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再見了,萬惡雙下巴! 瘦臉拉提全部到位!

緊緻的下巴線條是青春與美麗的標誌,然而有些人卻是天生的不完美,年紀未老就已經飽受雙下巴的困擾。雙下巴不見得完全跟鬆弛老化或體重有關,還有天生的骨骼輪廓以及脂肪分布等因素。

雙下巴脂肪著實討厭,因為無法隱藏,不像身體脂肪還可以靠衣服遮蓋修飾。但是想改善雙下巴脂肪,以往只能靠手術抽脂,要承擔手術風險、照護傷口以免感染、還要忍受手術後暫時的腫痛;近年來雖然有消脂針注射,已經比手術治療來的簡便,但是術後還是有一定時間的腫痛期,所以還是有點令人望之卻步,希望能找到一種更輕鬆解決它的方法。

酷塑冷凍減脂迷你手握把 盧靜怡院長任講師

現在雙下巴脂肪肥厚的患者有福音了,新上市的「酷塑冷凍減脂迷你手握把」就是為了讓這窘人的問題能夠輕鬆解決。知名健康診所盧靜怡院長這次受邀擔任酷塑新手握把上市記者會的主持講師,與新加坡講師DR. Lam Bee Lan深入交流討論關於此項技術,包括療程特色、優勢、注意事項、安全性、還有提升效果與舒適度的方法。由於盧院長已經使用酷塑冷凍減脂有多年經驗,曾受邀至國外演講分享技術經驗,還曾經擔任過亞洲區Advantage plus手握把的領導研究計劃成員之一,備受國外原廠肯定,常常受邀參與國內外學術研討交流,此次也因熟悉新技術特性,完美展演,提供與會醫師及嘉賓們更進階技術分享。

靠運動飲食? 雙下巴鏟肉超難!

盧靜怡院長表示,雙下巴原因很多,包括隨著年紀老化的皮膚鬆弛、嘴邊脂肪下墜、天生下巴骨頭後縮,沒有下巴正前面組織支撐、頸擴肌過於發達、體重增加導致脂肪細胞體積變大、還有天生在下巴有多餘的皮下脂肪積聚等原因。其中最後一點通常是由於遺傳,體重增加以及老化雖會加重它,但是雙下巴的脂肪嚴重程度與BMI沒有絕對的正相關。雙下巴的脂肪細胞非常頑固,節食或運動不一定能有效消除它,常有人身材面容姣好,卻飽受雙下巴脂肪的苦,以往在面部美學治療上,這部分一直是個困難的領域。

迷你酷塑冷凍減脂療法 雙下巴不困擾

盧靜怡院長提到,酷塑冷凍減脂療法早在西元2016年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可將目標對準下巴下方區域,以消除多餘皮下脂肪,經過廣泛且長期的臨床研究,已經確保此治療的效果以及安全性;在韓國、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也都使用有超過3年的經驗。此過程非侵入式、不用動針動刀、不用局部麻醉,療程中,可自由閱讀,瀏覽手機或小睡,療程完成後,就可繼續其他活動了,無需花費恢復時間,過程簡單輕鬆,舒適且效果持久,從而勾勒塑形,精緻下巴線條。

圖片

盧靜怡院長也提到,酷塑冷凍減脂療法在台灣已經行之多年,此治療原理是利用脂肪細胞不耐冷的特性,在適合且足夠時間的低溫下,引發脂肪細胞的自然死亡,之後再隨循環代謝等自然過程慢慢將之消除,從而雕塑身體輪廓。酷塑新手握把是特別針對雙下巴等小區塊的局部減脂,範圍小更要注重皮膚、神經、血管的安全,所以酷塑新手握把在溫度下降曲線以及時間上跟身體其他部位治療不同,需要更久的時間(單區療程需要45分鐘)以確保治療的效果以及安全。雙下巴的脂肪雖然範圍小,但無法遮掩,讓人十分在乎。在這次交流討論會議中,來自新加坡的Dr.Lan也表明,她診所其實很多酷塑的患者反而是先治療雙下巴,看到效果有信心後,才接受更多身體部位的酷塑冷凍減脂雕塑。相信新的酷塑手把會為雙下巴的治療帶來風潮。

不過,盧靜怡院長也提醒消費者,雙下巴或是下顎線條的不完美,畢竟不是完全來自於脂肪,可能包括很多不同綜合因素,例如老化鬆弛、嘴邊肉下垂、天生骨架、舌骨太低、下巴太短或後縮、頸擴肌肉發達等,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情況。在選擇療程前,應先選擇有足夠經驗與專業知識的醫師,先完整評估,並選擇經過認證安全有效的治療。

孩子流感疫苗怎麼打? 兒醫:6個月以上就可打

公費流感疫苗即將在10/5開打,疫苗備有600多萬劑,皆為4價疫苗,包含4種不活化病毒株,即2種A型(H1N1 及 H3N2)及 2種B型(Victoria 及 Yamagata),其保護效力與國際各國狀況相同。林口長庚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表示,6個月以上就可以施打,6個月以下的嬰兒,請照顧者們都記得要去注射流感疫苗,才能避免傳染給寶寶。

公費疫苗核定三家 保護力無差異

疾管署8/21公告,今年核定的公費疫苗有三家廠牌:法國賽諾菲的巴斯德、國光生技的安定伏、台灣東洋細胞培養的輔流威適,自費為GSK葛蘭素的伏適流。疾管署也提到,無論是公費或自費疫苗,每批疫苗審查程序一樣,都需符合食藥署規定,核准後才能進口或使用,疫苗品質均受嚴格把關,且四種疫苗的保護力並無差異。

細胞培養疫苗成趨勢 指定施打需自費

跟往年不同的是細胞培養疫苗,江明洲主任提及,以往疫苗皆由雞蛋胚胎中培養,現在則從哺乳類上皮細胞中來培養病毒,製程效能較高,儼然成為全球疫苗製造趨勢,不過費用也較貴。是否對於雞蛋過敏者較適宜施打此類疫苗?他說,從2018年起,疾管署與國外同步,施打前不需詢問是否有對雞蛋過敏,因為製程當中已將雞蛋胚胎中可能導致過敏的成分大量減少。

疾管署也說,對蛋過敏者,接種疫苗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之機率極低,因此參依美、英等國作法,將「已知對『蛋』之蛋白質有嚴重過敏者」自接種禁忌症移除。公費疫苗採分配制,無法選擇,若有疑慮者,當然可以自費選細胞培養之疫苗注射。

6個月以上可施打 孕婦接種可保護胎兒

雖6個月以內嬰兒無法施打,但建議照顧者施打,避免感染或傳染給嬰兒;6個月至3歲公費疫苗均為巴斯德,即使對雞蛋過敏者,也可以放心施打,並於注射後30分鐘觀察是否有異狀;3歲以上的孩童、成人,公費疫苗則為三種,江明洲主任說,疫苗保護力功效差不多,有些民眾會對國光有疑慮,事實上這幾年表現都很好,請放心接種注射。他特別提醒,第二孕期之後的孕婦也可以施打,保護自己之外,抗體也能透過胎盤傳給寶寶。

圖片

女大生車禍重創門牙造成缺失 矯正治療講話不再「漏風」

19歲薛姓女大生騎機車出門時,被突如其來的汽車撞擊,倒下後失去意識,送到當地醫院診斷為顱內出血,且上顎兩顆正中門牙缺失、下顎兩顆前牙斷裂,經急救後搶回一命,但講話因車禍造成「漏風」,所幸經矯正醫師治療後,已逐步恢復咀嚼功能,也重拾自信燦爛的笑容。

齒顎矯正治療 美觀兼具改善咬合功能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牙科部主治醫師羅昱承表示,患者因車禍導致的上顎兩顆正中門牙缺失、下顎兩顆前牙斷裂、與先天的牙齒擁擠等問題,經過門診評估後,利用拔除下顎的斷裂牙齒增加空間後將齒列排齊,缺失的正中門牙則利用側門牙取代,之後再利用填補或假牙的方式,將側門牙恢復成正中門牙的外型,以兼顧美觀與功能。

羅昱承醫師進一步說明,齒顎矯正治療又可稱為「戴牙套」,透過誘導骨頭生長和調整牙齒位置,將不正常的咬合,改為正常咬合,許多人以為矯正治療是為了美觀,其實矯正還兼具咬合和功能兩項目的。

矯正器有兩種 依據不同狀況選擇適合項目

羅昱承醫師介紹,目前常用的矯正器大致分為「固定式矯正器」和「活動式的隱形矯正」,前者對於牙齒的控制有相當好的功效,透過橡皮筋或鋼絲將矯正線固定在矯正器上,雖然美觀度較差,且鋼絲突出可能造成黏膜摩擦,但在矯正的療程上較能達成醫師的預期進而完成矯正的治療;後者則不需黏著矯正器在牙齒表面,可解決固定式矯正器帶來的美觀問題也較易於清潔,但應整日配戴,通常每一至兩周更換牙套,以達到牙齒移動的目的。

矯正時間影響因素多 矯正後良好清潔習慣不可少 

羅昱承醫師提醒,因每個人接受矯正治療需要的時間不同,且矯正時間會受到牙齒在骨頭移動的速率、患者是否準時回診,以及牙齒凌亂程度而定,由於矯正時牙齒移動後所引發的酸軟症狀,進而影響正常的進食,建議挑選軟嫩食物,減少咀嚼導致過大力量施予牙周組織,以降低不適感;此外,三餐飯後與睡前刷牙更為重要。

【新冠肺炎報導】男子自印尼返台 居家檢疫期間發病確診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0)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為本國籍60多歲男性(案496),今(2020)年2月至印尼工作,9月4日獨自返國,與案492搭乘同班機(非案492座位前後二排旅客)。 男子自印尼返台確診 住院隔離治療中

指揮中心表示,個案9月4日入境時無不適症狀,入境後前往防疫旅館居家檢疫,9月7日晚間出現發燒及流鼻水情形,8日通報衛生單位協助安排就醫,經採檢送驗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 指揮中心指出,由於個案可傳染期間已在進行居家檢疫,因此2名同班機前後二排旅客維持為居家檢疫對象;而18名同班機機組員先前已列為案492之班機接觸者,持續進行自主健康管理。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89,08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8,005例排除),其中496例確診,分別為404例境外移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75人解除隔離、14人住院隔離中。

【自殺防治日】長期心情低落 心理師教寫心情筆記防心病

42歲的李太太因童年時期常受到父母的冷落與批評,養成悲觀、易焦慮的個性,白天忙碌工作,晚上面對丈夫對家務的挑剔,還要管教一雙叛逆期兒女,壓力爆棚,她開始出現易怒、焦慮、哭泣、失眠的情況。就診後醫師轉介給臨床心理師教導李太太覺察情緒與放鬆技巧,並陪伴她用不同方式與家人溝通,兩個月後李太太學會調適壓力,也找回身心平衡。

自殺者多為身心困擾者 長期壓抑致心病

WHO指出,全球每年有近80萬人死於自殺;台灣則統計每年有近四千人自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具身心困擾者。低潮情緒常見,症狀因人而異,台北慈濟身心醫學科潘奕瑄臨床心理師說明,「壓力因應能力會因為體質、性格、壓力調適技巧而有不同,生活中的壓力多元又難以預測;情緒不好時可從生活中抽絲剝繭,了解原因,予以應對、接納。」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狀況長期累積,也會演變成莫名其妙心情不好;時間一久,將增加心理疾患的可能。

每日記錄心情與事件 了解影響因素

潘奕瑄臨床心理師指出,民眾可藉由心情筆記,認識自己的心情變化,每天花一點時間反思,並用簡短記錄當天心情,以及影響心情的人、事、物。」此作法除能抒發情緒,一段時間後還能覺察情緒感受,了解會影響或改善自己心情的因素;即使許多客觀因素不容易改變,但也能及時覺察壓力、提早用適合自己的方法調適。

肌肉放鬆與正念呼吸 兩大放鬆技巧

1. 漸進式肌肉放鬆法:當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肌肉會不自覺繃緊,而身體緊繃則情緒也難以放鬆。可反覆放鬆身體各處的肌肉,便能增加自己察覺身體及心情的能力,並放鬆心情。

2. 正念呼吸:用輕鬆舒適的坐姿,閉上眼睛,把注意力專注在呼吸上,屏除雜念並試著把注意力放回呼吸帶來的感受,建議每天執行五到十分鐘。

許多人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每天都很快樂、沒有壓力,但真正的心理健康其實是能從喜怒哀樂中適時彈性調適。因此不要過度害怕負面情緒,也不要責備身邊情緒低落的朋友;若低落的情緒已持續二週以上,且連帶出現如食慾、睡眠、體力改變與負面思考、注意力與記憶力變差,認知改變或嚴重干擾生活,建議尋求專業協助,度過情緒低潮。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自殺防治日】自殺人數降 青少年通報率上升

青少年自殺通報率上升!每年的9月10日是國際自殺防治協會(IASP)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推動之「世界自殺防治日」,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李明濱理事長指出,台灣自殺人數已逐漸下降,不過14歲以下及15-24歲自殺通報人次占率上升,除感情與精神疾病,校園問題也是原因,呼籲社會大眾關懷周遭親友心理健康,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的守門人精神,締造更高品質的社會安全網。

全國自殺人數下降 青少年通報率上升

李明濱理事長指出,台灣自2005年成立全國自殺防治中心以來,在政府與民間合作之下,台灣的自殺死亡率自2006年(總計4,406人,每十萬人口19.3人)最高峰,逐年下降,並於2010年退出國人十大死因之列持續至今;自殺死亡人數在2019年下降至3,864人,不僅顯示自殺防治工作的成效,亦成功傳達「自殺是能夠預防」的重要概念。

根據2019年自殺企圖通報資料統計結果發現,全國自殺通報總計35,324人次,其中男性佔35.4%、女性佔64.6%;與2018年相比,14歲以下及15-24歲自殺通報人次占率上升,其他年齡層則為下降。14歲以下及15至24歲的自殺企圖者中,除了情感問題與精神疾病問題外,校園問題也是主要自殺原因,自殺是多重因素造成,為生理、心理、社會及經濟文化環境等互動的結果,防治工作是跨領與跨團隊的巨大工程。

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吳玉琴委員也提及,自殺雖未在前十大死因中,但卻是青壯年(15-24歲)族群死亡原因第二名。其中,青少年族群的自殺死亡率持續攀升,不論是課業壓力、霸凌問題或是網路世界對於青少年的影響應要有全面性的防範措施。

自殺防治法施行細則發布 提升自殺防治成效

李明濱理事長指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自2013年便開始推動自殺防治法之立法,以利自殺防治工作之永續經營。學會邀集精神醫療、公共衛生及法律領域相關專家學者共擬提案版本,陳請立法委員提案。在朝野立委的努力下,《自殺防治法》終於去年5月31日順利三讀通過,並於同年的6月19日由總統公布後生效,自殺防治法施行細則於今年8月6日發布施行,相信透過自殺防治法的具體實施,定能整合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資源,結合民間完善的自殺防治體系,使自殺防治成效更往上提升。

民眾心理健康調查 45%因疫情有壓力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每年進行15歲以上民眾之「心理健康及自殺防治認知與行為」電話調查,關心民眾的心理健康。李明濱理事長表示,在自殺想法方面,全國約有12.1%(推估約247.4萬人口)之15歲以上民眾一生中曾經出現自殺想法,另有2.2%(推估約44.3萬人口)15歲以上民眾曾於一年內認真想過要自殺。

此外,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年滿15歲以上民眾約有45.4%的民眾表示自己過去一個月以來因疫情關係感到壓力,其中24.8%為日常生活壓力、23.4%為工作/經濟壓力、18.7%為心理健康壓力、17.0%為身體健康壓力、10.8%為家庭人際壓力。台灣在全民的共同努力下,已挺過首波的心理社會衝擊,但也千萬不能輕忽疫情的長期壓力,全民仍需同心協力共同邁向疫後心理重建。

自殺防治守門人 一問二應三轉

李明濱理事長呼籲,希望媒體傳播「自殺防治守門人」訊息,儘管無法見面仍能傳遞力量幫助民眾並且建立對自殺防治的正確認知,同時發揮一問二應三轉介技巧。這時簡單的一句關心,都可能幫助處於自殺風險當事人看見生命的一線希望。「自殺防治,人人有責」,無論民眾身在何處、擔任何種角色,皆可以成為珍愛生命守門人,實踐「同心協力防自殺」之理想境地。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5旬婦確診漢他病毒出血熱 落實防鼠「三不」措施

5旬婦確診漢他病毒出血熱!疾病管制署8日公布新增1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為屏東縣50多歲女性,一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經檢驗確診為漢他病毒出血熱;目前個案已出院,同住家人均無疑似症狀。疾管署提醒,「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的死角

5旬婦確診漢他病毒出血熱 一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

疾管署指出,該案例近期無出國史,活動地以住家為主,住家有發現鼠跡,一個月前曾被老鼠咬傷。個案8月17日開始出現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等症狀,於當日就醫,因症狀未改善,8月19日再次就醫並收治住院,醫院陸續通報登革熱、屈公病、茲卡病毒感染症、鉤端螺旋體病、漢他病毒出血熱及恙蟲病等,經檢驗確診為漢他病毒出血熱;目前個案已出院,同住家人均無疑似症狀。

依據疾管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今(2020)年截至9月7日累計8例漢他病毒出血熱病例,高於2016至2019年同期(分別為3、0、1、1例);個案居住地為高雄市4例、屏東縣2例、新北市及基隆市各1例;自2010年以來累計22例,性別以男性13例(佔59.1%)為多;年齡則以40歲以上18例(佔81.8%)為多。 小心老鼠 落實防鼠「三不」措施

疾管署表示,漢他病毒出血熱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 疾管署再次提醒,「不讓鼠來、不讓鼠住、不讓鼠吃」是預防漢他病毒最有效的方法,民眾平時應留意環境中老鼠可能入侵的路徑,家中廚餘或動物飼料應妥善處理,並清除家中老鼠可能躲藏的死角;餐飲業、市場攤販、食品工廠等應落實環境衛生。如發現鼠類排泄物時,請佩戴口罩、橡膠手套及打開門窗,並以稀釋漂白水(100cc市售漂白水+1公升清水)潑灑於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待消毒作用30分鐘後再清理。

無家者不是你想的那樣 吉立亞醫藥發揮企業精神為弱勢創造可能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原本生計就有困難的弱勢團體,在防疫期間更是大受影響。為讓社會大眾看見無家者的身影,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在吉立亞醫藥基金支持下,9月9日至13日在剝皮寮舉辦「防疫下的弱勢-無家者攝影展」,透過四個展區及真人圖書館講座,希望為無家這創造就業機會,喚醒社會大眾對弱勢的關懷。

街頭流浪面貌百態 無家者攝影展讓你看見背後故事

「在一般民眾的心裡,對無家者可能有很多的想像,但其實一個人落入流浪,背後的原因有千百種,但無疑人的狀態在來到街頭後,會變得更加惡劣」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李盈姿指出,調查發現近7成無家者是有工作的,多半是易被取代的臨時工,微薄收入迫使他們必須放棄生活物質,成為人們口中的『遊民』。疫情席捲全世界,無家者生活也更加艱辛。

「遊民一定是喝酒才會路倒送進急診,浪費醫療資源!」可能是大家腦海的印象,李盈姿說,這個畫面背後,可能是無家者在街頭無法安穩入睡,使得精神狀況、免疫力變差,生病了卻需謀求生計將就醫排在工作之後,直到撐不住路倒被送進急診室。

走入四個展區,分別為「行李、居住、露宿、工作」。為讓大家更進一步想像無家者的生活,展覽特別蒐集無家者相關的物品如睡袋、偷水神器等。李盈姿表示「很難想像洗澡的水是那樣一點一滴收集而來」。

疫情重創工作機會銳減 芒草心助無家者重振生活

疫情重創,少了舉牌、發傳單、工地派遣等工作機會,想要重振生活的無家者,可能因此再次墮落。展中除了以攝影作品呈現無家者世界的樣貌,芒草心更邀請來無家者親臨現場分享疫情下的處境。為幫無家者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芒草心持續以不同形式幫助無家者重建生活,包含真人圖書館、街遊導覽、自立支援中心等。

創造可能 吉立亞醫藥發揮影響力幫助弱勢

「我們想為疫情中受影響的族群創造更多可能。」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彭國書說,Creating Possible是吉立亞的企業使命,公司不僅致力於研發治療方案,更在乎如何用自身力量善盡企業責任,成為社區夥伴。

對比其他國家,台灣得到新冠肺炎的人數較少,但不代表沒有人不需要被幫助,彭國書解釋,許多的家庭、企業都受到經濟的衝擊,位於社會弱勢的族群更首當其衝,不僅工作機會渺茫,甚至可能被視為傳染病期間的防疫破口,此次支持芒草心慈善協會「防疫下的弱勢-無家者攝影展」,除了創造就業機會,也希望能夠發揮影響力,喚起大眾重視弱勢議題。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