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參與大腸癌篩查人數突破十萬

大腸癌篩查計劃推出兩年,衞生署今日公布,參加人數突破十萬。

先導計劃2016年9月展開,今年8月起恆常化,分階段大幅度資助50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

計劃現正接受61至75歲人士參加,第二階段會覆蓋56至75歲人士,第三階段則擴展至50至75歲人士。

衞生署提醒1942年出生的合資格人士把握機會,年底前登記參加計劃,否則明年會超出計劃的年齡上限而喪失資格。

計劃下,大便隱血測試呈陰性的人士需每兩年進行覆檢,以發揮預防大腸癌的最大功效。9月底開始,首批參與計劃而大便隱血測試呈陰性的參加者,會陸續收到短訊、電郵或信件覆檢通知,再次接受政府資助的大便隱血測試服務。

合資格人士需預先登記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計劃詳情可瀏覽專題網站或致電熱線3565 6288。

特首發表施政報告進度概覽

政府今日在網上發表2017年施政報告進度概覽,交代十項新措施的工作進展。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今日在行政會議前向傳媒說,她在去年施政報告中提出十項「以人為本」、無微不至的措施,規模雖然較小,但均能回應社會訴求。

她指,儘管提出訴求的群組人數很少,但本屆政府希望做到「以人為本」、無微不至,她期望這些措施能突顯政府的施政作風。

其中,政府增加對不常見疾病患者的援助,林鄭月娥曾為脊髓肌肉萎縮症病人致函藥廠,呼籲對方考慮出口藥物到香港。現時有關藥物的註冊工作已完成。

醫院管理局在藥物完成註冊前與藥廠推出特別用藥計劃,為合適的脊髓肌肉萎縮症病人提供免費藥物治療。林鄭月娥表示,政府會確保這些病人在藥物註冊後繼續獲資助用藥。

至於向公營學校提供空調設備的經常性開支已在2018至19學年落實,涉及3.7億元。當局正分階段為超過100所學校加裝空調設備。

其他措施如延長侍產假和產假、促進殘疾人士就業、推行街市現代化、保育鄉郊等也正逐步落實。

疫苗資助計劃周三展開

衞生防護中心公布,本年度疫苗資助計劃周三展開,合資格人士應及早接種季節性流感疫苗,以保障個人健康,應對冬季流感季節。

本年度起,計劃合資格年齡組別由65歲或以上長者擴至50歲或以上香港居民,受惠人士額外增加約180萬名,而疫苗資助金額則由每劑190元增至210元。

其餘合資格組別包括6個月至未滿12歲兒童、智障、領取傷殘津貼人士和孕婦。

合資格人士可到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診所接種疫苗,醫生名單、扣除資助後的收費可瀏覽醫健通(資助)

防護中心指,冬季流感季節一般在每年1月至3、4月間出現,接種疫苗後需約兩星期產生抗體,合資格人士應提早接種。

市民可致電衞生防護中心熱線2125 2125,或參閱網頁了解詳情。

結合社會力量 攜手造福青少年

Steven(香港大學行政及財務副校長康諾恩)、Paul(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葉兆輝教授)、Leong(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張亮)、Andy(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何永昌)、Charles(香港小童群益會總幹事陳健雄)、Maggie(明愛社會工作服務部長陳美潔)、所有大學朋友、所有社福界朋友、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首先,我很開心今日、星期日出席這個活動,其實這一活動我已等候了很久。無論是星期日或是年初一我也會來。為甚麼呢?因為這個活動令我真的要感謝很多有心人,在過去幾年不時會有一些小朋友發生事故,有一次張亮說---我當時是勞福局(勞工及福利局)局長,他問我今後如何處理?---我們已經有Cyber Youth Patrol網上巡邏,為甚麼仍然會發生呢?明顯是有不足。他說,有甚麼工作可以做的馬會都樂意資助。所以今次撥了5,921萬元,這個數目並不少,同時不單是金錢那麼簡單,它的意義是策略部署。首先,阿Paul的防止自殺研究中心是專門的,有學術基礎和有實質經驗,實踐經驗、前線經驗,以及與社福界大家聯繫得很好的一個平台。香港最大的青年服務專門店---第一個要提的就是青協(香港青年協會)---青年協作;第二是明愛,明愛亦在青年服務方面做了很久,而且相當廣泛;第三是「B仔記」---即是BGCA(香港小童群益會)。三個一起合辦,這個是地上最強的組合,是嗎?有心、有力、有錢、有學術基礎、有實戰經驗。這個是典型的「民、商、官、學」的合作,亦是配合我們的施政理念,就是創新、協作、互動,就是與青年互動,不要鬱結在心,要open up。

這個計劃的成功地方,第一,它除了結合我們的力量外,還有所有專業,正如Steven說這是一個跨界別、跨專業、很難得不同專業團體都參與。第二是它真真正正了解香港小朋友和青年,他們不用電話,而是用Instagram、Facebook、Whatsapp,在這方面全天候24小時服務,我相信世界上都很少有這一套,我不敢說我們可以打破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但這個亦可以說是一個好例子---就是社會的力量。雖然政府今次其實並沒有甚麼參與,我們在今日表達支持也介紹政府服務去支援青少年,特別是在防止自殺方面,不要走上這條路。

青少年是我們的棟樑,本屆政府高度關注青少年福祉。我負責兒童事務委員會,是從來都沒有的,由我負責,關注0至18歲,當然還要照顧精神健康、情緒問題。第二是青年發展委員會,我們亦有很多委員在座,Youth Development commission是負責19至32歲。還有一個少數族裔督導委員會也由我做主席,少數族裔也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支援,無論是情緒、出路,很多問題存在。還有人力資源發展委員會,是做人力規劃,但在過程中第一個目標是促進青年向上流動,在就業方面多支援他們。他們有出路的話,情緒便沒有那麼困擾。這一連串委員會反映這屆政府果敢,有政治決心去做。但單憑政府成立幾個委員會是不足的,一定要結合社會力量,大家攜手去做好這項工作,所以在此衷心感謝賽馬會,亦感謝Paul、港大,亦感謝三個基層機構和所有提供支援的有心人。

第二,在成長過程中,年輕人面對身體變化、學習環境轉變、社會期望,以至個別家庭問題,都可能會令他們感到壓力。他們面對這些前所未有的挑戰,往往無所適從,影響情緒,甚至鑽牛角尖。

特區政府非常重視青少年的精神健康,並透過不同以跨界別和跨專業的方式,致力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支援和護理。舉例來說,衞生署於2016年開展為期三年的「好心情@HK」全港心理健康推廣計劃。此外,為特別針對學生群組,教育局與衞生署在2016至17學年合作開展「好心情@學校」計劃,提升學生對精神健康的認識,加強他們的求助意識,亦減低同學對求助行為的負面標籤。同時,學校可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不多於20萬元的撥款推行相關的活動。在2016至17和2017至18學年,優質教育基金共收到800多份相關申請。

事實上,學校在支援青少年情緒及精神健康上有重要的角式。教育局鼓勵學校採用全校參與模式,透過普及性、選擇性、針對性三個層面,促進學生的精神健康及加強相關支援。

普及性層面的工作主要是提升學生、教師及家長對精神健康的意識和認知,並加強學生的精神健康和抗逆力。在這方面,我很高興見到今天啟航的計劃亦配合政府在這方面的工作,包括提供「守門人」訓練,即是為家長、老師和朋輩提供培訓,加強他們對預防青少年自殺的意識,成為青少年的守門人。

至於選擇性層面的工作,重點則在於加強識別和支援有精神健康風險的學生。由2017至18學年起,教育局為教師開辦精神健康的專業發展課程,以提高教師對精神健康的關注,加強他們識別及支援有精神健康需要學生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針對性層面的工作則是確保有精神健康問題的學生能得到適時及適切的精神健康支援服務。由2017至18學年開始,學習支援津貼涵蓋有精神病患的學生,以便學校有額外資源照顧這些學生。

與此同時,食物及衞生局聯同教育局、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及社會福利署在2016至17學年起,合作推出「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計劃以學校為平台,每間參加先導計劃的中、小學,會成立一個由教師、教育心理學家、駐校社工和精神科護士的跨專業團隊,為有需要學生提供支援服務。跨專業團隊會定期舉行個案會議,商討各個案的最新進展,並按需要為學生提供協助。這計劃在2018至19學年推廣至更多學校參與,並把醫管局「兒情計劃」納入,以期進一步加強及早識別及適時介入的支援服務。

人生路上或許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很多,但我深信值得我們欣賞和珍惜的人和事一定比困難更多。特區政府會繼續與社會上不同界別繼續攜手合作,守護生命。我亦呼籲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加強與身邊人聯繫,多一點關心、支持家人和朋友,一同為全民精神健康出一分力。

長話短說,一再衷心感謝多位我剛才提及的各個單位,你們真的對香港的青少年發展有很大的貢獻,亦是我們堅實的伙伴,亦是我們堅強的行動。一再多謝大家。

(以上是政務司司長張建宗10月7日出席賽馬會青少年情緒健康網上支援平台啟動禮致辭全文)

140名民安隊員協助風災善後

民眾安全服務隊共動員140人前往多處偏遠地區,協助處理上月超強颱風「山竹」襲港後的跟進工作。

颱風對全港各區樹木造成廣泛而嚴重的破壞,民安隊昨日和今日派員前往西貢、將軍澳、大圍、沙田、大埔、吉澳清理塌樹和斷枝,並協助清潔海灘。

他們明日和下周會繼續到偏遠地區善後。

戶外爵士音樂會星期日舉行

2018香港國際爵士音樂節---戶外音樂會」星期日下午3時至7時在文化中心露天廣場舉行,四隊本地和海外爵士樂組合為市民免費表演。

音樂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主辦、香港爵士樂會協辦。

演出隊伍包括由日本和台灣樂手組成的午後之樹、來自泰國的Funktion、本地的朱文長和The NTBM(Not-to-be-missed),以及以香港為基地的爵士樂組合Alonso Gonzalez Latin Jazz Quintet。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