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健康資訊  

患病看 健康醫療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疫情感到焦慮怎麼辦? 精神科醫師:專注自我防護

疫情不斷升溫,不少民眾出現恐慌。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姜學斌建議,可以透過「四不五要」來減低焦慮:包括不要轉傳或散布恐慌性購物的資訊與照片;不要整天看新聞,應該要透過官方媒體獲得整理好的資訊;不要專注在確診者足跡,要專注在完整自我的防護;減少當面人與人的連結,以「安、靜、能、繫、望」的5字訣,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健康。

姜學斌表示,隨著確診者足跡的公布,診間民眾的擔憂更明顯。然而在防疫等級從疫調足跡的警覺,到升級成全面防護的當下,疫情越嚴峻,台灣人更應該站在一起:「我們的敵人,自始至終都是病毒,而不是感染了病毒的人。」

造成焦慮的原因有很多,過度接觸令人恐慌的資訊、過度聚焦在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過度預期性地假設尚未發生的事情,都是焦慮的來源。民眾常常會思考,究竟這樣的焦慮是不是過頭了?姜學斌表示,焦慮與一般煩惱的差別,在於症狀的嚴重程度。倘若一整天都處在焦慮的情緒中、或焦慮的嚴重度與壓力源不成比例、覺得自己無法控制或者轉移焦慮的情緒,甚至因為焦慮的狀況,出現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如胸悶、心悸、耳鳴、喉嚨卡卡的、喘不過氣.等症狀,在經過內外科檢查後,若沒有明顯的器官損傷,就要思考焦慮症導致身體症狀的可能性。在防疫期間,如何避免焦慮產生,姜學斌醫師提出四個建議:

1.不要轉傳或散布恐慌性購物的資訊與照片

物資是充足的,避免密閉空間群聚才是現在的重點。不要讓自己變成散布恐慌的媒介。

2.不要整天看新聞,透過官方媒體獲得整理好的資訊

如果一整天都沉浸在重複式、威脅式的媒體資訊裡,會更難擺脫焦慮的可能。不如固定一個時間觀看新聞,或是透過「疾管家」line官方帳號獲得資訊。

3.不要專注在確診者足跡,要專注在完整自我的防護

我們無法掌握其他人的足跡,但可以決定自己要不要出門去。不管周遭有無確診者足跡,這幾周的當務之急,都是把自己管好,避免不必要的群聚。聚焦在自己可以掌握、可以改變的事情。

4.減少當面人與人的連結,拉近彼此心與心的距離

這個時候,可以嘗試以「安、靜、能、繫、望」的五字訣,照顧好自己的心靈健康。包括了:

促進安全:疫情已經從特定防護,進入全面防護的階段。應藉由正確防疫資訊的了解,提升自我防護,如減少不必要外出與聚會、維持社交距離、不隨意聽信假新聞、下載衛福部推出的「台灣社交距離」APP等,以創造身心的安全狀態。

找回平靜:藉由有效且無害的方式,尋找自己的平靜。包括適度運動、泡澡、休息、聽音樂、深呼吸、做伸展操、正念冥想等,都是不錯的方式。

提升效能:若出現不確定感,覺得無能為力或不知所措,可以藉由做一些簡單的小事情,比如清理家裡、好好讀本書、與家人一同做料理等,讓自己得到更完整的自掌控感。

互相聯繫:雖然因為疫情影響需要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但是仍然可以透過通訊軟體、網路視訊或電話與親友互相支持,表達關心。

保持希望:透過安、靜、能、繫,讓自己感覺踏實與肯定後,讓自己知道疫情是一時的,總有一天會過去,對於未來還是要抱持希望。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來不及避孕只能墮胎? 藥師公會倡議避孕藥轉類

日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公布了對全球生育率的預估,認為到2021年我國生育率將僅剩1.07,為全球最低。少子化的原因很多,除了常見的經濟因素外,政府有無創造友善的生育環境,也是關鍵的因素之一。而在友善生育中,「女性是否能安心且自由的選擇何時懷孕」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非預期懷孕對女性生涯發展或身心理存在著不少潛在危害。

口服墮胎藥 後遺症百百種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數據顯示,每年因醫療原因或遭性侵而選擇手術或藥物流產的女性約為6-7萬人,但此統計並不包括自費人工流產,按民間團體及醫師的估算,若加上自費流產,口服墮胎藥(RU486)的使用量應已超過30-40萬,是新生兒人數的2-3倍。

更嚴重的是,無分手術或藥物對女性的身體均可能有不小傷害,流產手術可能會造成子宮腔沾黏,嚴重時更可能產生不孕症,再者亦有子宮破裂穿孔的可能。

避孕藥數處方用藥 來不及避孕只能墮胎

而若要減少手術及墮胎藥帶來的負面影響,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建議,應重新思索目前避孕藥的管理機制。目前我國無論事前或事後避孕藥均屬於處方用藥,實質對女性妊娠自主權構成限制,加上婦產科診所本就較稀少,截至2019年底全國僅1000餘間,且有持續減少的趨勢。

再考量我國診所假日開診率僅2成左右,及避孕需求私密性所造成的心理門檻,及時且合法取得相關處方的難度並不低,這樣的取得門檻,再加上避孕藥的時效特性,常導致民眾錯失使用避孕藥的黃金時機。

盼政府以科學務實角度思考 避孕藥應轉類

而有關避孕藥之副作用是否真的適合列為指示藥,可從國內外的藥事管理歷程窺其一斑。《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所列之十大先進醫藥國家中,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韓國,早已將避孕藥列為指示用藥。且美國婦產科學會更明確指出,避孕藥是非常安全的藥品,最嚴重的副作用是血栓,但十分罕見,因此支持將其列為非處方藥。

而有論者主張,放寬後會有不安全性行為氾濫及畸胎早產風險部分,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強調,前者毫無科學根據,後者則不甚合理,避孕失敗者往往會選擇墮胎,胎兒出生機率低,早產與畸胎的風險當然更是少之又少。

疫情關在家怎麼運動?  跳繩、椅子操、門拉桿強肌力

近期疫情升溫,預防病毒快速傳染是當務之急,面對運動場所、健身房暫時關閉,許多人不方便外出參加跳舞、瑜珈、游泳等實體課程,但是家中空間狹小,疫情當前,關在家裡該怎麼運動呢?

室內保持運動 維持良好免疫力 

無論男女老少,定期進行體育鍛煉仍是保持健康的重要關鍵。運動不只可以增強免疫力,使肌肉、骨骼、心臟、肺部、大腦都能維持良好狀態,還能夠減少壓力。但是,待在家裡雖可以減緩新冠病毒的傳播,待在家中並不一定意味著要捨棄運動,只是運動的場域轉換到室內的密閉空間時,不妨多加善用室內環境讓運動變得不一樣,更靈活多變,以下提供在家運動的參考:

• 快步走動或室內上下樓梯10-15分鐘,每天2-3天

• 找線上健身影片或課程進行鍛練、放音樂跳舞

• 瑜珈進行深呼吸或正念思考來舒緩緊繃的情緒

• 跳繩、彈力帶、門上健身拉桿、啞鈴等器材來訓練肌肉

• 用椅子鍛鍊三頭肌、在地板伏立挺身、仰臥起坐等鍛鍊核心肌群

• 善用家中的健身自行車、跑步機等來維持運動量

衡量身體狀況 出現異常要通報

美國人的體育鍛煉指南建議,每週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的有氧體育運動,並每週進行2次肌肉力量訓練。要注意的是,中等強度的運動對於免疫系統有幫助,但是過高強度的訓練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影響,尤其在身體沒有適應的情況下,所以在家中運動時也要平衡你的運動菜單。若是在家中長期久坐,記得起身多走動,看電視可以在廣告中做些家務活動一下身體。

至於無症狀的確診者,運動時應保持適當的距離。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無症狀確診者可以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但還是依照症狀的指引來調整。如果已出現發燒、咳嗽或呼吸急促等,應停止運動訓練,並盡快與醫療人員聯繫。

參考資料:

Time Saver: High Intensity Fitness Circuit in Minutes

Staying Active During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什麼是精準醫學? 什麼又是NGS 基因檢測?

漫談對抗癌藥物治療監測上的最新發展

人類基因解碼後,「精準醫療」就常被討論的沸沸揚揚。而其中女星安潔莉娜裘莉(Angelina Jolie)更是常常被提起的經典案例。她於《紐約時報》投書,公布自己有具有BRCA1及BRCA2基因缺陷及且有很強的乳癌及卵巢癌之家族史(外祖母、母親和阿姨),經過遺傳諮詢的評估,評定為罹患乳癌的高風險群。審慎考慮與全家人的支持下接受了預防性雙乳切除術。姑且不論她的決定對否,裘莉的這個舉動在全球掀起一陣熱議與討論。 但是無庸質疑的,二十ㄧ世紀,已經掀起了依據病人個人基因變異尋找標靶藥物的時代。

什麼是精準醫療?

我們一起來看看人類癌症治療的演進史癌症治療的發展,早期主要是一群相同診斷的病人,基於醫學實證(Evidence-based)的基礎,探討不同治療的效果。從最早期的手術治療到1890年代的放射治療、直至1940年代的化學治療,其實一直陷入一個很大的瓶頸無法突破。此方式(Treat Selected Patients)就如同替藥物找適合的病患族群,而並不是針對個人量身打造治療方式的真諦。

直至隨著科學演進到1997年興起的精準醫療及免疫療法,從而了解到大部分的癌症與多重基因突變之間的關係,才得以在研究治療與藥物發展上有了重大突破,開始針對有相同基因突變的病患給予適合的藥物治療。所謂癌症治療已走入精準醫療時代,也就是從基因的角度出發,依據不同基因變異選擇合適的標靶藥物,使每位病患都能根據基因變異情形找到適合的治療方式(Select Treatment for the Patient),以實現個人化醫療。

癌症精準醫療的演進,係拜2001年人類基因體定序完成,與2005年發展出NGS技術之賜。目前已將NGS應用於各癌別,如乳癌、大腸癌及肺癌的基因體定序。就拿肺癌來說,NGS大大改變了我們對肺腺癌相關基因突變的理解,如在1999年只知少數肺癌有K-RAS突變,而到2014年只剩下35%屬於未知的基因突變。NGS應用在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研究至2018年已幾乎發現大部分已知突變基因,同時再依據這些基因突變類別開發藥物,同時也陸續獲得良好的臨床研究結果,得以核准上市。如包括針對EGFR mutations、ALK fusions、ROS fusions等基因變異開發的標靶藥物。而有了這些基因突變作為生物標記,我們臨床醫師也可以手握更多治療武器,能夠選擇具專一性的第一線標靶藥物治療病人。

受檢前中後應有完善的相關醫療諮詢

NGS的應用範圍愈來愈廣,尤其在預測某些癌症上已有明確證據,但即使檢出帶有突變基因,也不代表一定會發病或有相對應的治療方式,但是總是開啟了一個治療的機會之窗。因此受檢前仍需與醫師個管師做完善的溝通及諮詢,瞭解自己做檢測之後對自己的疾病的效益所在;並在受檢後,與送檢醫師進行完整諮詢,瞭解檢測意義、可能性等;同時於透過不斷的密切追蹤病患情況,瞭解病情走向,搭配精準醫療報告結果,才能提供病患最佳的醫療診治歷程。何時是運用精準醫療的時機呢?建議在診斷的第一時間即依基因變異決定最好的治療,當下若找不到適合的治療藥物,也可幫患者探詢是否有相關標靶藥物的臨床試驗。且在疾病療程中亦需持續性的評估,一旦出現抗藥性或病程有變化時,會建議重新取病患檢體,找出是否產生新的基因異常,再投以適當的療法。

(文章授權提供/振興醫院內科部主任陶啟偉)

健康飲食

健康飲食

星期五, 25 2月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