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健康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表示,本港新增一宗外地輸入的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個案,45歲男患者沒有病徵,從斯里蘭卡抵港。
過去14天,本港累計新增確診個案33宗,三宗屬本地感染,其中一宗源頭不明。
此外,防護中心昨晚獲澳門衞生當局通報一宗懷疑復陽個案,涉及一名18歲男子。患者為防護中心去年12月16日公布的本地確診個案,同月30日康復出院。他星期日接受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同日經港珠澳大橋口岸入境澳門,昨日在當地接受醫學觀察期間被驗出對病毒檢測呈弱陽性。根據澳門衞生當局提供的資料,其抗體檢測呈陽性反應。
防護中心繼續與澳門衞生當局跟進個案,包括比對樣本的基因排序和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個案的密切接觸者會被送往檢疫中心,其居住的薄扶林華富邨華珍樓會納入強制檢測公告。
政府設有專題網頁,提供2019冠狀病毒病的相關資訊及健康建議。
截至本月10日,政府為接種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後出現的嚴重異常事件設立的保障基金共接獲74宗申請,其中三宗獲批,合共發放45萬元。
獲批的申請屬於傷害個案,涉及速發嚴重過敏反應、住院治療和貝爾面癱。當局指,至今已完成嚴重程度評估的個案,不論獲批保障金與否,均不涉及長期或永久性身體損害。
截至本月13日,衞生署在過去一周接獲149宗涉及曾接種新冠疫苗人士的異常事件報告,其中並沒有離世前14日內接種疫苗人士及與接種疫苗有潛在關連的死亡個案。
截至本月13日晚上8時,市民共接種逾293萬劑新冠疫苗,衞生署接獲異常事件報告3,605宗,佔接種總劑量0.12%,其中21宗為離世前14日內曾接種疫苗人士的死亡個案,佔總劑量0.0007%。沒有死亡個案顯示與接種疫苗有關。
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已總結六宗死亡個案與疫苗接種沒有因果關係,初步認為15宗個案與疫苗接種沒有關連。專家委員會認為至今並未發現不尋常現象。
另外,根據醫院管理局資料,上月17日至本月13日,未有接種新冠疫苗紀錄的死亡個案比率為每十萬人58.1宗,有接種疫苗紀錄的死亡個案比率為每十萬人2.8宗,整體死亡率與過去三年同期數字相若。
其中,未有接種疫苗紀錄的急性中風或急性心肌梗塞死亡個案比率為每十萬人2.9宗,有接種疫苗紀錄的同類死亡個案比率則為每十萬人0.2宗。
至於未有接種疫苗紀錄的流產個案比率為每十萬人25.5宗,有接種疫苗紀錄後流產的個案比率為每十萬人五宗。
根據統計分析,未有證據顯示接種疫苗增加接種者的死亡或流產風險。有關參考數據將上載至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專題網頁。
至於非死亡異常事件個案大部分為較輕微個案,詳情可參考香港新冠疫苗的安全監察報告。
食物安全中心檢測103個鱷魚產品樣本,各樣本對新冠病毒均呈陰性反應。中心表示,早前在確診者家中檢取屬陽性的鱷魚排骨包裝樣本在家中受污染的機會較大,食品商可恢復售賣有關產品。
食安中心早前接獲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通知,在一名2019冠狀病毒病確診者家中檢取的環境樣本中,一個預先包裝泰國進口急凍鱷魚排骨的包裝樣本經病毒檢測呈陽性結果。
食安中心隨即從有關食品商的倉庫和零售店抽取103個鱷魚產品樣本送檢,包括41個食物樣本和62個包裝樣本。化驗結果顯示,全部樣本均對新冠病毒呈陰性反應。
總括現有檢測結果,食安中心認為,早前的陽性急凍鱷魚排骨包裝樣本於患者家中受污染的機會較大。食安中心已就檢測結果通知食品商,對方可恢復售賣有關產品。
食安中心指出,世界衞生組織和各地的食物安全風險評估機構均認為,人類不太可能透過進食而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儘管如此,市民仍應時刻保持個人、食物及環境衞生。
此外,食安中心已加強檢測各類進口冷凍食品及其包裝,以防範和監察透過該類食品傳播新冠病毒的風險。
民政事務總署宣布在暑期推出「小苗子學習導航計劃」,為受疫情影響學習進度的基層家庭初小學生提供全方位功課和學科輔導。防疫抗疫基金為計劃撥款1,300萬元,創造兼職導師職位達900個,受惠學童逾3,000人。
約100間學校將獲邀參加計劃,服務對象為來自基層家庭的小一至小四學生。校方會推薦有需要的基層家庭學生,但不包括將於暑期參與獲教育局校本課後學習及支援計劃撥款舉辦的功課輔導班學生。
民政事務總署指,受疫情影響,學童的學習模式有所變化,可能影響進度。該計劃旨在強化學童的學習基礎,協助他們追趕進度,並減輕家長和老師的教學壓力。
此外,計劃所開設的有時限職位可紓緩失業情況,有助促進社會凝聚力及社區歸屬感。
該計劃由香港青年動力協會負責推行,並由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協助邀請學校參與、聘請導師等事宜。
有意參加的學校可把電郵發送至[email protected],又或通過WhatsApp 6741 6816聯絡計劃秘書處。
計劃會公開招聘兼職導師,招募詳情可瀏覽香港青年動力協會的Facebook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