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戒菸有哪些好處? 專家告訴你1小時到10年後的差別

根據資料顯示吸菸者有較高的風險成為COVID-19的嚴重及死亡個案,包括從癌症到慢性呼吸道疾病。然而,即時「吸菸過量,有礙健康」等警語,醒目出現在香菸的包裝外盒,卻仍無法讓癮君子停止吞雲吐霧,可見戒菸除了決心與意志力,還需要專業的協助。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以社區心理衛生三級預防之觀點,進入縣內偏遠學校建立校園心理衛生工作並開設戒菸班,針對有吸菸風險或已吸菸之青少年學生,執行菸害防制各項服務,校園師生無不給予正向回饋之肯定。

菸害影響範圍廣 肺病、氣喘都難逃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黃介良主任表示,以致死率很高的肺癌來說,吸菸是造成肺癌的主因,菸害造成全球有超過三分之二的肺癌患者死亡,而暴露於家中或工作場所的二手菸也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另外慢性呼吸道疾病,吸菸是造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主要原因,症狀是有濃稠的黏液積聚於肺部,導致咳嗽會疼痛與呼吸困難等症狀。

此外,吸菸也會使氣喘惡化,進而導致失能或殘疾;還有肺結核也是,吸菸會加劇傷害肺結核病患的肺部,導致失能及呼吸衰竭致死,全球有四分之一的人因菸品產生的化學物質使潛伏的肺結核發作;再來是空氣污染,菸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室內空氣污染,包含了超過7,000種化學物質,當中更有69種致癌物,其菸煙可殘留於空氣中長達5小時,暴露於此環境會有肺癌、慢性呼吸道疾病和降低肺功能的風險。

戒菸好處多 循序漸進找回健康

草屯療養院護理長陳瑾樺分享戒菸的好處,於1小時後身體開始排除菸草的毒害成分,24小時後血氧含量恢復正常,心臟病發作下降,在1星期後感受空氣清新及食物美味,2星期後牙齒變得較白,呼吸變得順暢,再3個月後咳嗽減少,肺功能增加,1年後冠狀動脈疾病危險性降低一半,再到10年後中風、肺癌機會降低,20年後節省一大筆金錢。戒菸的好處很多,但真的不容易,不過努力的戒菸是很值得的,在戒菸之前能預做準備的人,是比較容易戒菸成功的,最後能了解菸害,遠離菸害,才是維護自我健康的根本之道。

網傳打新冠疫苗事前可吃止痛藥? 專科醫師告訴你可不可行

85歲的陳姓老翁日前由兒子陪同至社區接種covid-19疫苗,在注射後觀察時,陳爺爺的脖子出現紅疹及有小水泡,經醫師評估為過敏反應,故護理師立即陪同爺爺就醫,這時陳爺爺的兒子才說,聽說人家說在施打前可先吃止痛藥,可大幅減少不適感,故讓陳爺爺注射疫苗前1小時,服用其到藥局自行購買的止痛藥,醫師才發現此款止痛藥有阿斯匹靈的成份,才發現引發陳爺爺過敏是藥物,不是疫苗,讓大家鬆了一口氣。

不建議長者預防性使用 避免造成身體健康受損

民眾施打新冠疫苗後,會依據個人體質而產生不同的副作用,如注射部位紅腫疼痛、頭痛、肌肉痛、發燒、疲倦、畏寒以及噁心等。中榮灣橋分院醫療部林耘德主任說明,目前坊間流傳,可於施打前後吃止痛藥,減少不適感,但以目前醫學證據而言不建議長者預防性使用不建議長者預防性使用,可於有發燒、痠痛症狀時,使用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類似藥物(如普拿疼),其發生過敏之機會較NSAID類藥物來得低,也比較不會有胃潰瘍或出血或腎功能受損之狀況。

施打疫苗後多喝水 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林耘德主任表示, 長者施打疫苗後需觀察15分後無礙,返家後建議要多喝水,若有微發燒可再觀察,若出現高燒、腹瀉、腹痛、嚴重頭痛、呼吸喘、胸痛、吃不下、全身無力等情形,則請立即就醫。

長者施打疫苗 避免染疫變成重症

中榮嘉義暨灣橋分院李世強院長表示,長者有三高是很普遍的,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鼓勵長者要施打疫苗,否則一旦染疫,有三高的長者變成重症的可能性增加很多,施打疫苗的優點比缺點多,故鼓勵長者若符合資格可就近施打,而施打現場都有醫師再次評估長者當下狀況,評估合適才能施打,故請長者或家屬若有有疑慮,可向醫師詢問及諮詢。

居家自行檢測COVID-19! 食藥署公布家用快篩試劑指引

為便利民眾居家自行檢測,迅速找出疑似陽性個案,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布「民眾使用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指引」供民眾依循。

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 購買時要注意

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可由醫療器材販賣業者(如藥粧店、醫療器材行、便利商店等)或藥局販售,民眾購買時,請確認產品名稱是否有「家用」、包裝是否刊載「防疫專案核准製造第XXXXXXXXXX號」或「防疫專案核准輸入第XXXXXXXXXX號」等字樣(已核准之家用快篩試劑名單可至食藥署網站確認)、產品效期是否在有效期間或保存期限內,並依使用說明書進行採檢及操作。

非居家隔離檢測結果為陽性 應近一步檢測

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者如測出結果為陽性時,請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打1922,依指示方式處理;非居家隔離且非居家檢疫者測出結果為陽性時,請戴好口罩,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儘速至鄰近的社區採檢院所進一步檢測,並將使用過之採檢器材用塑膠袋密封包好,一併攜帶至社區採檢院所,交予院所人員。

當測出結果為陰性時,仍請遵循疾病管制署的防疫規範,做好個人防護,持續自我健康管理,採檢完之家用快篩試劑及試劑棒勿任意棄置,請以塑膠袋密封包好,以一般垃圾處理。

快篩試劑測試結果 需經核酸檢測診斷

食藥署提醒,由於快篩試劑測試結果可能出現偽陰性或偽陽性,仍需經認可實驗室所進行的「核酸檢測」作為診斷COVID-19感染之依據。

COVID-19家用快篩試劑產品核准名單、可提供諮詢之藥局清單、本指引均可至食藥署網站(http://www.fda.gov.tw)之業務專區 > 醫療器材 > COVID-19 防疫醫材專區 > 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檢驗試劑專區查詢。

想打又不敢打 你認識「疫苗猶豫」嗎?

隨著國內疫苗數量增加,越來越多類別人員開放接種,也隨之出現許多害怕施打的聲浪。有些人認為「給我疫苗其餘免談!」、有些人則是被接連的「接種後死亡不良事件」嚇到不敢打。這種心態稱為「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在2019年就被WHO列為影響全球健康的十大威脅之一,身心科醫師姜學斌指出,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先理解這個現象。

疫苗猶豫是什麼? 出現與否三大關鍵

疫苗猶豫分成三個類別,前提是即便已有疫苗可以打,卻出現下列現象:雖然接受要打,但心中仍有不安,稱為被動接受;能拖就拖,或是只接受某種疫苗,稱為延遲接受;另外就是死都不打的類型,則稱完全拒絕。決定是否會出現疫苗猶豫有三大關鍵,姜學斌醫師解釋:

1. 信心:相信疫苗安全、信任打疫苗的體制,對於可能的不良事件處理也有信心。

2. 滿意:倘若目前感染疾病風險仍低,且疫苗並非必要手段時,可能就不會想要打疫苗。甚至想藉由群體免疫,自己就可以不用打疫苗。

3. 方便:是否可以簡單取得,距離近、便宜、不需等待。

全球皆有疫苗猶豫 在乎自己大於群體

疫苗猶豫並不是僅存在台灣,在世界上也並不少見。姜學斌醫師表示,歐美國家的疫苗猶豫者統計起來有近一半,韓國與日本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疫苗猶豫者,疫苗猶豫現象與許多背景因素相關,包括文化、戰爭、民眾對政府信任度等,要解決這一現象,需要長遠的計畫。今年5月刺胳針公共衛生期刊有一篇研究顯示,要說服疫苗猶豫者,解釋疫苗對個體的幫助,遠比起告知群體的好處有用。延伸來說,疫苗猶豫者可能較在乎的是自己,而非群體,因此用全體、國家、為別人想的大帽子扣在那些不想打疫苗的人身上,其實沒什麼用。

疫苗致死原因 過敏性休克與血栓

以AZ疫苗為例,在國外直接相關的致死原因,主要是注射完半小時內會出現的嚴重過敏性休克,另外則是在注射4-28天後出現的血栓併血小板低下症後群(TTS)。所以這幾天傳出的死亡個案,普遍認知是「直接與疫苗相關」的機會不大,因為這兩種死因一個來超快、一個要等至少幾天以上。但未來是否會出現與疫苗相關的死亡個案,還是要持續觀察。

打不到疫苗 躲好躲滿也有效

在打疫苗前,評估好自我狀態很重要,指揮中心也強調近期身體有狀況,或是慢性病情不穩定者,要仔細考慮是否要暫緩施打,最好能與主治醫師諮詢。若暫時打不到或是不適合打,今年6月初的英國研究也指出,其實做好完整自我防護,口罩確實戴好,並避免外出,保護力與接受完整2劑疫苗相當,但疫苗不是萬能的,打完疫苗並不保證不會染病,繼續落實防疫新生活依舊很重要。

想勸親友打疫苗 同理心最重要

民眾若想勸說親友接種,姜學斌醫師強調,同理心很重要,每個人考量的點不同,不要以道德勒索的方式強迫對方,也不要誇大恐懼威脅對方。姜學斌醫師建議,先表達自己的關心,在說服他之前,先完整聆聽他擔心的點,整理後回饋給他聽並做確認,讓對方知道你明白他的焦慮。再依照個人情況,分析好處、壞處,並分享自己的決定。對於疫苗猶豫者,給予個人化的建議,比告知群體免疫好處來的有意義。最後,姜學斌醫師提醒,不論如何選擇權仍在對方手上,即使勸說失敗,也不要影響彼此的感情,「希望愛依舊在」。

資料來源:

1.https://www.facebook.com/TalkAboutLifeWithDrPony/posts/123491379929116

2.MacDonald NE; SAGE Working Group on Vaccine Hesitancy. Vaccine hesitancy: Definition, scope and determinants. Vaccine. 2015 Aug 14;33(34):4161-4. doi: 10. 1016/j. vaccine.2015.04.036. Epub 2015 Apr 17.PMID: 25896383.

3.Freeman D, Loe BS, et. Al.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written vaccination information on COVID-19 vaccine hesitancy in the UK (OCEANS-III): a single-blind,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1 Jun;6(6):e416-e427. doi: 10.1016/S2468-2667(21)00096-7. Epub 2021 May 13. PMID: 33991482; PMCID: PMC8116130.

癌症病人及家屬防疫怎麼做? 國健署教秘訣

因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全國警戒已升至第三級,而癌友及家屬(照顧者)擔心癌症治療期間及治療後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更恐懼被感染及後續嚴重的危險。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提供癌友及家屬能安心在家健康照護的方法,以降低相關感染的風險。

癌症病人 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養成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如廁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

2.勿觸眼口鼻:在未洗手狀況下,請嚴格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3.宅在家拒訪客:待在家中盡量安排專屬個人的單獨房間;謝絕訪客,特別是剛從國外返國、接觸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感染、發燒及生病者等具高傳染風險者。

4.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如果因病情關係無法正常戴口罩者,可與醫師商討如何採用替代方式,其親密家人或照護者也宜有相對應之防護方式。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5.咳嗽禮節: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時,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6.勿共用勿共食:盡量避免共享用食物、餐具、毛巾及牙刷等,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只要是口、鼻會直接接觸的東西都避免共用。疫情升到三級(含)以上時,避免與家人同桌共食,最好在自己獨立的房間用餐。

7.降低共享空間:癌症病人做化療或放療等治療時,宜注意白血球降低期間的自我保護,盡量減少在共享空間(例如廚房、客廳或廁所),與非照顧者及非親密家人的共處時間,並注意居家環境保持通風。

8.預先準備: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藥物準備的足夠性,及是否可延後開始治療,或延後治療將可能造成病情與生活品質影響,均需與醫師充分討論後再做決定。

9.緊急需要就醫:若有呼吸困難、頑固性頭疼、活動障礙或喪失活動能力、腹脹、腹痛等,可能是腫瘤或治療導致的緊急狀況,這些情況可能嚴重會危及生命,請與醫院相關人員連繫,安排就醫。

10.打疫苗:接受口服或注射治療中的癌症病人,或罹癌後已完成治療的康復者,提醒您接種疫苗保護自己,如流感、新冠肺炎等疫苗,降低發生重症或造成住院的情形。接種前建議與主治醫師討論,經由醫師評估是否適合接種疫苗及適當接種的時間。

家屬、照護者 居家照護注意事項

1.勤洗手:養成照顧病人前後、處理任何病人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後、用餐及喝水前、擤鼻涕及如廁後,落實正確洗手,協助病人如廁後蓋上馬桶再沖水,化療期間建議要沖兩次。洗手要用乾淨流動的水且使用肥皂,每次至少洗20秒。如果暫時無法用清水洗手,可先用含酒精的乾洗手液替代,但還是以肥皂洗手的效果最佳。在未洗手狀況下,請避免觸摸眼、口、鼻,以減少感染與傳播疾病的機會;即便在有防護或洗手的條件下,也要養成儘量減少觸摸眼、口、鼻等之習慣。

2.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可以降低吸入他人飛沫或阻擋自我產生的飛沫,並降低呼吸道傳染病的感染與傳播,達到保護自己和保護他人,防範疫情散播的功效。避開人群及人多擁擠地方,與他人保持室外至少1公尺,室內至少1.5公尺的社交距離。並嚴格遵守疫情指揮中心所宣布之防疫級別所規範的人數限制。

3.咳嗽禮節:想要咳嗽或打噴嚏時,未戴口罩也來不及使用手帕或衛生紙,請用衣袖遮住嘴巴及鼻子,建議採「壓肘頂嚏」掩口鼻的標準姿勢。

4.清潔消毒:每天清潔及消毒家中經常觸摸的物件表面,如桌子、電燈開關、電話、門把手、水龍頭等物,環境若有染污要立即清潔消毒。

5.替代人選:癌症病人的免疫系統較一般人為弱,特別是做化學治療與放射治療期間,若家屬、照護者生病,應立即安排其他照護者來照顧癌症病人。

怎麼看老人家AZ疫苗施打 台大醫師:AZ相對安全

日前開放85歲以上年長者施打AZ新冠肺炎疫苗,因相繼有長者去世,出現疫苗猶豫現象。臺大醫院22日舉辦新冠疫苗記者會,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根據歐盟調查,AZ對60歲以上長輩是相對安全的。臺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張皓翔醫師則指出,有部分國家考量血栓風險,因此建議60歲以上打AZ疫苗,另外AZ疫苗施打後死亡率不比其他疫苗高,甚至較低,其實是相對安全的。

長輩疫苗緩打潮 醫:AZ疫苗對老人相對安全

針對長輩出現疫苗緩打潮,張皓翔坦承,受新聞事件影響,臺大醫院預約與現場排隊人氣都下滑,呼籲指揮中心以全國資料向民眾說明,降低社會恐慌,以免影響疫苗施打。他指出,目前施打疫苗死亡率,和相同年齡背景值沒有差異,不過每例通報都需要解剖等調查,還需進一步釐清。

吳明賢則說明,任何一種疫苗施打都會有某一年齡層,因疫苗不良事件影響接種率,他提到,去年流感疫苗施打時,韓國也傳出某一廠牌造成大量死亡而緩打,事後調查證實與背景值沒有不同,遂恢復施打。

至於AZ疫苗可否施打老人?「歐盟調查後表示,AZ對60歲長輩是相對安全的。」吳明賢強調。

另外,也有部分國家是建議60歲以上打AZ疫苗,60歲以下則打其他疫苗。張皓翔對此表示,考量的國家是基於AZ疫苗的血栓風險在60歲以下相對較明顯;不過比較施打疫苗後死亡率,AZ疫苗並沒有比其他疫苗高,「甚至相對較低,其實相較安全的。

有記者提問,莫德納疫苗第二劑副作用較強,老人適合打嗎?張皓翔分析,根據臨床試驗,莫德納第二劑的副作用比率確實比AZ疫苗高,不過台灣還沒有第二劑莫德納的統計,預期第一劑施打後比較了解狀況,未來會密切觀察。

變種病毒會使疫苗失效? 預防重症仍有效

張皓翔認為,針對南非和英國變種病毒,台灣現有疫苗保護力是相對OK,至於印度變種病毒,還待英國和歐洲資料,或等待研究發現新的接種方式。

另外,有研究顯示南非變種病毒中的1484K可能大幅影響疫苗效力,臺大醫院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說明,1484K突變已知造成綜合抗體變差,不過只有此突變並不會脫離抗體掌握,「印度、南非變種病毒都還有其他突變,才會脫離疫苗抗體的掌握。」

即使脫離也是量的問題,黃立民說,面對變種病毒有兩種策略:(1)讓疫苗抗體量提高;(2)打新疫苗。他指出,突變使綜合抗體效力降低6-8倍,不過只要疫苗引發夠多的抗體還是有效,所以英國急推打第二劑,且重症比率也會降低,因為預防重症抗體量比較低,不像預防感染需較高抗體量。

更多新冠疫苗訊息,請參閱:

臺大醫院設立COVID-19新冠肺炎常見問題專區https://www.ntuh.gov.tw/COVID19-QA/Index.action

孕媽咪失眠怎麼辦? 食藥署教提升睡眠品質辦法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最新調查,全台約有十分之一人口受慢性失眠症所苦;另有研究發現,女性出現睡眠困擾的機率高於男性,這可能和女性生理期、懷孕、更年期的生理及荷爾蒙變化有關。但若身為孕婦,可使用安眠藥幫助入眠嗎?

鎮靜安眠藥屬管制藥品 須醫師開立專用處方箋

食藥署指出,常見的鎮靜安眠藥多屬管制藥品,且均為醫師處方藥。依「管制藥品管理條例」規定,第一級至第三級管制藥品須由醫師開立專用處方箋,民眾須憑身份證明簽名領受。而孕媽咪在使用藥品要看清藥袋標示、清楚用藥方法、服藥時間、服用劑量及服用方式;如欲停用鎮靜安眠藥,須與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否則容易產生戒斷症候群或反彈性失眠。

服用安眠藥後 應就寢避免其他活動

在服用安眠藥後,應立即準備就寢,避免其他活動,以免發生跌倒等危險狀況。另外,為了改善睡眠問題,食藥署建議,孕媽咪,平時除了養成正常規律的生活作息、飲食及學習自我壓力調適外,還可以嘗試調整燈光及室溫,並隔絕噪音,維持舒適的睡眠環境。

孕媽咪有失眠困擾 應盡速就醫治療

食藥署提醒,孕媽咪如有失眠困擾,請儘速尋求醫師診治,如經醫師診治評估確有服用藥品必要,始由醫師開立鎮靜安眠藥,孕媽咪應遵照醫囑服用,切勿自行服藥或拖延治療;亦不宜自行將親友的安眠藥拿來服用。

失智者沒機會打疫苗! 失智協會籲納施打優先順序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疫苗接種速度加快,但根據疫情指揮中心公告的公費接種疫苗順位中,卻漏掉全台494個「失智社區服務據點」,及所服務的1萬6千多位失智者及照顧者,也讓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速將失智者與其照顧者納入施打疫苗第五順位,降低重症發生,且減輕家屬照顧壓力,避免照顧悲劇發生。

失智者不願戴口罩 恐成防疫破口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聲明,新冠肺炎死者中失智者的占比極高,顯示失智者應優先受到保護的急迫性。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依照公費接種疫苗順位,75歲以上長者完成疫苗施打後,卻仍有約9萬名失智者沒有機會施打疫苗,尤其不少65歲以下的年輕型失智者的家屬也反應,失智者較不願戴口罩,加上又不能打疫苗,面臨求助無門的窘境。

失智據點五成退場 失智協會籲提供防疫補助

此外,失智據點防疫期間補助費用無法維持營運,五成恐退場,影響疫情後失智者無服務可使用。湯麗玉秘書長指出,失智據點暫停到點服務已造成許多失智家庭快撐不住,也加速失智者退化,因此呼籲中央應盡速比照社照及醫事C據點,提供失智據點防疫期間合理補助,目前也聯合全台12個失智症團體向立委陳情,獲得6位立法委員支持,紛紛函請衛福部研議辦理。

九成失智據點補助減少 恐衝擊照顧員生計  

因應第三級疫情,失智據點等社區式長照服務紛紛暫停服務,不僅補助經費銳減,也讓許多失智據點發出求救訊號。湯麗玉秘書長強調,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的全台失智據點調查,兩天內就有全台18縣市超過150人回應,調查也發現超過九成表示補助經費減少,恐怕也使失智據點照顧人員的生計造成衝擊,呼籲中央應盡快給予相關協助。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