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骨鬆三部曲「痛得要命」才知大條了! 醫師提三大症狀預防

骨質疏鬆是多數人終其一生都會得到的疾病,但不痛不癢的骨鬆,常是在嚴重骨折後才被察覺,高雄榮總復健部主治醫師劉亦修表示,骨鬆骨折會經歷三部曲,多數先手腕骨折,其次為脊椎,最嚴重則是髖關節骨折,臨床上有多數患者都是出現髖關節骨折而住院手術,才發現自己有骨鬆,積極治療。劉亦修提醒,骨鬆雖然不痛不癢,事實上是有跡可循,身高變矮、駝背、下背痛等症狀多是骨鬆發出的警訊。

骨質疏鬆悄悄上門 注意三大異狀

骨鬆可分為原發性骨鬆、續發性骨鬆,造成原發性骨鬆,「老化」是最主要的原因,續發性則是因為其他內科疾病,如糖尿病、肝病、風濕免疫疾病,或生活上過量飲酒,又或是長期服用類固醇等因素所致;劉亦修醫師表示,骨質疏鬆雖然是「悄悄地」上門,但是當身體出現三大異常現象時,就得提高警覺。

(1)一年內身高縮水3公分

第一是,一年之內身高減少3公分,劉亦修醫師解釋,隨著年紀增長,人體椎間盤髓核的水分就會流失,進而影響身高,身高一年內變矮一點點,都是可接受範圍,一旦矮大於3公分,就不單只是水分流失的問題,得懷疑是脊椎壓迫性骨折所致。

(2)駝背

第二是駝背,醫師建議,應自我檢測是否駝背,除了從外觀可以窺知一二,也可雙腳跟、背部、頭部緊靠牆壁,若是後腦杓的枕部沒辦法貼牆,就可以懷疑自己已經駝背,很可能是骨鬆引起了胸腰椎壓迫性骨折。

(3)莫名下背痛

第三是不明原因下背痛,特別是長期下背有著「悶痛感」,就得懷疑可能是骨鬆引起的脊椎壓迫性骨折。醫師提到,照脊椎側面X光即可確診是否有壓迫性骨折。臨床上也常發現病患因為下背痛,在照射X光後才知道自己已經脊椎骨折了。

骨鬆三部曲 長輩骨折才知骨鬆了

劉亦修表示,國人目前對骨質疏鬆認知還不夠,常常都要等到嚴重骨折,「痛到影響生活」才願意正視骨鬆,骨鬆引起的骨折通常會有「三部曲」,五十歲左右跌倒發生手腕橈骨骨折,手術成功但卻沒診斷及治療骨鬆,六十歲左右發生脊椎骨折開始注意,七、八十歲發生髖關節骨折才後悔當初沒有及早診斷並治療骨鬆。

劉亦修表示,骨鬆骨折發生第一次後,後續的骨折發生率是以倍數成長,等到發生髖關節骨折,根據統計,第一年死亡率高達20%,五年後死亡率達到50%,臨床上多數民眾常因為骨鬆不會痛,或是沒有痛到影響生活,而疏忽治療。

骨鬆藥物須遵從醫囑 持續治療

劉亦修表示,目前骨鬆治療以藥物搭配運動為主,目前藥物的選擇非常多,口服或針劑,而針劑也分為短效或長效,會依照患者的條件給予藥物;其中針劑短效或長效的選擇。長效型藥物可以增加患者的醫囑遵從性,減少就醫次數。

患者也要同步增加攝取鈣質及維他命D,以及增加運動的頻率,劉亦修醫師表示,定期治療能夠逐漸增加骨質密度,並減少一半未來骨折的發生,但是一定要持續有藥物、鈣、維他命D及運動,才是最佳的治療處方。

為明年春夏做好準備! 關於冬天抽脂好處你不可不知

今年夏天你是否輸給了自己?粗胖的手臂、渾肥的大腿和突出的小腹,沒有曼妙的身材,讓你只能東遮西藏、無法穿著誘人的比基尼或展現陽光氣息的小短裙。別讓懊惱持續到明年!還在為脂肪困擾嗎?整形外科倪宗聖醫師建議,不妨可以嘗試抽脂手術,冬天修復、夏天就可迎接玲瓏雕塑的好曲線!

優點一:抽出脂肪細胞 減少身體脂肪細胞數

所謂「抽脂手術」即是透過醫師的專業技術與經驗,評估顧客脂肪分布狀態與需求後,以相對安全、減少出血量的抽脂手術為主,精準抽取欲改善部位。因到了青春期,脂肪細胞數目已固定不再增生,抽脂可真正減少脂肪細胞數量,加上搭配飲食與規律運動,就有機會維持雕塑的效果。

優點二:廢脂再利用 雕塑豐盈兩兼得

抽脂除可針對局部肥胖進行修正、減少脂肪細胞數量,達到雕塑的目的外,也可將多餘的脂肪再次利用,填補至臉部雙頰、夫妻宮、額頭和胸部等處,達到豐頰、豐胸等目的。自體脂肪補脂因使用的是自身的脂肪,較沒有排斥問題,利用自體脂肪補臉則可增加臉部飽滿度、肌膚彈力和撫平細紋,以及修飾臉部線條讓其看起來更為柔和。用於豐胸,好處則是胸型、觸感都較為自然,同時罩杯也能有感升級。

優點三:冬天減脂效率高 修復期著厚衣剛剛好

而冬天抽脂則有許多好處,一來人在冬天時消耗的熱量比夏天來得多又快,減脂的效率較高;二來在冬天穿著抽脂術後所需的塑身衣,較不易悶熱、過敏。而抽脂後產生的局部瘀青,也能藉由穿著冬天的衣服好好地遮蓋起來。

「抽脂手術」相較以往已是一個較為安全、穩定的手術。不過整形外科倪宗聖醫師仍建議,民眾在選擇診所與醫師前最好事先做好充足的功課,慎選經驗豐富具有專業執照的整外醫師和品質認證的醫學美容診所,以提高手術中安全性保障。惟有通過詳盡的準備和充分的溝通,醫師與客人才能攜手合作達成美麗夢想!

8旬婦主動脈瓣膜狹窄、重度二尖瓣逆流 奇美醫院成功救回

84歲A女士,過去病史有高血壓、淋巴瘤、及主動脈瓣膜狹窄,近來因呼吸困難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就醫,就診當天已瀕臨呼吸衰竭,因此急診安排入住加護病房,術前心臟超音波發現除嚴重主動脈瓣膜狹窄外,另有嚴重二尖瓣膜逆流;經討論後,決定以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加上經導管二尖瓣修補手術(MitraClip)治療兩個嚴重瓣膜疾病。

主動脈瓣狹窄分先天、後天 早期無症狀

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施志遠表示,造成主動脈瓣狹窄的原因可分為先天性以及後天性。大部份的病人在主動脈瓣狹窄之早期是沒有症狀,隨嚴重度上升開始出現胸悶、喘、昏厥及猝死等症狀,長期下來則會造成心肌缺血或心臟衰竭。

症狀發生時預後差 開始到死亡的平均時間是2

然而,症狀發生時預後也就相對差,尤其是有心臟衰竭症狀的病人。經由存活分析發現一旦病人有心臟衰竭的症狀,從有症狀開始到死亡的平均時間是兩年;一年死亡率是25%,兩年的死亡率是50%,其中超過一半是因猝死而去世。

二尖瓣逆流分2大類 常見治療選擇有這些

二尖瓣(或稱作僧帽瓣)位於左心房與左心室之間,當心臟收縮時,瓣膜無法完全閉合時,便會產生二尖瓣逆流;產生的原因可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兩大類。

施志遠主治醫師說,治療方式需要根據二尖瓣逆流的成因是屬於原發性瓣膜壞損或是次發性心臟擴大引起的閉合不全來來決定;一般來說,對於壞損的瓣膜是無法透過藥物治療而修復,因此,對於原發性瓣膜壞損的病人,手術修補或置換才是標準的治療方式。

開心手術風險高 瓣膜治療提升存活率

此外,二尖瓣的外科手術可分為瓣膜修補與瓣膜置換兩種。由於開心手術仍然有相當風險,許多病人因年長衰弱與多重慢性疾病,手術風險很高,因此遲遲無法接受適當的治療;所幸,近年來瓣膜治療的領域有個嶄新的治療方式,經導管二尖瓣修補手術(MitraClip),降低手術風險,提升存活率。

一分鐘登階檢測COPD 你是哪個階段?

吸菸是造成肺阻塞(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最主要的危險因子,為響應2020年世界COPD日,主題「Living Well with COPD(Everybody、Everywhere)」,倡議各界與肺阻塞和平共處,迎向美好生活。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強調,「別讓你的肺卡住,立即戒菸不肺力」,越早戒菸對身體越好。

菸會破壞肺泡造成肺阻塞 吸菸者罹患風險增6倍

長期吸菸與二手菸會導致肺泡被破壞,造成肺阻塞。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為108年台灣十大死因第7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其中肺阻塞就超過5,000人。研究顯示,吸菸者罹患肺阻塞的風險與不吸菸者相比超過6倍,若童年在二手菸環境中生活達16至18年者,成年後肺阻塞的死亡風險為沒有二手菸暴露者的1.31倍,未吸菸的成年人每周暴露於二手菸環境下超過10小時,有1.42倍的肺阻塞死亡風險。

一分鐘護你肺 爬樓梯就能自我檢測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最新的「國人肺阻塞現況及認知調查」,40歲以上的民眾有高達50%不清楚肺阻塞疾病,更有70%不知「咳、痰、喘」為肺阻塞症狀,容易與一般感冒混淆。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林孟志理事長建議,可透過一分鐘登階自我檢測了解自我肺功能,並保持肺阻塞低風險的健康狀態,若屬高風險,應就醫尋求專業建議:

.30階以下(2樓):肺阻塞高風險,建議儘早至胸腔內科檢查

.30-50階(2-3樓):肺阻塞中風險,請持續注意肺部健康

.50-80階(3-5樓):肺阻塞低風險,請繼續往超越80階邁進

遠離肺阻塞「咳、痰、喘」 從戒菸開始

無論任何年齡或階段戒菸,都能改善身體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呼籲,可善用免付費戒菸專線0800-636363,全國約4,000家戒菸合約醫事機構(醫院、診所及藥局)的戒菸服務,或洽各地衛生局所,透過專業、安全又有效的戒菸方法,為家人也為自己贏回健康的主導權。

打流感疫苗學生集體不適 專家:暈針反應非疫苗問題

上周四傳出彰化縣達德商工12名學生,接種流感疫苗以後身體不適,其中5人到秀傳醫院就醫,有4人住院觀察,包括1名發燒,3名有手抖狀況。對此,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初步研判應該是校園集體接種導致的暈針反應,常發生於青少年族群,多半是受到旁人緊張情緒影響,和疫苗較無關,並不會造成健康後遺症。

不良事件不等於不良反應 立即頭暈為暈針

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社會對於流感疫苗關注度比往年還高,先前也陸續傳出不良事件通報,讓民眾一度焦慮拒打疫苗,台灣疫苗推動協會榮譽理事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受訪表示,不良事件不代表疫苗副作用,且不良反應通常在施打後的7天至6周後產生,當下立即的頭暈、噁心反應,基本上都是暈針。

內心焦慮、恐懼轉為生理現象 集體施打易傳染情緒

暈針是心因性現象,已有許多國際研究指出,出現症狀的人其實生理檢查都十分健康,因內心的焦慮、恐懼轉為生理現象,李秉穎教授強調,「這是潛意識被影響,無法控制的,你沒辦法叫他不要緊張。」由於校園集體施打,大家排隊進入,只要聽到前面的人哀嚎,情緒都會受到影響,「彷彿進入屠宰場一樣,恐懼是會傳染的。」

集體施打應分散注意力 暈針休息可改善

他建議學校應該在等待區進行一些團康活動、甚至張貼明星海報來舒緩緊張情緒,想辦法讓學生分心,不要專注在打針這件事情上,可以改善暈針情況。或是將曾有暈針經驗的學生單獨施打,不要受到他人影響。李秉穎教授強調,當下會立刻發生的只有過敏性休克,若未及時救治可能會造成死亡,但暈針的各種症狀,經過休息都可以緩解,而且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疫苗安全性無虞 不接種風險更高

疫苗都是經過大型臨床試驗後才上市的,造成過敏性休克的比例為百萬分之一,其他不良事件必須經過大規模的對照,才能研判是否相關,不能以單獨事件回溯。李秉穎教授提醒,還是應接種流感疫苗,因流感造成的重症比暈針更危險。

海外確診COVID-19怎麼辦? 適當防護可申請專案返國

海外確診COVID-19怎麼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確保海外確診COVID-19國人返國時之飛航防疫安全,並降低個案入境後發生社區疫情的風險,已於今(109)年6月17日公布海外確診國人之返國條件,包括:發病日至登機日已逾2個月,且症狀已緩解;或距發病日已達10天,且取得2次呼吸道檢體檢驗SARS-CoV-2陰性證明(須間隔至少24小時採檢)。

海外確診COVID-19 適當防護可申請專案返國

指揮中心說明,海外國人如確診COVID-19,其返國仍以符合前開條件為原則。倘不符返國條件,又因當地醫療資源匱乏,有返國就醫需求時,考量人道因素,且於返國航程有適當防護措施之前提下,得委請國際醫療轉送機構、航空公司或國內收治醫院向指揮中心提出專案申請返國就醫。

指揮中心表示,惟基於民航客機同機旅客之防疫安全考量,以及機艙為密閉空間,無適當物理區隔(附門的隔間)等因素,確診國人專案申請返國就醫使用之航空器,以採專機形式為原則。相關內容可參考「COVID-19疫情期間國際緊急醫療專機轉送國人返國就醫申請作業原則」,並公布於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全球資訊網/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醫療照護機構感染管制相關指引項下,提供民眾參考運用。

國際疫情嚴峻 非必要不出國

指揮中心提醒,由於目前國際疫情仍嚴峻,依據疾管署國際旅遊疫情建議等級,全球現況皆為第三級警告(Warning),於防疫期間應避免非必要之出國旅行,請民眾於出境前,確實評估所赴國家/地區相關風險及是否有出境之必要。

六成民眾不識U=U 愛滋穩定控制無傳染性

「30年前的感染科病房,曾有醫護同事的家屬大力反對其照顧愛滋患者」,臺北榮民總醫院感染科林錫勳醫師表示,台灣在1985年確診第一位本土案例,在不到40年之間,從醫護人員都束手無策的疾病,到現在愛滋病已經是一個可以控制而且可以預防的慢性病,U=U已成為國際共識、感染者壽命可以跟一般人一樣長,HIV的治療已有極大地躍進。

3成民眾不懂傳染途徑 6成不認識U=U

根據台灣露德協會今年「國人愛滋認知與情境焦慮調查」結果發現,仍有許多過人對愛滋病毒有錯誤迷思,近3成認為蚊蟲叮咬會傳染病毒、不知道病毒無法生存於人體以外之環境,更有超過6成的民眾不知道感染者體內若測不到病毒,就不會有傳染性,也就是U=U。

「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測不到病毒=不具傳染力),國際愛滋治療共識最初在2016年時被提出,已有許多證據支持U=U的論述,尤其最著名PARTNER兩期研究,超過10萬次的無套性行為,結果完全沒有受試者因此感染,林錫勳醫師強調「不會傳染就是不會傳染,幾十年來的臨床上也從未有醫師見過,U=U還傳染給伴侶的。」

治療就是最好的預防 台灣95%治療者測不到病毒量

可見只要穩定使用抗病毒藥物,體內測不到病毒量(病毒量小於200個/毫升),便不具傳染力。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台灣自2018年起,愛滋新增案例首度下降,今年更創新低,林錫勳醫師說「治療就是最好的預防」,只要感染者穩定治療,就不會傳染給他人,今年也已有95%的治療者體內測不到病毒量,超越聯合國90%的目標。

社會歧視與心理焦慮 仍嚴重影響感染者

雖然感染者的健康狀態比起過去有明顯改善,但心理上的焦慮與憂慮仍是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台灣露德協會公共事務主任藍元亨分享,曾有位感染者罹患癌症,當時卻沒有醫師願意替他開刀,也是經過感染科醫師溝通與協調,穩定控制病情,身體恢復健康。感染者與疾病共存的過程中,若社會能少一點歧視,更能友善幫助他們積極治療。

2020世界愛滋日 坤達不懼愛推U6原則

2020年世界愛滋日主題倡導「全球凝聚,共享責任」,擔任U愛大使的坤達也擁抱同為帕斯提的藍元亨主任,以身體力行來呼籲社會理解U=U共識、不懼怕愛滋病,並透過分享愛滋U善6原則:「靜(冷靜)、密(保密)、謝(感謝)、說(真實)、聊(對話) 、學(學習)」,建立U愛環境、支持感染者。

免役男輕忽下背痛 脊椎變形痛到只能側睡

一名年輕男子在7年前確診僵直性脊椎炎而免服兵役,然而,長期下背疼痛的症狀一直誤以為是工作時搬重物所致,從未回診治療。不料,疼痛症狀日益嚴重,不僅造成行走困難,晚上甚至只能以側睡姿勢入睡,就醫檢查後才驚覺,原本的脊椎與髖骨已經沾黏變形,經會診骨科醫師安排人工關節後才恢復正常行走,現階段門診透過藥物治療搭配運動復健,順利重返正常生活。

疾病好發年輕族群 延遲診斷恐致脊椎變形

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科劉峰誠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好發於20至30歲年輕族群,主要症狀為慢性下背痛與脊椎僵硬造成的活動受限,許多患者經常睡到一半痛醒,需要起床活動緩解疼痛後才能繼續入睡。此外,僵直性脊椎炎也經常合併有接骨點發炎、虹彩炎等脊椎以外的症狀,影響層面相當廣泛。如果沒有及早鑑別診斷,脊椎有高風險發生沾黏變形,導致腰椎活動受限,為日常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像上述案例在就診時脊椎已經前曲35度,從外觀就能看出明顯駝背,不僅正常步行有困難,睡眠也受到影響,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下背痛超過3個月 應儘早治風濕免疫科檢查

許多患者認為下背痛只要吃止痛藥忍過去即可,但其實疾病對脊椎的傷害仍在繼續。劉峰誠醫師強調,民眾若發現下背痛症狀如果持續一段時間仍未改善,應儘早至風濕免疫科檢查,避免脊椎沾黏的發生。以前診斷僵直性脊椎炎主要會依循4大準則:(1)下背痛及僵硬超過三個月,休息亦無法減輕症狀(2)腰椎活動範圍受限(3)擴胸範圍受限(4) X光檢查有薦腸關節炎,符合準則中第4項加上1~3項中任一項就會高度懷疑是僵直性脊椎炎,必要時也會以抽血檢查加上問診進行綜合診斷。

症狀未改善 可經評估申請生物製劑

此外,許多患者常將症狀歸因於運動傷害、姿勢不良,或是生活壓力所致,近年來,也有許多正值學齡的年輕個案把疾病錯當生長痛,錯過治療黃金時機。劉峰誠醫師指出,在非藥物治療方面,患者仍應配合適度復健運動增加脊椎與關節的活動度。而在治療方面,有止痛消炎藥與免疫調節劑,另有生物製劑如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anti-TNFa)與 IL-17抑制劑 (anti-IL17),可以精準抑制發炎因子,有助於緩解症狀並減少脊椎沾黏風險。由於標靶治療機轉為直接針對身體中引起關節發炎的媒介進行攻擊,治療更為精準,亦可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傷害,建議患者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方案。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