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打擊衞生黑點計劃全速進行

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今日到香港仔中心附近一帶,視察相關部門採取行動打擊阻街衞生黑點。政府打擊衞生黑點計劃上月推行至今,當局於全港逾460個衞生黑點進行清潔行動,於45個公共後巷清理棄置車輛。

卓永興指,計劃開展首月,部門重點打擊衞生黑點,尤其是有大量棄置垃圾的後巷黑點;踏入第二個月,地區事項統籌工作組要求各部門加強巡查與執法,特別是打擊非法擴展店面導致阻街的情況。

食物環境衞生署與警方加強合作,於觀塘、九龍城、荃灣、東區、深水埗和元朗採取聯合行動,要求阻街店鋪清除阻街物品,否則食環署會移除相關物品,並視乎證據和具體情況向物品擁有人提出檢控,或由警方向法庭申請沒收無人認領的物品。

卓永興表示,為更有效打擊銷售店鋪放置在公眾地方的阻礙物,10月開始陸續在全港18區採納上述執法模式,由食環署和警方將違法擺放的貨物依法檢取移除。相對於以往發出1,500元的定額罰款通知書,新執法模式增加非法擴展店面的違規成本、更具阻嚇力。

徹查何文田巴富街塌樹事件

就傳媒查詢今日上午何文田巴富街的樹木倒塌事件,發展局表示,轄下樹木管理辦事處高度關注事件,已要求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徹底調查塌樹原因,並最遲於下月初完成。

涉事鳳凰木由康文署護養,位於巴富街6號對開行人路上,高約9.5米,並非古樹名木。該署人員一直留意該樹的生長情況,並進行修剪和疏枝等適當護理。部門最近一次在4月22日檢查該樹,當時其枝幹、主幹和樹根表面都沒有腐爛跡象。

至於由康文署管理、在巴富街的其餘34棵樹,經該署樹木組人員初步檢查後,暫未發現生長情況有異樣。

發展局樹木辦已要求康文署詳細檢查附近樹木的健康和結構狀況。當康文署完成塌樹報告後,樹木辦會因應有關報告作適當跟進。

此外,樹木辦已要求所有樹木保養部門覆檢轄下路旁相對大型的鳳凰木,保障公眾安全。

八千八人染疫 四歲童不治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本港新增8,868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本地個案。死亡個案增16宗,另有一名四歲男童本周初確診,今日早上離世。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今日在簡報會上說,本地個案中,核酸檢測陽性個案佔2,185宗,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佔6,683宗,另有131宗輸入個案。

656間學校共呈報1,014宗陽性個案,涉及885學生和129名教職員。防護中心建議12間學校共13個班別暫停面授課堂。院舍方面,三間安老院合共呈報三名院友染疫,四名院友須接受檢疫。

死亡個案方面,再多16名新冠患者離世,年齡介乎50至102歲。包括一宗由法醫呈報的個案,85歲男患者在家中去世。

至於今早離世男童,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病人安全及風險管理)何婉霞表示,男童9月13日確診,9月15日因氣促被送往天水圍醫院急症室求診,同日轉送屯門醫院接受隔離治療,今早情況突然轉差,經搶救後離世。病童有長期病患,需用胃喉餵食,他曾接種兩劑科興疫苗,個案已交由死因裁判官跟進。

因應多宗陽性個案,以及將軍澳和馬灣的污水樣本檢測呈陽性,65個指明地方納入強制檢測公告。政府明日於馬灣珀麗灣、葵涌安蔭邨和洪水橋洪福邨重開流動採樣站,位於樂富橫頭磡邨的流動採樣站會延長服務至星期日。

鑑於荃灣、黃大仙、西貢、離島區部分住宅的污水樣本病毒量較高,房屋署和當區民政事務處會向相關居民、清潔工和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中嘉閣強檢公告執法行動完成

政府在早前納入強制檢測公告的大埔中嘉閣採取執法行動,檢查約100名受檢人士的檢測結果證明,全部已按規定接受檢測。

大埔民政事務處連同警方、衞生署今早約7時展開行動,上午約10時結束。

政府感謝受檢人士遵從強檢公告,合作抗疫,重申會繼續嚴格執法。

新冠本地個案增逾八千宗

(可按這裏收看整個簡報會的手語翻譯短片。)

本港新增8,023宗新型冠狀病毒陽性檢測本地個案,核酸檢測陽性個案佔2,323宗,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5,700宗;另有164宗輸入個案,死亡個案增六宗。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今日在簡報會上說,八間安老院和三間殘疾人士院舍新增感染個案,涉及16名院友和一名員工,88名院友被列為密切接觸者,須接受檢疫。

664間學校呈報1,064宗陽性個案,患者包括893名學生和171名教職員。

歐家榮表示,由今年初第五波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平均死亡率約0.6%,以此百分比與歷年季節性流感平均死亡率的0.1%作比較,最為恰當。

有意見認為衞生防護中心的統計數據應排除第五波疫情初期最嚴重的死亡數字,即今年2月、3月期間的數字,而單以5月至今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約0.1%,與季節性流感的平均死亡率同樣為0.1%作比較。歐家榮表示,當局認為這種比較並不恰當。

他解釋,若只抽取其中一個時段的數據,可能有誤導性,5月後新冠死亡數字下降,正因為政府採取各項措施應對疫情,當中最主要是提升疫苗接種率,因而令死亡率下降。

他指,一旦感染新冠病毒,病情肯定較感染流感嚴重,尤其是沒有接種新冠疫苗或未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的人士。政府鼓勵所有年齡層接種新冠疫苗,尤其着重提升一老一幼的疫苗接種率。

鑑於東區、北區、中西區和沙田部分住宅的污水樣本病毒量較高,房屋署和當區民政事務處會向相關居民、清潔工和物業管理員工派發快速抗原測試包。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盧寵茂:新冠絕非流感 不容輕視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網誌表示,2019冠狀病毒病絕非如季節性流感般輕微,前者平均死亡率約0.6%,高於後者的0.1%。此外,新冠病毒傳播力較流感強,病毒變異快,免疫逃逸能力強,部分患者會有後遺症,兒童染疫後更出現較多併發症和死亡。

他強調,有人單以今年5月至今新冠死亡率0.1%與流感的平均死亡率比較,企圖說明新冠疫情發展至與流感相若,是以偏概全,誤導市民輕視新冠疫情,且不利精準抗疫。

以下是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9月15日在網誌發表的文章

堅持用數據說話是客觀、科學,但利用數據說話則可能是主觀、偏誤。

新冠肺炎是否如流感般輕微,死亡率(確診個案中死亡個案所佔的比例)確是其中一個指標數據,而要比較兩種不同疾病死亡率,必須以同等方法定義。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一直以國際標準提供總體或年度數據分析,從新冠疫情開始或由今年初第五波疫情Omicron爆發至今,本港確診病例總數接近157萬宗,超過9,500人死亡,平均死亡率約0.6%,這是鐵一般的事實、改不了的數字,以此與歷年季節性流感平均死亡率的0.1%作比較,是最為恰當而有一定的可比性。

有人認為衞生防護中心統計數據,應排除第五波初期Omicron疫情最嚴重時的死亡數字,而單單以今年5月至今新冠死亡率為0.1%與季節性流感平均死亡率的0.1%作比較,這是犯了嚴重選擇性偏誤,無視數千新冠死者的不幸,而誤導市民輕視新冠疫情。大家可別忘記,若以蘋果對蘋果作比較,同期(即今年5月至今),本港流感死亡率其實是零!

確實,分析數據要精準也要客觀,同為呼吸道病毒感染,新冠與流感死亡率同樣會因病毒變異而改變,可減也可加,而社會的免疫屏障也會隨着時間減退。正如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博士上月在一個記者會上表明︰「全球新冠疫情已由BA.5病毒株主導,死亡數字四星期間已上升35%,全球每周有15,000名確診新冠患者死亡,這是不可接受的,很多人說我們要學習與病毒共存,但我們絕對不能與不斷上升的入院和死亡數字共存。」

除了死亡率外,許多事實及指標數據均說明新冠疫情並非如季節性流感般輕微:

(一)新冠病毒傳播力較流感強,感染人數多,Omicron病毒株傳播力更強,過去兩年多,全球包括香港以口罩和嚴厲社交距離措施,防了流感卻防不了新冠。

(二)新冠病毒變異快,而免疫逃逸能力強。季節性流感高峰期一般每年一度在冬季出現,而第五波的經驗告訴我們,新冠病毒基本上是全年無休。事實上,即使今年夏天全球面對熱浪侵襲,病毒仍然存在,感染數字更持續上升,專家更預計今年冬季全球將要再面對另一波更嚴重疫情。

(三)今年第五波新冠疫情至今短短八個月已造成9,500多人死亡,而新冠疫情前(2015至2019年)全港季節性流感每年只造成211至812人死亡(平均450人)。這些數據都是衞生防護中心以嚴謹的標準作診斷及統計的,絕非估算。

(四)兒童對新冠免疫屏障低,且引致較多併發症及死亡。本港第五波疫情至今八個月,已有八名11歲或以下兒童死於新冠,最年幼的只有11個月大。相比之下,在2015至2019年間的季節性流感每年造成一至五名(平均少於三名)兒童死亡。因此,絕不要以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只是普通流感。根據港大研究人員對第五波疫情期間因感染新冠而住院的1,144名11歲或以下兒童所作的分析,感染新冠入院後入住兒童深切治療部及死亡率分別1.8%及0.2%,較季節性流感高兩倍或以上,而腦神經併發症包括腦炎風險更高達15%。其他後遺症更包括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及長新冠症狀,如中樞系統受損、記憶力變差和失眠等。

(五)大約10%至20%的新冠患者會受病毒中長期影響,引發後遺症。根據世衞剛於周二發表的報告,全球約有1.45億人出現新冠長期症狀,長新冠後遺症的常見症狀包括氣促、智力功能障礙、頭痛和關節疼痛等,部分人心理健康同樣受影響。個別人士(尤其是兒童)可能會有多個器官受到影響或出現自身免疫系統疾病,長遠對醫療糸統造成負擔。至於流感患者,一般會在一、兩個星期完全康復,病毒來得快,去得快,並不會造成長遠健康影響。

0.6%死亡率不單是一個數字,也是對超過9,500名死者的尊重。衞生防護中心從沒有改變以國際標準統計數據及分析,變了的只是人的定位和意願。我們理解經過兩年多的抗疫,市民希望疫情盡快受控,但利用香港5月至今新冠死亡率的數據,企圖說明新冠疫情發展到現在已與季節性流感相若,這猶如裝成瞎子摸大象,是以偏概全,令市民對疫情麻痺,不利精準抗疫。到今天為止,新冠絕非流感!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