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

  hninfo-hl-but.png

  保健康 看健康資訊        |     健康飲食 (病食同源)

中國最美女胖子 來台手術拼減重

被網友封為「中國最美女胖子」的及偉佳,3年前參加減重實境節目,靠著瘋狂運動及節食,4個月內從126公斤瘦到86公斤,現在卻陷入不斷復胖、又再減重的輪迴,不但月經半年沒來,還出現鬼剃頭。

抱著減重的決心,及偉佳來台灣之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接受「單孔胃繞道手術」,術後1星期內體重就降了8公斤,醫師預計1年後可回到60公斤。

肥胖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現在有醫院打造「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量身訂做「個人化」手術,並以一站式的特色,為民眾提供全方位醫療服務。

減重有許多方式,但手術治療是病態性肥胖最好的選擇,醫師會根據病人的BMI及健康狀況選用不同的外科方式,還能同時改善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症。

孕婦常碰這兩樣 新生兒恐頭小體輕

孕婦要少用清潔劑、塑膠製品!國內最新研究發現,孕婦經常曝露在環境荷爾蒙壬基酚及雙酚A的環境下,產下的胎兒頭圍較小、體重較輕,而體長較短的風險更高出9倍之多,成果已刊登於《環境科學》期刊。專家指出,免洗餐具、便當盒、塑膠容器等,都含有雙酚A,建議孕婦少用為妙。

環境荷爾蒙壬基酚及雙酚A惹禍!

陽明、台大及聯合醫院團隊,針對國內北部地區共200名孕婦,進行體內壬基酚及雙酚A追蹤研究,結果發現,在懷孕4至6個月時,若尿液中壬基酚及雙酚A濃度較高,產下的胎兒頭圍比平均少0.37公分,體重則輕182公克,體長也較短。

影響胎兒生長發育

陽明大學環境與職業衛生研究所教授陳美蓮表示,孕婦體內的壬基酚及雙酚A,會穿過胎盤造成胎兒產前暴露,進而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最新研究證實,環境荷爾蒙造成新生兒的頭圍較小、體重較低,以及體長較短的風險高,也會導致兒童提早發育、影響生育能力。

孕婦少用為妙

陳美蓮教授指出,壬基酚常見添加於清潔劑、染劑中,而雙酚A則廣泛用在各種塑膠製品,包括免洗餐具、便當盒、塑膠容器、微波食品容器、金屬罐頭、PC材質容器等,建議孕婦應盡量少用。

乳牙很重要! 可引導恆牙生長

家長在照顧寶寶時,可別忽略牙齒的健康!寶寶大約六個月時,就會開始長乳牙,直到二歲時,乳牙會有二十顆,之後會慢慢掉落,長出恆牙。牙醫師提醒,乳牙除了有咀嚼及美觀功能之外,還具有引導恆牙生長的重責大任;所以,千萬別疏忽乳牙的健康。

牙齒健康應從乳牙就要養成

有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長出的乳牙會掉落,之後長出的恆牙才是一輩子要用到的牙齒,因此就會疏忽乳牙的清潔與衛生,致使乳牙蛀牙及掉牙的情形非常嚴重。雙和醫院牙科部主任黃茂栓表示,牙齒的健康應從乳牙就要養成,而且乳牙除了有咀嚼及美觀功能之外,乳牙長得不好,還會影響恆牙的生長,因為乳牙具有引導恆牙生長的功能。

六個月到兩歲 上下顎共長出二十顆乳牙

牙齒可分為乳牙與恆牙,從出生六個月到兩歲,會在上下顎共長出二十顆乳牙,之後會慢慢換牙,大約自六歲至十二歲,就會陸續長出恆牙;黃茂栓主任指出,每一顆乳牙所佔的位置,將來要由恆牙所取代,通常下顎前牙五、六歲時開始換牙,大臼齒會長出,上顎門牙則是六、七歲時長出,接著是小臼齒與犬齒,大約十二歲左右就會換完牙。

乳牙太早脫落 恆牙會生長不好

黃茂栓主任進一步指出,恆牙是順著乳牙的位置長出,如果恆牙已經冒出來,乳牙沒有脫落,就需要拔除,使恆牙長出;而且乳牙是恆牙的前驅,可以引導恆牙長出的方向,但是如果乳牙太早脫落,恆牙會因為空間喪失,而使得恆牙長得歪七扭八,而且通道會擁擠,牙齦肉癒合了,有可能會阻生恆牙生長,屆時就得要用手術來使恆牙長出來。

荷爾蒙補充療法恐罹乳癌? 醫:無關係

不少女性進入更年期,都有潮紅、盜汗等困擾,嚴重甚至憂鬱、焦慮症都上身;曾有國外研究顯示,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造成許多女性恐慌。但醫師指出,最新研究已證實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的更年期女性,罹患乳癌死亡率與正常人無異,還能降低骨鬆的風險。

大約45歲進入更年期 2成需用藥

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祝春紅指出,女性大約45歲開始進入更年期,半數多為輕度不適,如全身潮紅、多汗、煩躁、疲倦等,但有2至3成屬於中重度,症狀多且複雜,包括心悸、失眠、頻尿、漏尿、夜尿、憂鬱、焦慮、骨質疏鬆等,最好用藥治療。

不會增加乳癌死亡率

但十多年前,美國一篇研究顯示,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的更年期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較高,引起許多女性恐慌,迄今仍有不少人認為荷爾蒙藥物致癌。祝春紅醫師表示,接受荷爾蒙補充療法確實會增加乳癌的發現率,但兩者間沒有直接關係,而最新研究已證實使用荷爾蒙補充療法的更年期女性,乳癌死亡率與一般女性無統計上差別。

荷爾蒙補充療法可改善不適

祝春紅醫師強調,臨床上有許多受到更年期症狀困擾的女性,經過詳細評估接受荷爾蒙療法,身體不適的情形明顯獲得舒緩,其實只要掌握「短期及低劑量」的用藥原則,並配合定期篩檢,此療法相當安全,還能降低骨鬆風險,幫助延緩皮膚老化,改善頻尿、尿失禁的問題。

小心!膝蓋、腳踝、手肘最常發生運動傷害

運動有益健康,但是運動傷害也很容易發生,輕者疼痛,重則很可能就會無法行動,尤其最近路跑很流行,球類運動更是深受年輕人喜愛;然而,如果沒有做好暖身,收操也沒做,又一直長時間的樂在其中,就很容易產生運動傷害。而且運動傷害還有好發部位,最常見的就是膝蓋、腳踝與手肘,特別容易受傷。

跑步與球類最常發生

新高醫院物理治療師吳瑞濱表示,門診中,因為運動傷害來做治療的以跑步與球類最多;就跑步而言,以膝蓋與大腿部位較常見,球類運動則是打高爾夫球與網球常有運動傷害,常見部位則是手部傷害較多。

髂脛束肌肉群易受傷

跑步是膝蓋與大腿部位容易受傷;物理治療師吳瑞濱指出,不習慣長跑者,大腿旁邊的髂脛束肌肉群會太緊,因而會使得大腿在過度彎曲伸展磨擦之下,大腿膝蓋旁邊會發炎,膝蓋外側的髂脛束肌肉群就會疼痛;此外,長跑也易出現腳踝以及足底受傷。

暖身操+收操要做足

對於喜歡跑步運動者,吳瑞濱物理治療師建議,平常就要做拉筋運動,至於在跑步前,暖身運動要做足夠,應該要做十至二十分的暖身操,而且收操運動也要做五至十分鐘,不要只稍微暖身就跑。

手部一直重覆動作易受傷

至於球類運動則是因為一直做擊發動作,因而產生運動傷害;很多人是在高爾夫練習場,一直重覆做同樣的動作,手部就容易出現運動傷害,也有人是在網球練習場做反拍的動作而發生運動傷害,以及腳步的動作,也容易有腳踝扭傷。

休閒運動不要太勉強

吳瑞濱物理治療師強調,職業運動選手都一定會有運動傷害,一般人以運動為休閒,想要避免產生運動傷害,運動前的暖身要做足,太難的動作不要做,運動不要太勉強,太困難的球不要打;因為重覆性的動作一定會有運動傷害,所以打球三十分鐘至一小時就好,不要打太久。

中西醫合併治療 不孕婦受孕成功

32歲的郭小姐,結婚超過一年,在沒有避孕情況下始終未懷孕,就醫診斷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但服藥治療仍無好消息;她轉而尋求中西醫合併治療,經過西醫對症治療,並配合中醫體質調養,在第二次人工授精時成功受孕。

每7對夫妻中1對不孕

根據衛福部統計,國內不孕夫妻約占15%,換句話說每7對夫妻中,就有1對有不孕的困擾。台北慈濟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張致遠表示,不孕是指男女雙方在沒有避孕的情況下,經過12個月以上規律的性生活,仍沒有成功受孕,雙方可能都有不孕因子。

評估確認不孕症原因

張致遠醫師指出,治療不孕症需先確認造成不孕的因素,評估包括病史詳細詢問、基礎體溫測量、男性精液檢查分析、超音波掃描、子宮輸卵管攝影、子宮鏡、腹腔鏡、血液及賀爾蒙檢查等。

中西醫合併治療 提高受孕成功率

不孕如何中西醫合併治療呢?張致遠醫師強調,西醫提供服用或注射排卵藥劑,佐以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療程、冷凍卵子或精子,及胚胎保存等治療,而中醫透過把脈問診評估體質,配合西醫療程,在不同階段適時輔以補腎經、強氣血的中藥,也可搭配針灸補氣,可提高受孕成功率。

針灸可減重 找到科學證據了!

每個人都愛美,希望能擁有完美的身材,夏天一到更是絞盡腦汁想把身上多餘的脂肪都去除,然而肥胖儼然成為全球化的醫療問題,國民健康署的調查研究更發現台灣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三成以上。現代人因為營養過剩與缺乏運動,導致代謝症群還有相關醫療支出直線上升。

針灸「足三里」穴 可控制體重

減肥方式五花八門,針灸到底可不可以減重呢?其實中醫使用針灸調節體內代謝已經行之多年,現在更運用科學研究證實其療效機轉,發表在一流國際期刊。中國醫藥大學林以文老師團隊在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經費支持之下,發現利用電針中醫經絡理論的「足三里」穴位可以有效地控制體重,減少腹部白色脂肪的累積。

發現科學化的作用機轉

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暨針灸研究中心顏宏融副主任表示,針灸減重是許多愛美人士趨之若鶩的治療,可是科學界對於針灸如何調控神經系統甚至體內的新陳代謝一直不清楚,這次中國醫藥大學的研究證據顯示,其主要機轉為透過活化背根神經節與脊髓中的第一型瞬態離子接受器、磷酸化蛋白激素與磷酸化胞外訊息調控激酶路徑,來減少腹部白色脂肪的累積。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一個重大的發現被《自然》(Nature)雜誌的子期刊《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接受刊登。

國外學生來台研究中醫

此研究由中國醫藥大學中醫暨針灸研究中心張恒鴻主任與顏宏融副主任帶領,研究團隊包括針灸研究所林以文副教授、來台灣學習針灸的國際學生Monchanok Choowanthanapakorn、謝慶良、呂孔文、楊潤等中醫師。外國學生來台灣學習針灸,研究發表在國際期刊,不僅提供中醫現代化的實證,更把台灣的中醫藥特色推向國際舞台。(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治醫師顏宏融)

「紅鼻子醫生」來了 病童開心笑了

小小孩怕看病,但「紅鼻子醫生」一來探病,每個病童都開心笑了。台大醫院與沙丁龐客劇團宣布啟動「紅鼻子醫生」計劃,每個星期將於台大兒童醫院表演2次,讓病童暫忘治療的恐懼與焦慮。

紅鼻子醫生源自美國

沙丁龐客劇團團長馬照琪說,由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小丑演員到醫院表演,為病童及家屬帶來歡笑,並消除醫療恐懼。這個創意起源於美國「大蘋果馬戲團」創辦人小丑史脫普Mr. Stubbs,後來也影響許多歐洲及非洲國家,台灣地區將以台大兒童醫院作為推動「紅鼻子醫生」計劃的第一站。

小丑醫生可消除孩子對醫療的恐懼

台大兒童醫院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表示,醫院內有小丑醫生其實很重要,可以成為醫療中的協同角色,讓整個醫療過程變得更順利,消除兒童面對治療過程中的恐懼與焦慮,同時舒緩家屬緊繃的心情,以及釋放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

每周兩次表演

沙丁龐客劇團即日開始至2018年,每星期2次到台大兒童醫院表演,經費由信義公益基金會捐助250萬元,希望能夠喚起社會大眾對病童心靈層面的關注。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