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美籍患者跨海求生 骨髓移殖搶救20%生存率

台灣國際醫療一直在全球頗具盛名,但今年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各國之間的醫療援助也面臨挑戰,台灣於3/19實施邊境管制措施,但相較於其他國家疫情相對穩定,仍有餘裕提供海外患者一線生機。台北榮總今年5月即收到一名38歲美籍女性的求助,需要進行骨髓移植,在外交部、AIT、衛福部、榮總多方協調之下終於順利完成手術,恢復良好。

全球疫情嚴峻 求醫122天寸步難行

因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自今年2月起於北京進行化療,需要移植骨髓降低復發風險,沒想到遇到中國疫情大爆發,無限期停止骨髓移植,患者與家人焦急不已,經過122天的煎熬尋覓,評估各種國際醫療的可行性,遇到重重阻礙,最後終於在6月底來台治療。臺北榮總血液科主任高志平說明,就許多層面考量,也理解國人擔憂,因此當時收治患者後,除了治療計劃之外,也先與衛福部防疫單位,訂定所有防疫、隔離、檢疫及就醫流程等細節,確保沒有感染風險。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易復發 搶救20%存活率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棘手處在於復發率高,收治患者的血液科醫師柯博伸說明,此次來台患者屬於情況較差的FLT3-ITD基因變異患者,若未能儘快接受骨髓移植,復發風險將與日俱增;不但前期的化學治療成效付諸流水,後續存活率也恐怕不超過20%。所幸,患者於6月底順利來台入院進行「骨髓移植」,利用配對吻合捐贈者的週邊血幹細胞進行移植。移植順利完成後,目前追蹤情況未有嚴重感染風險,安然度過了危急的關鍵時刻。

白血病治療全球第一 台灣防疫也超安心

患者非常感謝台灣及台北榮總伸出援手,當初來台灣就醫也是因為波士頓麻省總醫院推薦,在2016年的知名醫學期刊「刺胳針」指出,全球195個國家評比中,台灣在白血病治療評分達100分,為全球第一。更特別感謝柯博伸醫師1個月內就讓她完成骨髓移植並出院,尤其仔細專業的態度讓她備感溫馨,她同時更大讚台灣的防疫與把關,入境後的所有措施都讓她很有安全感,現在總算可以安心去大啖小籠包等美食了。

NG姿勢易致肌肉痠痛! 刷牙洗臉時雙膝微彎就能減輕不適

為讓民眾認識日常中因長久錯誤姿勢或不當使用肌肉導致痠痛麻等問題,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物理治療師深入社區辦理拉筋運動課程,教導民眾正確坐姿、站姿及睡姿,並提供適合個人能力的關節筋骨拉筋方式,讓民眾不僅了解各關節正確拉筋與活動關節的知識,也能在家就能自行拉筋,達到伸展效果。

73歲翁拖地完常腰背痛 原來是姿勢不對導致

一名73歲退休伯伯,每次拖地完就感到腰痠背痛,這次參加拉筋運動課程後,經治療師指導,藉由挺直腰背,並一腳前一腳後,且手握拖把下肢微彎曲隨著身體自然來回擺動的方式拖地,不僅擺脫腰背酸痛問題,同時也訓練到下肢肌力。臺北市萬華區健康服務中心容笑英主任指出,現代人常見雖痛問題,主要與久坐生活型態、不當姿勢及身體老化有極大關係。

拉筋運動課程 占八成民眾曾有肌肉痠痛

容笑英主任解釋,像是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上班族,若少活動加上坐不適合的椅子,就可能埋下肩頸腰背痠痛的危險因子,另外像是勞動者的工作姿勢不正確,也容易造成身體部位疼痛或酸麻感,因此這次利用6個里辦公處及結合物理治療師,辦理拉筋運動課程,共計121位民眾參加,其中占八成民眾都曾有肌肉酸痛問題,又以肩頸部位為最多。

改善日常姿勢 幫助降低痠痛發生率

臨床上,下背痛和肩頸肌肉酸痛是民眾最常見的問題,多是因日常長期不良姿勢導致,其實這時若能藉由物理治療師協助,加上改善日常姿勢,就能降低痠痛的發生率。哈佛物理治療所曾致傑物理治療師建議,像是早上起床時刷牙洗臉,可將雙腳膝蓋適度屈曲20至30度,以降低腰椎壓力,或長時間需久坐的上班族,每30分鐘可起身走動等,藉由日常生活的小改變,就能遠離身體痠痛問題。

器官捐贈延續生命 奇美醫還原3D仿真器官尊敬捐贈者

年僅20初頭的阿智因為一場車禍送入醫院,意識不清,頭部後腦勺血腫、右上臂外觀腫脹變形,緊急入開刀房執行左顱切開減壓術,因病況不穩定轉送加護病房治療中。病況急轉如下,社工師向阿智的家屬提及「器官捐贈」,家屬非常認同器官捐贈正向助人的意義,希望阿智可用的器官捐給需要的人,讓即將消逝的生命重新找到了希望的意義;最後,阿智捐出了一顆肝臟、一顆心臟、一顆胰臟、二顆腎臟、二枚眼角膜,為七個不同家庭帶來盼望。

台灣採自願捐贈 促成捐贈多因3要素

近幾年器官移植醫學蓬勃發展,讓器官衰竭的病人燃起一線希望,更多期盼能透過器官移植,而延續生命。台灣採取器官捐贈機制為自願捐贈(Opt-in),即為器官的來源為病人生前簽屬器官捐贈同意書,或是家屬同意之,死後才可摘取器官。而從研究文獻中指出,捐贈者家屬捐贈的考量因素為病人生前曾表達過意願,或是家屬曾聽過或是具有器官捐贈的認知而促成器官捐贈的可能性。

3D模型器官 彌補捐贈者家屬缺憾

奇美醫學中心醫療副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田宇峯教授表示,照顧捐贈者家屬的心情也是首要任務,因此從105年12月底開始,也將3D列印技術應用於捐贈者身上,以玉米粉為原料,採用3D列印技術製作出仿真的器官,於手術後放回捐贈者體內,讓捐贈者的家屬心靈得到更多的慰藉。

生命與死亡交界的連結 奔忙的「社工師」

奇美醫學中心社會服務部社會工作師林芳怡表示,在整個器官捐贈工作中,社工師是主要與家屬協力的專業人員,除了適時向家屬提供「器官捐贈」的醫療選項,最主要是陪伴家屬經歷病人即將死亡的事實,給予家屬情緒支持、心理輔導,以及後續的追蹤關懷,協助家屬為死亡尋找一個正向積極的意義,與器官捐贈連結,並引導家屬建立新的生活模式,最終目標是期待家屬可自我療癒,並邁向復原之路。

陰莖應聲「骨折」! 特殊體位造成茄子狀陰莖

七夕是許多情侶濃情蜜意的時候,所謂春宵一刻值千金,但是日前一名男性卻在七夕當天深夜出現在急診,詢問之下原來是行房時突然聽見「啵」的一聲,緊接著便感到陰莖的疼痛及瘀血,因此急忙前來急診就醫。

白膜破裂 即所謂陰莖骨折

安南醫院泌尿科醫師董聖雍表示,陰莖勃起靠的是海綿體組織充血,海綿體外包覆一層相當緻密的纖維組織稱之為白膜,陰莖勃起時血管充血就好比輪胎充氣一般,白膜則充當類似胎壁的功能,將血液侷限在白膜內側,從而達到膨脹變硬的效果。

董聖雍醫師進一步解釋,人類陰莖內並沒有骨頭,所謂的陰莖骨折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其實是白膜因為外力撞擊破裂,造成血液從破口流出,就如同輪胎漏氣一般,海綿體的壓力便瞬間下降。

減少粗暴性交體位 避免樂極生悲

此外,常見的併發症則包括勃起硬度不足,董聖雍醫師指出,白膜組織纖維鈣化形成斑塊造成疼痛,以及陰莖彎曲以致行房困難等,需要保持追蹤以便日後進一步治療。董聖雍醫師也提醒,性愛雖然美好而刺激,仍應保持適度的節制,減少嘗試粗暴的行為以及特殊的體位,以避免憾事的發生。

白膜破裂盡快就醫 治療後多能修復

臨床上白膜破裂幾乎都是性交所引起,通常病人會聽到清脆的破裂聲,緊接著伴隨劇烈疼痛、勃起消軟,並伴隨皮下瘀血及陰莖彎曲向受傷的對側,形狀就如同茄子一般。

若是發生白膜破裂,最重要的便是及早前往醫院就醫,由醫師評估是否需要緊急進行手術修補,千萬不要因為害羞而錯過治療時機;受傷後需至少六週須嚴格禁止任何性行為,使受傷的陰莖組織得以修復,經過治療後大部分的病人都可以重享魚水之歡。

食慾不振、疲倦與發炎相關 癌友別讓「炎」值破表,掌握營養5原則

發炎百病多,小心癌症上門!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高醫大腸直腸外科王照元教授表示,國人最常罹患的大腸癌,每2位就有1位深陷發炎危機。林口長庚大腸直腸外科孫麒洹醫師表示,癌友持續發炎會增加營養不良及併發症機率。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營養科林奕岑營養師則建議,癌友應遵循「5好」營養原則:高熱量、高蛋白、適糖、適脂、以及每日2克魚油EPA,有助於儲備治療所需體力與抵抗力。

發炎影響藥物代謝 積極管理發炎是關鍵

根據最新市調顯示,7成癌友治療期間會出現體力下降、5成食慾不振、感到疲倦,這些症狀都與發炎息息相關。王照元表示,失控的發炎反應會導致癌症發生,特別是確診癌症後,能否持續穩定管控發炎是影響預後的關鍵因素。除了有厭食、疲倦、體力與體重下降外,還可能導致發燒、失眠、疼痛等、肝功能下降等,甚至會因為身體無法良好代謝化療藥物,產生藥物中毒反應,影響治療成效。

輕鬆掌握檢測數值 亮紅黃燈應速就醫

由於癌友身體實際發炎狀況難以掌握,王照元提到,《炎值·食體倦》為學會特別參考歐洲臨床營養與代謝學會(ESPEN)所推薦的「炎值」公式,再結合臨床症狀「食體倦」的檢測,如厭食、體重下降、疲倦、沮喪五症狀的綜合評估,能夠幫助癌友簡單判斷自身發炎等級。所謂炎值公式,是把癌友回診抽血中的「嗜中性白血球數」與「淋巴球數」兩項指數相除,結果若大於等於3則代表身體有發炎現象。炎值越大代表發炎狀況越嚴重,不僅會影響平均存活期,也會導致手術部位的感染機率提高,進而延遲治療。因此,癌友應積極管理自身發炎,及時進行營養調整。

「醫學會所發布的《炎值•食體倦》檢測非常實用好記」,孫麒洹表示,透過這個檢測可以讓癌友隨時進行自我評估,簡單又快速地掌握自身發炎狀況,若檢測結果為紅黃燈,應盡快與醫師、營養師討論目前狀況,調整飲食習慣與加強「5好」營養原則,及時改善發炎症狀。

打造最佳抗炎體質 遵循「5好」營養原則 

因癌友對營養、抗發炎營養素等需求與一般人不同,基隆長庚紀念醫院營養科林奕岑營養師建議,癌友應遵循「5好」均衡飲食:即為「高熱量、高蛋白」的飲食,這有助於組織修復與肌肉生長,儲備治療所需體力與抵抗力;還有「適醣適脂」也對癌友最有幫助,可免除低醣增加的死亡風險,還有高脂飲食引起的食慾問題;以及「每日2克魚油EPA」可減緩發炎狀況,降低併發症機率。

孫麒洹提醒,癌友如有發炎狀況,應諮詢醫護人員進行醫學營養介入,因應每日營養需求,輔以癌症專用營養品,打造最佳抗癌和抗炎體質!

 

【新冠肺炎報導】新增3例COVID-19境外移入 都為本國籍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7)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病例,分別為40多歲女性(案501)、20多歲女性(案502)及30多歲男性(案503),皆為本國籍。 新增3例COVID-19境外移入 英國、菲律賓、緬甸回台

指揮中心表示,案501今(2020)年2月至緬甸工作,9月13日返國入境時無症狀,因個案自述在當地曾與確診個案同桌用餐超過2小時,故由機場檢疫人員安排採檢後送至集中檢疫所,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中。衛生單位已掌握個案同班機接觸者共23人,其中同行友人1人及前後二排座位旅客17人,列為居家隔離對象,機組員5人因全程有適當防護,列為自主健康管理對象。 指揮中心指出,案502去(2019)年2月至英國工作,9月6日入境時無不適症狀,入境後前往防疫旅館居家檢疫,個案9月10日曾有輕微喉嚨痛,15日出現腹瀉、腹痛、喉嚨痛、流鼻水及鼻塞等症狀,經通報衛生單位後安排就醫及採檢,於今日確診,目前住院隔離治療中。由於個案入境時無症狀,且入境後即前往防疫旅館居家檢疫,未與他人接觸,因此無匡列接觸者。 指揮中心表示,案503今(2020)年3月至菲律賓工作,9月10日陸續出現鼻塞、流鼻水、喉嚨乾癢、咳嗽、嗅覺變差及胸悶等症狀,僅自行服用成藥,未在當地就醫,9月13日與案500搭乘同班機(非案500座位前後二排旅客)返國,入境時主動告知有症狀,採檢後前往集中檢疫所隔離檢疫,初次採檢結果為陰性,因個案症狀持續,16日由檢疫所安排就醫採檢,於今日確診;目前個案住院隔離中。由於個案同班機前後二排無其他旅客,而9名同班機機組員先前已列為案500之班機接觸者,持續進行自主健康管理。 指揮中心統計,國內截至目前累計90,431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通報(含89,248例排除),其中503例確診,分別為411例境外移入病例,55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及1例不明。確診個案中7人死亡、478人解除隔離、18人住院隔離中。

今年首例本土霍亂現蹤 中秋烤肉生食要注意

疾病管制署公布國內今(2020)年首例本土霍亂確定病例,東部一名80多歲男性8月31日因出現腹瀉、全身無力及暈眩症狀送醫並收治住院,經通報檢驗確認感染產毒性霍亂弧菌(血清型O1-Ogawa),目前持續住院治療中。 首例本土霍亂現蹤 八旬翁飲食用水都自煮

疾管署表示,個案近期無國內外旅遊史,平時三餐皆自行烹煮,飲用煮沸自來水,生熟食會分開處理,但有隔餐食用的習慣,同住家人目前均無疑似症狀。衛生單位已啟動各項疫情防治調查,並採集個案同住家人檢體及住家之水樣環境檢體送驗,以釐清可能感染源。 國內今年截至9月14日共1例本土霍亂確定病例,2016至2019年同期本土病例數分別為7、0、6、0例;另近5年(2016至2020年)共1例境外移入病例,為2017年發病,感染國家為菲律賓。 急性細菌性腸道傳染病 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

霍亂是一種急性細菌性腸道傳染病,潛伏期通常為2至3天,透過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霍亂弧菌對胃酸的抵抗力不佳,通常須吃入大量的細菌才會致病,但在胃酸不足、胃部切除過的人或免疫機能較差的人,則少量的細菌就可能致病。感染症狀為大量米湯樣水性腹瀉、嘔吐、快速脫水、酸中毒和循環衰竭等,嚴重未治療的患者致死率可超過50%,但若有適當治療,則可降至1%以下。 中秋節連續假期即將到來,民眾烤肉聚餐的機會增加,疾管署提醒,由於霍亂弧菌可久存於污水中,若生食受污染水域捕獲的海鮮(尤其是甲殼類或貝類),就有可能遭受感染,因此應將食物應充分煮熟並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應飲用煮沸後的水;非立即食用的食物應加蓋後放到冰箱保存;注意個人衛生習慣,餐前便後務必使用肥皂正確洗手,以降低感染風險。 疾管署呼籲,民眾如出現嘔吐、腹瀉等疑似症狀,應暫停烹製食物及暫停照顧病人、老人與小孩,同時請儘速就醫;醫療院所如發現疑似個案,請於24小時內通報。

長庚大學研發新冠肺炎中和抗體檢測套組 加速疫苗開發

新冠肺炎持續蔓延,篩檢工具也是研發重點之一,PCR檢測為確診工具,血清抗體則可以得知體內是否具有抗病毒的中和抗體,透過觀察不同類型抗體的濃度,以輔助疫調,了解疾病傳播鏈和時序。長庚大學經過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團隊的測試與努力,成功研發出「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只要透過中和抗體與特定蛋白質的結合,經2、3個小時即可快速得知結果。

快速檢測中和抗體 幫助新冠肺炎疫苗開發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16日與長庚大學校長包家駒共同發表最新的COVID-19中和抗體檢測技術。研究團隊指出,目前全球有165種COVID-19疫苗正處於試驗階段,其中6種已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還需經過一系列的檢測與審批過程才能批准上市,因此快速檢測抗體效價的技術非常重要,可以加速疫苗開發。

長庚開發檢測套組 2-3小時即有結果

病毒感染人體後,免疫系統會產生抗體,施信如教授說明,好的抗體會跟病毒結合,抑制病毒感染,稱作中和抗體,是重要的觀察指標。台灣現行的中和抗體檢測方式,是以活性病毒感染細胞後與血清樣本觀察是否有中和抗體存在,但只能在P3實驗室才能執行,每次檢測需要5-7天,長庚大學自近百例血清檢體結合AI人工智慧分析,研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效價檢測套組」,在一般實驗室即可操作,檢測時間縮短為2-3小時,對於篩選有效疫苗進度上有明顯助益。

技術轉移生醫公司 可加入免疫護照測試

為提供給更多國內外學研單位使用,長庚大學與知名生醫公司進行技術移轉合作,希望透過國內的檢驗試劑生產廠商專業行銷,幫助各國開發疫苗與抗體藥物。此套組也用於已開放邊境之國家,未來亦可做為「免疫護照」的測試方法,提高檢測體內中和抗體的能量與速度,幫助世界經濟交流時人體健康的把關。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