需配戴眼鏡,主要是抑制度數增加的速度,適合孩童與青少年配戴,多數人對此高科技的視力矯正產品。

醫師表示,臨床上遇到許多病患詢問「晚上睡覺戴鏡,安全嗎?」、「大人可否配戴?」其實,這項技術在美國已上市超過40年,已通過美國與台灣FDA,是非侵入式之技術。角膜塑型片主要是抑制度數增加的速度,適合孩童與青少年配戴,但角膜塑型沒有年齡的上限,大人經醫師評估後適合也可以配戴,亦可有效避免近視及散光增加。 

 

乳癌不可怕! 她們自信搖擺

5位乳癌病友穿上高中制服,帶領190位乳癌病友及家屬,大跳電影《我的少女時代》插曲〈我們青春〉。罹患乳癌第4期、抗癌資歷11年的Apple說,最想做的事就是把青春、叛逆再次找回來,同時也告訴自己,每天結束前都要揮別癌症,要把每天當作是全新的開始。

台灣癌症基金會每年舉辦「粉紅運動.Care HER2~2015愛波舞后召集令」活動,今年共有190位乳癌病友及家屬共襄盛舉,期望透過舞蹈幫助病友找回自信與生活品質,幫助恢復身心狀態,並勇於展現肢體的力與美。

「運動能抗癌!」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指出,根據美國癌症研究院AICR資料顯示,規律的活動量能改善身心健康。癌友每星期應從事有氧運動150分鐘,加強肌肉訓練及柔軟度運動,可提升身體機能得復原率,能對抗疾病與修復治療的傷害。 賴基銘呼籲女性朋友,除了平時自我乳房檢查外,建議45至69歲的女性、40至44歲具乳癌家族史者,包括祖母、外婆、母親、女兒、姊妹等二等親內曾有人罹患乳癌,每2年至少應進行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別讓自己不開心! 專家:運動可遠離憂鬱

根據董氏基金會國人快樂程度調查,近五成有明顯的憂鬱情緒需專業協助,而且女性比男性還快樂。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覺得自己快樂及非常快樂的受訪者有7成6;覺得自己非常不快樂及不太快樂者則有1成7。

而依內政部資料104 年度 18 歲以上成人,約有330 萬人不快樂。分析快樂及不快樂者之憂鬱程度,近五成「有明顯憂鬱情緒,需尋求專業協助」。而讓民眾感到非常快樂的前三名生活事件為「身旁的人平安健康」、「能做自己想做/喜愛的事情」、「外出旅遊」。 葉雅馨主任表示,根據數據顯示,感到快樂、非常快樂者,近三成有定時定期運動習慣,而不快樂者則有六成每週運動一次或更少,甚至沒有運動。主任建議,要讓自己快樂,可從有正向影響力的事情做起,如多和家人互動、幫助他人等等。

曾有憂鬱症的李女士說,原本每天睡到自然醒的自己,忽然每天清晨五點醒來,細數每秒的流逝讓她感到「度秒如年」!不知道自己該做些甚麼。而目前已康復的她也表示,當她發現自己有憂鬱症狀時,透過積極治療、運動,讓她感覺到快樂,也有好友陪伴,若能跨出第一步─接受它、治療它,就是好的開始。 身心科范樂群醫師表示,要保持心理健康,可從維持固定運動做起,醫師建議可以從生活習慣開始改變,如,倒垃圾時去公園多走20 分鐘。醫師說,情緒、壓力會有起伏是正常的,可透過情緒量表來判斷憂鬱程度、尋求適當協助。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