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器官捐贈阻礙重重 悲傷與愛並存的爭議

一般人熟知的器捐程序,是在病人生前同意或家屬代為決定之下,腦死後進行器官移植,但根據衛福部統計,每年因意外身亡的人約6000多人,其中同意捐贈器官者約200人,但等待捐贈的人數目前已累積上萬人,每年有增無減。林口長庚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江仰仁表示,器官捐贈一直都是僧多粥少,2017年起台灣已可進行心死後器捐,可望為沙漠中帶來些許甘霖。

心死後器捐2017年上路 每年新增20

心死後器捐的正式名稱是心臟停止死亡後器官捐贈,實際上應為體內循環停止後的捐贈。時為器捐登錄中心執行長的江仰仁醫師深感器官來源不足,參考其他國家作法後,與其他專家聯手推動相關作業指引,終於2017年時通過辦法。這是有效增加捐贈來源的重大國家政策,每年器官捐贈來源中,心死後的來源占總量的10%,2020年達到20例。

不過執行難度與溝通複雜度也更高,需要成熟的團隊分工執行,與良好的公眾溝通。他也提到,技術方面台灣仍有需要克服之處,如肝臟、小腸在心跳停止後的移植,都相當困難。

腎臟為待移植大宗 捐眼角膜接受度最高

台灣目前需要移植的器官,以腎臟為大宗,因腎臟功能衰退不可逆,若想脫離終身洗腎,僅能依賴移植。洗腎人口約有9萬多人,有9千多人登記等待腎臟移植,除了親屬間可以活體捐贈之外,其他就必須等待適合的大愛捐贈。江仰仁醫師提到,接受度最高的為眼角膜捐贈,一方面是因為對外觀無太大影響,另一方面也因捐贈程序較為容易;但其他器官如心、肝、腎等因捐贈手術較為複雜,且需開膛剖腹,即使手術結束後醫師以嚴苛標準仔細縫合,仍對捐贈外觀難免有一定影響,接受度就較低。

推動器捐30年 民眾接受度仍不高

台灣於民國76年時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同年頒布腦死判定辦法,當時為亞洲第一個制定器捐相關法律的國家,但30年來,受到傳統觀念、宗教信仰的束縛,民眾對於器官捐贈仍有許多疑慮,也成了最大阻礙。江仰仁醫師說,其中腦死後,但心跳仍在算不算死亡?心跳停止後要不要急救?也都仍有民眾因不夠了解而產生疑惑,「雖然器官捐贈是好事,但在台灣似乎還是禁忌話題。」

家屬與受贈者分享 鼓勵更多人加入器捐

根據器捐登錄中心資料,目前有40多萬人註記同意器官捐贈,但到了捐贈的那一刻,也有許多家屬反悔,也不便強烈要求他們同意。

雖然這段道路有點艱辛,但一路上仍有許多美好的故事發生,江仰仁醫師長期在器捐登錄中心服務,與許多捐贈家屬、受贈者共享歡笑與淚水。他回憶曾有位不到3歲的小朋友意外墜樓,媽媽在悲痛之餘也立刻決定捐出心、肝、腎,大愛救助了三個家庭。他十分鼓勵家屬、受贈者站出來分享,希望能用愛的力量,讓更多人加入器捐的行列。

圖片

30分鐘2萬次仰臥起坐 徐若瑄親授「川」字腹肌的秘訣!

身兼多職的徐若瑄Vivian,除了是一位媽媽,也拍戲和當監製,還有許多宣傳活動要跑,生活中總是行程滿檔的她也有著鋼鐵V的稱號,而忙碌的她總還能維持傲人完美的好身材,3月時在社群貼文上發了川字腹肌的照片,要大家不要叫她V姊請叫「川姊」,更在14日出席活動發表會上,大膽秀出令人稱羨「川字腹肌」,引起好多人討論,大家都很好奇那好看的腹肌線條到底是怎麼練成的?

168 間歇斷食+肌動減脂 成就「川字腹肌」

徐若瑄分享早餐喝一湯匙橄欖油加醋和168間歇斷食法,在進行168斷食的8個小時可進食時間中,吃的東西都是以蛋白質和蔬菜為主,平時也不喝含糖飲料只喝黑咖啡,也要改掉喝酒的習慣,但生活還是要開心過,所以偶爾放縱自己一下,用美食犒賞自己或是小喝一杯讓自己擁有好心情是可以的。

她強調想要瘦身的關鍵,一定要忌口也要「增肌減脂」,鍛鍊肌肉跟減脂一定要同時進行,才能讓身體線條看起來更美!其實一般運動是很難直接鍛鍊到深層核心肌群的,所以想跟大家分享讓她成功瘦了6公斤,並幫助她擁有「川」字腹肌的秘訣就是,近來評價超級夯的「肌動減脂」它可針對深層核心肌群(腹肌)做高強度的收縮,30分鐘相當於仰臥起坐20,000次,這非一般自主運動可以達到的,是一台可增肌同時減脂的高科技儀器。

圖片

▲肌動減脂是非侵入式、療程安全、可增肌同時減脂的高科技體雕機器,盧靜怡醫師提醒會依每個不同身形給出較佳的療程建議。

擁有健康有線條的腰 「川」什麼都好看

盧靜怡醫師表示,現在人越來越追求身形與外貌,希望有好的體態,但往往可能因為忙碌的生活,而忽略自己想追求的身形體態。徐若瑄公開並大力推薦非侵入式、療程安全、可增肌同時又減脂的高科技體雕機器「肌動減脂」,女人不管到什麼年紀都要好好愛自己,不斷的投資自己!

近期許多名人都在做「肌動減脂利用專利高聚焦電磁科技HIFEM,,在短時間內直接有效觸發運動神經元,可有效喚醒深層肌肉群,達到增肌同時又減脂的作用,效果遠遠超越一般重量訓練,可有效提高肌肉量,進而提升基礎代謝率減少脂肪不易復胖;此外,提升肌肉量也能讓身體增強撐起骨架的力量,改善腰酸背痛,達到保護人體器官的作用。更在2021/2月已被臨床證實,平均可有效減少14.3%的 ”內臟脂肪”,不分性別年齡都可使用,也因此帶動體雕市場的另一風潮。

知名健康聯合診所專業皮膚科醫師盧靜怡表示:「美容醫學」屬於醫療行為,無論什麼療程都攸關安全問題,民眾應慎選專業合格醫師進行施作,得以擁有較高的保障方可安心變美。

安心醫藥聯盟正式成立 藥局認證讓民眾安心

醫藥品質提升 產業自主認證

「食在安心,藥求安全」為食品藥物管理署的施政使命,4月27日由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知名律師事務所與國際企業諮詢管理顧問公司組成「安心醫藥聯盟」聯合認證單位,首波授證單位為桃園桃園第二與第三大連鎖藥局。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理事長陳建州藥師表示安心醫藥聯盟為業界自主發起的認證,適用於醫藥通路端的醫院診所藥局與製造端的生技醫藥供應商,聯盟宗旨包含絕對不提供偽劣藥、提供民眾正確用藥知識與專業諮詢、門市公共場所符合公共安全,也就是「產品安心、服務安心、場所安心」。

張耕豪律師表示,聯盟三大宗旨符合藥師法、藥事法與消費者權利,由藥局提出認證資格申請,由專家審核後,經律師擔任見證,最後由認證單位頒發安心醫藥聯盟合格證書。國際企業諮詢管理顧問公司王冠斌總經理表示,隨著勞工維權意識日益高漲,本次認證也提供業者勞動權益諮詢,有好的勞資關係,對於消費者的服務會帶來正向意義。

安心醫藥聯盟宗旨 符合消費者權益

第一家授證業者謝志明總經理表示,身為桃園連鎖藥局在地經營者,長期堅持消費者的服務品質提升,唯有合法合規才能永續經營,提供正確藥事諮詢與提供合法藥品屬於藥師的天職,藥局屬於公共區域也應投保公共意外責任險,確保生命安全。謝志明總經理認同安心醫藥聯盟宗旨率先加入,後續可以推廣到供應商來共襄盛舉。第二家授證業者徐瑞櫻總經理表示,藥局為社區醫學的照護站,在本次疫情提供口罩發送,對於藥師形象有明顯的提升,在目前疫情尚未解除下,民眾可以繼續到藥局領取慢箋,歡迎到安心醫藥聯盟認證的藥局,以提供合法用藥與正確專業諮詢,共同來為民眾的用藥安全把關。

圖片

建構醫療共榮互利生態圈

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CBIA)由多位台灣產官學醫藥專家聯合倡議成立,會員涵蓋供應商(藥品、醫材、生技保健品、化妝品、儀器、輔具..)、醫藥照護通路(醫療院所、藥局、中醫藥、養老村、長照機構、培訓機構..)、醫藥電商、資訊商、物流商與金控等成員,並結合工研院、資策會、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等相關單位,特別是針對產業技術缺口與服務缺口相關領域,進行AI創新應用、預防醫學、健康促進以及長照服務之應用合作討論與規劃。中華生技醫藥行業協會的願景是,建構我國完善的醫療共榮互利生態圈,促進產業發展為目標,透過多元合作創新,將台灣生技醫藥的優良產品推廣到整個亞太華人地區,開創一個臺灣未來在亞太生技醫藥的關鍵平台。

醫藥通路安心用藥 藥事人員人人有責

陳建州理事長呼籲生技醫藥行業應訂定專業化標準,由產業專家組成認證小組審核,結合工研院、資策會與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與學校辦理教育訓練,頒發產業單位與人員認證。期待更多醫藥通路與供應商的加入,讓安心醫藥聯盟成為產業正面積極力量,給予消費者良好醫藥環境!

過度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 急診住院風險恐高出7成

過度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緩解氣喘症狀,當心增加住院風險!2020年「全球氣喘治療指引(GINA)」指出,每年使用超過3支以上的短效急救吸入劑,恐引發氣喘反覆急性發作並增加急診住院風險。因此2021年世界氣喘日,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藉此重申氣喘藥物的指引,勿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 ,應以吸入型類固醇控制,希望破除氣喘治療迷思,導正藥物使用觀念。

短效急救吸入劑 短暫緩解卻無法根治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呼吸道委員會副主委、亞東醫院胸腔內科鄭世隆教授表示,氣喘是呼吸道慢性發炎疾病,短效急救吸入劑只能一時救急,吸入型類固醇則可以抗發炎需長期使用。過往很多人認為只有氣喘發作時才需要用藥,反而錯失治療良機,如果過度使用短效急救藥物,很可能會對氣喘控制非常不佳,正確的治療上應是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從根本治療發炎,定時配合醫囑返診,氣喘才能得到非常好的控制治療。

破解氣喘用藥迷思 應以吸入型類固醇治療

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王鶴健教授解說,氣管發炎時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就像滅火器,只是短暫緩解,無法根本治療氣管發炎,還會越用越沒效,與其滅火不如防火,正確應是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根本治療呼吸道發炎,做好日常保養,才能減少氣喘急性發作與住院風險。他強調,短效急救藥物需要謹慎使用,才能達到氣喘藥物最好的控制。

依賴短效吸入劑 急診住院風險高出7

台大醫院胸腔內科王鶴健教授與耕莘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誠一醫師分析,一項健保資料庫2001年到2015年間近21萬8千多名氣喘病患的用藥習慣,調查發現高達16%氣喘病患一年內使用短效急救吸入劑超過3支以上,相較一年內使用2支以下短效急救吸入劑者,未來一年發生氣喘急性惡化的風險高出72%,死亡風險更高出9成。此項證實錯誤的用藥習慣與急性惡化、死亡風險息息相關。

健康肺氣喘卓越計畫 號召基層診所推衛教

為了持續提升全台氣喘患者治療環境,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與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將持續推動「健康肺氣喘卓越計劃」與「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目前全台已有400家氣喘認證照護機構共同加入,目前高達3萬4千多位病人受惠,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塗勝雄理事長提到,近年來透過基層診所的努力,已經降低25%短效急救吸入劑使用,但民眾過度依賴短效急救吸入劑的狀況仍不容忽視。

中央健保署李伯璋署長提到,過去幾年來,早透過「全民健康保險氣喘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的論質計酬機制,搭配雙向轉診制度,已使得氣喘急診與住院比例逐年改善,未來希望進一步透過健保雲端大數據的應用,找出疾病危險因子,優化健保資源分配,提升氣喘照醫療照護品質。

肺癌已成新國病! 吸二手菸也列高危險群

肺癌已成為台灣的「新國病」!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肺癌不僅是台灣主要癌症死亡原因之一,在男性癌症死亡為第二名,女性則居冠。臺中榮民總醫院嘉義分院胸腔外科楊崇安醫師指出,抽菸、家族史、環境污染等都屬於肺癌的危險因子,其中研究也指出,每天抽菸者得到肺癌的機率是不抽菸的15到25倍,且吸入二手菸的人罹患肺癌的比率比沒吸入二手菸的人高出30%。

多數肺癌患者無症狀 常在健檢中意外發現

一名68歲先生,有30年的菸齡,某次健康檢查發現肺部疑似有腫瘤,因此就醫檢查,醫師發現患者右上肺葉有顆直徑2公分的腫瘤,經安排支氣管鏡切片及細胞學檢查,確診為肺腺癌,所幸經手術切除肺葉後,確定為第一期,目前持續接受門診追蹤。楊崇安醫師表示,雖肺癌會出現像咳嗽、咳血、氣促、胸痛等症狀,但多數患者無臨床症狀,常在健檢時意外發現。

低劑量電腦斷層偵測肺癌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楊崇安醫師說明,目前檢查上可藉由低劑量電腦斷層偵測早期肺癌,不僅低輻射曝露,也能偵測到0.3至0.5公分大小的腫瘤,若能越早發現肺癌,治療效果也越好,治療上可依照肺癌四期給予不同治療方式,若為第三、第四期,因腫瘤侵犯到更多組織和淋巴結,甚至已擴大到另一側或其他器官,存活率為10%以下,這時不能接受手術,可藉由精準醫學做檢測決定治療方法,像是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

平時保持好抵抗力 降低罹癌風險

近年來肺癌有逐漸年輕化趨勢,不得輕忽嚴重性,尤其若大於55歲、有肺癌家族史、被動吸菸、肺部慢性病等,建議可於定期健康檢查項目加入「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楊崇安醫師強調,除了定期健檢,平時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保持好抵抗力及免疫力,就能降低罹患肺癌風險。

幫助SMA罕病童 立委王婉諭落淚:照顧更多小孩

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23日舉辦「SMA病童重獲新生感謝宴」,協會理事長李怡潔表示,2020年對台灣SMA病友而言,是意義重大的一年,首個SMA治療藥物終於開始有條件給付,讓20多位病友取得了藥物治療,也喊話政府及相關單位,希望可以讓更多病友有治療的機會。立委王婉諭受邀出席感謝宴,她落淚表示,這天對她來說別具意義,很遺憾無法陪自己的小孩長大,但會把心力轉為照顧更多小孩身上。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全台約400名患者

「我們沒有什麼可失去的!」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 SMA),俗稱漸凍症,是一種罕見遺傳性神經肌肉疾病,多在嬰孩時期就會發病,也是嬰幼兒死亡率最高的遺傳性疾病,目前全台估計至少有400名SMA患者。

王婉諭致詞時指出,在各界的努力之下,去年開始有條件的給付用藥,並哽咽落淚表示,今天對她來說別具意義,因為剛好是小燈泡9歲生日,也知道SMA病友相當辛苦,而這個辛苦很沉重,但也很幸福,因為有家人朋友陪伴一起走過這條長路,對她來說,很遺憾的是沒辦法陪伴自己的小孩繼續成長,雖然無奈,但也會把心力轉為照顧更多小孩,在這段辛苦過程中,可能不能為各位分擔什麼,但如果有什麼是她能做的,一定會跟各位一起努力、全力以赴,也希望各位邁向更好的生活。

尚有300多位患者急需治療機會 病友籲外界支援

10個月大、小小病友的媽媽談起一路走過的艱辛,忍不住落淚,她說,發現小孩生病時非常無助,但也因為有這健保的藥物,讓他們從絕望的沙漠中,找到希望的綠洲,讓孩子有機會可以進步、長大。除了感謝各單位的支持及關心SMA的朋友外,她也希望有機會的話,可以讓更多的病友得到這些資源。

台灣生命之窗慈善協會積極為病友爭取治療藥物,目前已有20多個家庭獲得治療機會,李怡潔說,可能有人覺得誇張,但真的想不到比「重獲新生」更貼切的形容詞,來描述小朋友們治療後的變化。

過程中,李怡潔也收到過無數的感謝,其中讓她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病童媽媽,在孩子第一次治療結束後特地到她家拜訪,只為了說一句謝謝,「這句謝謝真的很輕,也很重。」

感謝宴溫馨感人,病友的努力與家屬的辛苦,讓現場不少人聽完後鼻酸。此外,李怡潔也向總統蔡英文、衛福部等相關單位表達感謝,也謝謝王婉諭立委的協助與支持,以及罕見疾病基金會一直以來的照顧。與此同時,李怡潔也沒忘記全台還有300多位病友未能得到治療,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還能有榮幸再舉辦一場更盛大的感謝宴,讓全台灣所有SMA病友有機會親自向相關單位表達感謝,「我想那天一定會讓人非常感動」,除了代表疫情已經過去外,也代表全台400多位SMA病友都已經得到了重生的機會。

認識器官捐贈 腦死之外還有心死後器捐

器官捐贈遺愛人間,國人對這件事的接受度越來越高,許多人已註記日後可捐贈,幫助更多生命延續下去,可惜僧多粥少,供給仍遠遠趕不上需求。台灣目前器官捐贈來源多為意外導致腦死的患者,一年約200人,還有活體捐贈,也就是捐贈肝臟、腎臟給家人。台灣也在2017年的時候,衛福部頒布心臟停止後死亡器官捐贈(Donation after Circulatory Death,簡稱DCD)作業參考指引,可望增加器官捐贈來源,挽救更多生命。

腦死捐贈器官品質佳 我國1987年才制定器捐條例

其實在沒有維生設備時,器官多為心跳停止後的捐贈。鑽研器官捐贈發展並推動國內器捐的台大生醫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教授提到,1968年美國首先提出腦死判定準則,由於腦死病人心臟還在跳動,可大幅減少器官缺血的時間,可捐贈的器官品質與數目較佳,帶動其他國家也紛紛制定相關標準,我國也於1987年頒布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及腦死判定準則,腦死捐贈即成為主流。事實上日本、西班牙、法國等仍持續同時進行DCD。

心跳停止後器官捐贈 急救與否成最大爭議

台灣器官捐贈仍以腦死後捐贈為主流,心臟停止後的死亡判定、是否介入急救措施?用不用葉克膜?都成為器捐中最大的倫理爭議,不過蔡甫昌教授指出,心臟停止後,體內循環也停止,基本上就已死亡。即使相關流程符合法規,但面對家屬的情緒仍為兩難之處,社工們在面對責難、反悔、感謝之意,也已漸漸摸索出一套流程。

蔡甫昌教授表示,各國也都面臨相仿的歷程,不過DCD已被國際間認可為合法且有效提升器捐率的方式,美國已於2000年頒布相關指引、英國於2004年開始,甚至在目前英國器官捐贈來源中,DCD已佔4成。

台灣2017年頒布DCD指引 可望增加25%來源

2009年時蔡甫昌教授提出DCD的觀念與政府、醫界討論,2013年達成初步共識,2017年頒布心臟停止後死亡器捐作業參考指引。心跳停止後5分鐘,不介入急救措施,若未恢復心跳即判定死亡,器官移植團隊將立刻進行動作。目標期望能多提供25%的器官來源。

除了DCD之外,器官捐贈同意在國內仍需推行。受到文化及宗教的限制,以往國人接受度不高,最多僅接受眼角膜捐贈,但近年來民風開放,加上許多宗教領袖也相當推崇,接受度稍微提升。

目前全球以西班牙器官捐贈數量居冠,每百萬人中有38.6人,且採「默許制度」,也就是假定所有的人都同意器官捐贈,不同意者才必須特別申請退出。若發生路倒或意外,急救判定無效之後就會立刻進行器官保護。

圖片

●台大生醫倫理中心主任蔡甫昌教授

DCD緩慢增加中 籲提升認知、加入行列

台灣目前DCD的數量每年僅15-20例,2020年時,台大甚至有一起腦死捐贈器官者,途中突發心肌梗塞猝死,立即啟動DCD流程,成功捐出肺臟與肝臟,拯救受贈者。蔡甫昌教授希望醫界與社會能對器捐多一點認知,也呼籲民眾能夠加入捐贈的行列,事實上,若有成功器捐者,其親屬的受贈排序也可提前。急重症照護單位、長照單位的認知也都應提升,以期拯救更多生命。

正壓呼吸器推訂閱制 壯年男睡得好還瘦6公斤

31歲的林先生從事貨運業,經常頭暈、心悸、睡不好,去看了耳鼻喉科也未見成效,甚至還引發恐慌症,嚴重時無法工作,後輾轉至睡眠中心就診,才發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惹禍。被診斷為中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林先生,醫師建議配戴呼吸器,但正壓呼吸器要價不斐,背有房貸的他考慮過後,發現「訂閱制」符合需求,訂閱的第一天就馬上有感,不僅不再頭暈,隔天上班精神也比以往好。

隱形慢性殺手 睡眠呼吸中止後遺症多

像林先生這樣的患者很多,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推估,台灣應該有500萬人睡眠不佳。睡眠呼吸中止症因為無感,但後遺症非常多,又被稱為隱形的慢性殺手。通常根據嚴重程度,會需要止鼾牙套、呼吸器,甚至是手術,重度患者則需要互相搭配使用。正壓呼吸器可幫助患者減少睡眠呼吸中止的次數,改善夜間缺氧狀態,進而降低體內發炎反應,減少心血管疾病等風險。

睡得好瘦體素分泌正常 精神好還瘦6公斤

林先生即表示,使用2個月後,不再頭暈、心悸,上班開車注意力更集中,也因睡眠充足,連帶瘦了6公斤。洪曉菁指出,因為身體中有許多激素是在睡眠時分泌的,其中一項就是瘦體素,因此長期體重控制不佳的人,也可以檢視睡眠品質,一旦睡得好,身體激素自然正常分泌,身體也會回到健康狀態。

呼吸器單價高考慮多 國內代理商首創訂閱制

但許多患者在購入呼吸器時都會有疑慮,除了高單價之外,也會擔心自己不適應,或是後續保固及耗材等問題。近期國內正壓呼吸器代理業者發現痛點,首先推出正壓呼吸器訂閱制,也就是每個月付出固定金額,向廠商訂閱設備,不僅費用低,也可隨時取消,不用擔心買斷後不適應的問題,若訂閱之後想直接購入,先前訂閱費用更可以直接抵扣產品費用。

訂閱制上線一年 滿意度、續訂率超過九成

從測試到正式上線將近一年的時間,「正壓呼吸器訂閱制」已連結了近500位確診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洪曉菁表示,其中有80%屬於初次使用者,針對這些患者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改善打呼問題、睡眠品質進步、精神更好,滿意度更高達94%。

訂閱制的成功,除了入門門檻低、持續保固之外,也因為雲端監測軟體及主動式服務系統,讓使用者滿意,林先生也表示,不用再另外買耗材,也不用擔心儀器突然壞掉,有異狀睡眠技師也都會隨時關心他。德國曾經研究,使用呼吸器的患者在1年後的追蹤發現,持續使用者居然僅剩下11%,而訂閱制提供更符合需求的服務,1年後仍有95%患者持續訂閱。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