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搶攻少子化商機 醫院改造母嬰病房推創新服務

根據統計,台灣的生育率在世界各國排名「倒數第一」,每個新生兒因此都是父母最珍貴的寶貝。根據醫院調查結果顯示,從產檢到生產過程當中,孕婦最重視的醫療服務前三名,分別是醫師專業度、產程安全性,及環境的舒適性,因此為了搶攻低生育率的孕媽咪顧客,許多醫院更願意提供更好的服務及環境,改造成更舒適的母嬰照護病房,並推出吸睛的創新醫療服務。

安全與友善關懷的醫療環境 是孕婦求診重點

台北中山醫院董事長陳福民醫師表示,對婦女來說,生孩子是人生重要的門檻,因此在醫療環境的選擇,首要考量的就是能提供安全與友善的環境。讓孕婦能在設備完善的醫療院所進行產檢及生產,也是改善少子化的重要因素。院長謝士明醫師也表示,醫院提供的產前或產後環境必須友善,例如顏色溫暖、燈光搭配溫馨的照護環境,讓產婦與寶寶像在家裡一樣,放鬆自在。孕婦陳小姐表示,過去對產房總存在冷冰冰的刻板印象,若產房能增添一些繽紛色彩,或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對前來看診的孕婦來說,會更加親近有溫度。

改造後的母嬰病房搭配創新服務 更有家的溫度

陳福民董事長說,為搶攻少子化商機,近期醫院已全面改造母嬰照護病房,打造歡樂育兒風,並設有待產媽咪的運動空間,協助產程順利進展。不僅在醫療環境方面要讓孕婦感到溫暖,為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也導入包括導樂陪產員及樂得兒產房等創新醫療服務項目。另外,中山醫院以「無痛醫療」為目標,要求全體同仁做到「生育只許因感動而流淚,不因痛苦而哭泣」。對於怕痛的孕媽咪們,除了有效的無痛分娩外,還有水中分娩等生產方式可選擇,有效緩解孕婦生產時的緊張與害怕疼痛的不安。

婦產科主任陳樹基醫師也表示,導樂陪產員是由經過特殊培訓的專業護理師,「一對一」地陪伴及指導產婦分娩過程,提供心理及生理支持,讓產婦更安心。而樂得兒產房,有別於一般產房只有產婦單獨進入,樂得兒產房可由家人陪同,對於產婦來說是一股非常安定的力量,也能共同見證孩子的出生,更是幸福的象徵。

持續提升醫療技術與就醫品質 給產婦最好的守護

為了守護每個家庭最寶貝的孩子,醫院在各方面都力求精進,讓孕媽咪們獲得完善的醫療照護。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提醒,孕婦們要定期產檢,遵循婦產科醫師建議,保障產婦以及肚子裡寶寶的安全,一家大小快樂的迎接小寶貝的到來,幸福圓滿。

婆媽傳統家庭壓力超大 心理師教你這樣做

前陣子有因婆媳問題導致媳婦走上絕路的案件,使社會群情激憤,事實上婆媳問題存在已久,即使現今社會已趨於兩性平權,但仍有許多人被困在傳統的枷鎖中,認為媳婦就該為婆家奉獻,此時若是隊友扛不住,更是讓太太壓力倍增,連求助似乎都不應該、太沒用。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臨床心理師潘奕瑄建議,主動與家人溝通,照顧家人之餘也要多照顧自己;另一方面是找出自我實現的價值,能把家人都照顧好也是一種成就,試著認同自己。

情緒時好時壞正常 彈性調整才健康

9/10是世界預防自殺日,台灣統計每年有近四千人自殺死亡,其中具身心困擾者自殺率更甚。人人都有過情緒低潮,如:低落、體不適、易煩躁、疲勞、睡不好等。潘奕瑄說明,壓力因應能力依體質、性格及原生家庭教育而有不同,情緒時好時壞很正常,真正的心理健康是能從喜怒哀樂中適時彈性調適。但不是每個低潮都有一個大事件或大壓力源,生活中小狀況長期累積,也會慢慢演變成「莫名其妙心情不好」。

不得不面對的處境 導致認知失調

像是在傳統家庭中的全職媽媽,必須迎合家庭需求,遵從公婆、大小姑指令、照顧全家人,長期壓抑情緒,有苦不敢說。潘奕瑄說,門診中很多30至5、60歲的女性,明明覺得自己很辛苦,但又不得不依附在這種傳統價值上,產生「認知失調」,因無法跳脫,只能說服自己服從並認同,等到年紀大了就會產生很多身心症狀,如頭暈、睡不好、疲倦不適等,也很常在公婆過世、小孩長大之後失去方向,找不到自我價值,陷入「我人生就這樣了嗎?」的低潮。

無法自我實現 傳統女性壓抑情緒導憾事

當自我實現的道路被家庭堵住,心中的負能量無處宣洩,不僅會有身心狀況,還可能造成憾事,潘奕瑄分享,婆婆媽媽們可以從兩個方向調整,務實面是試著調整溝通方式與技巧,避免陷入被動、受害者情緒,主動與家人溝通,照顧家人之餘也要多照顧自己;另一方面是找出自我實現的價值,能把家人都照顧好也是一種成就,試著認同自己。

睡不好、焦慮可以吃抗焦慮藥、安眠藥獲得改善,但如果生活中最大的壓力源未改變,只能治標不能治本。有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有問題,卻因為種種原因不敢求診,潘奕瑄提醒不必強迫自己一定要到身心科就診,可以致電張老師抒發情緒,台北市民眾也可撥打衛生所的心理諮商專線。希望大家都能多重視家人狀況,也不要責備身邊情緒低落的朋友。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軟骨發育不全症開餐廳圓夢 盼更多病友勇於面對人生

軟骨發育不全症是一種屬於體染色體顯性的遺傳模式,又稱為侏儒症,主要因定位於第四對染色體上的「纖維芽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的基因發生缺陷導致,當骨骼生長由兩端的軟骨生長區向中間形成硬骨時受到阻礙,就會促使長骨無法正常成長。鍾婦產科曾郁文醫師指出,軟骨發育不全症發生率約兩萬五千分之一,患者會有不成比例的矮小身材,包括前額凸出、頭顯得大而手腳較短等特徵。

28歲病友勇於接受挑戰 創業開主題餐廳

28歲的程勁捷,因軟骨發育不全症因素,身高僅130公分,體重60公斤,從小雖常遭到霸凌,但樂觀的他卻不以為意,長大後不僅曾擔任約聘公務員,甚至與友人共同創業開起鹹酥雞攤位,最後更在社團法人罕見疾病軟骨發育不全症協會的前理事長葉文龍力邀下,承租店面,開啟複合式主題餐廳,同時也幫助病友一起創造人生不同價值。

非病友婚姻易受阻礙 社會認知落差導致

陳秀卿理事長解釋,因為自己孩子罹患此疾病,也讓自己決定做更多病友的人生後盾,鼓勵罕見疾病殘障人士,勇於面對人生,除了幫助他們尋求良好的醫療管道及社會資源,也提供病友們彼此交流,且分享彼此經驗,尤其若為非病友間的婚姻,最容易讓對方家長阻止婚事,這還有待於社會多多接納這些和大家認知上有落差的人。

資助開主題餐廳 理事長鼓勵病友面對人生 

軟骨發育不全症的病友,常因身高因素導致求職困難,加上政府輔助程序繁瑣,且補助有限,為讓病友們能夠自給自足,榮譽理事長葉文龍也捐出自己多年積蓄,幫助病友開主題餐廳。葉文龍提及,軟骨發育不全症在社會中算是較為弱勢的一種疾病,希望能用一點力量,幫助病友靠自己的努力來換取更多社會大眾的認同,用更正面且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

無家者困境 健康與經濟的惡性循環

人們常以為無家者需要的是經濟協助,殊不知他們最大的難關是健康。社團法人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秘書長李盈姿表示:「其實一個人落入流浪,背後的原因有千百種,但在來到街頭後,人的狀況會變得更加惡劣」。雖然多數無家者有工作,但多半為易被取代的臨時工,當肺炎疫情來勢洶洶,連帶影響工作機會,願意雇用他們的行業大半因疫情停擺,甚至還被汙名化為防疫破口,生活更加艱辛。

超過八成無家者想工作 健康限縮機會

人們對於無家可歸的街友,總是認為他們好手好腳的不去工作,在那邊混吃等死,李盈姿表示其實不然,當中大多數都非常願意工作,而無工作的無家者中,有24%左右是無力工作,64%願意嘗試,僅有12%不願意。只是他們很常陷入:因為健康有狀況不能做粗工、長期固定工作,導致收入低沒辦法就醫的惡性循環。像是需要長時間站立的舉牌、發傳單工作,容易導致關節疾病,但他們無力負擔就醫後的復健與健康飲食,長期忽略病痛更成為痼疾。

沒出國機會染疫率低 口罩物資已到位

疫情對於大環境的衝擊,首當其衝的便是這些低收入、工作不穩的無家者,對於還有人攻擊他們恐成為防疫破口,李盈姿說:「他們根本不會出國,是染疫率最低的人。」在疫情剛開始時,芒草心慈善協會便開始準備物資,當時的確不夠,但有健保卡的人都會自己去買口罩,也還好有香港協會跨海支援一箱,讓他們度過難關,後來社會局的物資到位,口罩沒太大問題。

收入受疫情衝擊 健康遙不可及

「他們的紙箱一舖,其實就有1.5公尺的社交安全距離,而且戶外通風。」問題其實是如果當無家者需要居家隔離時,他們沒有家怎麼辦?李盈姿說,他們與社會局研擬對策,庇護所、集中檢疫所,甚至防疫旅館,都能協助。芒草心慈善協會也輔導了10幾位無家者申請紓困,「他們很少有收入或工作證明,要怎麼證明被疫情影響呢?」

因種種問題,無家者無法有較高收入,也存不到錢,無法購買健康食物,飲食不均衡,免疫力也差,健康距離他們似乎很難觸及。協會盡力依照他們的需求,陪他們計畫未來,平均每年可以輔導16位離開街頭,回歸社會租屋居住,也輔導他們就業。今年68歲的飛機先生,流浪十多年,就在芒草心的協助下重新擁有自己的住處,把自己打理得更乾淨、更健康。

日本腦炎是透過病媒蚊叮咬! 防感染「這件事」你做了沒?

炎炎夏日最易孳生病媒蚊,而日本腦炎的危害甚鉅,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於93年1月20日,將其列為第三類傳染病,目前已有活性減毒疫苗可供接種。而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接種日本腦炎疫苗,提醒家中有滿15月齡寶寶的家長,記得帶孩子到醫療院所施打疫苗喔!

日本腦炎主要媒介為病媒蚊 大部分感染無明顯症狀

根據疾管署公布資料,該疾病流行季節主要在每年5至10月,病例高峰通常出現在6至7月。疾管署指出,日本腦炎須經由具有感染力的病媒蚊叮咬,臺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傳播媒介,不會直接人傳人。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大部分無明顯症狀,約有小於1%的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最常見的是急性腦炎,而致死率約20%至30%,存活病例中約30%至50%出現神經性或精神性後遺症。

接種疫苗預防日本腦炎 2選擇依個別情況而定

在105年以前,我國施打的日本腦炎疫苗,以國產的不活化鼠腦疫苗為主,106年後鼠腦製程疫苗停產,改施打輸入的減毒活病毒疫苗為主,若為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接種活性減毒日本腦炎疫苗的對象,則改以施打輸入的不活化日本腦炎疫苗;而原先國產鼠腦製程的日本腦炎疫苗,須接種4劑,以確保幼兒對日本腦炎具保護力,目前輸入的減毒活病毒疫苗,僅須接種2劑即可。

日本腦炎疫苗 經嚴格把關安全無虞

我國日本腦炎疫苗管理方式是先向食藥署申請查驗登記,取得許可證後,採取逐批檢驗合格後封緘放行;每批產品均由食藥署派人至產品貯存地點查核運送溫度,確認符合規範後,再抽執行檢驗。

檢驗項目共有8項,分別為外觀、鑑別、pH值、含濕度、無菌試驗、異常毒性試驗、細菌內毒素試驗及效價試驗。疾管署強調,檢驗合格後的產品,會於外盒加貼「藥物檢查證」以供識別,該疫苗係經由食藥署國家實驗室嚴格把關,產品品質安全無虞之標章。

牛津大學疫苗研發暫停 指揮中心:臨床試驗正常現象

英國牛津大學與國際大藥廠共同研發新冠肺炎疫苗,在第一、第二期試驗都順利完成,全球皆非常關注,沒想到日前宣布因發生一例嚴重不良反應,為了安全起見,暫停臨床實驗進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在所有的臨床試驗中,看到嚴重不良反應就會全面暫停,並釐清是否與疫苗接種有關,才能決定是否可以持續進行。

疫苗開發需數年 緊急授權使用也需一定安全性

因為疫情持續發燒,各界對於疫苗緊急授權使用都非常注目,臨床試驗會有其預計排程,事實上疫苗的問世都需要數年、十年以上的研發及追蹤。指揮官陳時中說,緊急授權使用必須端看情況有多危急,但還是得建立在一定的安全性上。此次疫苗,各國研究都希望趕在一年內做完,將第二、第三期的試驗合併進行,但是觀察期沒有完成之前,各國都不會發藥證,最快也是在第三期後,有一定的科學證據,才能發給緊急授權使用。

僅能持續觀察不良反應 確認效果

開發藥物及疫苗的臨床試驗,都會密集監測所有的受試者是否出現不良反應,這就是臨床試驗的意義,陳時中指出,確認效果、發現問題是關鍵,若有相關問題產生,也不會意外,但之後如何謹慎處理,或是有無隱瞞才是大家應該關心的。

至於接種疫苗之後會不會產生ADE效應(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中文稱「抗體依賴的增強作用」,萬一再次感染會不會產生更嚴重症狀?張上淳表示,這現在都無法定論,只能持續監測。

疫苗何時可完成? 張上淳:無法定論

張上淳說,預定時程中也包含收案人數,每個中心願意參加的受試者收入狀況,也會影響試驗時程,疫苗到底何時可以完成,目前沒辦法給任何評論。而國內的疫苗研發,目前還在第一期,人數通常不多,在試驗中找出應該施打的劑量,才能進入第二期,人數就會有千人,最後整體的結果,會經由專家委員會審查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夠好才能提供國人緊急狀況使用。且通常緊急授權使用也不代表疫苗安全,只能說施打的效益大於可能發生的問題,因此需要配合當地的疫情選擇及判斷。陳時中說,「因為台灣相對疫情不嚴重,我們對安全性的觀察期就會長一點。」

新冠肺炎疫苗,無論是台灣製造或是採購,都充滿不確定,需要它安全又需要時效快,陳時中強調「維持高度的注意」,目前台灣沒辦法將全部的產能投入在疫苗開發上,會相對壓縮到其他量能,傾向於預購和投資其他平台,只要專家認為學理上可行,就可以投資,也會擬定之後的保障契約等。

強菌來襲,腸道大騷動? 人氣動畫「工作細胞」教你啟動妙方對抗壞菌!

最近我的孩子非常喜愛《工作細胞》這部動漫,經常在看書時問我關於人體免疫細胞和細菌、病毒之間的反應問題,透過姐弟倆的對話,我很驚訝居然有這麼高水準的動漫,將難解的人體醫學知識以生動的角色互動呈現,孩子們因而啟發興趣去探索細胞對身體的保護作用,令人驚嘆!動漫中將細胞以擬人化的呈現,描述在人體中忙碌的履行工作,如「白血球」、「T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每段章節描述當人體遭遇不同疾病,或細菌感染入侵時,免疫細胞如何去產生反擊、支援、補救等機制,內容精彩萬分,更能引發孩子對醫學的興趣與了解,因此極具教育意義。

醫學動漫寓教於樂 竟有70%免疫大軍駐紮腸道!

其實人體主要的免疫系統有70%集中在腸道,這就像重軍集結在容易發生敵軍入侵的地方,人體中的免疫細胞具有到處遊走的能力,可以在體內自由移動隨時監控身體的狀況,一旦細菌、病毒或是突變癌細胞被偵測到,免疫系統就會啟動清除的機制。所以有效率而且正常工作的免疫細胞對於身體的保護是相當重要的。而腸道中的壞菌入侵時,益生菌和免疫系統將啟動共同防禦機制,「益生菌」會透過分泌有機酸、抑菌素、營養競爭等方式來抑制壞菌生長,因此,可避免壞菌破壞腸道黏膜而讓毒素伺機進入血液,危害人體。所以腸道中的益生菌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細胞》確實是寓教於樂,非常值得全家人觀看的一部知識性作品。

生動動作場面呈現腸道免疫 腸道照顧好身體就健康

腸道中的毒素,基本上有二個主要來源:一是外來毒素,每天都會經由水或食物進入人體的毒素:例如重金屬、塑化劑、農藥殘留、防腐劑等,或是烤肉、油炸產生的有毒物質,以及食物被病毒、細菌、黴菌汙染後所產生的毒素。二是內生性毒素,即食物本身,尤其是紅肉類,都是壞菌的生長營養源,這些壞菌例如「幽門桿菌」、「產氣夾摩梭菌」、「大腸桿菌」等,會產生大量的屍臭素、含硫及胺類等化合物,這也是糞便發臭、排氣味道不佳的原因。不論是外來或內生性的毒素,人體都能藉由「排便」清理出去,但是當腸道不健康時,就可能使毒素大量累積,導致腸道發炎腫脹,引發「腸漏症」,即毒素穿越腸道絨毛膜而進入血液,隨著血液循環到身體中的各種器官,接著引起器官發炎、病變等,最後造成許多慢性病,例如國人常見的「大腸癌」、「肝癌」、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糖尿病、腎臟病等等。所以腸道要照顧好,才會有健康的身體。

不幸的,這十幾年來癌症都居國人十大死因榜首,特別是發生率第一名的「大腸直腸癌」,可以說是與不良飲食習慣和環境污染息息相關。眾所皆知生命之源在腸道,但是萬病之源也在腸道,《工作細胞》將腸道中最危急的情況,以生動的戰鬥故事鋪陳告訴大眾,希望觀眾看完後都能更重視腸道健康,關心腸道中看不見的細菌生態和免疫細胞的交互作用。

還有,最近的新冠病毒感染全人類,全世界的科學家們都在努力研發疫苗,這些都跟免疫細胞中的B細胞如何辨識病毒,同時產生中和抗體有很大的關係喔 ! 大小朋友們!不要小看自己,也許你就是未來拯救人類的科學家。

執筆專家|林文鑫

圖片

任職單位:中國醫藥大學 藥學系 副教授 學歷|中興大學 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 博碩士|台北醫學大學 保健營養學系 學士

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產學合作處研發加值中心主任(1010801~1040731)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藥學系 助理教授( 960201~)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harmacy Assistant Professor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藥學系 副教授(1000801~)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chool of Pharmacy Associate Professor

專長 微生物免疫學 保健營養學 人體生理學 發酵生物技術 分析化學 獲獎 經濟部創新研究獎 中國醫藥大學產學研究績優教師 《工作細胞》特別上映版 「強『菌』來襲!人體腸道大騷動!」電影官網 https://www.e-muse.com.tw/property/hataraku_saibou/red.html

疫情還在!計程車隊配備「消毒瓶」 民眾搭車更安心

全球新冠疫情持續延燒,許多民眾選擇搭乘計程車避開人潮,車隊業者因應需求配備酒精消毒瓶供乘客使用迴響熱烈,另推出無接觸付款服務,為防疫盡一份力。

疫情還在!運將勤消毒 民眾搭車更安心

噴上消毒劑,仔細擦拭門把,車內坐墊、安全帶,計程車業者張先生裡裡外外都不放過,因為新冠肺炎爆發,不少民眾會避開大眾交通工具,選擇搭乘計程車上下班,最重視清潔衛生。

常搭乘計程車的徐先生表示,比起搭乘大眾交通工具,人擠人無法維持社交安全距離,因此選擇搭乘計程車更讓人放心。

搭乘計程車上下班的林小姐說,捷運很多人搭乘,手把就會重複接觸,碰到眼睛、鼻子等部位,就擔心增加感染風險。

「有空檔就會消毒。」張先生指出,乘客下車後、空檔或在路邊休息時,他都會消毒乘客容易接觸到的部分,為的是讓民眾上下車能減少衛生疑慮。

車隊配備酒精瓶免費取用 乘客迴響佳

不只積極消毒,現在還有計程車隊業者在全台旗下計程車內貼心配備殺菌酒精消毒瓶,民眾能自由取用,隨時消毒。

據張先生觀察,酒精瓶在乘客的使用率約有7、8成,一些乘客出門時可能防護忘了做,或是急著出門來不及準備防疫用品,一上車發現車內備有酒精瓶迴響都相當正面。

業者推無接觸付款服務 防疫不遺餘力

另外,簡單掃碼就能付款,車隊業者提醒乘客善用無接觸付款,免除現金及肢體接觸,進一步降低感染風險。疫情期間計程車業者不遺餘力做足防疫,民眾搭車更放心。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